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概述_现代学校课程领导

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概述_现代学校课程领导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概述_现代学校课程领导第一节 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概述一、学校课程文化的内涵由于目前人们对文化及课程概念的界定根本没有统一,也无法统一,因此,课程文化至今仍是一个尚需规范的概念,关于课程文化的定义,由于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理解也就不同。

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概述_现代学校课程领导

第一节 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概述

一、学校课程文化的内涵

由于目前人们对文化及课程概念的界定根本没有统一,也无法统一,因此,课程文化至今仍是一个尚需规范的概念,关于课程文化的定义,由于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理解也就不同。郑金洲认为,“课程文化不是体现在学校中的某个社会群体,即不是以学校中的某个群体为载体,而是以群体间的关系和活动为载体,教师和学生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活动及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无不在课程文化上有所体现。课程文化是他们双方互动的产物。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是指教材文化而言。宽泛的定义即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的,后者主要是就课程就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的。应该说,课程文化是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在内的。从逻辑上来分析,这个定义存在着同义反复。同时,把课程文化只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上,没有把与课程运行有关的条件及其外延提出来。裴娣娜教授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这是单从课程的视角给课程文化下定义,没有从文化的角度来对课程文化进行界定。王海燕博士认为,课程文化是“课程在实现其特定功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的复合体”“课程文化的表现形态有呈现课程的物质形态如教材、围绕着课程的选择、组织、实施、评价所形成的规范以及在其物质层面和规范层面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王海燕博士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把课程文化放在课程运行而实现其社会功能的社会过程中来考察,无疑扩大了课程文化的认识视野。但这种对课程文化的理解是把课程文化的主体局限于课程管理者、教材编写者等专家。而实际上课程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和教师,课程文化也应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所建构和生成的。如果过于强调外在文化对作为课程主体的学生和教师的影响,课程文化就成为学生和教师对文化母体的复制和翻版。金志远博士分别从课程和文化内涵、本质的分析过程中明确课程和文化都是主体发展的资源,二者的共同点就是发展资源。进而指出课程文化即“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其定义虽然指出了课程文化对主体具有发展作用,但这种观点仍然视课程文化为外加于主体的课程生活中的文化资源而没有体现出课程文化的过程性和生成性,没有体现出课程文化中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被体现出来。另外,这种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把课程文化与课程资源相混同。

通过对几种主要的关于学校课程文化定义的分析,笔者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显然不是“课程+文化”或“文化+课程”,既不是“课程”与“文化”两个词及含义的黏合,也不是这两个词的简单搪塞,它是一种具有规定性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教育学化与人学化的文化,是课程在运行过程中所蕴涵并显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它包括课程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内在的共同本质,是人们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在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课程设施、课程制度、课程政策以及课程行为等外显的文化形态,是课程主体在行过程中所蕴涵并呈现出来的文化特质。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课程的内容、范围都不局限在学校,学校课程文化是整个课程文化的部分。只要是“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本质的对象化活动所创设的一切人化和物化的因素,都可视为课程文化的范畴。”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成熟的学校课程文化是积极推进校课程改革的精神气候,它能够为实践中深入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以及有力的文化指引。

二、学校课程文化的结构(www.guayunfan.com)

根据文化的四分法,笔者认为学校课程文化也可以划分为,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四个部分。

(一)学校课程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在学校里到处可见,其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既是学校各种活动展开的空间基础与前提,又是学校师生课程活动的场域,同时,体现着学校课程所独有的物质文化特征,有形无形、潜移默化地对学校师生的课程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常常将物质形态的影响课程活动的学校文化称为“会说话的空间”。我们把这种在学校中具有课程属性、能够被感知、看得见摸得着的、对师生的课程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与学校师生的课程活动发生关联,对课程的运行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称为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物质文化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物质层面,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校环境文化包括:(1)校园建筑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校门、学校绿化等体现出的文化。(2)学校校园雕塑文化,包括纪念性雕塑、象征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体现出的文化。(3)学校标志性物质文化,包括校服、校旗、校徽、校标等反映出的文化。教室文化,包括教室的空间、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摆放、桌椅的高度等反映出的文化。(4)学校教学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反映出的文化。

