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的类型_校园文化学简论

校园文化的类型_校园文化学简论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硬件系统”是指校园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等,大致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组织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大类;而“软件系统”则是指大学生的各种具体的校园生活现象,如言行、举止、服饰、交友等等,以及由此而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心理素质、价值趋向,大致可分为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两大类。

校园文化的类型_校园文化学简论

第二节 校园文化的类型

一、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师生的校园生活方式,它的内容既包括高校师生的各种具体的校园文化生活现象,如他们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服饰、举止以及他们的交友、参观、社会服务、学习等,也包括通过上述种种校园生活现象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如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恋爱观、审美观、消费观等等;既包括支配着上述种种观念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文化涵养和心理素质,也包括与上述观念没有直接联系的校园内的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设施及物质环境。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合体,它几乎包括了校园的一切事情,由校园文化可以派生出许多文化单元,如校园环境文化、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娱乐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会实践文化等。简言之,校园文化就是高校校园内具有大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借用计算机的术语,可以将校园文化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系统。其“硬件系统”是指校园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等,大致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组织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大类;而“软件系统”则是指大学生的各种具体的校园生活现象,如言行、举止、服饰、交友等等,以及由此而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心理素质、价值趋向,大致可分为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两大类。

(一)校园物质文化(www.guayunfan.com)

主要指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等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质环境,也就是人们活动的空间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性形态具有优化校园环境,调节师生心态,陶冶情操,寓教于景的功能。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群、花园式的绿化区、体现院校特色的雕塑、别有一番风味的宿舍门饰等,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积极、肯定、向上的情感,形成高雅的气质。校容校貌虽然是一个学校的外观现象,但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面貌。

一般说来,楼、堂、馆、室及周边环境的布置,应该体现大学特点,反映大学品位。要从美观、适用、富有文化气息等原则出发,对学习生活的建筑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在色调和谐、布局美观、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布置一些适合各自特殊性能的具有思想性、哲理性、启发性的导师语录、名言警句、名人雕塑等。如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写上一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联,整洁优雅的五星级寝室里贴上“闻鸡起舞”之类的字画,都可以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宣传栏(牌)和雕塑的建设要注意结合本校的特色,要能够反映本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如师范类院校,树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宣传牌,建一个“辛勤园丁”或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塑,都能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起到积极作用。

(二)校园制度文化

主要包括学生组织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及其他行为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为了保证学校师生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进行全面的科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系风、班风、教风和学风。这种良好的风气形成后,就必须对其载体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与支配力量,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其影响,并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这就是校园制度文化所具有的约束养成功能。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人行为的制约的因素,对校园文化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进而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

制定并落实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制度是使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健康开展工作的制度保证。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问题,学术报告人的聘请、内容审定问题,校内通告、海报等张贴物的管理问题,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并归口管理,使校园文化活动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使之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服务。

(三)校园组织文化

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以学生社团、各类兴趣小组为主的有关组织形式;二是包括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思政室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指导机构;三是院系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等;四是没有明确组织形式的非正式群体文化。社团组织往往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引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校园行为文化

主要是学校成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导向,它虽然没有制度文化的强制性,但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风格,提高师生的素养。行为风格是校园文化人在实际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及言谈举止等方面的特征,是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五)校园精神文化

主要指学校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文化涵养、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作为一种隐型文化,不能像具体事物那样可以得到体现,既不独立存在,而又无处不在。它是学校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品格,从而形成理想人格,成为学生内在精神力量源泉。

“软件”方面的文化观念等要素作为一种大众的深层心理结构,学校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来限制和改变,而只能创造和利用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陶冶和塑造,只能通过价值观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协调、心理需要的满足等途径潜移默化地使其发展和变化。

二、社团文化

社团一般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专业性、趣味性、娱乐性等原则,自由结合为一体的学生群众团体。当今大学学生社团的大量涌现,展现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多元化的社会在各个层面的文化撞击热点,镌刻上了当代大学生思考和选择的痕迹,形成了丰富的社团文化景观和别具特色的校园社团文化圈。在社团文化圈里,人们超越了原有文化所形成的壁垒界限,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个人可以以自己的兴趣以及对文化对象的评价而决定其参与与否,参与社团是自愿的,讨论问题的资格和机会是均等的,探索研究的氛围是宽松的。这些显然有别于计划性、规范性的课堂教育,与那种强制性的活动大相异趣。而且这种自由、平等、理性的发展和超越,正是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社团文化活动渗透和积淀着大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同时,社团文化活动又促进了大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展学业、培养能力及其与同学发展友谊和合作精神。社团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管理和决策,它使学生社交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社团的组成来看,它打破了原有班级、专业的界限,使学生与社会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横向和纵向的接触,扩大了学生的社交范围。从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来看,社团成员不仅要负责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同时还要设法解决经费、场所、设备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快其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深化社会生活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其道德感和义务感,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从简单的娱乐型社团发展到门类齐全的综合型社团,许多高校每当学年开学初新生报到时就出现了蔚为壮观的“百团大战”。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对21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开放、多元和快速变化的社会。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学生社团的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拓展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培养。社会也通过大学社团文化领略到学子风采,从而使学生社团成为学校与社会相互沟通的桥梁。

