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的威信与影响力_学校管理理论与实

校长的威信与影响力_学校管理理论与实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的威信与影响力_学校管理理论与实第三节 校长的威信与影响力中国古代有句格言:“小胜凭智,大胜凭德。”简而言之,就是校长在与教师员工、学生、家长交往过程当中,影响和改变他们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被称为自然影响力。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领导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

校长的威信与影响力_学校管理理论与实

第三节 校长的威信与影响力

中国古代有句格言:“小胜凭智,大胜凭德。”有位现代知名商人在充分领会这句格言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见解:“小胜凭技,中胜凭智,大胜凭德。”真是一语中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殿卿把中国传统美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与当今时代需要加以联系,提出了以下观点:

忠——忠诚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www.guayunfan.com)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确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诚信=自信+他信。中国有句话叫“大智若愚”,若愚之智,是一种睿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样的小聪明,其实是大愚蠢。

在希腊语中,魅力的意思是表演奇迹、预言未来和拥有天赐灵感的能力。“人们认为,魅力是由追随者对领导者品质和行为的知觉造成的。这些知觉受领导情境中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追随者的个人需要和机体需要的英雄。”[3]校长要扮演“教育领导者”的角色,就要努力形成与这种角色相适应的领导风格。美国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对校长领导风格形成的观点对我们颇有启发。他认为,校长领导风格形成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领导之手——属于领导的行为与技术,包括校长所从事的行动、所做出的决定以及运用管理策略所形成的政策、方案和实施程序;二是领导之心——属于领导理念,包括校长所相信、所珍视、所向往以及所承诺的愿望等道德层面;三是领导之脑——属于领导信念,包括校长对学校价值、学校发展等所形成的愿景,表现为校长的反思能力和实践知识。这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之心塑造了领导之脑,领导之脑驱动了领导之手,心、脑、手的结合并用,方显校长的教育领导才能与艺术。

进步的思想、革新的精神、精湛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凝聚于一身,就会显示出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和道义力量。校长作为一名伺臣,献身于一项事业、一项使命或一系列理念,并承担着服务于这项事业的责任和道义,最终,根据学校中涌现的追随的质量,就可以知晓的成功。追随的质量是一种气压表,能表明道德权威替代官僚体制权威的程度。当道德权威驱动领导实践时,校长就同时成了领导者的领导者、思想的追随者、价值观的伺臣和为追随服务的仆人。[4]管理的影响力场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管理者所拥有的职位权力,这与他能解决多少问题有关;二是管理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与他的成熟度有关;三是管理者的思想品德,这与他的可信度有关。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要求校长的角色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职务要求是一种特定的要求,校长如果恪守职务权限,就会只遵从上级指令,其积极性、创造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缺乏课程意识以及面向课程改革的自主应变能力。课程的改革要求校长具有课程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校长的业绩和办学质量要能体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二是淡化校长的权力观念,以权治校突出的是行政意志,讲的是服从。课程改革中的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不强调校长的权力而看重校长的能力,要求校长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专业的管理能力,包括校长的决策能力、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交往的能力,指挥、组织、协调的能力,学校经营和公共关系的能力以及反思和探索的能力。校长的人格在管理中能产生很大的力量,它使师生员工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可学校的目标。校长高尚的人格甚至可能使教职员工愿意跟着学校去承担风险,在失败面前也将表现出较强的承受力。[5]

一、校长的威信

(一)威信的涵义

威信就是威望和声誉。威信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自己的领导、上级、长辈、家长、老师等所持有的一种认可、信赖与尊重的态度。任何社会组织作为具有一定行为意向的人群集合体,为了实现统一的组织目标,必须由具有威信的领导者来实现管理,在组织严密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校长在学校威信的获得,不仅在于他的领导权力和地位,更在于师生员工在心灵上对校长具有的品德、智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认真负责等高贵品质的折服,而非对校长拥有的权力的“慑服”。这种威信才是校长威信的真正涵义,才是真正具有教育力量的。

(二)威信的基础

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首先要有良好的影响力,校长的影响力是形成校长威信的基础。何谓校长的影响力?简而言之,就是校长在与教师员工、学生、家长交往过程当中,影响和改变他们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它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

1.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也称为强制性影响力、法定影响力。指一个人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以后,其地位和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可说是一种“硬”性力。它来源于群体的统一意志,它的大小取决于权力主体掌握资源的多少,包括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精神资源,当领导者职位越高时,所控制的资源越多,对他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权力性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范围内的一种控制和支配的力量,它带有法定的性质,具有强制性,因此产生的威信是暂时的、有限的。主要由职务因素和资历因素构成。职务因素:校长居于领导地位,组织赋予他一定的职权,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师生的行为、处境以及一切利害关系,从而使师生对校长产生敬畏感。资历因素:资历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与经验。校长一般是从优秀的教师中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师生对于一位有较深资历的校长容易产生敬畏感。

