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方略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方略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方略_杏坛撷英石嘴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方略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苏 琴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就是人学。那么,在《高语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把握人文的策略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的功能呢?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方略_杏坛撷英石嘴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方略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苏 琴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其内容所决定,天然地要以人文价值为内核。那么,在《高语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把握人文的策略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的功能呢?

一、教学理念:工具人文并重,回归人本教育

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www.guayunfan.com)

《高语新课标》重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最后,在目标价值的导向上,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语文课程阅读文本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个性更加张扬。

二、教学目的:培养语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观。高中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可概括为: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良好的语感和思维,掌握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基本知识,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阅读、交流,具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看,高中语文的阅读文本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因而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承担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责任

青年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并趋向稳定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课堂则是人格教育的主战场。因此语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自觉把语言知识与人格教育融合起来,即所谓“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要通过大量教学、阅读优秀作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式:鼓励自主探究,注重个性阅读

《高语新课标》明确地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培养探究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语文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主人,增强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习惯;二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包括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撰写报告等。

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阅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高语新课标》指出,语文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有民主平等意识,在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大胆放言,畅所欲言,大胆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实现教学互动。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展示,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有个性阅读的机会和自由、宽松的时空。对个性异常的学生既不压制,也不放任,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其个性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最后,要利用朗读促进个性化阅读。朗读是将文学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另一方面要学生在朗读中融进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倾向。

四、教学方法:强调求新多变,张扬个性风格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四步曲:词语解释,分析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种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训练轻熏陶,教学方式缺少变化,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扼杀了语文教师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事实上,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情感,其中许多深沉的内涵往往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教师肢解式的宣讲很大程度上会碎化课文和谐浑然的意境,极易异化其滋味,浅化其内涵;也会使学生失去进行语感训练,体验和内化作者所反映的精神历程的时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教学永不枯竭的动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永远适用,应不断改进,常用常新。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能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高语新课标》不仅注重教师创新教法,更注重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稳定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倾向。越是专家型的教师他的教学风格就越有个性,教学风格越有个性他的教学就越是受学生欢迎。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也同样欢迎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五、解读教材:打破刻板僵化,允许多元解读

教材理解是一种对教材中各个知识能力训练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分析、抽象、演绎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理解,常存诸多可能。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当今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文学教育由于有独特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事实上,语文教师研究和处理教材的方式水平,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从执教者方面看,语文教师学养的不足,是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这里的“学养”,是个体经过学习研修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学术造诣以及达到的一定的知识水平的总称。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基础知识的不足,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的欠缺,使其只能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简单地照搬到课堂上去,或者将习惯上的一些观念加以机械简单的输入。

《高语新课标》允许教师和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这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很大、很自由的空间。但必须把握两点: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彰显学生个性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个体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因而在解读中就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教师一方面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倾听学生的“众多声音”:听出“杂音”,分辨对错;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一是不能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例如:有学生把《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解读为“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把《狐假虎威》中的狐狸解读成“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对此,如果教师不作正确引导,反而大加赞赏,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造成混乱。二是不能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标准”。语文教师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一味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多元解读”是有底线的,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毕竟还是哈姆莱特,而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如果解读文本没有标准可言,任由学生见仁见智,那么阅读教学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

随着人文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语文教师对《高语新课标》内涵实质的全面把握,“语文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思想正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并且逐步体现在广大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将破茧而出,柳暗花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