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携手同行奏华章_砥砺前行_西南科

携手同行奏华章_砥砺前行_西南科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携手同行奏华章_砥砺前行_西南科联合共建创新业 携手同行奏华章董事办 合作办西南科技大学组建十周年来,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新的成效。学校被列为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完善学校董事会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成员单位的优势,根据学校董事会章程,需要组建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董事会。

携手同行奏华章_砥砺前行_西南科

联合共建创新业 携手同行奏华章

董事办 合作办

西南科技大学组建十周年来,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新的成效。值此十周年庆典之际,我们对学校组建成立十年来“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历程和成效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以资纪念。

一、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历程回顾

1992年底至1993年初,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党委和行政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和分析了绵阳当地教育、经济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提出了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与绵阳市境内大型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办学的新思路。1993年初,学院向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改变办学体制,走联合办学道路,加快发展绵阳市高等教育”的建议,学校的意见得到了绵阳市人民政府和在绵阳地区的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支持。(www.guayunfan.com)

1993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改变领导管理体制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的通知》(教计[1993]135号)下发。同年,国家建材局并商绵阳市人民政府同意下发《关于西南工学院第一届董事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建材人才发[1993]423号),批准成立西南工学院第一届董事会。随后在学校召开了西南工学院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西南工学院董事会章程》,并以(西工院董[1993]5号)文件形式正式印发各董事单位。学院又先后出台了《西南工学院董事会监事会章程》、《关于联合办学中办学经费的保证措施》、《关于联合办学后对绵阳市及其他董事单位的优惠办法》等系列文件,至此,一种全新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校董事会制度刍型开始形成。

2000年,学校抓住高等教育改革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契机,成功地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任董事长,省教育厅厅长、绵阳市市长、学校党委书记任常务副董事长,绵阳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董事单位主要领导分别任副董事长、董事的校董事会,并且由省政府任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1名干部,担任学校副校长并驻校工作。西南科技大学的成功组建,使联合办学这一新的办学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崭新阶段,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二、创新董事会制度,完善董事会机制

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董事会制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初期开始酝酿和实施的,这种体制在国内没有可供借鉴的标本,其制度设计本身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因此,西南科技大学组建后的十年来,学校党委和行政正是本着发展和创新的治校理念,不断修正和完善业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董事会制度,不断完善新形势下董事会运行机制,将这种制度进一步凝练和概括为“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盟”体制下的产学研联合办学制度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总结学校开放式办学、联合共建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学校在三个不同时期实现的三次跨越

第一个时期,以开拓新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巩固新体制为主要任务。其主要表现为:以学校为主推动构建共建与联合办学体制,艰苦创业,内涵自强,依托“巨人”并举,促进互动发展,培育新型教育大环境;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初显新的办学管理体制效益。学校在1993年实现第一次跨越,由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发展为西南工学院,确立了有特色的办学思路与发展方向,成功进行了共建与联合办学体制改革与第一次结构调整,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时期,学校抓住了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契机,实现中央、省、市共建,提升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水平,强化联合办学机制,产生互动双赢效应,促进学科专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为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学校主动适应绵阳科技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2000年与原绵阳高等经济技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学校被列为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有了显著提高,成为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第三个时期,学校抓住了国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机遇,进一步拓展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理念和领域,充分发挥以绵阳市军工单位为主的国防科技优势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与学校多年合作的基础,推进了联合办学体制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在2006年,由四川省政府与国防科工委正式签署了委省共建西南科技大学的协议,并成立国防科技学院。这是以质量和水平牵动为主的新跨越时期。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提升进入了第三次跨越的新阶段。

