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_走向前沿的模式创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_走向前沿的模式创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_走向前沿的模式创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李文军 李东升 郑永军 毛 成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科学生是普通高校实现工程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_走向前沿的模式创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

李文军 李东升 郑永军 毛 成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科学生是普通高校实现工程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科学生,需要具体的专业(或专业群)与合作企业协同对可用教学资源进行配置和融合。普通工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可以在学校所在地区、与专业相关性强的行业中寻求工业界合作伙伴,并建立起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一起对学生开展工程教育,实现学校课堂式教学与企业现场式培训的结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优化学校一方的工程教育资源,激活企业一方的可用教育资源,特别是实现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互补,为学生乃至企业员工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工程教育环境。

一、工科教育概述

普通高校的工科教育和教学,狭义上应适应工业界对人才的需要,广义上则还应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从总体上看,普通高校的工科教育应秉承现代工程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从教育理论层面看,工科教育主要存在大工程理念和工程教育回归实践两种理念。在教学理论层面,工科教育特别是其实践教学部分发展形成了多种实践教学理论形态,分别以科研训练计划与培养计划的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设计教育和工程形成等理念为核心。如果要把这些理论付诸教学实践,就不能局限于课堂,甚至也不能仅局限于实验室和校内基地,而需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支持和参与。(www.guayunfan.com)

近年来,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倡行业与企业深度参与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对于普通高校的工科专业,这种举措也为其指出了一个改革方向:根据本专业特性和本专业的工程教育特点,寻找企业界合作伙伴,把现代工程教育思想本专业化并内化到培养计划中,在企业现场开展实践教学。

二、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制度设计

1.校企深度合作是制度设计的基础

学校办学需要借助于社会资源。对于工科专业而言,需要有一个或者多个来自工业界的长期合作伙伴,与企业开展长期深度的合作。所谓校企的深度合作,不仅在于合作时间长和合作范围广,更在于合作期间双方的频繁交互,包括人员的相互派驻,特别是双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过产学合作培养人才,需要学校一方借助校友资源及所在地区或行业的资源,主动寻求与自己相匹配的合作伙伴,结成战略上的伙伴关系。在拓展合作渠道中,双方领导者的视野和价值观对于达成共识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专业和学校的代表还需要通过交流和对话,激活企业领导者的信心,化解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动力不足的问题。

2.对现有培养计划的分析

目前,工科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时,与高校同类专业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分析和借鉴,但缺乏与高等教育界外部相关行业专家的认识的比较和分析。另外,考察目前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会发现,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不够强,很难在每个实践环节上都反映一个实际和具体的工程问题。同时,学生受就业问题的影响,在毕业设计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充分,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暴露出重论文(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为此,专业可以与企业联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教学能够映射或者部分映射工程实践。比如,设计一组与工程实践有强相关性的教学环节,能在企业现场开展和实施,实现对学生的现场式训练。为适应培养现代工程师的目标,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还应承载以下两方面的训练:职业技能与态度训练、合作与交流技能训练。

3.培养计划的柔性化设置

为实现上述的设计,需要对现有的培养计划做柔性化设置。这样,在一个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就具备了一个合理的途径。对培养计划做柔性化设置,比较便捷的方法是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可变组合。例如,把专业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组合为一个大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把其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设置在企业内。这样,就能在一个小型或具体的应用场景下,实现构思、设计到实现的一个完整过程,其工程训练作用比一般课程设计的训练作用要明显。

4.实践教学的设计和部署

对培养计划做柔性化设置后,还须为校企双方分别配置指导教师和企业讲师。上述的制度性设计可以描述为:参照培养计划开放和以设计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论,对培养计划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组合,由教师和工程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组,借鉴新的工程教育思想形成教学大纲,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教学试点。这样,工科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能真正部署在企业现场,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环境。

三、研究方法

1.培养计划与CDIO工程教育大纲的比较

目前工科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包括集中性实践环节的课程。以中国计量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计划为例,它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和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等五个部分构成,见表1。其中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直接相关的是集中性实践环节和课外教育教学活动这两部分。

表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计划

CDIO大纲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它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完整的、通用的、可概括的教学目标,广泛适合于工程学领域。大纲本身具有基本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和适应性广泛的特点,可被工程教育项目所借鉴和采用,其主要组成部分见表2。

