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创新_班级管理

现代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创新_班级管理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班级实行目标管理,能有效地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现代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创新_班级管理

第三节 现代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创新

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广大一线班主任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对在已有的班级授课制基础上形成的延续至今的班主任一人负责制进行了大胆突破,在实践中形成了几种较为成熟的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一)班级目标管理的含义

所谓班级目标管理,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管理方法。在班级实行目标管理,能有效地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便于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随时检查和验证管理结果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从而不断地调整管理手段。(www.guayunfan.com)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级必须把自己的教育管理目的转化成班级管理目标,要求班级全体学生依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质量标准,为各自确立活动发展目标,并通过有机的自我调控实现各自的活动发展目标,来保证班级管理目标彻底实现的教育管理模式。其实质就是班级的每个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中,随机进行自我调控,矢志不移地实现个人目标,以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完全实现。它的核心是强调全班每个学生实现个人目标的成果和绩效,重视对成效的价值判断和客观评估。其特点是以班级管理目标作为全班每个学生活动发展的指南,且以每个学生实现各自活动发展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学生对促进班级发展“贡献”的大小。

目标管理简称MBO,它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础,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F.Druker)在1954年发表的《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认为目标管理是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根据德鲁克对目标管理的认识,可以认为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设置目标,运用目标实施管理,并以这些目标完成的现状鉴定个人和集体工作;其二,它的精神实质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19]

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前瞻性,这是由目标难度所决定的,目标难度就是指制订的目标要具有挑战性,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完成;

(2)民主性,组织更多的成员参与到目标的制定和目标管理的实践中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系统性:目标管理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它是由制订目标、分解目标、检查修订、考核评价这四个循环环节进行的管理,其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周期循环中提高;

(3)整体性,目标管理是有组织的行为,是进行整体管理的一种技术,它是在单位各级组织共同了解、合作以及协调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的目标管理;

(4)激励性,目标管理是过程型的激励理论,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成员的努力取得一定绩效,并实现成员的满足感。成员满足感的达成将有效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从本质来看,目标管理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是相契合的。

从班级目标的确立过程来看,目标管理强调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订者。在这种理念下,学生将通过对班级目标制订的“参与”,提升主体意识,唤醒自身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这一过程,也为班主任与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合作意识。同时也促进班主任提升自己的规划意识与能力,更注重方向引领,创造出一种个人欲望与班级目标相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励士气的班级环境。从班级目标的实施过程来看,目标管理强调应充分信任员工,实行权力下放,以“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使员工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在这种理念下,学生将得到发挥主体意识、培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空间,班主任也将会尽可能地多运用智慧与策略,尽可能少地利用“强权”,使对班级学生的每一项要求都成为学生内心的自觉,从而提升自身的策略意识与效益意识。[20]

(二)班级目标管理模式的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

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出发,班主任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充当学生的导师,而不是“保姆”、“警察”或是“裁判”。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制;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备。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班主任要改变以往管、卡、压的管理办法,禁绝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要知道,宽松、宽容、宽厚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要学会与学生交流。交流是相互理解的前提。班主任要注重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失败、交往、自卑、焦虑等种种困惑,通过交流,或鼓励、或鞭策,让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在郁闷、彷徨时豁然开朗,在自卑、退却时得到温暖和力量。再次,要学会赏识学生。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鼓励为主;赏识学生,赞扬学生的闪光点。这也会促使学生自觉改正缺点。

2.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班主任能否“管住”学生,关键不在于是否制定实施了规章制度,真让学生心服口服,根本上是靠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在一次“你最喜欢的班主任”的调查活动中,一位学生这样描述他所喜欢的班主任:“他有一种人格魅力,他的可贵在于他能很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他显得年轻,最根本的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有一颗充满希望、善良的心,在你需要倾诉的时候,他是忠实的听众;在你需要信心的时候,他给你鼓励;在你懈怠的时候,他会约束你,但从不在别人面前羞辱你。”“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靠人格魅力树立了威信,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想服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比任何理性的制度都有用。

3.“自我教育”是实现目标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管理中,已经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自我的网络化教育模式,在这几个教育因素中,自我教育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和深远意义。“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魏书生)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能管好自己了,就往往对各种制度,特别是对量化操作分越来越反感并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如果不注意引导,还是仅仅用目标的制度加以约束,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自我教育,可从三方面加以引导:

(1)让学生懂得自律,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关键;

(2)让学生学会自尊,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动力;

(3)让学生学会自治,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途径;

自我教育,要求班主任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增加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更能增强中学生的荣誉感、责任心。从而使教育管理轻松、和谐,使班级由有序到“无序”,由集约到“松散”,真正实现“管”是为了“不管”。

(三)班级目标管理模式的实现条件

(1)弄清班级目标管理的实质、核心、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2)知晓班级目标管理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并清楚怎样发挥其优越性,如何克服其局限性。

(3)在设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目标时,要吸收学生参与,杜绝“闭门造车”。

(4)教育管理权力逐层分解,实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千万不能手握“大权”,实行“高压统治”。