学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机制可概括为:“细化体制,章程约定;协议实施,优势互补。”在整合人才资源方面,学校建立了“以人为本,互聘人才;学科互补,协调统筹”的产学研合作人才资源共享互动的人才资源整合运行机制。在科研实验设备方面,学校建立了“产权明晰,共建共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效益实践基地的共享共育平台运行机制。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完善学校董事会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成员单位的优势,根据学校董事会章程,需要组建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届董事会的相关工作从2008年3月份开始筹备,学校提出了增补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单位建议名单,拟订了新的《西南科技大学合作办学联盟章程》。2009年6月3日,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董事会大会在学校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董事会成员组成名单,由省政府黄彦蓉副省长担任学校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第二届董事会新增董事单位16家,行业领域有所拓宽,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对外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发挥学院在“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了对二级学院合作办学的评价体系,明确董事办、各职能部门、学院的职责,制定了《合作办学工作规范》(试用稿),《西南科技大学二级学院合作办学工作评价方案》(试行)和《西南科技大学关于选派科技人员到董事单位挂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同时,为加大董事会的执行力度,学校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为落实董事会决议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十年来,通过进一步拓宽和改造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增设地方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实现了学校专业、社会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绵阳科技城建设。本科专业设置拓宽为现在的67个,学科领域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8个学科;硕士点发展为现在的34个,其中有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术环境,为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基本条件。

1.建立了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联合办学单位的高科技专家为辅,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充分融合的新型师资队伍。从1994年起,学校先后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联合办学董事单位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著名专家380余人为学校教授、副教授。学校外聘院士22人,其中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聘任的院士10人,有3名院士分别担任了信息工程学院、材料学院和制造学院的名誉院长。学校聘请的这些高科技专家按教学计划参加共建专业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实习指导和科研工作并享受校内教师的相关待遇。

2.建立了以校园内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基础,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相关实验室、车间(工厂)和研究所为补充或延展的实践教学和科技研究网络。学校与董事单位合作建设实验室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将董事单位的设备引入学校;另一种是实验室仍在原单位,相互开放,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建共享实验室,弥补了学校在部分学科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上的不足,避免了重复投资建设,既提高了学校有限资金的利用率,又增强了学校实验室的实力,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同时也使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一流仪器设备在更广泛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使用。到目前为止,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公司联合共建共享实验室20个,其中10个为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实验室,总资产近2亿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还向学校捐赠了包括加速器在内的共计20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充实了实验室设备,拓展了实验教学渠道,提升了实验室水平。

3.联合办学共建新专业,优化了学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本科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生产科研实际,学到了应用科技知识,而且缩短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为联合办学董事单位培养了合格的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共建专业所体现出的最大好处是使双方人、财、物得到充分的融合与交流,能比较好地适应专业技术日益发展的需要。根据联合办学双方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规划,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既可以使联合办学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又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就可以在一个较高起点上“借势造物”。

4.依托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学科优势,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学校与联合办学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共同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科研课题中去,既解决了研究生课题和经费问题,又承担了联合办学科研单位的研究任务,还为联合办学的企业开发了新产品。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远远强于单独由学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学校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董事单位联合举办“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分析化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9个硕士点。2005年,学校又有“光学工程”、“工程力学”、“无线电物理”和“凝聚态物理”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6年,教育部又批准了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建“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信息对抗技术”3个新的重点本科专业。

5.通过与联合办学董事单位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既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工程能力和科研水平,又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学校通过有效利用联合办学董事单位高水平的各种研究设施,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多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对扩大学校影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合作科研对学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发展、培养和吸引青年科技骨干,全面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有偿转化技术成果,承接技术开发项目,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服务。近年来,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其中20多项为与董事单位联合申报和合作研究,包括对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6.产学研联合办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了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这种产学研联合办学的育人环境从物质条件到精神生活,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都给本科学生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献身国防”精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洞天风雷”,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的“产业报国”精神。学校充分借助这些董事单位的育人优势,共同建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董事单位参观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校形成优良的学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产学研联合办学,建立起了新型的大学生工程训练和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推动了学生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2003年11月,在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的科技专家指导下,学校大学生机器人电视竞赛小组第一次参加了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荣获了该次竞赛唯一的“最佳技术”单项奖。2004年7月,参加第三次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获得了冠军和“最佳技术”单项奖,并在同年9月代表中国大学生征战韩国首尔,获得了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亚军和“最佳技术”单项奖。2009年,学校机器人小组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成功处置了河南杞县和广东番禺卡源故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我国核安全事业作出了贡献。

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共建和产学研联合办学所取得的成就。“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已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与靓丽名片。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三次到西南科技大学视察,对学校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他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说,“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等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合办学,西南科技大学开始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以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为基础的产学研联盟体制,其经验和成效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路径。

(执笔人:朱目成 高大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