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_校园文化学简论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_校园文化学简论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_校园文化学简论第一节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学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益强化。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选择的自主性。目前许多学校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寝室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对宿舍进行精心装饰,让斗室增添不少风采,用双手和智能创造一个文明舒适的“家”。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_校园文化学简论

第一节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学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益强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仅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发展,而且要求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他非智力素质进一步个性化。另一方面,各种社会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学校正规教育渠道提供的信息所占比重日趋下降,学生掌握社会信息量增大、思维更趋活跃。因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德育方式日益显出其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方力量日渐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因为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大的渗透性、突出的参与性和自娱自教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在与师生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力的同时,又发挥了特殊的德育功能,恰好弥补了传统德育方式的局限性。

一、观念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的核心作用在于其价值导向功能,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和自觉,文化的价值导向性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正面或负面影响。所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首先表现在其观念文化的导向功能上。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

校园政治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其政治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及其形成和创造的过程。一般说来,政治文化是必须按统治阶级的意志与要求建立和发展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导向,它明确了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然而,高校又是开放系统,各种政治思想、观念、理论、思潮都可能兼收并容,汇杂堆聚,在此基础上很可能形成与校园主流文化不完全一致的亚文化或反文化。校园亚文化或反文化要么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要么对社会的不健康发展起制约和修正作用,这也是一种导向功能。如20世纪80年代末高校一度兴起一股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一听到马克思主义就起哄的思潮,就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对学生产生错误诱导。而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现的“毛泽东热”、“传统文化热”、“学《邓小平文选》热”等政治文化现象是与校园主流文化相一致的,能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www.guayunfan.com)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定了伦理价值观上的多元化。学校不是真空,也必然受到社会伦理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这就要通过校园伦理文化建设,以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一方面拓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信誉意识作为伦理文化建设内容;另一方面要抵御拜金主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虚,消除精神生活的庸俗化倾向,摒弃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正确的校园伦理文化不能停留在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层面上,还应发挥其导向纠偏功能,在价值观念、道德信仰、角色心理、生活方式、人格构建等方面影响青年大学生。

二、制度文化的约束养成功能

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为了保证学校师生员工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进行全面的科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这种良好风气形成后,就必然对其主体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支配力量,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其影响,并养成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制度文化的约束养成功能。

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选择的自主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背离自主性特征,不然易产生逆反心理。但是,校园文化又具有严格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特征主要从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中体现出来。校规是用于调控学校与其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关系的规范体系,是校园文化的规范形态,它以强制的和非强制的力量维系着学校师生对文化价值的认同,约束着每个成员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校园学习生活制度、课程建设、社团活动条例都突出地体现了制度文化的规范性特征。正是自主性与规范性的有机统一,才使校园文化的约束养成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审美文化的教化功能

“大德育”的概念应该包括审美教育。美育不需要外力的强迫,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人们感受美、追求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在欣赏美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在创造美的活动中得到培养。比如音乐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就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清代纪昀主编《历代职官表》中的《国子监表》第一则按语云:“……盖五帝三王之学政,皆由乐始……”〔1〕上古礼乐教化之功,由此可见。《乐记》乐施篇、乐象篇中记载:乐者,所以象德也,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焉。上古之人虽没有现代传媒技术,但能充分发挥音乐文化的教化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包括音乐在内的审美文化的教育作用。

四、环境文化的熏陶功能

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物态文化,是学校成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表现在校园的建筑景观、园林及教室、宿舍内部的美化等方面,能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特色,进而以特殊形式对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校园环境的优劣好坏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情操都有影响作用。优美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师生身体健康,而且能使师生获得审美快感,其思想品质、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目前许多学校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寝室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对宿舍进行精心装饰,让斗室增添不少风采,用双手和智能创造一个文明舒适的“家”。无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认识到,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整洁和美化寝室,可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感到愉悦,产生美感,培养健康、高雅的情操。这是课堂理论教育达不到的效果。环境文化的其他部分也是这样。

五、社团文化的激励锻炼功能

学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成员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参与者和体现者。社团活动状况如何,对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极大。它不仅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健康的社团活动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并能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能力。这种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育人功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全校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一般规律是,一旦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和规范后,社团成员就是组织活动的骨干力量,如近年来各高校所热衷组织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主要是以社团为依托来开展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体现了文化活动的集中性和长期性,因此,我们应重视对社团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健全社团管理条例,使社团成立、注册、吸收社员、开展活动、校内外交流等有章可循,以有效地发挥其教育激励功能。

六、休闲文化的调适功能

在生活方式方面特别是消费和闲暇生活方式,变动最活跃的社会层次就是青年,当然也包括青年大学生。因而大学休闲文化的调适功能也不能看做是无足轻重的。在大学校园里,休闲文化表现了与传统的社会主导文化最大的偏离度,这也恰恰是传统文化最难以占据优势的领域。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已不再被社会主导文化绝对左右,而是受校园风尚的影响。在大学生活动的天地里有他们的模式和准则,而这些模式和准则的基础便是大学生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园休闲文化正是以这种模式和准则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通过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来缓和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调适大学生与社会主导文化的关系,促进大学生在松弛气氛下学习社会基本经验,培养自身人格。休闲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带,以缓解乃至消除由于文化传递脱序和“心理断乳期”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满足青年学生归属、参与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这就起到了与社会主导文化中介调适的作用。

七、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示范功能

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与社会联系交流过程中,就会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校园文化居于社会文化的较高层次,能够引导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对社会文化具有示范作用。透过现实社会可以发现,在人的心灵与外部环境、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道德重建、科学与信仰的矛盾冲突中,文化品位有下降趋势,“俗文化”、“糜文化”、“粗文化”常出现流行态势。面对这种情形,校园文化应主动承担起“整合”和引导社会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对杂乱的社会文化加以调控和规范,并以其丰富而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昭示于众,对社会产生热辐射般的作用,把自己的能量传到周围社区,更好地推动社会大众文化上水平、上品位。

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发挥辐射示范功能的主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如目前广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以“社区援助”、帮老助残、教育和科技文化服务为内容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雷锋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并赋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新的内涵。社会实践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所学知识回馈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奉献爱心。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助于团结互助、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