2.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被称为自然影响力。管理心理学认为,所谓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以领导者自身的品德、知识、能力等因素为基础,构成的非强制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社会组织赋予的,是一种法定的职位权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可视为一种“软”性力。“软”性力虽然不具备“硬”性力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却远远大于“硬”性力。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领导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是由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特殊技能,与被领导者的感情等原因而获得的影响力,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往往大于权力性影响力。注重用非权力性因素去影响人,是领导素质的一种体现,是一种领导方法,一种工作艺术,它能产生“不令则行”的效果,使工作效率倍增。一个好的校长带动他的团队,当然也运用法定的权力,但主要还是依靠其公正无私、谦逊好学、身先士卒、关心他人的“人格魅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是由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构成。品格因素包括校长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它反映了在校长的一切言行之中,优秀的品格会使人产生敬爱感。能力因素:一个具有组织指挥才能的校长,会给教师员工带来成功的希望,使人们对他产生一种敬佩感,吸引人们去自觉地接受其影响。关于校长的能力,有学者认为应具备8种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把握全局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领导课程发展的能力、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知识因素:知识是一个人极为宝贵的财富,它往往是与这个人的才能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校长如果具有扎实雄厚的知识功底,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便容易使人们对他产生信任,并且产生信赖感。感情因素: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它在人们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校长要知人、用人、容人、礼贤下士、平易近人,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

3.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师生对校长的敬畏感、敬重感、敬佩感、信赖感、亲切感构成校长的威信。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形成校长威信的基础。在学校管理中,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如果只施展权力性影响力,而忽视非权力性影响力,容易形成校长专横跋扈的官僚作风。人们往往因屈服于某种权力,表现为接受影响而内心并不信服,使人屈服而非诚服,这样势必造成校长与师生在情感上的障碍,有“威”而无“信”,甚至形成彼此之间格格不入或敌对情绪。如果只重视非权力性影响力,而忽视权力性影响力,也容易造成校长有“信”而无“威”,师生敬而不服,亲而不近,群体悦而不严,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无法对学校管理活动进行有效行为控制,其结果将丧失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整个影响力的积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融洽的情感产生认识上的共识和行为上的趋近效应,学校管理的经验教训也表明,和睦的情感对校长的影响力产生肯定的作用,冷漠的情感对校长的影响力将起否定作用。有些担任领导管理职务的人患上了“权力崇拜症”,“一朝权在手,只把令来行”,以为单凭权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权力性影响力如果没有非权力性影响力作基础,其力量是非常脆弱的。不但无法使人自觉服从,自觉敬仰,而且其“影响力”是短命的。依赖品格能力产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则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追随,给人以一种“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感染,绵长而持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职务,同一种权力,在不同的领导者的手里,发挥的作用可以差别很大,甚至南辕北辙,其原因就在于领导者品德修养不同,人格魅力不同,非权力性影响力不同。据现代管理学的研究,部属的积极性,至少40%要靠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来调动。有的西方领导科学专家甚至认为,领导的成功定律,是由99%的魅力与1%的法定权力构成的。

(三)校长威信的建立

校长威信从哪里来?从天上掉下来的吗?非也。校长的威信不能靠权力赋予。一是靠自己在管理实践中建立;二是靠社会舆论的宣传。从心理学角度讲,舆论的强化作用可以造成人们的趋附性倾向,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强大力量。

二、校长的影响力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校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无不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立范,校长要为教师立范。”一位学校的校长如是说。校长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特别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一)校长管理中的“辐射力”

校长的一言一行、兴趣爱好,正像一个辐射源,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老师,老师身上也时刻显现着校长的影子,爱读书的校长周围必然有一批爱读书的教师,和一个学校的老师接触多了就能了解到校长的一切:老师们普遍喜欢斤斤计较,那他们的校长必然斤斤计较;老师们普遍喜欢奉承人,那他们的校长必然喜欢听奉承话,而且任用的中层领导必然也是喜欢奉承的人……这一切都说明了校长的辐射力在老师们身上的体现,而这一切又都会通过老师辐射给学生。校长喜欢欣赏老师,老师必然喜欢欣赏学生,校长常常指责教师,老师也会把责任推给学生,因此校长不应该忽视自己的知、情、意、行的辐射力,要不断修身立德,培养自己正确的兴趣爱好,引领教师健康发展。

(二)校长管理中的“向心力”

校长的向心力,是带好教师队伍的关键。如何提高自己的向心力,提高管理的效果和教师的自律性,取决于自己的管理方法和个人修养。校长的人格力量是教师“向心力”的关键因素,而不仅仅因为你是校长,就会产生“向心力”。校长不仅要会使用自己的权力,更要善于树立自己的权威,权力往往使人慑服,权威可以使人悦服。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三)校长管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这样描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实校长在管理中的方法也与力的作用一样,你施加的管理方法,自然也会在老师身上得到相应的体现。老子曾说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若一个人以淳厚对民,民则以淳厚对之;政治苛察严酷,民众就会变得狡诈;你算计民众,民众也会算计你。正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一样,你对老师有多少理解,老师也会对你有多少体谅,你对老师是春风,老师回报你的会是细雨。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力的影响无处不在,需要校长在工作生活中正确把握各种力的使用方法,找准着力点,发挥好力的最大作用与效果。

作为校长,特别是大学校长,应该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用流行的话说要德才兼备。如果说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是大学校长必备之“才”的话,良好的个人品行及开阔的胸襟便是大学校长应有之“德”。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源于对学校的责任感和对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关爱。有资料这样记述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为人:“司徒雷登把燕大看做是自己的毕生事业,以校为家,很注意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关系,时时处处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每年新生入学,他必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举行茶会或设宴招待;在校园里遇到学生,总要亲切地问候交谈;如有需要他帮助解决的问题,他会尽力帮助解决;许多教职员或学生结婚时,请他做证婚人并在他的住所举行婚礼;日寇占领北平后他曾设法营救被捕学生,也曾协助学生投奔解放区……他好像是燕京大学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燕京大学”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为婴孩施洗的是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是他。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书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