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_民族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_民族文化教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这些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3]因此,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极其必要。[5]落实到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做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有效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_民族文化教育

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园文化建设[1]

⊙姚佳胜[2]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增加,民族地区学生与本民族文化载体的交流明显减少,学生在校时间比重加大,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明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认同等,这就决定加强民族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极其必要和紧迫。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艺术与实用相结合、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把民族学校建设成适合民族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校园文化

民族学校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学生后续学业的成功发展,也同时决定着学生的社会化和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当前的现实情况则极不乐观。由于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教育观念的限制以及应试教育的培养思路的限制等,学校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几门考试科目的笔试成绩上,忽略了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陷入了枯燥的校园学习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www.guayunfan.com)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属于学校的隐性课程,同每天上的显性课程一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隐性课程是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在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即一些非智力因素;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所负载的信息渗透,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实现‘文化心理层’某些方面的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习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知识,而且也学习没有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的许多内容,如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1]校园文化环境时刻影响着处于其中的每名学生。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柯尔柏格认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同时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的变革,伴随着社会人口流动的增大而带来学校学生生源的复杂化,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国当今处于城市化阶段,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持续和稳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并且这种趋势可能进一步增强。“跨国平行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刘易斯转折点在人均GDP为3 000美元至4 000美元(购买力平价2000年国际美元)之间出现。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越了这一水平,但农业劳动力比重远高于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世界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较大潜力。”[2]而随着劳动力的转移,接着便是学生就学的转移。随着西南民族地区学生人数的减少,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学校进行重新布局调整,并且有许多学校实行了寄宿制,这使许多学生长期远离自己一直生长的民族文化环境,缺少了民族文化滋养,而给学校带来生源的多样性。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家庭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而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这些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不可避免会传授给学生好的或坏的价值观标准,无论是书本课程还是行为课程中的规则、角色和关系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品格具有潜在影响,且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问题不是怀疑价值观标准本身,而是怎么将这种教育做得更好。”[3]因此,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极其必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民族地区学校自身特点决定了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应该包括以人为本、艺术与实用相结合、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首先是以学生为本,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功社会化、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来服务于学生,教化学生、培养学生。教师具体要做到全面充分地理解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地征求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真分析学生意见的利弊得失,充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其次,校园建设要以教师为本,要充分考虑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教师每天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独到的见解,同时要考虑为教师营造一个舒适而积极向上的氛围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切莫人云亦云和以一人的想法作片面的决定。

(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

实用是学校基础建设首先应遵循的原则,尤其在我国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太乐观。西南偏远山区校舍安全状况不达标,教育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学校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用,避免浪费,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勤俭行为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在坚持实用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艺术的元素。艺术是使实用增加灵性的添加剂,艺术可以蕴涵于学校有形的和无形的校园文化之中。“当代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普遍认为,儿童是在特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及发展结果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外显或内隐的背景因素的影响,而创设富有美感的艺术环境则能将审美文化带入儿童与自我、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的互动过程之中,从而使儿童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生存环境中受到全方位的发展支持。”[4]同时一个充满艺术的环境有利于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结合

民族与大众相结合是民族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现代化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只能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吸取其他民族发展中的经验,走出自己的路。这条路既有普遍性(如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又有特殊性(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历史)。”[5]落实到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做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有效结合。主流文化代表社会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任何一个群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不同层次社会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而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则意味着更大的意义。在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特色文化一定要得到落实,要得到突出,每个民族自己的文化都是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它融合于生产生活之中,是每个人成长的文化之源。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如果脱离本民族文化将不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但是随着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增多,学生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及亲人的交流明显减少,缺少了民族文化土壤的滋养,同时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又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学校中民族文化环境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认同。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他们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蕴涵于学校各种硬件设施之中的文化建设,这些硬件是学校中每个成员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它们都附带着文化元素,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社会学领域中‘结构——功能’学派学者们认为,学校的建筑、空间位置(如教室、图书馆、操场的配备等),是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他们在正式课程中未接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潜在课程。民族学校的校园合理布局和校园的绿化,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图书馆(室)运动场等设施的完整配备,有利于学生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6]在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学校要有一个合适的校园空间,各种必备的设施要健全,这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其次要努力丰富学校的一些文体设施,这是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的保证。民族地区学校的物质条件并不乐观,西部某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工作报告中显示,在该省区“共排查中小学校舍20 022所,建筑单体133 654栋,面积5 359.22万m2。其中,达到安全标准校舍23 100栋,面积1 917.32万m2,占校舍总面积的35.77%,需加固改造校舍28 429栋,面积1 613.24万m2,占校舍总面积的30.1%,需拆除重建校舍82 125栋,面积1 829.36万m2,占校舍总面积的34.13%”。[7]这需要政府的关注和加强资金的投入,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统一标准完善民族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质层面的教育公平。在学校的布置上,大到校园整体环境,包括校门、教学楼、操场,小到班级的墙壁装饰,处处都要考虑到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例如教学楼和教室内可以张挂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名人榜样,而不仅仅是一些世界名人,这样可以更贴近他们的文化、贴近他们的生活。竭力把握周全,使每名学生有一个舒适的身心成长环境。

(二)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内化于教师和学生内心之中并外显于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指引师生行为举止的内在驱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和鞭策每一位师生积极上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设定一个所要达到的合理目标,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通过对本校的现实情况,学生的民族特点深入了解和认识,在民主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设立学校未来精神文化发展的目标,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联系社会实际来调整建设的重点。然后把目标的实现落实于具体行动建设上,通过日常师生工作学习中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的规范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中不断促使师生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起对师生良好行为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民族地区有许多学校融入了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带来了不同民族丰富的文化,使学校拥有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学校要多开展一些民族文化活动,提供给每名学生展现其民族文化风采的平台,并进行公平的评价和相应奖励,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文体生活,是增进学生文化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友好相处和团结友爱,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此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源于民族中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文化作品,使学生在视觉享受中受到无形的教育。

(三)制度文化建设

教育目的是培养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促进人性的完善,人格的健全。人是社会的动物,学校又是社会的一部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学习、成长的一个阶段,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从师生的特点出发,以规范有益于教师更好地工作,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为出发点,完善学校必备的规章制度,建立起适合各民族教师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建立民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坚持以人文本,进行人性化管理,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要树立好的榜样,同时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8]教师要时刻关注每名学生的行为表现,将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及时的纠正,同时也要预测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进而完善班级和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

总之,从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加强民族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相应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且实行具体的指导和投入策略,切实建设好适合于民族地区每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2]汪进,钟笑寒.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3]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董晓航,邓海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63.

[4]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72.

[5]马戎.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6]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3).

[7]钟阳.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之我见[J].建筑结构,2010(6).

[8]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6.

Construction of the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Yao Jiash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With the school layout adjustment and increase of the boarding schools in the basic education,the chance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to contact the ethnic culture has reduced. The students have more time at school and the campus culture have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fluence the students’sense of belonging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So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trait of the ethnic culture. We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oriented,combine of art and practical,combine of the ethnic culture and themainstream culture. Concretely,we shall improve the campus cultur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material culture,ment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sui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territory of nationality;basic education;campus culture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视阈下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7JJD88023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姚佳胜,男,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法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