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和现状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

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和现状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和现状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一、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和现状(一)新加坡的社会背景新加坡是东盟国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极少数的城市国家之一。1959年,新加坡确立了适合民族发展的教育方针,旨在将高等教育从旧的殖民主义的教育体制下解放出来,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新加坡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初始阶段。

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和现状_外国高等教育政策

一、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和现状

(一)新加坡的社会背景

新加坡是东盟国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极少数的城市国家之一。它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由新加坡本岛及其附近的54个蕞尔小岛组成,面积为616平方千米,主岛面积587.6平方千米。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新加坡也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人口258万,其中华人约占76%,马来人占15%,印度人(包括南亚其他的民族)占6%,其他3%的人口包括欧洲移民和其他种族。每平方千米达四千多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19世纪以前,新加坡还只是个小渔村,几乎没什么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被争夺、瓜分的对象。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莱佛士占领了新加坡,使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以来处于英殖民者的统治下,直到1965年才正式建国,但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却远超过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几个国家,居东盟五国之首。[1]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新加坡人稠地狭,极其匮乏的自然资源,使其唯一宝贵的就是人力资源。综观来看,新加坡经济犹如亚洲巨龙腾飞,引起世人瞩目。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并列世界第15大贸易国,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现在新加坡已成为世界各地各种工业产品的聚集中心,各种电器、电子产品的加工中心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重视教育发展,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历史(www.guayunfan.com)

1.精英教育

新加坡自1959年自治后经济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新加坡十分重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让人人成才,同时又强调精英人物的培养和选拔。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人才立国战略,确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分流”教育制度。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即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多次分流,不断选拔,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以便为国家未来的发展选拔急需的栋梁之才。当时实行“分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的过多流失,使那些在学术上不能取得成功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一种“人人皆可能成功的思想”[2]。

1979年,新加坡开始实行小学分流制度,1981年又开始实行中学分流制度。这种制度规定,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考核,将接受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分流到技能教育中去,形成普通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双轨制。对新加坡学生来说,他们要经历三次分流,即在小学四年级结束、小学六年级毕业和初中毕业的时候,而这三次分流基本上决定了一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新加坡小学是6年教育,但是在小学四年级结束的时候进行全国分流考试。根据考试的成绩,学生分别进入第五年的高级班、中级班、低级班,成绩特别不好的学生进入政府工艺学校读书。到了小学毕业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根据考试的成绩进入中学后,分为4年快捷班和5年毕业的普通班。不能够考入政府中学的孩子可以进入政府工艺学校学习。新加坡的初中学制4年,其中学校又分为名校和普通中学。各个中学的每个年级也按学生成绩的不同分为几个层次,名校中有特别班、快捷班。最后到大学读书的是新加坡政府认可的精英群体。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还设立奖学金,选送成绩优秀者到世界著名大学深造。

可以说,精英教育是新加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接受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因材施教。同时也反映了新加坡是一个有浓厚东方传统的国家,人们崇尚一种“精英式”的成功。实行“分流制”是新加坡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的浪费,合理优化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为新加坡发展输入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了名副其实的精英。虽然多次分流,但是各类课程又都注意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融合,从而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而且允许学生适时调换课程,从而体现了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自主性和适应性。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学生成功分流,切实做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并接受适合的教育。这种分流使得学生能够依智力、语言能力、兴趣、潜质等因素分别接受学术性教育或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精英的同时又保证普遍就业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自从1819年莱佛士在新加坡建立了贸易站,英国文化就开始在新加坡广泛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输入和商业贸易的兴盛,使移民人数不断增多。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1905年成立了马来联邦国立医科学校,这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之后,按照英国教育体系于1929年成立了莱佛士学院。1949年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了马来亚大学。1953年,华人创办了南洋大学。新加坡早期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自主办学,主要学科专业以文、理、医学科为主,应用技术学科为辅,教学语言为英语。1959年,新加坡确立了适合民族发展的教育方针,旨在将高等教育从旧的殖民主义的教育体制下解放出来,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其间,新加坡政府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结合社会、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选派优秀学子到欧美留学,并聘请国外优秀人才担任国内高校教师。这是新加坡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初始阶段。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重点发展集约型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政府把发展高等教育定为国策。1979年和1989年《丹顿报告》的两次出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新加坡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促进了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努力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各高校按照国家建设世界级大学的战略目标,制定各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建构全球性的大学联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从独立至今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新加坡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并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中心。1991年,政府制定了名为“新的起点”的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使新加坡发展为国际学术与文化教育中心。

3.新加坡高等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新加坡政府一直实行精英教育,但是80年代后期,新加坡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增加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以便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3]这一政策的转变使新加坡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1990年建立了淡马锡工学院,1991年创办新加坡第二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1992年建立南洋工学院,1994年把私立新加坡管理学院升格为新加坡管理大学。这样,新加坡的高等院校由5所增加到8所,院校人数由1985年的39913人增加到1995年的73939人,增长率为185.25%,[4]从而实现了20%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40%进入理工学院的目标。

新加坡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新加坡教育部负责高等教育的实施与管理,所有提供中学以后教育课程的公立或私立机构必须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批准。新加坡曾属于英联邦国家,因此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无论从体制还是课程设置上大都效仿英国的模式,实行学年制,要求深入学习某一科的所有课程。但是为了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性以适应日趋复杂的职业要求,20世纪90年代逐步采用美国式的选课制和学分制。在新制度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所开设的课程,以不同的进度完成课程组合,也可以选修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这一改革既汲取了英国学制要求严格的优点,又汲取了美国学制比较灵活的长处,在不断的调整、创新过程中建立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教育体制。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大学、专科学院和教师培训性质的教育学院等形式。新加坡的学位设置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攻读学士学位通常需要3年时间,在攻读学士学位阶段学习成绩优异者,可多读一年获得荣誉学位。在新加坡攻读硕士学位学制通常为1—2年,博士学位学制通常为2—3年。

新加坡,一个不足700平方千米的岛国,既无悠久历史又无任何自然资源,但它却能在短短三十几年间迅速成长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特别是前总理李光耀强调,新加坡的立国和未来发展关键靠人才,特别是能融入国际社会的人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稳步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发展进程。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从英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发展而来,既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也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它融东西方教育于一体,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语教学制度,并让每一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通过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培育他们成为好公民。新加坡高等教育充分利用了全球的资源、技术和人才,提供充足的教育资金,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设置国际化师资,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加了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新加坡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在国际化趋势下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对此,新加坡教育部于1997年开展了“国民教育计划”,致力于灌输对国家的归属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们能充分意识到并自觉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使命,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真正有助于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加坡。其次,处理好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发展趋于国际化的时代,要注意教育是有民族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国际化是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民族化为前提,只有保持民族特色才能使国际化的实施可行。因此,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保持高等教育的优势地位,就必须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统一起来,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以特色求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