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怎样诞生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怎样诞生的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怎样诞生的_教育改革与发展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怎样诞生的口述:孟 波    采访:桑广敏 陈 虹整理:桑广敏    时间:2011年1月6日 1958年初秋,新的学年刚开学不久,院党委发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鉴于上述理由,党委决定支持创作小提琴曲《梁祝》。《梁祝》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怎样诞生的_教育改革与发展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怎样诞生的

口述:孟 波    

采访:桑广敏 陈 虹

整理:桑广敏    

时间:2011年1月6日 (www.guayunfan.com)

1958年初秋,新的学年刚开学不久,院党委发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为了推动音乐创作,院党政领导召集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开会商讨献礼作品的创作问题。当时,在音乐创作和表演要走“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大背景下,管弦系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六位同学在系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了“上音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组长是何占豪。何占豪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出席了这次关于献礼作品的创作会议。会后不久,管弦系学生到温州乡下采风演出。在去温州的船上,何占豪把会议的精神带给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其他同学,大家在船上就讨论开来,酝酿创作一首小提琴曲向国庆10周年献礼。大家七嘴八舌,出谋划策,讨论提出三个题材:一,全民皆兵;二,大炼钢铁;三,利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的曲调进行创作,第三个题材作为预备方案上报。船一靠岸,他们立即就把这三个题材寄给了党委。我接到了同学们寄来的有关三个题材的信函后,在《梁祝》题材前打了一个钩,并让管弦系党支部书记刘品立即赶到温州乡下去,传达党委的这个决定,并要求刘品同志转述自己选择《梁祝》的理由:一,小提琴的音乐风格较为纤细、柔软,适于表现抒情、浪漫的乐曲,而“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声势浩大,小提琴的创作、演奏很难表现。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之一,在全国,特别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它表现了人民群众打破封建礼教、追求男女平等、恋爱婚姻自由的精神,具有进步意义。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拍成的中国第一部彩色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放映后,影响更广,受到欢迎。三,在当前小提琴教学、创作、演奏中,真正从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表现民族化的作品很少。鉴于上述理由,党委决定支持创作小提琴曲《梁祝》。

何占豪是1957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修班的。进校前曾在浙江的越剧团担任演奏员,比较熟悉越剧音乐。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前,他曾创作了弦乐四重奏版的“草桥结拜”、“三载同窗”的旋律,突出了梁祝的爱情主题。四重奏演出后,受到师生的欢迎,但也有老师提出了“梁祝”爱情主题刻画不够深刻,还需要在深度上下工夫,甚至可以在曲式体裁上将其发展创作成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协奏曲,对于刚进校一年的何占豪来说,显得比较吃力。于是,我向丁善德副院长求援。一是请作曲技巧比较好的同学帮助何占豪。二是请丁院长在艺术创作上具体指导、把关。丁善德副院长推荐了作曲系四年级学生陈钢在小提琴协奏曲的和声、复调、配器等方面帮助把作品创作得更完美。

此张照片拍摄于1962年,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四重奏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准备赴港澳演出,右起为:丁善德、贺绿汀、孟波、何占豪、丁芷诺、沈西蒂、俞丽拿、林应荣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初稿完成了,但整首乐曲到“哭灵投坟”后就结束了。协奏曲的悲剧气氛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但与戏曲电影和民间故事相比,缺少“化蝶”这令人深思、给人期盼的场景。我就提出,为什么不写“化蝶”?而作者认为,人死不能复生,人死了变成蝴蝶,恐有迷信的成分。我立即严肃指出:“化蝶”这一段非但不是迷信,而是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命运寄寓了美好的理想与希望。生不能成双成对,死后化成蝴蝶双飞双舞。这正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原则和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西洋音乐民族化的典范,正如丁善德副院长所说的:“一首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运用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风貌、欣赏习惯和艺术风格等特征。”在《梁祝》创作中,音乐体裁、演奏形式和独奏乐器都是外来的,但它吸收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诸多元素,借鉴、运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表现手法。如,运用以越剧唱腔为素材创作的抒情性主题和歌唱性的对话,来刻画梁祝相爱;用京剧音乐中的“倒板”、越剧音乐中的“嚣板”和绍剧中富有特色的“二凡”腔等表现手法来刻画“哭灵投坟”时的悲剧性高潮。音乐在越剧唱腔基础上,采用了“滑音”、“碎弓”及琵琶演奏中强烈的“切分和弦”等表现手法并和小提琴的传统表现技巧结合起来,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提琴经典作品。1960年,曹鹏在莫斯科指挥莫斯科交响乐团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要我院寄去《梁祝》的总谱,曲中一段“英台抗婚”要用板鼓演奏,但莫斯科交响乐团找不到一只板鼓,最后从乐器博物馆找到了板鼓才完成演奏。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中国元素的东西很多,《梁祝》已经深深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

北京人民大会堂《梁祝》五十周年演出谢幕,前排右四为孟波

1959年5月27日,在兰心大戏院举行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中,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俞丽拿第一次在上海人民面前拉响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再现了“梁祝”那动人委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得到音乐界同行的好评。《梁祝》是学院党委把握艺术创作方向的具体体现,凝聚了许许多多人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已成为西洋音乐民族化的成功典范,被载入中华民族音乐宝库的光辉史册。五十年过去了,《梁祝》已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梁祝》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