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课程_教育哲学

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课程_教育哲学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课程_教育哲学一、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课程课程作为一种知识体,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为课程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知识观的转向,推动了课程的改革,它体现在课程的目的、价值取向及内容上。这些现代知识形态的改变,预示着人类知识生活的革命即将到来,并提示我们教育和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

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课程_教育哲学

一、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课程

课程作为一种知识体,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为课程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教育哲学家布劳迪(H.S.Broudy)、史密斯(B.O.Smith)和伯内特(J.R.Burnett)从学校学习知识的角度,提出学校的知识必须具有四大属性——重复性、联想性、应用性、解释性。[24]

(1)重复性(associative):由于知识是为了以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去重复这些知识,故此学校许多教学均直接引起这些知识的重复,如以某个知识回答某个问题;

(2)联想性(explicative):学校所学主要为间接知识,因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联想,因此学校所学知识应当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产生联想,把已学习的知识与新事物联系起来,这需要充分发挥知识的联想功能;

(3)应用性(applicative):即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个问题,知识的应用需要去发现所认识的事物与想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联系,它还需要创造性、综合性和智慧;(www.guayunfan.com)

(4)解释性(interpretive):对知识的解释,即它从某种理论和观点出发,建立某种新的见解或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知识的运用。

美国教育学家古德莱德(J.I.Goodlad)提出把知识分成五种课程领域,即理想课程、正规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古德莱德认为课程的纵向分类,应是课程由理想状态走向实践层面,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规课程将与其他领域互动,并产生差异。他提出教育的变革应以学校为革新中心,校长为学校革新的关键,中小学和大学应建立伙伴关系及支持网络。古德莱德建议教育革新过程应以研究、发展、决策、评价(RDDE:research,development,decision,evaluation)的模式推行。古德莱德认为,要使革新出现,内部的反应与外部的激励就必须很好地相结合;要使革新持续下去,这两股基本力量之间的张力就必须很好地处于持续的、高效的状态。他提出了教育革新的对话、决策、行动、评价(DDAE:dialogue,decision,action,evaluation)模式。DDAE模式不是外部目标的工具,而是以一种开放及对话的态度来进行改革。

现代知识观的转向,推动了课程的改革,它体现在课程的目的、价值取向及内容上。首先,课程宗旨及目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意识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并让学生明白没有知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个认知方面,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均需要独立思考和多元角度的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班教学、合作教学、研究性学习(专题研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讨论、资料搜集、辩论和创新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反对各种灌输法,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知识和社会经验作为学习基础,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启导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以反对课程的霸权。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综合和简单应用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和应用上。如一贯以“客观主义”、“科学主义”、“权威主义”为取向的科学教育,其课程目标应从新的课程观出发,考虑超越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重新编排科学的知识内容,并结合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其次,开发本土课程。在后现代知识中,“本土知识”的概念开始出现,正在挑战长期以来支配人们知识生活的“西方知识”或“全球知识”的霸权。石中英把“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25]从课程目标而言,本土课程的开发在于:

使本土民众意识到自己完整、系统和悠久的知识体系被长期压迫和剥削;重新唤起本土人民对本土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识;通过本土知识的传播,加强本土社会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改造源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课程,使它们本土化,剔除它们之中对本土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利的东西。在这些课程的目标下,本土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中进行,也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进行,而且也在师范阶段进行。[26]

随着“个人知识”和“本土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的类型得到更多的接纳及认可,它的社会价值也被肯定。因此,选择、保存、传递和发展本土知识成了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本土课程开发和建设也就因此成为后现代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让他们再次反思人文知识和人文课程的定位,人文知识主要通过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和理解来建构,在当代的课程改革中,人文课程实应被纳入改革之列,并作为核心课程。

最后,知识的传播方式和管理方式也正在革新,电子和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迅猛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学习和教学方式和生活经验。这些现代知识形态的改变,预示着人类知识生活的革命即将到来,并提示我们教育和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