(5)要求学生自我调控,自主管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自信心等。

(6)教给学生自我评估、相互评估的方法策略,要求学生评估时必须客观公正。

(7)对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奖罚,否则,就是有责有权而无“利”。

(8)防止把评估的结果仅停留在书面上,必须进行面对面的定性分析,相互商讨,求得对目标在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师生双方的共识。

(四)班级目标管理模式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目标犹如航标,指引着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到达彼岸。全班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是全班统一认识和行动的纲领,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正确反映。

2.激励性原则

班级目标使国家培养人才明确具体,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同时班主任要根据班集体建设的新发展不断地予以充实,展现出其新的前景,以吸引班级的所有成员,激发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鼓舞大家为达到预定目标奋斗。

3.中心性原则

班级目标是全班师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班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班级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它为中心,使大家感到目标不是空的,而是与日常的学习、工作、活动密切联系。同时,还要经常用它来检查督促班级的各项工作,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班级管理建设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4.渐进性原则

近期目标是依据中期、长期目标而设计的,中期、长期目标又是通过近期目标的不断达成而逐渐实现的。实现奋斗目标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它的渐进性,即一个近期目标实现之后,经过认真总结,及时根据中期、长期目标提出新的近期目标,使之成为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过程。

5.可行性原则

确立班级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思想觉悟、生活经验及班集体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班级目标只有适合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

(五)班级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

班级目标管理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目标的确立、目标的实施、目标成果的评价。[21]

1.班级目标的确立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的要求

这一阶段,班主任的着力点不在于个人“制订”班级目标,而是把班级成员的注意力导向班级的共同目标,从而实现目标在班级中的普遍认知,使学生在对班级目标熟知的基础上实现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班级“目标”的分解,并进一步转化为个人的目标和个人的责任。由此可见,确立目标是班级目标管理中非常重要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在对一些优秀班级目标的确定方法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很多理念与做法与目标管理是不谋而合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归纳模式和演绎模式。

(1)归纳模式分析

①基本内涵

归纳模式一般运用于班集体建设之初,班主任与学生处于“盲婚哑嫁”状态下确立班级整体目标。其程序可以概括为:突破→沟通→提炼。突破是指班主任在一个新的班集体建设之初,根据学校的教育方针,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找准切入点,形成班级整体目标的初步的预设。这一环节,班主任不仅要善于独立思考,更需要明确:此时预设的目标不是决定,而仅仅是方向。沟通是指班主任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在自己的教育意图与学生的愿望之间找到一个自然和谐的结合点,最终与学生达成共识:目标不是命令,而是自己的承诺。提炼是指师生以集体舆论的方式表达班级目标并将其具体化。

②案例分析

李镇西在《与青春同行》一书中关于其“未来班”班级建设的介绍,可视为较为典型的归纳模式。在接手新班之前,李老师对“班集体”有自己较深入的思考,他认为“班集体不仅仅是教学单位,也不单纯是德育组织,而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他立志“让我所带的班富有勃勃的生机和强烈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因为在我的班上而感到成长的快乐”,这就是李老师所找准的班级建设的切入点,是为突破阶段。为了把自己的意图“变”为学生的愿望,李老师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实现与学生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沟通:以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作为见面礼送给每位新生,以信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新集体的期望:“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在新生报名时通过一些班务让学生体会为班级服务的光荣,在行动中感受班主任的意图——让学生了解班主任的教育意图,这是达成共识的第一步;开学第一天便在学生中进行“我心目中的班集体”、“我理想的班主任”等调查问卷,使班主任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同时也使学生潜意识中较模糊的对班集体的美好憧憬外显化,让学生了解自己;第一周举行“班主任模拟记者招待会”、“我的自画像——同学自我介绍”等主题班会,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一系列从思想到行动的层层铺垫,始终是在班主任教育意图的引领下进行,却不露雕痕,是为沟通阶段。当班主任对班级目标的预设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时,对目标的提炼便水到渠成了,学生们通过反复讨论,明确提出了班级的奋斗目标:成为既洋溢着集体主义温暖又充满进取创新精神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班集体,并为该目标的实现制订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师生最终期望值的高度一致。

(2)演绎模式

①基本内涵

演绎模式适用于班主任在深入了解班级特点或有充分学生基础的情况下确立班级目标,其程序可概括为:提出→认同→确定。在对班级特点及优势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为创建特色班集体,班主任可直接向学生提出班级的预定目标,视为提出阶段。该阶段带有较浓的教师定向色彩,因此,班主任要在认同阶段做好充分的学生内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师生达成共识并由学生确定最终的表达方式。

②案例分析

刘平老师在其《遵循“法制”本性,优化班级管理》一文中关于依法治班(以下简称“法制班”)的介绍,可视为演绎模式的案例。刘老师根据自己对现行中学管理弊端的反思以及该班学生权利意识与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的现实情况,向学生提出了“依法治班”的班级理念(目标)。在认同阶段,刘老师花上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让班级全体同学讨论并制订班级“法规”,让学生在“立法”过程中领略“法治”精神,体会在“法”的约束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人权、理性、文明、秩序和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明晓了班级“法规”条文的精神,还认同了班级和个人的努力方向以及自己依“法”应当遵守的“契约”责任。最后师生以班规的形式确定班级目标。

