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第一节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加涅在论述学习的类型和学习的结果时,把学习作为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开端和结尾。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则是处方性的和规范性的。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错误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项必需的、正向的反馈。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_技术优化学习的理

第一节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加涅(1985)在论述学习的类型和学习的结果时,把学习作为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开端和结尾。可以把这些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所发生的事情,他称之为学习事件。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加涅认为,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吻合的。那么,在每一教学阶段中发生的事件就被称为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使教学事件与学习事件完全匹配。布鲁纳(1963)也认为教学理论必须考虑到学习与发展这两个方面,必须同那些他所赞同的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相一致。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则是处方性的和规范性的。言下之意,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的进一步推衍。

一、学生的阅读活动

前面我们提出以情感因素进行心理定向的阅读过程应该包含的几个环节(学习者的内部学习事件)。下面我们就这四个环节,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作具体阐述和说明。

1.心理定向(www.guayunfan.com)

心理定向是阅读者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对其心理活动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从两方面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定向提供引导或支持:一是通过认知因素;二是通过情感因素。它的目的,从形式上看,教师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实质内容来看,是为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定源”,提供思维的原材料,使得学生对课文建立起稳定的心理指向。

2.交互作用

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江苏省特级教师高林生,就“阅读”和“阅读教学”这两个概念作了阐述。他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要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从阅读教学的工具性看,必须紧扣语言文字;从阅读教学的目的看,必须紧扣语言文字;从阅读训练的载体看,也必须紧扣语言文字。总之,语言文字乃是阅读之根、阅读之本。课本上篇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应让学生在这广阔的语言文字训练场上使用语言。

强调语言解码是阅读过程的核心,其实质在于强调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手法的前提下,要着重进行品词、品句训练,进行语感训练。也就是说,理解是基础,文字训练是目的。

3.知识联系

在学习者的控制下,语言解码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这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也是意义建构的基础。除了与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建立联系外,还要与学生掌握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建立联系。如果学习者对课文中某一概念缺乏理解,那就会阻碍他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4.结构形成

我们利用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来表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理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进行的。通过学习者个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得学生的心理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走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这是一种螺旋式发展过程。每一个已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建构,又是为新的不平衡提供了可能性。

二、教师的教授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相对于学生的内部学习事件,外部教学事件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事件。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模型中,我们已经强调这一环节的实质是心理定向,它是通过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历的基础上实现的。有趣的文学故事、恰到好处的比喻、生动形象的直观等,都能创设有利于阅读学习的情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收集教学信息

第二个环节实际上是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卡罗1994年在其所著的《语言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生对于通过视觉得到的语言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首先受到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制约和控制。”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的目标和要求起了“过滤屏障”的作用,如果不需要,感觉记忆的这一部分信息就会很快消失。信号的取舍完全取决于这道屏障。课堂上,教学目标的指定完全取决于教师。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是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发挥监控作用,使得阅读教学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十分明确,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指令也应该十分清楚。在学生每一次阅读之前,提出指导性的问题,其目的是给学生的阅读活动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以实现学生对其阅读过程的监控。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建构过程是以课文为中心,还是以自己为中心。作为教师,既要尊重和承认学生有自己解释课文的权利,同时又要担负起向学生逐步灌输课文作者意图的责任

3.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为学生知识联系提供提示信息

第三个环节通过教师的组织、管理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主要是通过有策略地使用学生的学习错误,增强学生有意识学习的趋势。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错误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项必需的、正向的反馈。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重点放在学生错误的挽回过程上,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包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策略,通过阅读活动的调控过程重新定位自己的学习过程。

4.典型评议学生的学习活动,协作完成意义建构

第四个环节教师通过典型评议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不但注重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要学习同伴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多媒体计算机与阅读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计算机可以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文本、图像和声音,等等。把多媒体信息按线性逻辑连接,集成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并具有交互性,就构成了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系统表达信息的方式有两大类:一是按时间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编辑和剪裁;二是在空间上安排多媒体信息,共同表达事物,即“声、文、图”一体化。多媒体的技术使表达信息的新形式扩展到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从而为用户控制表现过程及存取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多媒体的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载体的多样化

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是对计算机而言的,指的就是信息媒体的多样化,有人称之为多维化。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展和放大,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将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人类对于信息的接收和产生主要在五个感觉空间内,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其中前三者占了95%以上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多维化使得计算机更加人性化。

2.交互性

多媒体的交互性将向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控制和使用手段,同时也为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交互可以增加对信息注意力和理解,延长信息的保留时间。当引入交互性时,活动本身作为一种媒体介入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过程。借助活动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我们可以改变信息组织过程,研究感兴趣的某些方面从而获得新的感受。对某些事物的运动过程进行控制可以获得奇特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营造出各种讨论的主题。如鲜花的开放过程(加速控制)等。

3.集成性

多媒体的集成性应该说是技术上的一次飞跃,它把单一的、零散的图像、声音等集成起来,使得原先不完整的信息空间利用多媒体得到了相对的完善。这样就丰富了信息交互手段,充分利用了信息。多媒体信息的统一存储和组织,使得人们更加看重媒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蕴含的大量信息。1+1>2的系统特性将在多媒体的信息系统中得到体现。

总之,多媒体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超越意识、记忆、思维、学习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限制,通过把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外部化,使得人们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监控、检查和反馈,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改善某些认知过程。具体表现在:提供大量的信息供学习者使用,相对扩充学习者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量;促进学习者知识的结构化,并在已有信息和新信息之间建立内部联结;提供自我验证功能,并且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先前的信息,再现先前的情景;提供相对真实的学习任务环境,使得学习者不但能用言语表达信息,还可以用图像以及动画来表达;为学习者提供一种非常容易的信息重组、变动以及随意组合的功能,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迁移、巩固;学习活动本身也作为一种媒体介入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之中。

