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社会对课程提出的新课题_课程的价值取向研

现代社会对课程提出的新课题_课程的价值取向研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社会对课程提出的新课题_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第二节 现代社会对课程提出的新课题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课程研究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问题。终身教育的发展对课程所提出的这些课题是极具时代意义的,也是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

现代社会课程提出的新课题_课程的价值取向研

第二节 现代社会对课程提出的新课题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课程研究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终身教育视野中的课程问题

终身教育观是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的,被誉为是“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1)它的倡导者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认为,现代人面临着变革的加速、人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的挑战、信息、闲暇、生活模式和互相关系的危机、身体意识形态的危机等方面的挑战,凭借人生早期所接受的教育和具有某种稳定的知识技术技能就足以应付一切变化的观念已成为历史,教育与学习活动开始贯穿人生的始终及一切方面,于是终身教育观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努力建设更美好的生活”,“吸取一切有益的因素去帮助人们去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的生活”。(2)依据终身教育观,(1)课程设计要抛弃为人生某一个特定阶段或特点方面服务的观念,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阶段的课程作为一个连续不变的整体来统一设计。(2)也要抛弃在一个特定的、特化的范围中进行课程设计的方式,要从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及人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现代课程,防止简单地从纯理性知识的角度来设计课程。(3)还要求从大教育观的立场看待课程设计,避免人为地给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划界,使正规教育的课程与非正规教育的课程形成内在的统一性。终身教育的发展对课程所提出的这些课题是极具时代意义的,也是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

二、学习化社会视野中的课程问题(www.guayunfan.com)

传统教育是少数人教育或“英才教育”。正当这样一种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时,社会逐渐把学校教育的职责分化到了非正规的校外活动和校外机构上。“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3)在这种情形下,由学校教育这个内核以外展的方式来演绎社会的教育体系是不合适的,于是,学习化社会孕育而生。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定,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4)这两个“整个”表明在学习化社会,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因此,它必然要求构筑起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确定课程的目标;重新确定课程的结构,并以新的形式实施课程和进行课程评价。其中,有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怎样从纵、横两方面把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在纵的方面,怎样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作为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而划分的不同阶段连贯起来;在横的方面,怎样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课程目标统一起来。(2)怎样使课程和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社会的和经济的目标结合在一起,使课程最终能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会。为此,要深入探索课程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城市发展、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个人愿望、通讯传播工具与技术进步、生活标准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课程问题

战后,大多数国家选择了一条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它以追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为目的,认为经济的发展、财富增加与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公平、教育普及、道德水平等因素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发展战略除了带来短期的经济繁荣外,从长远效果来看,其预期结果并不理想,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使发展成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便被作为世纪交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提出。它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要内涵,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发展相协调,并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涉及当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也包括课程。依据可持续发展观,现代课程要扬弃学科中心主义,不能再有意或无意地单纯以服务于经济增长为旨趣。在现代课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特征,就必须关注下面这样两个问题:(1)如何使科学与人文在课程中获得统一。在单纯追求最大经济指标的时代,惟理论、标准化、一味以自然科学为范式是课程发展的基本特点。要克服这一弊端,现代课程就应在各类科学之间求得某种平衡。这种平衡“既包括量的方面(某一学科所代表的工作负荷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也包括质的方面(各类内容价值的汇合,理论和例证之间的关系等等)”。(5)(2)如何加强人口、环境、生态、卫生、营养、健康等学科内容,并使这些内容相互协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