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除择校须有方_共赢之路金山

消除择校须有方_共赢之路金山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除择校须有方_共赢之路金山第二节 消除择校须有方择校是一种客观存在,畸形现象的背后是教育的伤与痛。有些国家,想方设法地消除择校现象,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和方法,有效缓解了择校难的问题,例如德国和日本。收择校费,在德国是违法的;对他来说,更是不可想象的。德国的这种择校现象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真有点不可想象。

消除择校须有方_共赢之路金山

第二节 消除择校须有方

择校是一种客观存在,畸形现象的背后是教育的伤与痛。我们既将国外的一些先进国家处理择校的经验视作镜鉴,又立足于本,思考着国内的现实状况。充满内心的,是深浓的忧患意识。

当下,在全国范围内,因为广大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费尽心思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由此催生的择校热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择校,主要存在以分择校、以钱择校和以权择校三种状况。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违背了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以钱择校,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以分择校,催生了奥数班等家教市场;以权择校,更加催生了教育腐败的温床。择校,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尤其是以钱择校和以权择校,更是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不满和广泛关注,成为历年来两会代表热议的问题之一,亟须得到有效地解决。(www.guayunfan.com)

不独中国如此,择校问题同样困扰着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英国儿童从4岁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从表面看来,家长似乎高枕无忧,其实不然,英国的学校与我们国家的学校有很大区别。英国的学校有公立、私立和教会学校之分,公立和教会学校面对的是广大的工薪阶层,不收取费用,不过,家长们要把孩子送到好一些的学校也是颇费周折的。为了能够让孩子上一个理想的学校,英国家长也会殚精竭虑地为儿童上学而奔忙。

在美国,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会选择在有好学校的学区买房,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不过,这样做属于打“擦边球”,一旦查出,将会受到严厉查处。

这种情况的存在,引起许多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有些国家,想方设法地消除择校现象,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和方法,有效缓解了择校难的问题,例如德国和日本。

先来看德国,在德国的教育体制里,没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之分,没有择校费,没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德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这不能不归功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09年,德国教育投资总额达到2 790亿欧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根据德国2008年规定的教育分配目标来看,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10%,正是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德国建立起了中小学免费、大学低收费的教育体制。

出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考虑,中国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千军万马从小学开始,就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而在德国,学制四年的小学,却不存在重点小学的概念。多数孩子上学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学校教育水平的均衡问题。那么,德国是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呢?首先,德国师资培训体系非常严格。要成为老师,在获得高等教育的学历后,再参加为期7个月的教育实习,然后,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其后,更有具体的培训。此外,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联邦州拥有教育自主权,各州间的互相竞争与交流保证了教师待遇的基本平衡,而强大的教育工作者协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的提高。这是师资水平均衡方面。

德国是一个各区域发展都比较均衡的国家。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11个大都市圈分布于德国各地,其发展水平是比较相近的。城乡之间的基础建设和收入水平差异也不是很大,因此,许多德国人会选择当地就业,这也为优质师资力量的平衡、平均分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小学阶段的时候,德国学生将面临自己一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德国的中学体制较为复杂,基本可以分为5至6年级的初级中学、5至10年级的和5至11年级的文理中学三种。其中,文理中学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学水平考试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升入大学,但课程难度也很大,所有中学又分为免费的官方中学和收费的私立中学两种。

在德国的小学,一般由担任主科的老师担任4年的班主任,例如德语和数学老师,每位学生的老师建议都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来写,学生成绩由小学四年级上半学期的考试成绩组成,包括德语、数学、英语、道德、艺术等科目。德国的分制也与中国的有区别,一分为最高分,四分为及格,家长意愿则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沟通。如果家长对学校的决定不满意的话,可以要求更进一步的评定。邀请例如文理中学的老师与班主任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鉴定课程,以尽量准确地评定孩子的水平。此外,家长更可以带孩子去做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和学习才能的测试,这些,都能影响孩子最后的入学。当然,所有这些测试都必须拥有官方认可,而且,入学最关键的决定不是把孩子塞到最好的学校,而是最合适的学校,所有这些,都必须遵守每个州的学校法的相关规定。不存在用钱解决问题的余地。

德里斯顿的心理学家芭芭拉专门为孩子进行智力水平的测试,他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也遇到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但这些愿望并不能作为科学测试的结果。钱,从来没有影响过他的鉴定结果。他也从来没有听到同行之间出现这种有损职业道德操守和专业素质的情况。收择校费,在德国是违法的;对他来说,更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目标,是为每个孩子找到最合适的学校。他举例说,他前段时间将一个普通家庭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送到波恩一家著名的赫伯私立中学,这所中学以优异的师资、良好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著称,但每月的学费高达两千欧元,要进入这所中学不仅家长要有较高的收入,而且,孩子的成绩也必须优秀才行。依靠金钱买进学校的做法是违背学校法的,但这所学校也有优秀的师资队伍照顾一些问题学生,只要通过鉴定有高智商或者有数学天赋等就可入学。但由于家长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经过鉴定后,由当地青年局承担。