不难看出,这两种目标确立模式比起传统的目标单向制订方法来,似乎更耗时耗力,但其功效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

2.班级目标的实施

目标实施是班级目标管理的中心和中继环节,它主要是通过建立良好的班级组织和制度,把班级整体目标分解为若干项子目标,定责授权,使学生明确各自在实现班级目标中应该做什么,应达到什么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共同目标。以“未来班”为例,其班级结构可谓“臃肿”。有轮流“执政”的班委制度: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一般成员半学期更换一次,班长一学年更换一次,不得连任,同时设立班委,梯队随时顶替;有由班主任指定的宜于竞赛的学习小组、自发组织的兴趣社团;有“繁杂”的班级环境,共同享有的班集体财物、全班同学轮流独立主编的《未来日报》、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正是这臃肿的组织结构,为班级每个成员提供了大量的创造机会,每个学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完成班级各项子项目上,一个富有个性、充满创意、共同协作的集体便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呈现出来。而“法制班”的结构虽然与“未来班”迥异,但其建立的原则却是相同的: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位“立法者”都应依“法”行事,每位“立法者”都能找到实现自身监督权利的平台,这将极有力地促进“依法治班”整体目标的实现。在班级目标实施中,组织可以有各种创新形式,但要注意的是其与企业管理组织的区别:企业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其组织结构是职位取向,即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而教育着眼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其教育性决定了班级管理组织应采取“目标取向”,即班主任应该因实现目标的需要而增减职位与人数,而不必拘泥于学校的统一规定。这是将企业管理理论引进班级管理中必须明确的。在目标的实施阶段,班主任还应关注目标的检查控制。班级管理中的控制是指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要求相一致,师生采取的管理活动。其中,班主任的略意识将是目标管理实施成败的关键。其基本过程为:公开讨论,分解目标→进行视觉管理→检查实际效果。

3.目标成果评价

对目标成果的评价是班级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的开始。这一阶段必须按照每个学生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它包括考评、诊断和激励三项工作。考评与诊断一般是结合目标实施阶段的“检查控制”的过程进行。班级目标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这种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而是师生在沟通与反馈信息中不断加强的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管理:师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视觉管理能及时获知执行结果,因而能非常清楚和自觉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在此基础上,班集体和学生个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民主讨论协商,使之切实可行,并纳入下一个班级目标管理周期运行。

激励是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的重要手段。构建班级管理激励系统,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全面、明晰地掌握学生需求的关键点;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式。班级目标管理的激励应始终把教育性放在首位,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注重过程性的目标激励,结合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六)班级目标管理模式的作用

1.班级目标管理有利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

班级目标管理强调成果,注重目标实现,是一种成果管理。一方面要把班级总体目标的实现与学生个人的目标实现和成果评定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把评定的成果与每个学生的操行分评定、奖学金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各种评优结合起来。从而使全体学生明确了共同目标,增强了集体观念,同时,又清楚自我的个人目标。班级管理目标是靠全体学生共同协作、互相配合完成的,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班干部及全体学生的调节与自我调节各种问题和矛盾,可以融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且,目标管理重视目标成果,成果越大,说明对班级贡献越大,得到师生的赞誉和肯定也越大,可以起到争先进、促后进的作用,能够帮助在班级管理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班级目标管理有利于班级规范化管理

班级实行目标管理要以实现学生成才为宗旨,确定某一时期的班级管理目标,并以此为重点,采用目标层层展开的方法,通过发动全体学生制订个人目标,在班级内部建立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目标体系,使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预先性。再有目标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管理活动体系,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去我们的班级管理通常是任务型或危机型的,即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这种方式是放任式的和自由式的,班主任只是扮演救火员的角色。而目标管理方式是:目标→实现目标→新目标→……这种管理使班主任实现了从家长式、事后把关、事必躬亲、重表现的管理,向民主式、分权式、按级管理的转变。通过目标体系把全体学生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产生团结精神和全局观点,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全方位管理。

3.班级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除了应用经济方面激励之外,更为重要的有责任、权力、成就、创造等方面的激励,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马斯洛认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能强烈地左右人的行为”,需要是行为的原因,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学生来说大多数是有进取心和抱负的,目标管理可以利用其进取心理,满足其正当需要,能够集中班级全体学生的力量,促使班级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他们紧紧围绕班级管理目标,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4.班级目标管理有利于帮助班级学生成长成才

目标管理是根据班级和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立了班级总体目标,以及学生个人的具体目标,也就是班级目标和学生个人目标。每个学生在班级目标管理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实现了自我的预期目标,那样,也就达到了学校的培养、教育学生的目的——帮助学生成才。[22]

