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_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_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_科学精神和人文精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倪 瑛摘 要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在当代大学校园内十分普遍,而手机短信文化也悄然兴起。本文作者结合有关课题在学院内做了一次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这样的现象也确实反映了目前短信文化发展中有不少不良现象,制止这样一些现象需要同学们自律。表3 短信内容与用途三、规范手机短信是当务之急手机短信文化是现代社会兴起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_科学精神和人文

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

倪 瑛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4)

摘 要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在当代大学校园内十分普遍,而手机短信文化也悄然兴起。本文作者结合有关课题在学院内做了一次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从学生使用手机的价位和实际消费情况出发,列举了手机短信的几种基本功能,分析了手机短信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几点规范手机短信的想法和措施。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手机 短信文化(www.guayunfan.com)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校园内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尤其是时下流行的手机短信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发展状况,结合学校共青团2004年调研课题进行了此次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经贸管理学院大二至大四年级的学生,涉及6个不同的专业,45个班级,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95.67%。本调查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适当分析,并探讨了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短信规范。

一、大学生中的手机消费情况及其分析

中国已经成为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的国家。这种人均手机占有率高的情况在本校大学生当中也不例外,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拥有手机的比例高达93.22%。鉴于在校学生的经济状况,大部分学生所使用的手机价位主要在1000~2000元之间,占68.23%(手机价位分部情况详见图1);而购买手机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父母,占80.20%(见表1);对于子女使用手机的态度,66.67%的父母对此表示赞成,见表2。

图1 手机价位分布图

表1 购买手机资金来源

在手机的更新换代方面,换过一次手机的占22.91%,两次以上的占10.94%。至于更换手机的原因,最多的是由于手机被盗,达到57.23%,看来我们周围的梁上君子也为数不少;其他因正常的使用寿命到期的占15.79.%,因手机款式过时或者功能落伍的占23.02%,除以上这些原因需更换手机的占了3.28%。从前两项原因总共占的比率来说手机的更换绝大多数不是处于同学的自愿,而是有客观原因的。

接下来看一下同学们用于手机的花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手机消费控制在一个月60元以下,说明手机费不是毫无节制的,详见图2。同时我们对同学们手机花费的结构比例做了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很多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手机包月套餐、短信套餐,手机费用主要还是花费在了短信通信上。

图2 每月手机花费

二、手机短信功能调查及其分析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据统计,2001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是10亿条,2002年是189亿条,到了2003年飞涨为900亿条,2004年有可能突破2000亿条大关。

那么从传统意义上,手机短信的功能又是什么呢?这个“拇指经济”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呢?首先当然是沟通信息和情感,加强人际关系。短信可以随时随地发送信息,让人们在不同空间下实现同一时间上信息同步的互动。在逢年过节时,短信往往又带来了一阵阵的暖风,各式各样的祝福话语往往会塞满了我们的手机,甚至造成短信信道的阻塞。因为短信独特的文本结构,专栏作家黄集伟这样说道:“往骨子里说,它(短信息)不过是我们老祖宗修炼、筛选了千万年的诸如‘吟诗作对’的现代版而已——直接说,往核心处刨根问底,新娱乐之所谓短信息,在骨子里是一种古老的休闲。”

其次,短信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甚至涉及到了手机制造商,如将手机的键盘在设计和制造上力争使发短信更轻松自如,功能更强大,等等。同时也激活了一大批的网站运行商,而庞大的短信写手队伍也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最后,手机短信的负面影响也不得不提,也就是所谓不可忽视的“新污染”。因为手机短信的随意性,也就带来了负面影响,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破坏性信息等,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污染。想必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收到过虚假的获奖短信和色情短信。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手机短信病毒也日益猖獗。

在本次调查中,被问及手机短信是否是手机使用的主要方式,有43.08%的同学认为只是其中之一,34.57%认为是,只有22.35%认为不是,那么从数据上可以认为手机短信确实是同学们使用手机的主要方式之一。至于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多选),费用低(41.67%)和方便(48.44%)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有同学认为有独特的乐趣(21.88%)和适于在特殊场合使用(17.7%)。从每月发送短信的数量来看,多在300~800条之间,可见同学们使用短信功能还是比较多的,详见图3。

图3 每月发送短信数量

在短信的内容方面,在同学们发送的短信中最多的是情感交流和聊天(54.17%),信息联系(59.90%)(可多选),见表3。对于手机散播不良信息方面,有13.72%的同学表示曾经这样做过,多数同学(61.80%)选择了“我不会这么做,但不想管别人”,坚决反对的只有24.48%。值得注意的是,有66.14%的同学表示偶尔在上课时发短信,9.9%的同学则经常这样做,详见表4。看来我们的课堂已进入拇指运动时代。这样的现象也确实反映了目前短信文化发展中有不少不良现象,制止这样一些现象需要同学们自律。

表3 短信内容与用途

三、规范手机短信是当务之急

手机短信文化是现代社会兴起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从宏观上看,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催生了“短信文化”。没有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就没有手机的普及与短信功能的开发,没有手机的普及与短信功能的开发就没有短信文化的流行。但是手机短信除了积极作用,也不可避免存在着消极作用。如经常收发短信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尤其不应该的是上课期间很多学生使用手机;又像少数不健康的短信内容在学生中间流传等等,加之手机短信信息传播快速、隐蔽和范围广,对于管理者来说,增加了不少难度。为了让手机能够正确使用,让手机短信文化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如何规范手机短信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生应该自觉培养一定的自控能力。在课堂上和其他一些正式场合,没有紧急或特殊的情况下,学生不应该随意地使用手机,而应该关机以专注于课堂内容,更不要说将一些不健康的短信随意传播。从学校的层面上来说,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形成一种在课堂中使用手机可耻的想法,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努力充实课堂内容,以免使学生有“上课无聊,只能发短信打发时间”的借口。

第二,出台相关的制度,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

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够严于律己的,但是对于小部分无法控制自己的学生,不妨出台一定的校规政策,以约束其行为。杭州市部分中学也推出了相关的制度,像一所重点中学将“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使用手机,如果被发现,由老师暂为保管并交家长。”写进了校规。临近的上海市有一中学早在2002年底出台了《建平中学校园学生移动通讯工具使用管理暂行条例》,针对手机使用的负面影响,做出了8条规定,对于维护学校秩序、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大学校园也应该出台类似的制度,以规范手机短信的使用。

第三,果断截住虚假和不良短信的源头,加大惩罚滥发虚假短信的力度

2004年5月25日,英国政府信息监管部门就向6家发送虚假短信的公司罚款,合计45万英镑,以示惩戒。因为上述6家公司,发出了大量的“您中了大奖”之类短信,收到短信的用户如果回复该公司的电话,每分钟会被勒索1.5英镑,但是奖品只是毫无用途的机票和旅游优惠券。当然,对于学生利用手机散播不良信息的,学校应以教育引导为主,引领其走出泥潭。对于屡教不改者,也不妨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对健康短信的呼唤,营造良好的校园短信文化氛围,才能让高科技引领当代大学生走向更美好的精神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