德国的这种择校现象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真有点不可想象。

在日本,与中国一样,实施的也是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施平等教育,由于基础教育十分发达,师资和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学校基本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平都大抵相同。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在校学生多少,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甚至有些残疾儿童就读的学校,如东京独立平川聋哑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也同样建有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科等几十间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还有一座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室内体育馆。日本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减少了一定的择校问题,其支配之所以相对均衡,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相对均衡,虽然东京、大阪等地居于领跑地位,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地区差别、经济差别并不明显,这也从客观上削弱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其次,日本的教育行政处于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地方分权制。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基本上可以调整支配各地的教育经费,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制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每所学校的教学活动都以此为基准,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平等的水平。

第三,实行教师轮岗制度。由于教师在日本属于公务员序列,必须服从国家的分配,全国教师都强制实行轮岗制度,日本公立学校的校长不能连任,连任者必须在校际之间轮换,而教师在6年内一般都会流动一次。这种强制的行政制度,让全国学生都受益,特别对于偏僻地区薄弱学校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我们可以从国外的一些先进国家处理择校的经验来分析我们国家为什么会有一些畸形的择校现象。

造成择校的原因,在我们国家是复杂多样的。从教育外部来看,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正确的唯学历用人制度和我们国家现行的就业体制、家长的教育观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择校行为。从教育内部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校际差异,是造成择校的直接原因,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更加剧了校际差距,激化了择校现象。尽管我们国家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择校,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择校制度也已经废除了,但事实上,原有示范校、重点校在学校硬件设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方式、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一般学校与之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造成择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造成择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表层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观念的原因。其实,说到底,为什么在选择这个学校而不选择那个学校,校际差距是最直接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校际差距的历史原因。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广大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国家对于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对于城乡资源配置的方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这在教育上也有同样地反映。城乡教育差距明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送子女到城市里就学的现象也已经十分明显。

第二,重点学校制度,客观上拉大了校际的差距。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重点学校制度,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校,为我国培养出大批大规模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重点学校制度也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虽然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对重点学校的支持,加大了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但是,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一时得以改变,因此,这些学校仍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的生源。

第三,学校之间努力的程度、努力的成效都不同,在主观上加大了校际差距。即便配备有相同的图书馆、教室和场地,也不能等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会相同。一所学校的水平高低,还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和生源,一部分新新学校和薄弱学校凭借自身的努力,迅速崛起,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也吸引众多学子竞相入学;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校过度依赖政府对师资和生源的平衡,产生了不良惰性,发展步伐缓慢,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上述情况也导致了择校问题的产生。

第二个原因就是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致使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被动择校。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体制还存在片面强调学历高低的现象,价值体系依然有分数至上的因素影响,为赢得未来而积累的社会竞争和减轻沉重的就业压力,人们不得不从小就择校,目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管我国就业部门屡出重拳制止择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在实践中,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指导下,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在师资、投入方面,向升学率高、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倾斜,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加剧了择校的现象。

还有一些家长则出于盲从心理和攀比心理,这种心理也同样刺激了择校。当前,人民群众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消费能力,且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就是上一所好学校,进了较好的学校,还想上更好的学校。此外,因为办学依旧处于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没有向社会和家长提供开放的信息,不利于家长的理性选择,使得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择校行为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使择校之风愈刮愈烈。

这种情况就会产生以下一些问题。

择校给学校、家庭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它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势头。人们望子成龙心切,极力把子女送进升学率高的学校,不惜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目的自然是使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继而能够上好的大学。这种高期望心理和环境氛围又反过来促进了择校。人们依靠打时间战、题海战,抓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所学校为其他学校输送的尖子生越多,这所学校就越出名,在社会上就越有竞争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择校。如此往复,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学校畸形发展。应试教育不但不会得以转变,反而会更有市场。

择校也造成同一地区的学校负荷失衡。近年来,一些家长借助自己的权、钱优势,越区跨片择校,一些平民百姓千方百计找关系择校,这样一来,使得一些所谓的好学校的班额、生额大增,校舍紧张,师资吃紧,而一些薄弱学校则吃不饱,每年的招生计划完不成。据有关部门对一所县域学校的调查显示,该县城大约有5万人口,共有7所小学,县教育局规定,每年小学必须在教育局规定的区域内招生,但是这7所小学中,有一所重点小学,该重点小学招收的新生数往往一增再增,有时超过规定招生数的30%到40%,而其他几所小学则相对较空闲。