(七)班级目标管理模式示例

1990—1996年,我连续6年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该班始终是学校的优秀班集体,1995年还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和红旗中队。回顾这个班集体的成长史,或许有益于广大同行。该班入学时50人,96%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生源呈自然势。我的工作思路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班集体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制订相应的阶段发展目标。一、二年级为班集体的形成阶段。学生要完全适应学校生活节奏,认同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并产生向心力,围绕在班主任周围。具体做法是与学生多接触、多谈心、多调查、多开展有目的的系列活动(养成教育、爱国教育、劳动教育等)。三、四、五年级为班集体的成长阶段,班级要成为全校遵章守纪的模范,班级文化建设上形成特色,力争成为市级优秀班集体。班级奋斗口号是:班荣我荣。具体措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一批班干部,给予他们多种机会,建设一支模范高效的班级干部队伍,实行班级全员承包制,加强班队阵地建设。通过“常规大比拼”、“五星大赛”、“争争才会赢”、“谁的苹果先红”、“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为集体争先创优意识,开辟“集体荣誉栏”、“一用争先栏”、“光荣榜”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让班级中的“文明之星”、“作业之星”、“路队之星”、“用餐之星”与班集体的成长一起闪耀,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六年级为班集体的成熟阶段,要加快班级的民主建设,使班级成为学习、生活、活动的乐园,为学校留下一个班集体建设的成功范例。具体做法是开创班级各方面的竞争机制,实行班队干部轮换制,由学生具体负责班队管理。

这条工作思路在6年的时间中大多得到了实现,班集体总的发展正如预料的那般进行。[23]

二、小班化班级管理模式[24]

(一)小班化教育的含义

2001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给“小班化教育”的定义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为其提供符合其个性特点的“适性”教育。第二,全面和谐的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固然重要,但绝不一味地顺从学生,应当以“全面和谐发展”为第一要义,使学生个性品质中的诸层面“均衡发展”,防止片面化。第三,注重学生社会性素质的培养。所谓社会性素质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群性倾向,它是个人指向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如关心、合作、参与、利他(群)、仁爱、交往、理解等。

小班化教育在“发挥小班优势,关注每个孩子发展”的总体目标下,加大小班化的教育含量,克服应试教育背景下单纯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漠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弊端,全面提升小班化的教育品质,实现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小班教师和小班学生共同发展,使小班教育真正成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

(二)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小班化班级管理模式[25]

1.模式的实践理念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单元。班级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力量,优质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小班的发展需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即通过营造积极温馨、富有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班提供了比大班更好的建设、提升班级文化的土壤。因此,在小班教育教学实践中,班级文化建设总是处于实施小班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2.模式的构成要素

南京市将小班化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确定为小班班级设施和环境、小班班级管理及氛围、小班班级制度与运行三个方面,即:环境、管理、制度三个层面,从而保证小班班级文化建设能够落到实处。

走进小班,几乎所有班级的设施和环境强烈地透出小班独特的育人气息。如:班级学生单人单桌,班级多媒体电教设备齐全,教室配备统一橱柜或展示橱,教室里有学生作品展示区,学生培植的花草等植物,黑板报主题鲜明,更新及时,小班书橱内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等。其次,小班的管理也颇具特色,如有学生自己设计的班徽、班训等,班级活动多,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师生关系更融洽。再者,小班制定了班级公约、班级日志等制度,大多实行班级岗位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了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

3.模式的设计

以小班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础实施小班化教育实践模式的设计内容包括:实践中,各个学校、教育工作者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础,利用精致的班级教育环境、精细化和人文化的班级管理推进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通过特色班级的建设,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

4.模式的实施案例——翠屏山小学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低年级实行小班化教学,以小班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础实施小班化教育,成效显著。尤其是该校小班独具匠心的班级环境布置、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称设计、班刊的创设等值得我们借鉴。

该校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小班化特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做到了把班级还给孩子,发挥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营造温馨和谐、活跃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班级的环境布置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质量,于无声中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在开展小班化教育实践初始,该校在一年级设立了6个班,每班有24~26人,投入了大量经费,设计布置了小班的优美环境,装修了小班教室,增设了现代化教育设备,各班配置了电脑、录音机、大屏幕等多种电化教学设备。教室四周环境布置力求温馨,班级后面设有柜橱,有图书角、植物角、艺术角(书画展区)、玩具角、书包柜、集星册等,力争让每一堵墙说话。以此造成一种意境,让学生一踏入教室,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室两面墙上设有适合自己班级特色的评比栏及学生作品展示区,如“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的座位排列,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组合成各种形式。班级内设教师办公桌,班主任在上班至放学时间内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活动,学生作业随交随批,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能面批面改。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师生心灵的沟通与了解。

总之,学校把班级的物质载体——教室定位为“成功的学园、开心的乐园和温馨的家园。”该校小班各具特色的班级布置如下:

①班级四星栏目(学习之星、礼仪之星、守纪之星、环保之星),张贴着孩子可爱天真的照片,每个孩子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百花齐放之中张扬着各自的个性。

②“小寿星”栏目体现了班主任用心、用情地爱着每一个孩子。举班同庆一个孩子的生日,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幸福。班级墙壁上张贴着的小寿星的照片和学生制作的生日卡片,以及他们的生日情景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

