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教研与教师可持续发展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校本教研与教师可持续发展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教研与教师可持续发展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校本教研与教师可持续发展黄武强[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等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学科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建立、健全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是校本教研持续、有效组织实施的基本保证,能起到正确导向、引领和评价和良好效果。

校本教研与教师可持续发展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校本教研与教师可持续发展

黄武强[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等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的研究意识、主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正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实践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之中,而且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才能逐步确立。

一、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明确校本教研制度重建的目标,构建、细化校本教研体系

学校在全面规划教师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校本教研是“一把手”工程,校长是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务处、教研室为具体责任部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建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纵的校本教研策划网络,同时构建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横的教学研究引领体系,具体为以下三个层级:(www.guayunfan.com)

第一级:引领层级。本层级由校长、校各处室主任组成。

第二级:策划层级。本层级主要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各课题组负责人组成。学科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群众性组织,备课组和课题组是具体策划和实施的基本单位。本层级在引领层级的领导下策划、组织本学科(年级、课题)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第三级:落实层级。本层级主要由各学科教师组成。各学科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和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从本校和教师实际出发,以校为本,守正出新,重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与模式

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建立、健全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是校本教研持续、有效组织实施的基本保证,能起到正确导向、引领和评价和良好效果。同时,教师个人的教育行为和学校的制度化管理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为此,学校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各项工作,以校长作为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注意整合学校教务处、教研室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们自身发展要求,并广泛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建议,对相关规章制度作了重新修改或制定,具体包括:《莆田六中校本教研制度》、《莆田六中教师业务考核方案》等。这在各个方面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给予了制度和机制保证,尤其注意到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和一线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把教研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师的参与情况作为教研组、备课组、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与优秀教研组、备课组以及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评选和教师职称评聘结合起来,激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给予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成果、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等)以一定的奖励。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主要体现在:

1.努力强化学习、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群体水平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研水平,就必须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型集体。而构建学习型团队,营造氛围可能比制度建设更重要。于是我们通过对教育形势及人事制度变化的现实分析,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和学习的紧迫性,把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求教师根据开学初拟定的校本教研专题,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自觉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以教研组(集备组、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教务处、教研室则定期编印读书简报,介绍优秀读物,编发读书心得,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促进教师之间讨论,研究解决方案,促进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教研组本着“重心下移,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展教学研训活动,倡导教师:(1)认真参加各级各项教研活动;(2)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参考资料;(3)博采众长,虚心学习,认真参加听、说、评课活动,提倡师师互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4)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课前做到“六到位”(明确教学目标到位、了解学生情况到位、确定教法到位、理解教材的重、难、疑点到位、课堂设计到位、落实课后练习到位);(5)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每学年做到“六个一”(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进行一个课题研究、上好一堂公开课、做好一个单元的多媒体课件、出好一份试卷、撰写一篇教研论文);(6)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自身理论修养的提升,开阔视野,努力做到在教育理论和专业水平上保持一定的前瞻性。

2.积极完善研讨平台,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一个问题”。学校对教研工作做了系统的改进,提出备课组应在一个阶段(学期)内结合本年段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教材聚焦课堂,确定教学中一个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重点,开展“问题导向”式教研。如学期初开展教材教法分析专题研讨、期中围绕模块教学进行经验小结和交流、期末开展复习课研讨等,在研讨时,或指定某位教师联系自己校本研究的专题,作专题发言,大家发起讨论;或提前提出一个中心议题,每位教师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并在会上做交流发言,取长补短;或提出自己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在同伴互助下获得解决的办法或研究的途径,使广大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注重“两个提高”。学校重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适时组织“教师经验谈”、“教改沙龙”等活动,重新修订了《莆田六中传—帮—带“结对子”实施方案》,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通过这些活动,鼓励教师进行同伴互助、对话,不但使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使“新手”教师(见习期教师)从教学茫然逐渐走向清晰,从不会反思逐渐学会看问题,从不敢发言逐渐养成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吸纳有益信息的习惯;使“熟手”教师不断开拓教学新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在碰撞和争执中明晰思路,提升认识;使“能手”教师从表面分析问题逐渐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落实“三课”。传统教研中的集备组活动往往“虚化”、“泛化”的内容多,“实化”、“深化”的内容少,为此,我们大力强调:把集体备课贯穿于某项内容教学的整个周期,教师课前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讨论,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课后与同伴进行分享。发现的困惑与问题,在课后争取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这样在对话与交流中,不但教师个人的智慧被激活,教学中的精彩片断被发现,而且课改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优化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资源共享,骨干教师的作用也得到了发挥。

