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地合作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校地合作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地合作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北碚区教育委员会从2007年起,我区建立了“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让大批农村薄弱学校实现了质的发展和提升,初步实现了区域均衡。作为全市首批“城乡教师任职交流试点区”,北碚区加强了对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

校地合作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

北碚区教育委员会

从2007年起,我区建立了“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让大批农村薄弱学校实现了质的发展和提升,初步实现了区域均衡。

一、“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研究背景

一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时代的发展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教育不再追求办学数量,而是追求办学的质量,要求教育均衡发展。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实现农村教师合格化、专业化,迫切需要通过城乡教育帮扶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www.guayunfan.com)

二是北碚区情的现实要求。北碚地处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90%以上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重点学校,而广大农村地区和城镇一般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与学龄人口的分布极不协调。

二、构建“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

一是以强带弱。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把辖区内所有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实施“捆绑”,将优质学校的教育品牌、先进文化、办学理念、高效管理浸润和移植到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飞速提升。

二是镇村一体。对于镇中心校与其辖区内的村小,实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编制”的管理模式。

三是区域一贯。中心校对全镇小学教育资源(即人、财、物)实施统筹。在镇域内,将中小学捆绑一体,实行“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实现小学和初中的“无缝衔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全镇义务教育“一盘棋”发展格局。

三、“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具体做法

(一)校地合作

一是成立“北碚名师工作室”。采取“高校带地方”的策略,在西南大学、市教科院等院校的引领下,建立“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除承担教育科研、培养教师的任务外,还负责对2所农村学校进行定点扶持。25名学员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称号和荣誉;出版教育专著12本,市级以上论文发表152篇;定点帮扶学校的优势学科逐步建立,办学效益不断攀升。二是建设“C-R”导师团队。2007年,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共建“C-R”三级教育导师团队。“C”即聚合,“R”即辐射,构建了立体式的北碚教师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运行以来,培养出市级名师、研究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等近100名;此外,4名学员成长为“第二届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三是组建“北碚教育高端人才流动站”。创造性地建立“高端人才流动站”,由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名师宋乃庆担任名誉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巴渝学者”特聘教授朱德全担任导师,带领西南大学教授及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培养教育管理人才、教育研究专家,打造北碚基础教育高端人才队伍。

(二)内涵浸润

一是文化先导。文化是教育的灵魂,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将先进文化导入被帮扶学校,“厚实”被帮扶学校的“根基”。例如,王朴中学将特有的红岩英烈“王朴精神”,同莲华中学的“莲华精神”相互交融,既让王朴中学迈上了创市级重点中学的崭新台阶,也使莲华中学与优质农村初中的距离更为接近。二是理念培植。以朝阳中学为例,其抓住与被帮扶学校办学的共性,向田家炳中学输送“朝阳树人,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和“朝阳精神”,使该校办学理念有了新的飞跃,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等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三是制度植入。好的制度是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江北中学帮扶水土一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两个学校共建了《校本教研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等10余项管理制度,使水土一中这所全区唯一不通公路的农村中学的管理更规范、特色更鲜明。

(三)城乡互动

一是政策引导。作为全市首批“城乡教师任职交流试点区”,北碚区加强了对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在核定教师编制、招录新教师时,向农村学校倾斜;在引进优秀人才时,优先安排到农村学校;40岁以下的教师评聘中级及以上职称,必须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工作或支教的经历。二是城乡交流。建立城乡学校管理干部挂职、城乡教师互动流动、中心校教师到村小任教等制度。定期组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和农村教师“进城研修”。近两年,北碚区城乡教师任职交流达300余人次。三是联片教研。将全区中小学校按城乡、强弱搭配,划分为10片,实施教育、科研帮扶。片区内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等活动,基于“协商、合作、互动、共生”的研修理念,为农村教师提供研讨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四是建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在全市率先建立“资源聚合、区域联动、城乡共进”的“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建立农村教师“制度保障发展、专业推动发展、自主实践发展”的持续发展机制,打造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