③极具象征性的板报布置,既有外在的形象美,又显示着班主任精心育人的强烈意识。如,板报中以蔚蓝色的大海做背景,一条条小鱼不断向高处游去。这样的布置呈现着孩子的童心童趣,洋溢着快乐活泼,积极进取的意识。

④温馨悦目的书香园地中,孩子自带的图书排列整齐有序。孩子亲手制作的工艺品,画廊装饰的书包柜,既展示了学生的美术水平,又培植了他们轻放轻取的良好习惯。

⑤生物角里摆放着孩子们自带的植物,使得教室中绿意盎然。每个花盆上张贴着写有学生姓名的小标签。生物角发挥着美化环境与渗透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的作用。

(2)创设自主管理,个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氛围

①改革班级管理,建立学生自主的班队

小班自主管理的理念首先表现在,每个小班班级通过成员的共同讨论,确立了响亮而富有特色的班级名称、班规、班风、班级目标等,如:小蚂蚁班(象征团结友善),仁善班(象征着仁义善美)。并在各班教室门口统一设置了班主任和班级基本情况介绍。结合每周少先队开展的“争优创先”活动,在班级教室门上专门设置了“达标棋牌”。同时在学校网站专门开辟特色班级论坛主页。

其次,设置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责任岗位。根据每班的实际情况,由学生提议增设了多种岗位。如:图书小博士、小小营养师、花仙子、光荣小保安等岗位。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并立足岗位,争优创先,当好班级的“小主人”。

实行管理角色轮换,可以自己推荐上任,也可以班级同学推荐。使更多学生有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②丰富班级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举办各种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我是小小故事王”、新广播操比赛等,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促进其个性发展,构建健康人格。

(3)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室里呈现出的文化只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在该校班级文化不仅依托教室这一物质载体,班主任们还进行了开拓创新。有的班级还开辟了班刊《金色童年》,依托班刊及时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布学校、班级近期开展的主要活动事项。班刊中有“班主任寄语”、“班级信息平台”、“班级之星”“学生优秀习作”、“亲子互动平台”(家长撰写的亲子日记)等栏目。班主任、家长、学生多种主体参与班刊的撰写。低年级还专门组织编写了小班家长的《亲子日记》汇编,其影响已超越了班级教室和学校围墙。总之,各种创新的班级文化载体将促进班级文化的生长与传播。

(4)多元评价主体的并存与互动

小班教育中,学生人数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和质量,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而教师也更有可能发挥学生在班级事务中的主体性作用。因而,在小班学生的评价中,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结构正逐步构建,学生自己和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来,并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作为四股重要的教育力量都在学生的评价中发挥着作用。学生不再是评价的客体,他们有机会对自我进行反思,并逐渐占据主体地位。评价过程对学生来说就不仅是被评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另外,家长也从学生评价的边缘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体,他们也能在学生评价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把家长纳入学生评价的主体中来,从评价环节上连接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了家长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在小班教育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评价的多元主体结构模型。当然,评价主体的多元并不在于各方力量能够对学生做出评价,而在于各评价主体及其评价结果之间的实质互动,因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评价的功能。

三、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

班主任负责制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了61年,整个过程中,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社会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之后,现今的班级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变过。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校长钱铁峰提出:班主任负责制的利在于有人全权负责,班级有主心骨,班级所有的活动都有人在管,但是目前班主任负责制这样的制度,有许多比较大的弊端难以克服。综合历年的观察和实践,从2006年开始,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正式改变单纯的班主任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

(一)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

1.班级管理体制

班级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照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班级教育过程中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班级管理组织系统的设置、隶属关系、职责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班级管理领导体制、班级管理运作体制和班级管理评价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体制属于学校教育关系范畴。[26]

2.班改

班改是“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简称。班改的核心在于改革传统的以班主任个人负责制为基础的班级管理体制,确立以“班级教育小组”集体领导的班级管理体制。新的体制强调依靠民主制度,依靠科学方法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坚持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负责。形成“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多维度班级管理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班家合作,实现德育内部、德育与学科教育、各学科之间的优化整合,使班级教育真正为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27]

3.班级教育小组

班级教育小组是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诞生的一个新的班级教育组织形式,它由班级科任老师代表、学生干部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组成,是班级教育的领导核心。班级教育小组设组长一名,由班主任兼任,成员分为核心成员和重要成员,核心成员由3~4名老师组成,主要学科老师不少于2人,生活老师1人,重要成员若干,由班干部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28]

(二)班级教学小组制的运行模式

南外仙林分校班级教育小组的运作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成人员,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核心成员,包括班主任、三位任课老师,他们一般每天都要碰面,朝夕相处;二是一般成员,包括生活老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由于身份角色的限制不可能每天都碰面。各成员的职能不同,如“日碰头”主要是核心成员;“周例会”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核心成员,有时是全体成员;“月诊断”则是核心成员与一般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2)办公形式:以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集中办公的形式进行,便于及时动态地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