表2 CDIO大纲的组成部分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表1中的第一到第三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基本上与表2中的第一部分(技术知识和推理)相匹配。考察表1中的第四部分(集中性实践环节)和第五部分(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并把其中部分环节的教学目的与表2中的第二到第四部分的教学目的相比,它们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这些教学环节呈现散列分布且相关性不够,现代工程教育所应有的交流、合作和互动方面的训练,在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中没有得到表述,也很难得到表述。就实践教学而言,这是现有培养计划中最大的不足。

2.实践教学环节的重新设计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将CDIO大纲所蕴含的工程教育思想直接体现到整个培养计划以及对应的教学大纲中,跨度是比较大的。为回避这种大幅度调整,只对培养计划中的集中性实践环节进行重新组合,把仪器仪表结构课程设计等三个专业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重新组合成一个大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工程实习。集中性实践环节改革示例见表3。

表3 2004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改革示例

在这个新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作为核心任务,驱动整个工程实习的教学。专业性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都围绕核心任务展开,以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毕业论文分别作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成绩评价依据。在这个环节中,结合企业所拥有的培训资源,特别是通过工程师、专家的讲座等形式,引入CDIO等工程教育大纲的一些教育思想,比如职业技能与态度、合作交流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工程实习教学大纲的组成及主要内容见表4。

表4 工程实习大纲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续表

通过以上设置,实现了实践教学边界的一次重新设计:把既有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组合为一个新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合作企业协同建立一个与CDIO大纲相结合的指导纲要,建立由教师、企业工程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指导教师组,对一组学生进行教学试点。

四、校企合作培养工科学生的试点

1.教学准备

在学生的学习准备方面,由于目前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已经实现了模块化设置,能够快速过渡到柔性化设置,为教学试点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对于工科学生,其主要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这一阶段后,学业思想趋于成熟,就业倾向已经形成,开展分类教学乃至试点具备了稳定的基础。

在教师的教学准备方面,通过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为教师开展试点教学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在试点合作的前期,把负责试点教学工作的教师派驻到合作企业和行业协会做挂职培训,熟悉企业工作和培训环境。

在企业方面,企业为参与试点的学生提供食宿和奖学金支持,设立了一系列的企业界人士讲座,并外聘了业界资深计量专家做专题讲座。

2.合作进展

2007年,中国计量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同几何量测量领域的龙头企业——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委员会,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坐标测量联合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奖学金设立和几何量计量培训等五方面的合作。在四年的合作中共举办了四届学员班,有158名学员结业,其中43名进入海克斯康公司工作,其余大部分学员作为测量工程师和计量工程师也进入了测量和计量行业。

2011年10月,在第一轮四年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签署补充协议并进入为期四年的第二轮合作,开办了第五届海克斯康学员班。在新的协议中,还增加了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合作内容。

五、自评与存在的问题

1.自我评估

从前四年的改革试点经验看,针对教学环节的改革以及针对培养模式的改革,短期内想看到明显成效比较困难。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来自学生的评价以及来自用人单位的评价,因此选取这三点作为自我评估的依据。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参加试点的学生都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来自学生方面的典型评价是:通过这个工程实习,衔接了学习与工作两种不同的形态,实现了从学校到行业的平稳过渡,增强了职业技能、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和自信心。来自用人单位方面的典型评价是:参与试点的学生的从业(指从事测量行业)能力很强,这种工程实习间接地实现了企业与学生真正的双向选择,对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深远影响。

2.存在的问题

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需要设计者和参与者达成一定的共识,同时具备比较充分的主动性,具有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期望。但在首轮四年试点中,每一届都有个别学生退出而没有进入最终的结业名单。另外,由于合作工作在杭州和青岛两地开展,经费投入较大。

六、结束语

学院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遵循工程教育中的回归工程理念,借鉴培养计划开放和设计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对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参考CDIO工程教育大纲和合作企业的培训大纲,开展试点并完成了第一轮为期四年的合作。下一轮合作中,将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提出的通用标准,完善和改进培训大纲,以期对试点工作做出修正和改进。

注:本文是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b08041,yb0903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2010YHEZ0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2]陆一平,查建中.缤纷课堂:源于国外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3]孔垂谦.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去工程化困境与情境化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4]李文军,潘岚,周静伟.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试点[J].教学研究,2010(5).

[5]陆小华,熊光晶,陈珠琳.设计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6]孔寒冰.国外工程师培养体制的几个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7]李培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边界再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8]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