择校导致一些学校出现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一些学校收取高额的择校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校方出于无奈,想以高收费的办法遏制大批的择校生;二是一些学校乘机收取高额的择校费,以此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三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解决择校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少数高收费学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学鉴于师资、校舍的限制而择校队伍又不断扩大的情况,便采取削减在本学期内应招收的校舍名额和收取各种名目的择校费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社会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择校加大了校际之间特别是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的中小学形成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在当今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原有基础学校随着近年来择校之风的盛行,择校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在强调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今天,一些地方还没有将这种观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在进行决策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感情砝码依然偏向于重点学校,使得好学校锦上添花,而一些薄弱学校则更加薄弱,教育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

择校加重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一般来说,在我们国家,越是大中型城市,择校费越高,对于那些有权者,其子女可以免费择校,对那些有钱者,再高的择校费也仅仅是小事一桩,而对于那些既无权又无钱的工薪阶层的人们来说,他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另一方面又囊中羞涩,但也不惜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为孩子交上一大笔择校费,其经济负担可想而知。

择校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负担。被择学校都想极力保住升学率,唯恐失去声誉,这就造成了教育的畸形现象和不尊重教育规律的情况。许多学校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根本没有研究透彻,完全沿用应试教育那一套,依靠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来捞成绩,尤其是毕业班。虽然一些学校也有进行教学改革的愿望,但迫于巨大的升学压力,一切都围绕着升学转。还有的学校不得不扩大招生名额,使得一些班级的学生数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这种盲目扩大班级生源的做法,给学校本来就不充足的设备、校舍带来更多的困难,给教师和班主任带来无形的压力。面对超大班额,教师和班主任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教师一般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择校问题呢?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现阶段,上好学的愿望空前强烈,因此,择校现象高温不降与提高教育质量和改善教育结构的问题就成为突出矛盾,也成为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主要民生问题之一。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标本兼治,疏堵结合,软硬兼顾,内外互促,积极化解择校问题。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为根本措施

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和2005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招收择校生,近年来,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化解择校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并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了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精神,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2009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09年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指出,老百姓是最需要实惠的,如果学校都很好,他们不会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路去择校,问题的根源是教育的不均衡;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力争在2010年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教育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我们国家已经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06年以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特岗计划,到2009年为止,已经吸引了65 323名教师扎根农村,为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国首先实现了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目标,在推进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全国范围内,在寻求以义务教育来化解择校问题的思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成效显著。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化解择校难应与推进义务教育相辅相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必须要加快薄弱校改造。薄弱校是指,在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生源、信息资讯、升学率、教学成果等方面与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相比或多或少都存在差距的学校。加快推进薄弱学校的建设,是政府立足基础教育的现状,创建和谐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为实现教育公平、满足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体现。实现薄弱学校的脱贫,是全社会的要求。而改造薄弱校的重点则在于统一办学标准,出台和完善支持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发展的措施,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2.在经费投入上,保证一视同仁

严格按照学校规模进行拨款,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的合理流动制度,通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

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流转和交流,教师晋职需到薄弱校支教,薄弱校教师对口交流到优质校学习,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配有优秀教师。统一城乡教师薪酬和编制标准,以国家级的教师培训为龙头,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当地办学标准,并努力办出特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通过实行区域内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优质学校的辐射范围,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通过建立优质课数据库、案例中心等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以改善招生政策为工作重点,解决择校问题

有效发挥招生政策的调节和导向功能,体现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缓解择校压力。招生过程中的非均衡分配制度、各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是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已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不得要求和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辅导班和学科竞赛,各地依法坚持就地免费、免试入学制度,各地要依法坚持就近免费入学制度,不能采取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考核,不得公布学生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同时,不设任何形式的制度学校和制度班,规范义务教育入学秩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以创办特色学校为名举办制度校,不得以控制实验研究、办特色班为名,举办制度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和少年的数量分布情况,科学合理的划定每所学校的服务区域,每个区域内都要有群众公认的优质教育资源,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要就近免试入学,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禁止将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学生挂钩,及时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学校招生范围,每学年向社会公布区域内各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和有关要求。

4.以构建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疏导择校需求

择校现象从根本上讲,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部分有条件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选择性需求是一种正常的渴求,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建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选择需求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趋多元,为孩子选择适当的教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并且作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要合理引导,积极满足。在国家资金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调动社会团体、个人、企业对教育支持的积极性,促进民办教育高效、特色、优质发展,这样,既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推动教育公平,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自主选择教育,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和愿望。为满足这部分家长的需求,可以通过公办学校实施教育均衡,民办学校满足发展需求的策略,在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公办学校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民办教育的政策措施,办好一批有特色、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同时,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在全面了解自己孩子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的学校,不要盲目攀比,家长要指导学生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潜力和特长的学校。

总之,择校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它的存在却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只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有望得到减轻或最终消除。但不论怎样,若想实现这一目标,最终需要建设更多的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金山区教育局召开初中优质学校发展工作交流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