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教育的泛化

审美教育的泛化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泛化_以古代散文教学为例_行进在课改路上新课程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泛化——以古代散文教学为例边 一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笔者认为,面对愈演愈烈的审美教育的泛化问题,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深入反思,认真对待。可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审美教育的泛化,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被边缘化、矮小化了。

课程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泛化_以古代散文教学为例_行进在课改路上

新课程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泛化——以古代散文教学为例

边 一

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古代散文教学长期以来饱受诟病,新课程实施以来也未必有任何改观,虽然教学方法由过去单一的“串讲”改为时下流行的所谓的“鉴赏、合作、探究”,笔者却认为此类教学方法大有矫枉过正之嫌,可称之为“审美教育的泛化”。

“审美教育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一、审美之脱离文本(www.guayunfan.com)

笔者曾经观看过一节《兰亭集序》的教学录像,教师亲切随和,引导学生们联系自身大谈“死生之大”。学生谈得动情,老师也感同身受,声音哽咽。并由此生发,谈到如何看待亲情,如何对待亲人。一节课热热闹闹,看似有合作、有感悟,实则和文本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没有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不说,连最主要的文本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有关“死生之大”的思考都没有关照到。此课脱离文本,几乎看不到语文课的痕迹,如果是一堂感恩教育或生命教育的班会课,或不失为好课。而此类课却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中上演着。

二、审美之过度牵引

有老师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将所有的典故给学生一一讲解,甚至联系更多的典故来解释典故,并美其名曰“丰富想象,拓展画面,挖掘意境,增加情韵”。但终因容量过大、目的欠明、方法单一使学生不堪其烦。此类课多为所谓有丰厚底蕴的教师所热衷。

“审美教育的泛化”究本溯源,首先是对“工具性”认识的偏颇与矫枉过正。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理论家提出的“工具性”最有代表性及影响力。“工具性”的提出并没有错,只是在理解上、认识上产生了偏颇,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削弱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质。特别是古代散文的教学,由于过分强调了“工具性”,所以将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为认知目标,即停留在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语法的把握上面,文言词句的教学占据教学绝大部分时间,甚至所有时间,最终工具取代了主体,技术掩盖了精神。时至今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统称“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多年来被“工具性”思想“毒害”的教育工作者们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更有甚者完全摒弃“工具性”唯“人文性”是依,矫枉过正,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对单一的串讲法占据主要地位矫枉过正。

单一的串讲法曾长期占据古代散文教学法的主要地位。新课标颁布以前,多年的教学大纲,都是强调文言字词方面的掌握,而未将鉴赏列入教学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了解(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一般特点”就完成了古代散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新课标”除了有类似内容的阐述外,还在课程目标中提到“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有了新目标,当然要用新方法。深受“串讲”模式困扰的教育工作者抓到了“鉴赏、合作、探究”这一救命稻草。审美教育的泛化使得语文课堂变成了“空中楼阁”。

笔者认为,面对愈演愈烈的审美教育的泛化问题,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深入反思,认真对待。

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应该具有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理应担负审美教育的任务,有着深厚积淀的古代散文尤其如此。但是,要在古代散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从作品本身进行解读,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语言文字所再现的生活场景和心灵世界进行体验与感悟,决不能脱离文本空谈审美。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其次,完善知识结构。教师要有能力深入解读文本,而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自觉地完善知识结构。文章学、文体学、修辞学、文艺学、阐释学等等,尤其近几十年发展与嬗变的新知识,应该纳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没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新建构,只有所谓课程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压迫改变语文教学的窘状恐怕勉为其难,甚至只能虚张声势,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再次,将培养语文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无论是古代散文教学抑或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可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审美教育的泛化,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被边缘化、矮小化了。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至少有两个:一是为达到课程教学总目标而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如有关古代散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不仅有“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的目标,也有“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目标,教学中尽量避免厚此薄彼。二是面对学生实际的需要应该且可以完成的具体任务,避免大而空地进行所谓“审美教育”。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期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审美教育的泛化”问题,深入反思,认真对待,共同努力,找到古代散文教学中恰当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