(3)议事方式:一是日碰头,每次5~10分钟左右,对每天情况简单汇总。二是周例会,对一周情况进行小结,并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安排,有时也就某一个具体活动进行讨论安排。三是月诊断,开学、期中、期末各一次,要求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逐一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各因素所包含的众多元素,然后得出结论应当重点抓哪些环节,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并分别落实到相关老师的身上。这就是所谓的诊断和分包,改变了过去由班主任一个人管理的情况,变成“大家管”。

(4)行动方式:四项分工,分别是重大活动分工、主题班会分工、值日班主任分工、牵手学生分工。

(5)值日班主任、值周班主任:学校出现了大量的值日班主任、值周班主任,每位教师都能有班主任的角色体验。

(6)评价制度和分配制度:不仅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评价教师在班教小组中的工作,与分配制度挂钩。对任课老师既看教学工作,也看班级工作,30%~40%的权重看老师在班级教育小组工作的情况、实际的效果,教学工作占50%左右。采取的是捆绑式的考核,即考核小组整体,20%是优秀,70%是良好,10%是合格,每个班级教育小组有四名左右核心成员,他们的评定等级是一样的。

(7)两个转换,即班主任角色转换和班级教育小组成员角色转换。班主任在过去只管学生,现在除了管学生还要领导一个教师团队;班级教育小组成员过去只管教学,现在除了教学之外的其他班级事务都得去管,成为了“副班主任”的角色。

(8)培训和研讨:对班主任和一般成员都要进行相关培训,同时要对班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惑进行研讨和交流。这些都逐步成为了学校常态的工作。

(9)行政推动:班级教学小组改革必须要有学校、教导处、年级这三层的行政推动,单单只靠老师自觉地去执行是不够的。要加强行政推动的力度,同时注意寻找和发现典型,帮助那些做得好的班级总结经验,在面上加以推广。每一位教导主任都要深入一个班级,深入了解一个班级的具体操作情况。

(10)班级教育小组的实质: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负责。

(11)班级教育小组的功能:全员育人、全科整合、全面诊断指导。[29]

(三)班级教育小组的实施过程

1.案例实录——班级教育小组周例会

时间: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下午第四节课

地点:高三年级C413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三(6)班教育小组核心成员魏老师、徐老师、胡老师、李全章以及年级分管主任郝老师针对本班级近期工作,结合刚刚结束的月考情况举行了周例会。

魏老师(教育小组组长):本次周例会的主要任务有三点:第一点,分析本班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的整体状况;第二点,明确各位任课老师牵手同学名单,落实牵手的基本任务;第三点,围绕近期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交流。

下面我先说说班级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为励志班,所有学生都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家长的希望也很高。进入高三以来,经过两次较大的考试(摸底、月考),有一部分学生情绪有较大波动。对此,我在考试结束后就和部分同学进行了交流,谈了老师的想法和看法。在我所谈的学生中,有几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经过两次打击后,不能正确看待,思想压力很大,我们要进行正面疏导。比如,章程、周雨等同学。这些同学有的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几个学科都有困难的学生,也有语数英都很好但2B存在问题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要分头联系,一一交流,关键在于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让他们树立信心,科学、有效地学习,力争在老师一对一的帮扶下尽快适应高三的学习节奏与氛围,考出让自己满意的成绩。除此之外,我班还有一小部分尖子生如韩星和薛峰等,请各科老师多加关注,对他们重在引导,及时点拨。

高三(6)班学生总体上自觉性高,学生的学习风气很浓。但是,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耐心不够,不能持久。为此,我们应加强管理力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合理地安排好时间,有效地学习。我们通过每位老师和相应的学生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适合各自的最为合理的成长规划,时时对照自己的目标,让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充实起来,力争天天有进步,周周有效果,月月有突破。

郝老师(语文老师、分管主任):这次月考我觉得六班同学还是体现了一定的进步,和上次摸底考相比,绝大多数同学基本稳定,个别同学略有上升,说明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在知识的矫正上有一定的收获。目前我对同学了解得还不够深入,看来从高三接手班级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在学情掌握上需要一段时间。魏老师、徐老师、胡老师跟班时间较长,在学生情况上要多给我们介绍,防止我们几个新接班的老师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我想提以下几个建议:一、我们学校从高考成绩分布来看,抓好理科班,就是抓好了高考总均分,所以,我们这个小组的压力可想而知,希望我们能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团结合作,全力以赴,做到问心无愧,相信结果不会令人失望的。二、作为一个理化班,学生理科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在理科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我作为语文老师表态,语文尽可能立足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学习理科,最终提高总成绩。三、我觉得我们这个班的学生除了重视学习成绩以外,可能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与思想状态。有些励志班的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可能有些问题会隐藏起来,而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有些人会产生脆弱心态,过去我们也有一些学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可能我们要做好提前的干预工作,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互相通气,尽早发现苗头,及时解决问题。

