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协作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协作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协作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第二节 协作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传统教室环境是在集体讲授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学生以集体形式接受学习;而我们现在运用的这个协作学习平台是在协作技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交融的环境之中产生的,在范围、活动的可控性、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的记录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协作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

第二节 协作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传统教室环境是在集体讲授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学生以集体形式接受学习;而我们现在运用的这个协作学习平台是在协作技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交融的环境之中产生的,在范围、活动的可控性、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的记录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我们认为,该学习平台可以作为认知工具、交流平台、协作平台、资源和信息积累平台。在目前大学教学中运用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并不是要用它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或延伸,是课内与课外的整合,建构的是一个无缝的学习环境。

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无处不在,作为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访问,打破了传统教学阶段性,使得教学不再有假期和平日之分。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就可称之为“无缝学习环境”,学习者在不同环境中的学习将具有连续性。2003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引入由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平台,先后将新闻与传播系的四门课程引入这个平台,经过了四轮的试验,有四届学生12个班利用这个学习平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我们在把协作学习平台作为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延续,目的在于构造一个无缝学习环境的过程中,首先对建立在协作学习理念基础之上的网络学习平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支撑这些技术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的获得了很多启示。

一、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学记》中的论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从反面说明学习者之间应该切磋交流,相互启迪,彼此增进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道理。(2)在大学教学中实施协作学习,从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来讲更加适合;但是由于传统的大学教学环境的限制,大规模地开展协作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www.guayunfan.com)

有许多学习理论都或多或少对协作学习有一些支持,最典型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把学生作为全人进行培养,即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要培养全方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坚持自由学习,并指出:(3)

(1)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

(2)学习符合学生自身目的时才会有意义;

(3)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优化学习;

(4)涉及学习者个人(包括理智与情感)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5)同伴教学和小组学习均可优化学习。

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协作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这里的“情境”是指为该项内容营造的学习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是指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简而言之,在协作学习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哲人”变成“学习者身边的指导者”,这样的变化在目前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是面向新世纪大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这样一些目标是困难的,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和改善传统教学质量和效率。(4)

二、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平台的特点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即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顾名思义,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交互性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可以看作是一种电子形式的聚会(Hawisher,1995)。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发展,这种通过人—机交互、机—机交互间接实现的人—人交互,仍然可以拥有视听觉形象系统通道和视听觉符号信息通道。因此,CSCL的交互包含有不同于面对面、文字和图像以及视频媒体、程序软件等交互形式的特点,进而保证了学习者之间进行有效协作所需的必要交互。

(1)传输信息丰富。由于可以模拟操作,数据可视化,交互的信息已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直观信息,而是超越现实世界中仅通过感观感知到的信息,同时,融合再现抽象语言符号信息。如:展示人脑整体及部分结构的三维动画。

(2)交互人数可变化,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一、多对多。

(3)交互的控制权既可以均衡分配,也可以高度集中,它是可以设计安排的。

(4)时间、空间的灵活性,即同步、异步交互均可,交互双方还可以在一个虚拟时空进行交互。

(5)交互的过程可以记录保存。

在这个平台的支撑下,我们主要使用了三种管道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第一是利用该系统提供的QQ,这一管道主要是进行一些涉及隐私的学习问题交流,比如说在《传播统计学》的学习中,有同学通过QQ告诉老师自己的困惑以及自己目前的水平,“自从高中以来数学就没有及格过”,这些只限于个别交互。第二是小团体交流,即该系统提供的聊天室。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建立不同主题的聊天室,让具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参与,教师适当引导。第三个是班级讨论区,这是适用于全班的。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发帖子,任何人都可以回复,这是一个面向全体的开放的公共交流平台。

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它不像空气那样整个是透明的,而是不透明中分布着透明的通道。这就意味着CSCL环境下交互具有间接性、片面性,而不是直接的、全面的。在学习者面对面交流时,首先应处于同一立体空间里,“你见即我见”,“我见即你见”;其次,不仅能对对方的一举手一抬足产生微妙的体会,同时对方的言行对周围环境(人、物)的影响也是“尽收眼底”。共同空间下的实时交流,如教师在班上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学生必须顺序发言,同步交互,其交互通道是相同的;但是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交互,学生能以非顺序方式发言,其交互通道并不相交。如多个学生可同时向教师提出各自见解而互不相扰,不会由于某一学生的反应被其他学生接收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观点。因此,班级讨论区以及其他渠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五花八门,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有利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帮助,通过交互体现出一定的协作特点。

(二)协作性

该协作学习的平台,为了能够支持学习者产生协作学习行为,提供如下协作的机制:

1.支持共享信息

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着成员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共享信息的功能,不仅可以使成员个体获得更多、更广、更新的信息,而且也会使协作组成为信息接受的整体,加强内部凝聚力。该平台有班级资料馆、公共资料馆,而且还有个人的书房,在书房里,学生可以存储自己的资料。

2.支持共享活动

协作学习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一系列共享活动,如集体讨论、轮流发言、流线操作等来实现的。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协作学习平台,随时随地参与小组的活动。

3.支持角色扮演

协作学习中学生各司其职,共担荣辱,即协作学习同样要包含相互依赖性、个体职责等。而且,一些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调停者、指导者、组织者等是复杂协作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4.支持创造行为

尽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中达到此目标的过程是多维的,而且协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促进个体自身学习观念、方法等内部知识、技能结构的极大丰富,所以新的观点、思路、策略常常会涌现出来,甚至某些时候超过预定的协作组或个体的学习目标,实现“超额目标”。例如,我们在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统计作图时,协作组在完成各种作图方法的同时,发现不同类型数据的作图方法是不一样的。