(四)督评反馈

一是问题督导。政府专(兼)职督学和特约教育督导员采取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要陪同的“三不”办法,深入被帮扶学校的课堂、校园,直接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指导被帮扶学校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二是分片督导。将全区专(兼)职督学分成7个小组,划定责任片区,定期不定期地对城乡学校进行督导,实现过程性督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一体评估。完善了《北碚区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性目标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制订了《北碚区教育帮扶评价方案》,将捆绑帮扶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和学校年度综合考评;在全市率先采取委托评估方式,借助专家力量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四、“良性互动”城乡教育帮扶机制创新突破

(一)创新捆绑帮扶思路

我区提出了“理念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帮扶思路,为我区捆绑帮扶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了学校捆绑帮扶机制

一是一肩双责的帮扶机制。即“1+X”,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的帮扶机制,对帮扶学校进行捆绑发展,成为权、责、利统一的发展共同体。例如,朝阳中学和田家炳中学两所中学的校长由一个人兼任,消弭发展沟壑,使田家炳中学快速成长为一所优质学校。

二是集团化帮扶机制。即“X+X”,利用多个学校的优势,对薄弱学校进行集团化帮扶,让薄弱学校取众所长发展更快。例如,王朴中学在江北中学、朝阳中学等学校集团化帮扶下,成功创建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三)创新了教师捆绑帮扶内容

一是高校带动地方,打造高端人才;二是名师工作室培养教师骨干;三是农村教师发展,学校整体提升教师水平。

(四)创新了捆绑帮扶评价方式

建立一体评估模式,制订了《北碚区教育帮扶评价方案》,将评价结果纳入区教委对帮与被帮学校的年度综合考评中,对捆绑学校的权、责、利统一考核,并将该考核结果作为校长的最终评价依据。

(五)平衡把握捆绑帮扶的“四对关系”

一是城乡帮扶中“垒峰”与“填谷”的关系。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不是“削峰为谷”,而是采用“垒峰”的方式让帮扶学校得到提高,同时采用“填谷”的方式让被帮扶的学校得到发展。例如,通过捆绑帮扶,田家炳中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也得到家长的认可。同样,在帮扶过程中,朝阳中学也得到了提高,其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办学品牌得到社会更为广泛的认可。

二是城乡帮扶中“同质”与“特色”的关系。在共同发展中,我们更注重挖掘被帮扶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让被帮扶学校在发展中保持个性,在个性中得到提升。例如,澄江镇中心校与村小希望小学实行“管理运行、教师考核、质量监控”的“一体化”管理,消除了中心校与村小的藩篱,两所学校均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且各具特色。澄江小学逐渐形成了“龙腾云山、志在天下”的办学理念,并创建了“北泉板凳龙”特色项目;同时,其帮助希望小学深挖剪纸文化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渝派剪纸”特色项目。上述两所学校多次代表我区参加演出和展示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三是城乡帮扶中“捆绑”与“松绑”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监控被帮扶学校的发展情况,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打造、完善和健全学校的自主“造血”功能,并且根据发展情况,适时“松绑”,让其自由健康成长。原东阳街道4所村小管理松散、校舍破旧、效益低下,2007年由朝阳小学托管、合并成东阳小学后,处处彰显“朝阳风范”,其“硬软件”水平成为全区村小的“领头雁”。随着东阳小学办学理念逐步完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质量逐步提升,我区适时将朝阳小学与东阳小学“松绑”,使东阳小学实现了从被帮扶到健康自由茁壮成长的蜕变。

四是城乡帮扶中“受助”与“回馈”的关系。在拥有“造血”功能后,被帮扶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再与其他农村薄弱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回馈、帮扶其他薄弱学校,让更多的薄弱学校得到发展和提升。例如,先由江北中学、朝阳中学捆绑帮扶王朴中学,王朴中学成功“创重”后,解除了与江北中学、朝阳中学的捆绑关系。在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王朴中学由“受助”转向“回馈”,捆绑帮扶莲华中学,在新的捆绑过程中实现新的共赢。

策划审稿人:罗志惠 张程垣

   撰 稿 人:李 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