徐老师(数学老师,年级组长):励志班是我一直带上来的,应该说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虽然从个体看,学生成绩与表现有波动,有起伏,不过总体来说,学风还是比较浓的。作为数学这门学科,六班绝大部分同学有较强的实力。但是有几个同学不够稳定,比如倪成、王海、李耀。还有几个人令人担忧,比如章程、陈浩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具体的帮助。我觉得励志班学生的心理状态需要特别关注,并加以分析研究。从前两届的高考情况看,心理问题可能最终决定成败。对于少数心理压力较大或情绪波动明显的同学必要时请心理老师帮忙。

胡老师(英语老师):高三摸底考试之后,我明显能感觉到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自觉努力了。大部分学生开始有了明确的目标,英语课上他们更注重思考,重视效率和作业的质量,课后问问题的学生也更多了。摸底考试后,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调整:对于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如季娟,允许英语课免听,腾出更多的时间提优补差;周雨(化学不理想)、丁珏,允许选做作业,免背书等。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加关注他们的听课效率、课后作业及心理状态,上课我会更多地提问他们。这次月考中,整体学生发挥正常,高分段学生较多,低分基本没有。但是我更希望励志班的学生更能起带头作用。比如课余时间的利用,应该挤出时间来弥补自己的弱项,目前他们时间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好多同学对自己估计过高,好高骛远,努力不够。应该让他们清楚自己的现状,制订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希望通过我们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取得较为显著的进步。

李老师(生活老师):六班学生,在公寓部表现一直很好。进入高三以来,可能是由于学习紧张的缘故,有小部分学生回公寓较晚,有时对别的学生休息有影响。经过上次和班主任老师进行交流后,作了调整,现在情况有了改善,就寝纪律各方面都很好。各位老师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情绪不稳定,或对公寓部有什么要求,希望能及时和我联系,我会全力配合,做好工作。

魏老师:下面最重要的工作是请大家与牵手同学进行一次交流,并帮助学生进行成长规划,下面我把牵手名单宣布一下:

郝老师:周扬等六名同学

徐老师:路尚等六名同学

胡老师:任毅等六名同学

邱老师:倪战等六名同学

曹老师:杨新等六名同学

魏老师:章程等六名同学

补充两点:第一,各位牵手老师每周至少与所牵手的学生交流一次,每次月考前后也需和学生进行全面交流。学生思想上有波动时,要及时通报,时时关注。及时与相关老师进行商讨。必要时可及时召开教育小组会议进行讨论。第二,各位老师应全面了解所牵手的学生,不能只顾本学科的问题,对学生各学科的成绩和基础要有通盘的掌握。对学生学习上的进步适时进行鼓励,对了解到的好的学习方法能多与小组老师进行交流,以便推广。

徐老师:励志班学生周末安排问题,建议大家讨论一下。我的看法是把高三的留校生主要是励志班学生单独管理,几个老师轮流值班,确保学生周六下午、周日上午能把时间利用起来。

郝老师:请魏老师利用时间了解一下学生的意见,下次再决定。学生的自觉性毕竟有限,老师的管理监督还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压力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要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魏老师:今天的周例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资料来源: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班改读本,班级教育小组的周例会,第20-22页。

2.案例点评

在周例会中,核心成员魏老师首先明确本次周例会的主要任务,让参会人员了解本次会议研究和解决哪些议题。这种做法较好,值得参考和借鉴。

在分析高三学生的整体情况时,提到落实帮扶,这是班级改革的主要工作方式。班级教育小组成员要与学生牵手,定期与学生谈心,解决学生在校园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要求“分头联系”、“一对一帮扶”的确很有必要。胡老师分析学情时,强调了在教学中需要提优补差来弥补弱项。班级改革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研究学生学科间的整合,知道每位学生学科是否平衡,有无弱项,如何帮扶等。胡老师在讨论中强调此点,十分符合班改的要求,值得肯定。

此外,老师们也提到了高三学生心理调适问题,这是目前关注的重点。郝老师、徐老师都提出了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急迫性,研究学生更加深入、细致,这样教育起来更加有的放矢。

同时,由于仙林分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就寝、就餐和内务整理等方面需要生活教师的指导和关怀,生活老师作为班改的核心成员,参与例会讨论,可见生活老师的重要性。仙林分校在班改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讨和思索,如何发挥生活教师的教育功能。

将各学科老师、生活老师集中在一起,大家集思广益,研讨问题可以比较深入,形成的决议也就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是,案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召开周例会前,并没有通知邱老师、曹老师参加,他们也有牵手学生,在布置任务时,容易形成盲区,需要改进。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仙林分校进行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点:

(1)一个理念逐步形成——班级是大家的,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

(2)两个转变正在深化。班主任向班级教育小组组长角色转化;任课教师向班级教育小组成员角色转化。

(3)三个功能得到体现。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是无法全员育人、全科整合、全面诊断与指导。现在由几位老师一同来做这样的工作,学科之间的矛盾大大减少,相对比较协调。

(4)四项分工全面落实。重大活动、主题班会、值日班主任、牵手学生全都落实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班级凝聚力增强,班级文化也就能够得以提升。

