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二年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二年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二年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七、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二年1929年3月15日,晓庄迎来了建校两周年,为总结第二年里的收获,陶师撰文《这一年》。晓庄的同志在第二年里有哪些收获,陶师提出了含有普遍性的经验告知世人。晓庄的同志是在两年的实际生活中获得了这个真理。(三)集团的力量晓庄学校一开始便主张以乡村小学做改造社会的中心。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二年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七、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二年

1929年3月15日,晓庄迎来了建校两周年,为总结第二年里的收获,陶师撰文《这一年》(后改题为《第二年的晓庄》)。晓庄的同志在第二年里有哪些收获,陶师提出了含有普遍性的经验告知世人。

(一)二亲原则

晓庄的同志自从跳进实际生活中工作后,第一个体会是“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注:推究事物的道理)的大门口。专在书本上学‘做人’‘格物’的道理,究嫌隔膜。所以我们要把汗牛充栋的书本放在两旁,做我们生活的助手,不可使他们立在中央,把我们和人民、万物的关系离间掉。”(Ⅱ,443)

这个道理,陶师称它为“二亲原则”。晓庄的同志是在两年的实际生活中获得了这个真理。学习“做人”,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不能只在书本上下工夫。书本是工具,很有用,贵在一个“用”字上,把它当做我们生活的助手,那么它就会起到应有的作用。陶师曾举过一个例子,说:“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如果对着筷子,天天念“筷子”,“筷子”,那么人家就会笑话你是一个“筷呆子”。这个道理多么明白,但是书呆子就犯了这个毛病。(www.guayunfan.com)

(二)教学做合一

不少人认为,“教学做合一”很好,但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容易行。晓庄的实践证明:“教学做合一”不但初中能行,小学、幼儿园都可以行。陶师说:“本来,教学做合一只是生活法。既是生活法,那么,凡是活人都是能行的。只须看看晓庄幼稚园小朋友所种的菜,这种问题是不必辩论了。”(Ⅱ,444)五六岁的小朋友会种菜吗?小朋友们跟着大人在地里学种菜,很快就学会了,这是“教学做合一”产生的力量。

(三)集团的力量

晓庄学校一开始便主张以乡村小学做改造社会的中心。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谈何容易。当然单凭一个光棍的小学去改造乡村社会,力量确实薄弱,成效甚微。陶师说:“倘使小学教师转个念头,把好的村民以及小学生都当做合力作战的同志,力量也就不孤了。如果进一步,把一县或一区的中心小学团结起来,而以一乡村师范总其成,那么,力量既然集中,收效自可加速。”(Ⅱ,444)

(四)乡村幼稚园

陶师创办晓庄师范,志在改造乡村社会,在改造乡村社会的实践中培养师范生。所以凡对改造社会、改造环境有益的事都干。创办农村幼稚园就是其中一项事业。陶师指出:“幼稚园为乡村最需要的一种教育,已由理论而得到实际的证明。……这是乡村儿童教育的基础,乡村妇女教育的大关键,应当切实推广的。”(Ⅱ,444)两年来,晓庄学校已办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幼稚园,即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尧化门幼稚园、万寿庵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不久便可普及到中心小学所在的村庄。

(五)生活教育的五目标

在乡村小学里,生活教育的目标有五: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五个目标,要在乡村的实际生活中找到实施的途径。陶师的主张是:以中国武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

(六)大家一同干

“大家一同干”是从事乡村革命教育很重要的原则。民众活动有三种方式:一是劝民众干,二是替民众干,三是和民众一同干。陶师说:“晓庄取第三种方式,和民众一同干。我们觉得劝民众干是自己处于旁观地位。替民众干是令民众处于旁观地位,更有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之弊,惟独加入民众当中做一分子和他们一同起劲的干,才是最有效的民众活动。”(Ⅱ,445)

陶行知在演讲中谈了九大问题,都是晓庄两年内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而不是从书中得来。第十个问题陶师讲了“想到而没有做到的”几件重要事情:

第一件,陶师说了县长之重要,“有了好的县长,乡村教育同志,一年可以干出十年的成绩;没有好的县长,十年做不出一年的事业。培养两千位好县长,中国乡村教育,不,中国的建设,可算是干成一大半了。”(Ⅱ,446)这是多么有价值的远见卓识,对今天也同样质地借鉴。

第二件,注意,农暇副业的重要。

第三件,“是如何训练农民享受工业文明的利益而不致被淘汰。中国虽是以农立国,但趋势是向着工业文明前进的。如何教农人做工而不致把农民吞掉,是乡村教育一个顶大的问题。”(Ⅱ,4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