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育_庆城县教育志

小学教育_庆城县教育志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1年11月,会战指挥部调首兆才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王素芳任教务主任,陈前凯负责后勤工作,学校定名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职工子弟学校”。1979年,中学部和小学部分设,分别成立了“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子弟中学”和“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子弟小学”两所学校,均属于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政治处领导。在长庆油田勘探局机关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时候,全县境内的油田各二级单位也开始大办教育。

小学教育_庆城县教育志

第二节 小学教育

1970年5月,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入驻庆城,为了解决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决定由宣传组军代表闫树贵牵头,抽调王素芳、陈前凯、刘元祥、杨玺珍、刘惠英、张小兰、张爱叶、王孝银等组成办学小组,由王素芳全面负责筹建和办学工作,陈前凯负责后勤服务工作,刘元祥、刘惠英、张小兰、张爱叶为教师,王孝银担任勤杂工作,人员隶属关系挂靠运输团(后为运输处),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建校工作。征用田家城大队土地50余亩作校址,1971年5月,开始边搭帐篷边招生,于1971年9月正式开学,招收了100多名适龄儿童入学学习。1971年11月,会战指挥部调首兆才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王素芳任教务主任,陈前凯负责后勤工作,学校定名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职工子弟学校”。

建校初期,由于帐篷少,教师短缺,学校采用复式班教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教师采用包班制,每个教师既是班主任,又负责本班的各科教学。同一教室的高年级学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学校缺少课桌凳,就动员学生上学自带小木凳,将床板钉上木腿支起来当桌子用,黑板都是工人师傅亲手制作。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帐篷不够用,学校又陆续搭起了一些木板房,进行分班教学。开始只有小学部共5个年级,1972年,学校根据职工子女就学需要增设了初中部。1973年,又增设了高中部,成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学校发展过快,1974年将中学部迁至庆城北五里坡新校舍,小学部仍留原址,中学部和小学部统一归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领导。1979年,中学部和小学部分设,分别成立了“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子弟中学”和“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子弟小学”两所学校,均属于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政治处领导。

在长庆油田勘探局机关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时候,全县境内的油田各二级单位也开始大办教育。基本上和局机关创办学校走了相同的道路,先办小学,然后在小学内附设初中班,再增加高中部办成九年制学校。到1983年底,油田在县内创办的完全小学设在庆城的有长庆一小和长庆二小,设在马岭的有钻二小学和运输二大队学校,设在贾桥的有筑路处子弟学校,设在阜城的有油建处子弟学校,设在卅铺的有运输三大队子弟学校,设在董家滩的有采油二厂子弟学校,设在贺旗的有井下作业处子弟学校和水电厂子弟学校,设在驿马镇的有驿马石油技校子弟小学等共11所,基本上是每个二级单位都办起了一所学校。这些学校创办起来之后,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有两个,一是校舍,二是教师。课程开设的也不齐全,各校能随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1978年之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学生、家长都把目光转向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国家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基础教育的畸形状况也开始了逐步调整,1983年以后,又在庆城北五里坡创办了长庆第二小学,以适应住在庆城的油田职工子女就近上学的需要。同时,将7所九年制学校进行了改制,一大部分撤销高中部,并实行了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分离,对有些规模过小,布局不尽合理的初中部进行了合并。到1990年底,油田在县内的完全小学共有6所,井下、油建子弟学校仍实行小学和初中部合并管理。从1986年开始,油田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各小学的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得到了根本改观。进入90年代,不但彻底改变了油田子女流向地方学校就读的局面,而且使许多地方学校的学生也纷纷转入油田学校就读。

1997年后,随着长庆油田机关及有关二级单位的逐步搬迁,位于马岭的所有学校和位于贾桥筑路处、驿马的石油技校全部撤离或停办。这一方面是油田搬迁和职工的撤离造成生源不足,另一方面是从2001年开始国家对企业办教育的指导方针有所改变。到2002年底,长庆油田在县内的小学就只留下位于田家城的长庆一小和位于北五里坡的长庆二小2所。到2010年,只留位于田家城的长庆一小,其他全部撤销搬迁。(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