5.支持控制管理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交互多样化而且极为复杂,各个成员的学习行为也大不一样,为使协作和谐一致,需要完善的控制管理策略。

Roschelle(5)认为这是一种协作技术(Cooperative Technology),其目的就是建立共同的观察、经历和理解方式。实质上,协作技术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协作学习的成员共同体产生有意义的共同认知和技能,使共同体发生转变,进而改变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

三、协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室环境是在集体讲授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学生以集体形式接受学习,也就是说传统教室环境并不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而我们现在运用这个协作学习平台是发生在协作技术与计算机相关技术交融的环境之中,自然能够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优点,更能够实现传统教室环境下无法开展的协作学习方式。

(一)范围的突破

纽曼(6)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高度分离的:科目分立、学年制、班级制等。而互联网打破了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教师和学生不再受到教室的束缚,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学生的学伴可能是日常学习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同班同学,也可能是素昧平生、知识背景相差甚远的另一国家里的学生。这样,各种形式的交互都会产生在协作圈里,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参与经验。不仅如此,网络令学习突破学校束缚,变成一种大环境下的学习,极大地优化了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社会化。詹姆斯?A.勒温(1995)(7)认为,网络上最有效的协作组织方式就是“远端任务组”:不同领域的成员为了某一任务协同工作,任务完成后就分散。由于不同领域的学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工作观点和工作方式,使得他们从各具独特意义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在目前学科分科精细、交互性强以及世界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大量涌现的情况下,组织“远端任务组”进行协作学习不仅仅优化了个人意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CSCW(计算机支持协作工作)与CSCL的融合使任务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二)交互的可控性

在传统教室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经常会遇到协作变成主控的情况。原因是教室环境下的协作关系主要是由默认的共负责任、相互依赖的规则和意念来维系的,并无具体的支持系统;而且已经习惯于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学生协作学习中由参与、指导、咨询变成领导、控制、讲授,学生的协作变成教师逻辑有序的安排。而在该平台构造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协作的建立是由计算机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实现的,教师和学生不能脱离此平台实现学习目标,因此保证了协作的稳定,控制权的合理分配。

(三)学习活动的自动记录

传统教室环境下,由于协作过程中协作组的交互大多数是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开展的,尽管交互的各种障碍均已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这种交互形式是“稍纵即逝的”和“非记录的”。将协作过程中个体或整体的进程、观点等记录下来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研讨、参考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传统教室环境中产生了“记录员”、“保管员”、“材料整理员”等与协作学习无直接关系的角色。另外,要共享信息,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物理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这常常是通过“朗读者”、“材料分发者”、“屏幕(黑板)抄写员”实现的。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环境中,由于电子通讯、文件记录保存、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这些附属的任务被消隐在学生协作过程中。这样一些技术支持,使得协作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类似言语信息记忆、资料分类、冗余的数据计算、作图等繁杂的低层工作均得以简化,使学生集中主要精力用于分析、决策、探索、检测和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过程。

(四)具有丰富的在线资源

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各种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使该协作学习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支持,使得协作学习者既因为面临各种挑战而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求知欲,又不会因为困难重重而陷入窘境,失去兴趣与自信。同样,这在传统环境下是无法想像的。比如说新闻传播心理学的协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了阅读外文的学习任务以后,学生在遇到一个专有名词的解释时,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这个名词的背景,然后把它链接到课程资源库当中,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节省其他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事半功倍的目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四、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角色的认识

(一)认知工具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计算机是“认知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8)“当他(指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自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人类心理的独特性也就在于会使用独特的“手段”、“工具”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戴瑞(Derry,1990)对认知工具作了如下定义:“认知工具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②

学习者与计算机的伙伴关系包含了使用技术的认知效果。首先,技术把个人组织起来,使个人成为认知过程中共享认知的智能联合体;其次,技术可以作为个人认知能力的增强物;再次,计算机可作为个人认知能力的脚手架发挥作用。个人由于先前知识和感官输入信息能力的局限会约束认知资源的获得,而计算机有可设定步调的特点,可以描述很广泛的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组织或呈现各种信息的机制,所以学习者可从与计算机的交互中获得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改变。

(二)交流平台

前面我们在论述交互性的时候,谈到该平台为师生进行交流提供三种途径,其中交流过程的随时、随地、任何人,交流信息的记录、储存,交互的平等性原则、交互的自由可控制原则等使得这个由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给教师和学生所担当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在新闻与传播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布置给学生阅读外文资料的任务,学生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并不一样,而学生通过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可以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大家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

(三)协作平台

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中,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件。尽管计算机的能力几乎涵盖了教学的所有方面:讲授、板书、问答、记忆、探索等,但是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与学习环境中其他的组件如课程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学习目标等分不开的。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和使用这个平台的积极性,我们规定学生平日成绩的20%是通过登录协作学习平台以及完成协作学习任务来完成的。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学生主要使用这个平台发布疑问,另外就是完成小组的任务、提交作业。学生登录网络平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开学初期,主要是出于对这个平台的兴趣;第二个是在学期要结束的时候;第三个是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最后阶段。要养成学生随时随地登录学习平台浏览资源、将它作为自己学习的认知工具的习惯,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四)资源和信息积累的平台

这一平台对教师来讲是一个资源和信息积累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把自己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料保存下来,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信息保存下来,为第二轮或者后续学科的教学提供参考;对学生来讲,浏览自己的学长们留下的各种信息,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学长留下的不仅是自己的学习历程,而且还丰富了课程资源。

五、讨论

总之,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在目前大学阶段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或延伸,现在国外很多大学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混合学习。大学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下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有限的,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以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课程掌握的情况,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结果,或者说是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这种可能。这样一个平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课后除了书本就没有其他的学习支撑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局限于教室、图书馆,网络上也有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完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