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

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三、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一)重视教育投资新加坡政府对于教育高度重视,尤其对于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寄予很高的期望。为了使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新加坡政府给予高等教育充分的资金投入。新加坡对教育的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第2位,仅次于国防。仅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得到政府高达50亿新元的投资经费,5年时间共获得大学教育基金捐款6.2亿新元。

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

三、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色

(一)重视教育投资

新加坡政府对于教育高度重视,尤其对于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寄予很高的期望。因为它坚信,大学是推动科学技术革新的潜在动力,它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和专利。为了使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新加坡政府给予高等教育充分的资金投入。

新加坡对教育的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第2位,仅次于国防。在教育投入中,大约26%的经费用于大学,并以每年15.5%的速度递增,从1998年的11.1亿元到2002年的15.6亿元,5年中增加了41%,大大改善了教育设施。[16]自1980年以来,许多高校例如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人数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政府对它们投资经费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如理工学院的学生人数大约每年增长10%,而政府拨款每年增长21%。[17]此外,大学每年还可以获得政府经费和大学教育基金。仅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得到政府高达50亿新元的投资经费,5年时间共获得大学教育基金捐款6.2亿新元。南洋理工大学在电脑设置和网际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巨资。目前该校有6000台桌上型电脑、 500个无线接驳点。除教育经费外,政府还拨出大量额外的款项进行专项投资。1998年,政府拨出2900万新元作为奖学金和助学金,颁给成绩突出或需要帮助的学生。新加坡政府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低息贷款或其他特别资助计划,尽量给他们经济上的援助。新加坡40%的本科生能得到助学贷款,经济问题已经不是阻碍学生深造的因素,因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入学的机会。教育部为“信息技术计划”拨出300万新元,用于购买计算机、软件和教师的培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加坡大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www.guayunfan.com)

1.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给新加坡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加坡政府为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惯例、熟知国际文化的人才,并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和高附加值型知识经济的规划。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加强了这些政策的实施力度,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加坡前总统陈庆炎(Tony Tan)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校70周年庆典的讲话中提到:“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来,不跟上就会被甩下。新加坡只是一个小的岛国,为世界商业贸易往来提供便利是它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顺应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别无选择。”[18]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新加坡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型,包括教育政策在内的很多政策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在2004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图景,使中国、印度和其他地区涌现出大量新的市场……全球化会使那些顺应趋势并寻求改变的国家利益加倍,使墨守成规的国家衰败萧条。”[19]在这篇演讲中,全球化被描述为一种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顺应者繁荣发展,逆势者惨遭淘汰。换句话说,全球化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健康程度与成熟程度的标志。显然,全球化是一个趋势,不仅局限于新加坡。

全球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其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全球化要求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加强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在未来知识经济的社会,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要发展知识产业。

2.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新加坡高校的定位上,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要“立志成为环球知识企业校园”,南洋理工大学要“成为卓越的全球科技大学” 。新加坡高校正朝着国际顶尖学府迈进。

(1)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外教育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在全球化潮流的影响下,培养创新知识产业的国际化人才,就要鼓励本地高校与国外大学及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课程,并给予优惠政策。新加坡期待世界一流大学与新加坡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创建一个“自我维持型的科研生态系统”,政府已经划出80亿美元用于项目研发。投资6亿美元的“卓越研究与科技企业校园” (Campus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计划正在进行中。

(2)聘请海外高水平人才,加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人力资源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新加坡各大学一方面通过高薪聘请海外教师来确保高校教师的高水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并资助他们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新加坡政府对人才的流动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无论派出人员回国与否,都被视为财富。学生可报名参加“浸濡计划”,通过短期到国外学习和生活,接触外国文化,并融入当地语言环境。

(3)成立国际学术咨询团。1997年,新加坡政府聘请12位国际著名学者、校长和企业家,成立首届“国际学术咨询团” 。考察之后,咨询团提出三点主要建议:①为大学生设立多学科、基础宽厚的课程。②建立国家级研究机构,加强大学与工业的联系。③从国外招收大学生和研究生,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强烈需求。[20]这些建议在新加坡大学国际化中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3.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色

(1)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新加坡官方语言主要有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此外还有其他语言。作为一种世界语言,而且是科学、技术和贸易领域的优势语言,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十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并使用英语作为主要的学术语言。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英语使我们能直接吸收西方工业的知识和技术,没有对使用英语的坚持,新加坡就不能为它的经济找到新的基础,也就不具有今天所拥有的国际和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21]掌握英语能更加便利地直接吸收西方丰富的信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思想知识、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优势,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和吸引外资,从而使新加坡走向国际化。