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对于我国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这个过渡时期有一个转折时期,即儿童思维的“关键年龄”“四年级”。这一时期,学生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但其思维仍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单纯依靠抽象的语言符号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操作是有困难的。思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记忆储存中的信息量和范围。也就是说,思维必须以大量的信息、知识为基础,创造性思维就更离不开信息知识的记忆和储存。而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信息多样性以及集成性,可以大大提高课堂上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例如,在《笋芽儿》一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将原本不熟悉的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了解得一清二楚,从她在地底下的蠢蠢欲动,到听春雨、雷公公的呼唤,到最后长成参天的竹子,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清晰的造型以及配着优美音乐的朗读,以最大的信息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原材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了对“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习方法等。学生的主体地位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体现。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把控制和使用信息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方便教师对学生提供实时的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实现高效率、高质量课堂,真正让学生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其阅读学习的认知工具。

基于以上特性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认识到计算机教育技术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将会具有显著的作用。所以我们选择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物质基础。

四、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王策三,1995)从本质上讲,教学模式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范型”,这种范型一方面必须反映教师如何教,研究教师教的过程、技巧、策略和艺术等;另一方面必须结合学生如何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规律。所以教学模式既非单一的教授模式,也非单一的学习模式,而是教授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辩证统一。教学模式的活动框架见图5-1。教学模式的活动框架一方面必须反映教师教的活动,同时还要反映学生学的活动。

1.创设情景

从教授角度来讲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得教学任务具体化;二是使得教学内容具体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在这一阶段要达到的目的,一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产生兴趣;二是使之产生联想,唤起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和情

图5-1 教学模式的活动框架

感图式。如何达到这样几个目的呢?在创设情景阶段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这就是下面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阅读活动是一种信息输入活动,经过内部解码,而产生一定的输出,以检测解码的正确与否。由于每个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情感以及经验图式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而且在理解速度以及形式上也有所差异。因此,如何避免学生理解上的歧义,提高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呢?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情景的创设唤起学生与本篇文章有关的图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它是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所设计的一种策略。我们知道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即直观的形象思维,到了小学高年级才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发展。情景教学从让儿童感受形象开始,而儿童在感受形象时,观察的课题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和形象沟通起来,词汇及表象的储存随之丰富,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随之发展。特定的情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过程,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体验、思考、想像。情景创设只是激发学生情感因素的一种策略,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的策略可用,例如,运用讲英雄人物感人故事的策略,激起学生的爱憎情感,来进行情感定位,等等。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统计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集中程度S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用图5-2表示。

图5-2 思维集中程度与时间的关系

(引自《实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这一曲线表明: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尽量缩短t0—t1、t2—t3这两段时间,以相应延长最佳思维时间t1—t2,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这样一个统计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抓好第一个环节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第一个环节利用得好的话,就可以缩短t0—t1这段时间而相应延长最佳思维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引导提问、监控学习过程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监控,来收集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实施,除了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策略和已安排好的教学活动和材料外,还要求教师具备元认知教学知识、能力,机智、策略地调整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解,这是一个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元认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和策略建构新的理解。

苏联教学心理学家马丘斯金(《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1995)认为,构成问题情景的成分主要有三点:

(1)问题情景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是为了正确地完成所提出的作业和必要的动作而应当加以揭示的东西,也就是说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2)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诱发探究行为。

(3)要考虑学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具体地讲,在教学中,一个问题的提出,问题本身是否恰当,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评价,即问题的结构、提问的过程、问题的结果。具体指标见表5-1。

表5-1 问题流利的指标体系

3.教学判断阶段

从教师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教学处置阶段,教师根据收集的教学信息,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阅读结果的输出阶段,学生要把在前一阶段形成的、建立在先前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心理结构以一定的形式输出。具体采取如罗伯特(1985)所列出的八种形式之中的哪一种,是同时产生还是顺序产生,是根据学习者的目标、期望,由学习者自主控制的。

在这里,因材施教具有这样几种含义:

(1)根据学习者的天资和学习风格,确定适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策略。

(2)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学习。

(3)提供各种与目标有关的教学材料和活动,允许学生从中作出选择(往往在教师的指导下)。

(4)提供额外的替代性教学,以纠正学生所产生的错误。

4.典评

从教师的角度看,它是教师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利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意义建构;从学生的角度看,通过这一环节教师的评议活动,可以观摩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意义建构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适当的学习效果评价即典评,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典评的内容通常还包括: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例如,有多少学生是靠自己的探索完成了学习任务,有多少学生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的,有多少学生是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下完成的。

(2)学生对全班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评价。例如,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谈论、问题回答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

(3)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评价,这个评价环节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新的学习情景,或者是类似的练习题在网络上实施测评。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活动程序是从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时间的分配这样四个方面展开的。在该模式的设计中,考虑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各自有自己的独立活动,不能相互替代,同时也考虑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模式的活动程序见表5-2。

表5-2 阅读教学模式的活动程序

总而言之,该模式通过强调情景的创设,将阅读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由教师逐渐转移给学生自己,实现学生自主控制。而且,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组织学生的协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上,而且注意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控意识和能力,体现了建构主义观念。

根据心理定向阅读教学模型,我们提出了包含四个环节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它不但明确了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而且也明确了多媒体计算机学习资源的作用和它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决策方案,在时间的分配运用方面,该模式也提出了一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基于该教学模式的多媒体计算机课堂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