在班改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应回避的问题。

(1)角色意识还不够强烈。虽然已经搞了四年,有些老师角色意识已经非常强烈了,但并不均衡,还有些老师不够强烈,还有一部分老师甚至很不强烈。

(2)角色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长期缺乏实践,教师的相关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尽快提升。

(3)分工还有待进一步协作。这当中班主任的角色更为重要,因为协作主要依靠班主任,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有时需要行政的力量去做。

(4)诊断还不够精准。

(5)牵手学生之后相应的考核还不到位。

(6)学生、家长的作用仍要大力加强。在班级教育小组当中,教师的角色要变化,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学生和家长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作用仍要大力加强。尽管有些班级做得不错,但我们必须承认还有相当一部分班级还需要加强。班级最终是学生的,整个的教育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只有学生参与了、成长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包括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才算到位。

(7)学科教研水平有所削弱。学校也作了一定的弥补,如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制度本身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不同学科教师坐在一起办公对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也是非常有用的。[30]

但同时也要正视,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涉及体制,在班改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改只要管理者、教学者认识到必须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来从事教学,并下定决心去做,就可以做好。但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则涉及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这样的改革就比较困难。首先要在观念上认识到这样的改革有利于学校质量的提高;其次行政权力要介入,没有校长下决心改革是无法推行的;再者这些行政权力要被认同被调动,能够实际地运作起来;此外,目标达成很难立即显现,难以评估,使很多人对改革失去了信心。所有这些,使得班改在短期内叫好不叫座。公办学校的体制必须要有所突破,特别是评价和分配制度方面如果没有突破,班改很难实现。尽管如此,我们从南外仙林分校的班改案例中,还是能够看到我国进行班级体制改革的新生希望。

?问题与思考

一、基本概念

1.模式

2.班级管理模式

二、案例分析

刚开始给这个班上课时,我板起脸孔,向学生约法三章:课堂上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果然课堂很肃静。可是当我提问题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我火了:“怎么你们都变成哑巴了?”这时,学生才说:“老师,你不是规定我们上课不许说话吗?”我心里羞愧,但还是强辩说:“是叫你们不要乱说话,不是叫你们不回答问题呀!”学生抗议:“哪有这样不讲道理的老师?”有个平时最调皮的学生尖叫起来,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我一气之下,把他拉到教室外,把门关上,不让他听课。教室里的学生都成为“小木头人”,一动不动地听讲课。我提问一个同学,当我喊到他的名字时,他竟然吓得屁滚尿流。这时我才知道,这样的课堂,学生过分紧张,谨小慎微,这种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很守纪律,但实际上并不利于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但是不善于管理课堂,纪律松弛,学生是“自由”了,可是课堂纪律混乱,又不利于教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捣蛋”班级课堂管理》田东县平马镇甲逢小学,林美筹,《广西教育》,2003年第3期。

问题:你知道这位老师错在哪里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做?

【注释】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338131.html.

[2]时伟、王贵海:《试论班级管理模式》,《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第50页。

[3]齐学红:《制度设计与自我呈现: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1-10页。

[4]刘志远主编:《班级管理》,超星电子书,第185页。

[5]时伟、王贵海:《试论班级管理模式》,《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2期,第34页。

[6]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kx/llqy/llts/200407/t20040717_106564.htm.

[7]阎承利:《教学模式的定义分析》,《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第45页。

[8]齐学红:《制度设计与自我呈现: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1-10页。

[9]林冬桂等编著:《班级教育管理学》,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10]林冬桂等编著:《班级教育管理学》,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11]林冬桂等编著:《班级教育管理学》,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12]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13]张晓红:《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8期,第48页。

[14]陈乃铺:《班级多层次管理模式的探讨》,《教育在线》2008年第4期,第33页。

[15]王立华、李红双:《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构建》,《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第54页。

[16]M.FullanandA.Hargreaves著.黄锦樟、叶建源译:《学校与改革——人本主义的倾向》,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3页。

[17]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兼评《教学与管理》刊载的两个典型案例,《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6期。

[18]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兼评《教学与管理》刊载的两个典型案例,《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6期。

[19]赵新华:《试论目标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职教论坛》第47期。

[20]谭文绮:《目标管理理论视野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35期。

[21]谭文绮:《目标管理理论视野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37期。

[22]赵新华:《试论目标管理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职教论坛》第48期。

[23]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4]选自齐学红教授主持的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的实践范式和方略研究”结题报告。

[25]选自齐学红教授主持的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的实践范式和方略研究”结题报告之一“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模式探讨”(崔筱波,邓佳)。

[26]《班改的40个问答》,《实践与研究(班改专辑)》,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第3、4期合刊,第138-145页。

[27]《班改的40个问答》,《实践与研究(班改专辑)》,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第3、4期合刊,第138-145页。

[28]《班改的40个问答》,《实践与研究(班改专辑)》,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第3、4期合刊,第138-145页。

[29]徐敏标:《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机制解析》,《实践与研究(班改专辑)》,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第48-50页。

[30]钱铁峰:《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实践与研究(班改专辑)》,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第73-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