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_中国义务教育政策一、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根据局长们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的判断,从总体了解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当前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情况,笔者将从县域师资分布、教师流动和政策执行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_中国义务教育政策

一、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

根据局长们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的判断,从总体了解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情况。大部分局长认为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效果执行情况一般,其中,认为效果好的有8位,占8.1%;认为效果一般的有58位,占58.6%;认为效果不好的有25位,占25.3%;还有8位对此不发表意见。为进一步分析当前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情况,笔者将从县域师资分布、教师流动和政策执行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县域师资分布与流动情况

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问卷结果显示,91.9%的被调查县域师资配置仍不均衡,其中,城乡不均衡占47.5%,城镇村不均衡占44.5%。具体说来,县域师资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不足。城区师资优质教师总量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现有优秀教师不能满足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形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产生“择校热”。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与结构性缺编,城区、县镇学校教师超编,乡村、山区和偏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即便是达到编制标准,但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形成结构性缺编。二是教师资源质量分布不均。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学历不高、高级职称少、年龄偏大。三是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之间的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师向发达地区、城市、县城和重点学校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城乡和校际之间师资差距。

对于教师流动情况,本研究分别对教师流动的对象、数量、范围、时间和人事关系是否变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流动对象来看,县域师资均衡配置的对象主要是骨干教师,其次是新增教师。西部地区主要以骨干教师为流动对象,占32%;农村地区以新进教师为流动的对象,占53.2%。从流动的数量来看,88.9%的县域教师流动量很少,几乎不流动的占8.1%,实行大部分教师流动的地区仅有2%。这说明,大部分地区参与流动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几乎不流动的地区主要是市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由于市区地域范围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从流动的范围来看,89.9%的地区在县域范围流动,跨县流动的比例很小,为10.1%。从流动的时间来看,59.6%的地区交流时间为一年,交流时间为1—3年的地区占18.2%,交流时间为3—6年的地区占15.2%,一年以下的2%。从流动期间教师人事关系情况来看,32.3%地区教师流动采用人走关系走,67.7%的地区教师流动时人事关系不变。(www.guayunfan.com)

(二)县域落实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模式

根据问卷、访谈与小组讨论结果,农业县、城乡结合部和城区在配置师资资源中采用不同的模式,主要有增量流动、城乡交流和组织内部流动三种。

1.增量流动

增量流动是现有教师不流动,新招聘的教师去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农业县。具体措施包括:招聘的新教师去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服务期2—5年不等;每年面向农村学校教师,举行县城学校缺编岗位招录考试制度,通过考试的教师调入县城。为保障教师安心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任教,采用政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向农村教师倾斜,发放补贴,每人每月70—300元不等。

增量流动的模式补充了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对教师的需求,有效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保障农村地区学校开全、开足、开齐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但是,由于城乡差别和城乡学校教师发展机会不均等,新进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教师队伍不稳定;加之县城教师考录的配置机制,使优质教师资源向县城学校回流,形成了新的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状况。

2.城乡交流

城乡交流是城区优质学校与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校或城市教师超编学校和农村教师缺编学校之间教师的双向流动。这种师资配置模式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和一些城区为主的县域。具体措施有支教、对口帮扶和项目链接等,后两种方式又被称为“柔性流动”。目前,大部分地区都采取支教的方式,包括聘中高级职称的城区教师必须去农村学校支教,时间一般为一年,有一定补助,每月100—300元不等;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志愿支持农村或偏远地区学校等。对口帮扶是选择师德好、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去受援学校以“蹲点教学服务”、“走班式教学服务”、“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导师制”和“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开展工作,提升受援学校师资水平。例如,山东枣庄市市中区从2007年坚持开展“名校带动”和城乡学校帮扶活动,实现“名校带农校”、“名校带弱校”战略,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项目链接是以课题为纽带进行的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合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均给予经费支持,并进行年度考核。在政策保障措施上,派出的教师人事关系保留在原来学校,有一定经济补偿,并在评奖评优上具有优先地位。

城乡交流的师资配置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校、城郊学校师资短缺、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农村学校教师,提高受援学校师资水平;同时,增援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锻炼。但是,这是一种松散的联合行为,其效果取决于校长和教师的责任心。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有些支教行为成为一种形式。

3.组织内部流动

组织内部流动是在集团、学区、共同体、联合体内部进行教师流动,统一配置师资资源,教师在组织内部实现流动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在城区和城乡结合地区。联校办学是以一所优质学校为主,联合一所或多所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共同办学的模式。例如,江苏南通崇川区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即一所名校加一所普通学校联合办学,在协同体内部实现人、财、物、信息的统一配置。在师资配置上,名校必须将15%的优秀教师用于联合办学协同体共享交流。在保障措施上,联合体内学校统筹教师待遇;统一行政管理,名校校长兼任结对普通学校校长,派出管理人员任常务副校长,主持工作。湖北潜江市实行联校办学模式,由一所优质学校带动几所薄弱学校,在师资调配上实行统一管理。在保障措施上,政府投资建设了教师周转房,配备接送联校办学教师的校车;在联校管理上实现一个领导班子,统一规划和实施教学计划等。学区合作是指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不同层次的若干所学校组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协作体,解决大区域无法解决的管理问题。教师流动是学区合作的重要内容。例如,云南昆明市盘龙区实行学区化管理,通过跨校兼课、开放课堂、跨校师徒结对、跨校专题报告等形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组织内部教师流动的模式使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扩大了优秀教师资源的覆盖范围,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区内“择校热”。但是交流教师与受援学校教师合作、联合学校之间文化上的融合等问题成为这种模式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