双语政策使新加坡的学生们能掌握商业、科技和行政工作上所需要的英文,吸收西方信息时毫无语言障碍,同时还能以母语来认识其传统文化。掌握英语能使新加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为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商业、外交和科技领域的通用语言。没有它,新加坡今天不会有全球多家大型跨国公司和二百多家数一数二的国际银行。另外,由于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新加坡的教育非常成功。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新加坡特别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吸收国外专业知识、技能,以便提高自己的国际水准。新加坡“环球校园计划” (Global Schoolhouse Project)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旨在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环球校园” 。新加坡前贸工部长杨荣文指出:“到2025年,全球对于受过国际高等教育的学生需求将超过700万。亚洲将占其中的70%,而新加坡将首当其冲。我们的目标就是将新加坡建成一个环球校园。”[22]

新加坡政府制定的“环球校园计划”,主要有以下三项策略:第一,创立“品牌”,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建立分支机构;第二,计划吸引10万到15万留学生到新加坡私立和国立大学求学;第三,改造新加坡各级教育,使其与企业挂钩,输送各级人才。以上三项策略是以新加坡政府国际化政策为指引,意在打破地理界限,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新加坡贸易发展局(Singapore Trade Development Board),现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Singapore)鼓励开发海外教育市场,并指出中国的教育将是继房地产之后最大的消费支出,积极支持新加坡公司与中国私企合作。其中最成功的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英华美学院(Informatics)在中国35个城市建立了65个分院,教授商业管理和信息技术。

邀请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的策略在于利用这些大学的“品牌资产” 。最初邀请的主要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其中包括资助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到新加坡开设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项目,资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在新加坡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及提供博士生教育,协助芝加哥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在一座重新翻修的历史建筑中建立分校,与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签订协议、合作创建新加坡的第三所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被邀请的学校现在已经扩展到美国之外的那些侧重于技术和创新学科的高校,比如巴黎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在新加坡建立了实体校园,占地2.86公顷,耗资约四十万美元,旨在亚太地区建立自己的研究基地,开发出全新的管理教育“成果” ;印度的贾殷管理学院(Indian Jain School of Management)也建立了实体校园;纽约大学艺术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 Arts)于2007年开始在新加坡教学。

“环球校园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是构建一个让亚洲学生学习的平台。全球化的来临,使中国、越南和印度重新进入全球市场,亚洲人开始深刻了解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将决定他的一生。他们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为孩子们寻求更好的教育。新加坡政府看到了这一趋势,积极经营这个庞大的教育市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中,新加坡效仿英美教育产业的市场策略。像英国和澳大利亚一样,新加坡政府着手创立自己的教育品牌。这个品牌是以新加坡优良的教育品质、一流的基础设施以及其国际性为卖点,以“通向更好未来的跳板”为市场推广口号,推销集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欧亚文化于一身的多元文化特色。这种多元性商品化一直是新加坡旅游业推广的一个手段,如今新加坡政府将其用在了教育推广上,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特色产业——教育旅游业。“环球校园计划”项目与国际化策略紧密结合,各国家、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加深,使得新加坡很快发展成为一个遍布海外知名大学的国家。

此外,新加坡各高校还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如与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校合作,开发微电子、资讯通信等课程;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项目,例如联合培养项目、暑期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吸引更多世界名校学生就读。这一举措,不但迅速提高本地大学的教学质量,为新加坡培养更优秀、更适应国际环境的各类人才,也加速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样,不仅仅使学生在本土得到国际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还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开阔了视野。

(3)国际化师资,保证教学质量。“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教育体制。要成为高素质的教育体制,必须将对的人吸引入局。”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足够高水平的教师,大学是无法办下去的。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经说:“如果我们不能吸引优秀的青年男女加入教育界的话,我们未来的几代人,就无法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我们的国家将需为此付出代价。”[23]

吸引世界人才到新加坡的大学工作,是新加坡各大学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人才短缺是世界性的问题,新加坡要填补研究工作方面的不足,必须吸引更多的外来科技人才来新加坡。为此,政府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并享受减免税的待遇。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师资招聘单位,主要任务就是吸引、考察、聘请高质量人才,提高师资力量。新加坡大学教师的薪金水平比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中等大学水平还要高,但生活费要低于许多西方国家。所有从国外聘请的教师均享有住房的福利,学校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政府还通过调低个人所得税,出资为外籍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为了留住人才,新加坡政府近几年每年允许批准3万名外国人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和公民。另外,大学还向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工作条件,享有充足的研究经费。稳定的工作、高额的薪酬,不但吸引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且使教师能够专心工作、敬业乐业、不断进取。迄今为止,理工学院的外籍教师人数占到教师总数的10%,南洋理工大学的外籍教师总数占学校教师的50%,其中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24]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均设有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每年设立优秀教学年度奖,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激励每一位教师安心教学,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4)教学多样国际化。在教学中,新加坡高校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技术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使高校随时可以更新信息,有助于改进教学和研究的交流方式。新加坡设计了一个电子媒体服务通道(GEMS)与校园内现有的IT基础设施紧密相连,为师生们提供了许多资源,如多媒体光盘、视听材料、在线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书籍等。[25]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通过本校的内部网可以获得有关课程和研究课题的材料,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高级设计和测试技术。

