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步伐,我教管中心充分发挥教研站的助推作用,从新课标入手,鼓励教师从低年级起,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做到“胆大”、“语快”、“心细”。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_农村学校管理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教育管理中心 蒋兆麟

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在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听读是为说写收集信息,说写是对所收集信息经过加工后的发布。而发布的方式不外乎有两种,即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无论哪种语言,都应通过学生这一主体去表达。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听读为本,要突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改的步伐,我教管中心充分发挥教研站的助推作用,从新课标入手,鼓励教师从低年级起,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做到“胆大”、“语快”、“心细”。

“胆大”是指要让学生对听到的、见到的事情敢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有话不敢说、不敢讲的心理障碍。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教师应打破以往单一枯燥的齐读课文的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空间,创设语言实践活动情景,全面、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在课堂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例如我单位有位女教师在教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学习探究时:(www.guayunfan.com)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儿,那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什么?(学生质疑,根据图文构建问题情景。)

生:我想知道小蝌蚪有没有找到妈妈?

生:他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生: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研究。大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呢?(学生自选学习内容,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

师:刚才大家提出来想先了解“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这个问题,那么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3、4小节,把所有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

(生读课文画有关词句。师巡视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划全。)

师:四人小组内交流,看看是否找对找全。

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

师:讨论一下怎样连起来说青蛙的样儿?

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并鼓励学生抛开课文中文字的束缚,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内容表述出来,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语言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紧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朗读对话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对自己所表达的情形进一步完善。

师:请大家读读文中描写青蛙样儿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觉得写青蛙妈妈身体颜色的词很美,如碧绿、雪白。

生2:我认为“蹲、披、露、鼓”这些动词写得很准确。

师:为什么说这些词写得准确呢?

生3:青蛙是两条后腿弯曲着站在荷叶上的,就不能叫站了,只能叫“蹲”。(该生边说还边做了个蹲的动作。)

生4:“鼓”字说明青蛙的眼睛很大。

生5:鼓字还说明青蛙的眼睛是往外凸出的。

生6:我知道青蛙的眼睛是长在头顶上的。(生边说边把手握成拳头放在头顶上)

生7:我知道为什么说青蛙是披着碧绿的衣服而不是穿着碧绿的衣服了。因为如果说是穿着,那么就不会露出雪白的肚皮了。

生8:我知道青蛙那碧绿的衣裳和植物的颜色差不多,不会被害虫发现,它的眼睛很明亮,四条腿会跳,舌头还会突然伸出去,所以捉害虫的本领很高。

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品读词句,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语快”是指要让学生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思勇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给周围的人听,并倡导其多听别人对自己所讲之事的看法。其目的在于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学习群众丰富优美的语言。如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朗读健康书籍,观看健康影视片等,鼓励学生把感知到的最动人的场面或事情讲给身边人听。这样,从表面看与语文教学没有多大直接关系,其实,这种做法是一条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不善言谈、在校表现差的后进生,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家长与孩子沟通少、对其抱怨多,加之老师和同学关爱不够,致使他们不思上进,情绪偏激。例如,在我教管中心某校六年级有一位叫闫强(化名)的学生,12岁,平时少言寡语,性格中有逆反倾向,暴躁、倔强,自制能力较差,遇事容易冲动,经常撒谎,与同学打架,违反校纪班规,多次转学,屡教不改。2011年我们组织学生听取中国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演讲团“感恩励志中国行”首席讲师——孟祥辉老师演讲时,在家长学生互动过程中,该生深受感召,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牵着母亲的手冲上台去,当着近两千多听众的面,泪流满面地对妈妈说:“妈妈,这几年来我一直不懂事,给您添了不少麻烦,为我流了不少泪,我以后会好好听您的话的,改掉不良习气,做一个好孩子!妈妈,谢谢您对儿子的爱!也许儿子永远都无法偿还,也知道,其实你也并不奢望我的偿还,只要我快乐、健康地成长!妈妈,我也希望你永远快乐、健康!”;对老师说:“记得有一次,在您的语文课上,您在水盆中捞到一张纸。是我扔的,您很生气的叫我捡,而且连不是我扔的也叫我捡,并且说我是害群之马,叫我下周一个人值日。当着同学的面,我撕掉了自己的语文课本,在教室里扔,教室里顿时雪花飞舞,您气得差点哭了。我知道是我的错,撕了课本是我对您的不尊敬,但您也要尊重您的学生,虽然我只是个差生。”语言虽简短,但情感是发自内心的,通过该学生的表现,渲染了活动气氛,使许多的父母与孩子紧紧拥抱、泣不成声。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给学生的表达创设情境,即使不善言谈的学生,不想说也不由他。这样,将会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书面表达夯实基础。

“心细”是指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善于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投入的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用书面文字叙事抒情的习惯,并让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得到培养。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初步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需要成年人的尊重和爱护。因此,教师平时对学生要多诱导启发,促成其不断养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我单位在组织学生参加市教育局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小学生作文、书信大赛初选中发现,有位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辅导学生时,要求学生把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时候,自己认为父母对待自己不正确的做法写给父亲或母亲。有位同学这样写道:“爸爸,每当我做错了事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非常难过的……而您往往得知我做了错事就不问青红皂白地对我拳打脚踢,我多次要对您说,您对待我的这种方式也是错误的。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语文老师让我写作文,我就借此机会把我想要对您说的话写进作文里……爸爸,您这样不只是在打我,也在打您自己,因为我是您的亲骨肉啊,常言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我也不想犯错误,可是总在不知不觉中就做了错事。……请你在平时多给我点关爱吧!求您再不要在我犯错误时像以前那样待我好吗?……”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学生的口头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学生书面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教管中心倡导语文教师尝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做法,在全教管中心语文教学重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近几年,教管中心语文成绩在区教育局的质检和抽检中一直名列前茅,有40多名语文教师在市区优质课中获奖,有300多名学生在各种作文竞赛中获奖。实践证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须加强学生平时的听说训练,须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须激发学生积极读写的热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锻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和能力;加强学生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要紧密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做到学用结合,努力突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