(二)学校课程制度文化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形成和制定的强制要求参与学校课程活动的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程序和规范体系,是学校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课程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课程制度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规则体系。它的本质在于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从而保证课程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学校其他课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对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制度文化。从管理和政策层面而言,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加体验、获得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严格的控制性。虽然学校课程文化主体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学校课程文化的实施不是随意的活动或行为,它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学校课程文化实施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则来遵循。就参与的人员来讲,有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科专家、课程与教学理论专家、上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每一个成员在课程实施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选择这些成员,采取怎样的步骤等等,都需要一整套的制度来规范。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正是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种规则体系所体现出的文化,大体可以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设置制度文化、学校课程实施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评价制度文化、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文化等,这些制度文化是课程文化实施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行为文化

在学校里,师生的行为可分为具体行为和抽象行为。具体行为是指个体实施的每一个外显行为,但某一个外在具体行为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完整的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如你走进一所学校,看见一位同学弯下身子捡起地上的垃圾,他可能反映的是学校的一种风貌,但也可能纯属偶然。学校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即使某个个体的行为不是偶然行为,而是一贯行为,也不能作为学校行为文化的表征。例如一个学校出了个全国知名的教师或者劳模,并不表示这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就具备产生上述个体的水准。在特定情况下的学校集体行为也同样不能作为反映学校行为文化的依据。一个学校可能平时乱糟糟,但如果你通知他有高层领导来视察,在精心准备之下,与平时肯定大不一样,这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也不代表学校的行为文化或是学校文化。能反映完整学校课程行为文化的是抽象行为。所谓抽象行为,是指从学校成员各具体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长期性、稳定性的行为。一个学校大部分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合理的锻炼身体,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如果绝大多数成员能在任何时候都做到不浪费。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学校勤俭节约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文化具有群体性,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行为的模式。”因此,文化对于个体的存在往往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强制性。个人偶尔的行为或只被某个人所运用而不为群体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不能构成文化模式。没有主体行为的长期积淀,就不会有行为文化的出现。我们研究学校里的课程行为文化也是从集体行为的角度而非个体行为的角度来谈的。

学校里的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属于隐性课程,我们称之为课程行为或行为课程。而学校里的课程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通过其行为本身以及由行为表现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一方面,学校里教职员工的行为对本校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某一特定学校师生员工形成的主流行为,会对其他学校的学生及社会上其他成员产生影响。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过程是无法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只有通过教师行为这一中介,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信息的沟通。“教育是一种以教师行为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活动”。这里的行为既包括“体态”、“动作”等外显行为,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里的行为主体所从事的、对其他人具有影响作用的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文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它包括师生在课程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方式,包括学校里的各种课程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术研究、学术讲座、技能训练、人际关系、社团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等。

(四)学校课程精神文化

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并与学校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主导意识。主要是指“特定的学校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学生所应有的卓越高远的治学理念、德才兼备的人才价值取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与创新的探究精神、富有真善美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等”。每所学校都有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它通常借助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并常常借助教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形式加以形象地表达。它以课程理念的形式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研制与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各种课程活动中,它包括学校里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传统、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资源观等体现出来的课程文化精神风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一经形成并作为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行为方式和作风时,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效应场”。师生员工在这个“场”的作用下必然受到影响和熏陶,从而使个体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学校课程精神文化的要求,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学生在良好的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影响下,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错误的思想、思维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素养。

三、学校课程文化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学校课程文化体系构成的各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诸文化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从结构层次上看,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居于表层,是课程精神文化和课程制度文化的载体,没有学校课程物质文化,课程精神文化和课程制度文化就不会传承和延续。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由一定的制度形式构成,可达于表层,又隐含一定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触及到了课程文化构建的里层,因而它位于中层,具有中介性作用,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既是课程物质文化、课程精神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课程物质文化、课程精神文化得以实现的保证。课程行为文化处在中层偏里的位置,既受制于课程制度文化规范,又受制于课程精神文化的影响,是课程精神文化在校园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和最深层次的学校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既是学校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与课程行为文化的升华,又决定了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行为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课程文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总之,学校课程文化中,学校课程物质文化是基础,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灵魂、是核心,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课程行为文化是表征。四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学校课程文化的完整体系。

学校课程文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