我们提出课堂教学应该“返璞归真”,推行课堂开放制度(包括市级教学公开周、与市内外兄弟学校交流等),在常态课的研讨中,要求教师不上“表演课”,不怕亮丑,更不怕领导、同伴听课,愿意把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与调整,从而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此外,教研室还针对课程改革各个阶段的特点,及时选编学习资料,介绍信息动态,推介校内外的新鲜案例,通过发现案例、评析案例,模仿案例、创新案例等有效活动,促进教师校本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以校级课题为侧翼的课题研究网络,分管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负责人以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分别作为课题研究的不同层级学术责任人,以课题促进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同时,我们还提倡人人有“课题”,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年都要以个人或课题组的形式确立研究主题,修订计划,在学年末结合进展情况,进行课题小结,各级公开课都要结合研究的内容开展,切实改良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艺术。教研室与教务处定期组织“同课异构”和“同课轮流”教学研讨,充分发挥执教者的个人智慧,同时凝聚研究群体的有益经验,使校本问题解决更具“校本”韵味,更易于“校本”经验的推广迁移,在观摩研讨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执教者和研究者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专业成长。

3.不断强化合作交流,积极推介教研成果,努力打造校级“专家”

推进校本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需要有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学校采取教研开放的态度,采取多种措施,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研训、竞赛、考察、观摩、取经,与名师对话,以拓展视野,获得专业发展。教务处、教研室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展示课、评优课、研讨课、观摩课,以“上课—说课—评课”、“研训沙龙”、“课改论坛”为平台,进行反思、对话、评析、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定期组织读书汇报、经验交流、质量分析、课题研究、论文交流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成果,发挥示范和辐射功能。而且,我们还针对教研(备课)组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创造性地举行了备课组与教研组活动公开观摩活动,要求其他教研组(备课组)组长旁听相关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校本教研期待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在磨合中得以提升,这就需要以有形的成果为抓手,反映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辐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发展。为此,教务处、教研室深入教学研究的第一线,定期举办教研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汇编,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以有形的成果(包括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评析、教学反思、经验总结、研究论文以及教学课件、网页资源等)推动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入进行。

校本教研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专业引领”。为此,我校校本教研在面向全体教师的同时,还注意创造条件让乐于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重视对骨干教师的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如规定参加校外培训的骨干教师在从专家、教授那里获取宝贵经验后,应该进行消化吸收,在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推荐他们举行省、市、区各级讲座等。通过这种定期与不定期的骨干教师个人专题讲座,一方面促进了骨干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弥补了各级培训的不足,放大了外出培训的效益,使校本培训更具互动性、连续性,并逐渐培养出校级“专家”,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深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专业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在学校鼓励和支持下,一批骨干教师正逐渐成长为“名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等相继产生。当然,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校管理层在校本教研指导的系统性还有待加强,有些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教研活动中针对某一问题或困惑进行研讨、交流的持续性和深入性还不够;如何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动参与者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各学科开展教研的活动形式、内容、实效不平衡,部分学科尤其是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的校本教研还比较薄弱;校本教研制度与教师年度量化考核、职称评聘之间的一致性和互相整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等。

主要参考文献:

项目组:《校本教研在行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新课程推进中的通识培训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注释】

[1]黄武强,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