在课程上,新加坡政府对原有课程进行现代化改革,让学生获得现代最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化进程,增强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删除陈旧的学科内容,增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和学科专业,扶持重点学科;不断更新学科设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国际接轨,吸收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人才。从近几年来看,新加坡重点发展的学科是工商管理学、机械工程学、电脑学、化学工程学、法学和医药学。

(5)重视职业继续教育,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新加坡一向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和发展再教育与再训练,这为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工。[26]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种人才,而传统教育渠道的毕业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非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创造更充足的受教育机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并协助原有的教育机构提高教育与培训的水平。职业技术教育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为新加坡的工业及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受过培训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加速了建设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上,新加坡劳动力的素质位居榜首,这对新加坡经济在三十多年内腾飞起了促进作用。新加坡高等院校积极响应这项措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开办各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培训工人,为新加坡建立一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劳工队伍和世界级人才中心。

为了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快本国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新加坡政府鼓励各大学加强科研开发能力,十分注重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重视科技创新及应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1991年“国家技术计划”的推行大大加强了新加坡高校与企业的合作。[27]新加坡高校在加大科研投资的同时,积极推行两个重要项目:李光耀博士后奖学金项目和李光耀杰出访问学者项目。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正在全面展开,主要包括以下五点:[28]高校与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企业负责出资金和劳动力,高校出人才和技术,共同经营;②高校与生产部门合作办教育;③高校为生产部门提供咨询服务;④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市场行情;⑤高校开设研究社会的课程,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①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的肯特岗建立了一个科学技术园区,新加坡西南一带形成了以肯特岗科技园为中心的“科技走廊”,包括了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使学术、科研人员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企业的科研实力,增强了高校的社会职能,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各种科研、开发、合作,也充分发挥了人才自身的优势。这种科研、开发、生产的一体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启示

新加坡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其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能奇迹般地突破这一瓶颈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靠的就是特殊的人才战略。新加坡政府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对提升该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水平,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加坡作为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城市国家,无论是建国还是办大学都迟于我国,然而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第一,顺应全球化潮流,实施有效策略。全球化的发展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展现出资本、人才、信息、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跨国交流与合作新趋势。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交往空前扩大,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与跨国教育日益紧密,全球市场竞争,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新加坡政府顺应全球化潮流,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充分认识到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将国际化作为国家发展目标,为此制定了如《丹顿报告》(1979年,1989年)、《新的起点》 (1990年)、《国民教育计划》 (1997年)等一系列教育强国策略,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全球化的竞争,其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的核心。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化策略,培养国际化人才,对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全球化竞争中的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新加坡政府依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出台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大学科研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资助教师出国研修,拓宽高校教师的国际视野,以丰厚的薪金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吸引外籍教师,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增添了新鲜血液。新加坡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实施补贴办法,招收海外留学生攻读学位。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制定了“环球校园计划”、“浸濡计划”,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在全球教育市场占有重要的席位,其影响深远。

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新加坡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国际教育服务发展比较缓慢,教育投资力度尚需加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教育进口大国位置,而新加坡一跃成为高等教育出口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对于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于我国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应该重视外语教学。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模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新加坡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实施双语教育(英语为主,母语兼修),这样可以使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内毫无负担地接受两种语言,所以到中学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便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新加坡十分注重双语教育环境的创设,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双语教学的条件和氛围,如开设双文化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文化意识和多元化文化的思维。在众多家庭中,父母都非常重视从小对子女进行双语教育。孩子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双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就会自然地学会使用两种语言。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自小学到大学也十分重视英语的学习,特别是在高校,英语是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教育部也设立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但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却成了应试。许多学生把通过英语考试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大量地做模拟试题,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所以就学成了“哑巴外语”、“聋子外语” 。此外,大部分人热衷于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小语种的重要性,导致我国现在精通小语种的人才极其短缺。