要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必须既注重多样性,又突出重点;既积极扶持,又加强引导。要把社团文化建设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把握好社团文化的发展方向,把学生社团的发展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规划当中。对那些知识性、学术性强的学生社团活动要重点扶持,而对一些浅层次的纯娱乐性的活动则不易投入过多的力量。学生社团的管理应该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寝室文化

谈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寝室文化,一些高校把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寝室是大学校园里最小的组织细胞,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群体和重要场所,每个学生都以寝室为基点,建立起上下左右前后延伸的立体的生活坐标系,并进行频繁的文化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互动作用,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其社会化程度得以提高。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一个寝室里,对书画、音乐或是某种体育的爱好,对某种时髦服饰的追求,往往会波及所有成员,甚至逃课、酗酒、睡懒觉等恶习也常以寝室同学的集体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对生活态度、行为趋向的相对一致性,说明寝室成员之间长久的文化互动,很容易诱导同一寝室行为模式的趋向。寝室文化的互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积极的文化互动可以形成健康向上又各具特色的寝室文明;另一种是消极的文化互动则会酿成无聊、懒散的寝室恶习。

寝室文化的互动作用,对大学生行为规范、人生责任的社会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学寝室对许多学生来说,是由家庭生活独立走向社会生活时最初加入的文化群体之一。在寝室生活中,在寝室成员间的相互交往以及通过寝室与外界的联系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提高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逐步认识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人生责任、社会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不断社会化的成长过程。

自觉认识到寝室文化的互动现象及其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这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践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许多高校开展了文明寝室星级竞赛活动,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制定并执行了各项管理制度,各种检查评比活动也正常进行,使寝室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寝室环境大为改观。如何巩固成果,使这一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这就有赖于“星级竞赛”和寝室文化活动的联姻,并努力使外部规范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心需要,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健全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和竞赛规程,抑制消极的文化互动现象,如“九三”学社(上午睡到九点、下午睡到三点)、“麻派”活动等;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积极互动作用,大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鼓励“才女之室”、“书香门第”、“寝室蓝球之星”等富有个性色彩的文明寝室的诞生。这样,才能既防止“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又消除自由主义的影响,真正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把寝室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层次。

四、环境文化

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尤其在文化信息流量大、渠道多、频率高的当代,良好的文化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必要前提,也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校园文化属于高层次文化,其环境文化建设也应追求高格调、高境界。健全完备的文化设施,可以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提高校园文化的活动层次,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不断向周围辐射出文化因素,给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和精神启迪。

走进一所学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校园环境,离开学校以后,对学校的“最终印象”也是校园环境,一个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使人感受到一种现代文明的气氛。我国高校校园大多绿树掩映,这些绿色自然风物如果与其他优美的建筑造型、文化设施相互协调,构成富有色彩、节奏的校园景观,便能使莘莘学子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使观光者领略到高层次校园文化的芬芳。

师范院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师范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寓精神于物质之中,寓艺术于技术之中,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对教学楼、宿舍,特别是图书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设计建造、装修布置,都要尽可能做到师范性与时代性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当然,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受到经费困难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有远见的领导者不会因困难束缚自己的手脚,而敢于突破框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本钱。某师院院报一篇文章写到该院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时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师院办学条件差,校园环境文化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近年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路旁花木整齐,教学楼粉刷一新。过去的宣传栏墙壁灰不溜秋、玻璃支离破碎、纸张七零八落,现在也装修一新,成为深受师生欢迎的宣传园地……一切都在呈现一种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可见,我们条件虽差,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仍然大有可为。”

日本教育家冢本英治在创办大阪艺术大学时,为其校园规划室的宗旨是:一草一木参与教学。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中受到启迪,道路、树、花草、宣传栏、图书馆、演出厅等环境语言也具有育人功能,可以为我所用,创造一种高格调、高境界的文化氛围,使师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受到启迪和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