第三,应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待遇,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任教。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很大,使得大学加速实现高科技与国际化。而我国对教育所做的投资还远远不够,很多大学不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方面都是十分欠缺。没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设备,没有较高的薪金待遇,大学就难以吸引国际一流的教授[29],所以需要政府和学校资金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采取送出去培养、从国外引进人才、吸引学成归国人才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国现行的教育政策是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行以展现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之前,我们的学校基本上实行都是应试教育。而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重视“广”和“博”,在基础教育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自由。新加坡的教育正好是中西教育融合的成果,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会采用应试教育。例如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学生们自己自觉完成;每周也会有各科考试,但老师相对来说不会看重分数,考试的目的只是给予学生们一个认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校,学生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发挥自己的特长。课下,他们会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弹钢琴、参加野生练习等,学习和生活都丰富多彩。

第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趋向国际化。新加坡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学分制,并开设了许多国际性的课程。如南洋理工大学(NTU)开设国际商务、国际建筑管理等学位课程,以培养高水平国际性复合人才。我国高等院校也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加快教学计划的调整,以适应国际新形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增强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国际性,面向国际人才市场,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熟悉异国文化、拥有国际知识的高级人才。

新加坡自从1965年独立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发展国民教育。教育曾在促进新加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入21世纪以后,新加坡作为一个以知识型经济为发展动力的国家,更把教育视为塑造新加坡美好未来的关键。总之,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在三十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看重的是“质”而不是“量”,从而保证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高、精、尖的人才。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对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对我国的文化和经济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国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高等教育经验时,不仅要学习具体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学习正确先进的理念以及政策的制定、实施、发展、反馈、调整等。因此,要认清中国教育当前面临的形势,从别国借鉴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出更多的国际人才。

【注释】

[1]黄建如:“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78年第1期。

[2]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

[3]B. Morris, Trends in University Reform, Washington:World Bank, 1997,p.23.

[4]黄建如:“新加坡高等教育大众化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5]刘必旺:“新加坡办学理念的经验和启迪”,《教育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6]胡丽娜:“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及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9期。

[7]胡丽娜:“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及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9期。

[8]Linda Low, “Singapore’ s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 RI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Reports, 2000,No.11.

[9]Linda Low, “Singapore’ s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 RI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Reports, 2000,No.11.

[10]Ravinder Sidhu,“Building a global schoolhouse: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5.

[11]Philip G. Altbach,“Plans, Priorities and Paradigms:Higher Education in Singapore” , 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88,p.10.

[12]全球性“通往智囊库之路”排名活动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囊库与公民社会组织计划部所进行的一部分研究内容,对全世界的智囊库进行调查和排名。这项研究需要对候选者进行诸多领域的专家评委会的审核,包括从事智囊库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学术主管、智囊库研究员、公私部门赞助人、决策者等。评估标准包括:各智囊库的研究声望,是否能成功地激发决策者的革新思维,智囊库同决策者、传媒界、学术界专才接触的广泛程度等。

[13]The Singapore Education System,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 Education, 2000, Vol.1, No. 1 .

[14]天津与新加坡著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的酝酿和筹备始于2009年。经过一年时间的磋商、探讨和谈判,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已经达成在生态城进行教育合作的意向。2010年11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见证下,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三方在新加坡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内容显示,南洋理工大学将在新加坡校本部现有学术模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与中方合作开办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的国际化学院。该学院将借助南洋理工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学科专长,为天津市提供人才支持。学科方面设置环境保护和水技术研发、数字动漫等方面的研究生课程,以支撑中新生态城的建设与发展,并在商务、金融等领域进行项目合作。与此同时,它也将寻求与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开办研究和研究生课程。

[15]http://baike.baidu.com/view/6291955.html.

[16]沙红:“新加坡高等教育:经验与借鉴”,《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7期。

[17]Statistics Digest,Singapore,1998,p.62.

[18]Tan, T.,Speech at the 7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aculty of Science, 28 May,2000,Retrieved from http://www.gov.sg/sprinter/archives.

[19]Shanmugaratnam,T.,Speech at the NIE Teachers Investiture Ceremony,6 January 2004,at 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Retrieved 10 August2004,from http://www.moe.gov.sg:80/speeches/2004/sp 20040106.htm.

[20]凌健:“新加坡大学国际化政策分析”,《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3期。

[21]Guy Neave & Frans A van Vught,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Relationships Across Three Continents:The Winds of Change, IAU Press, Pergamon, 1994, p.190.

[22]Yeo,G,Singapore:The Global Schoolhouse,Speech by Minister for Trade and Industry, 16 August 2003,Retrieved January 20,2004, from http://www.sedb.com/edbcorp/sg/en_uk/index/in_the_news/2003/20030/singapore_-_the_global.html.

[23]王威:“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5期。

[24]黄建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25]徐颖:“浅析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6]黄建如:“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78年第1期。

[27]黄建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28]沙红:“新加坡高等教育:经验与借鉴”,《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7期。

[29]胡庆芳:“新加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