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组织的学生课题研究_课题研究在中学

学校组织的学生课题研究_课题研究在中学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试考查,确定课题研究人选张老师面试的依据包括:是否按时参加面试;要求学生给出对课题研究感兴趣、富有好奇心的证据;要求学生给出个人组织能力、责任心方面的证据。张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学生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

学校组织的学生课题研究_课题研究在中学

一、学校组织的学生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者或指导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技术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组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具有开局意义。组织者根据课题研究特点,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安排、吸引、调整学生加入一定的研究项目,是保证课题研究全员性有效实施的前提。课题研究是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和经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帮助学生选定并完成研究课题。那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内容?可以采取哪些组织方式?下面的案例是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一位科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个范式。

【案例1】

一位优秀科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

张老师是学校的科技教师,他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方面较有经验,曾经带领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大奖。每年暑假,他都要挑选和组织高一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他的工作一般分为以下3个阶段:(www.guayunfan.com)

一、选择学生,确定课题研究人员

这一过程在每年暑假初期进行,目标是挑选学生,挑选过程如下:

(1)笔试考核,初步选择对象

张老师通常采取任务描述或笔试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工作习惯、纪律观念等,他认为这些都是进行课题研究非常重要的素质。以上素质达到了的学生才可进入面试一关。

(2)面试考查,确定课题研究人选

张老师面试的依据包括:是否按时参加面试;要求学生给出对课题研究感兴趣、富有好奇心的证据;要求学生给出个人组织能力、责任心方面的证据。通过面谈,他会确定哪些同学适合开展课题研究。

二、引导学生接触科研第一步

张老师对确定的人员会给予特殊训练。他会在暑假期间要求学生选择、阅读10篇自己感兴趣且属于要研究领域的文章,将其中的五六篇文章各总结为一页纸的内容,并写出100字左右的概要和对文章的看法。同时,在每一次见面时,他都会提出学习要求,如要求学生准备3个关于研究课题的想法,针对每一个主题收集3~5篇期刊论文或文献,浏览教师推荐的网络资源,阅读科学研究档案。他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并认为通过这种严格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准备

张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准备文件夹、实验记录本,并告诉学生课程评分要求、需要参加的会议及时间、课程进度安排,还提醒他们及时建立教师和学生的通讯录。他的课题研究专题课程通常以期为单位,每一期学员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张老师会提出建立科研档案夹的要求,把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档案夹范例拿给新学员看。此外,他还要求学生选择暑假中准备的1篇期刊论文在全班作报告。针对论文的介绍,他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方法的描述,包括:文献综述、假设或问题的陈述、研究方法的描述、研究结果的呈现和分析、基于数据的讨论、结论,以及文献和注释。

四、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撰写学术文献综述

1.选择研究课题

他会组织专门的活动,训练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技能。有的时候,他会带学生到野外去,分组观察自然界,让学生学会观察;而有的时候,他会组织头脑风暴,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表达交流。

2.撰写课题文献综述

学生提出问题后,他会要求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弄清楚哪些问题别人已经研究过、哪些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等。

3.了解假设及其提出方法

他会组织学生开展根据情境作出假设的技能训练。通常,他会模拟各种情境,并提供各种假设,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内在逻辑。而后,他会要求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再阅读科学期刊中论文的研究思路,修改自己原先的假设,提出科学的假设。

第二阶段:寻找校外的导师和实验室

张老师并不认为自己能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不认为自己能胜任学生提出的所有课题的指导教师,他会建议学生寻找一位导师,比如,寻找课题领域的专家、教授。

通常,张老师经过与学生反复讨论最终确定要研究的题目后,会让学生在中国期刊网检索已发表的论文,筛选感兴趣的几篇论文,让学生尝试联系论文作者。当然,有时他也会帮助学生写信或打电话与相关的教授取得联系,安排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与教授电话交谈或拜访,组织学生向教授寻求帮助。张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学生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

第三阶段:开展研究和进行数据分析

1.确定研究方法

张老师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设计初稿,并制订相应的研究设计方案。其间,他会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训练,包括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分辨变量(如自变量、因变量),如何设置对照实验、重复实验等,并要求学生形成操作性定义,即如何测量某个特定变量的具体操作说明或某个特定术语该如何定义的具体陈述。

2.开展实验研究

详细的实验方案制订好后,在实验开展过程中,他会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记录,如记录实验材料、方法和步骤,并且每天都须填写档案夹中的“每日活动计划”和“研究时间记录”。另外,他还会安排全班性的会议,至少每2周一次。

3.进行实验研究表现评价

使用表现性量规对学生的实验研究表现进行评价。

4.使用统计软件,如SPSS进行数据分析

他会对学生进行如何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相关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将数据以表格、统计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完成统计检核和数据分析。

5.进行数据分析表现评价

使用数据评价量规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表现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得出研究结论和完成论文写作

1.重申实验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对数据进行解释,对假设作出判断

他会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训练: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他会从科学性、逻辑性、新颖性等角度对学生研究结论的得出情况进行评价。

3.撰写科学研究论文

他会提供几种撰写科学研究论文的模板,供学生参考使用,并告知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引言(综述)、问题、假设、实验步骤、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

4.准备参赛论文和课题展示材料

他会组织学生准备口头报告,在全班汇报课题研究情况和成果,也会介绍学长们比较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展板或演示文稿,让学生学会展示与表达。他还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社会交流活动项目,让学生迎接更大的挑战。

这样,一期完整的科学研究专题课程就完成了。这只是一个开始,学生带着成长的收获将开始新的研究,张老师也带着期待开始了新一期学员的筛选和培训。也许学生的课题研究不一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更不是每位学生的科研项目都能在科技竞赛中获得奖励,但是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技能和体验,张老师认为中学生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案例1描述了张老师指导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模型解释和表达交流6个步骤。通过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究科学和系统的科学研究实践的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知能力发展模型如图2-4-1所示。

图2-4-1 科学探知能力发展模型

观察提问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是一个课题的选题由来,表述的是探究的动机,往往是青少年从身边的生活中观察到的问题和想知道的现象。

猜想假设是探究者尝试着对问题作出的回答。“不敢猜想的科学家,就像是没有望远镜天文台。”猜想和假设可以是大胆的,但同时也必须是具有逻辑性的推理。而且,猜想和假设是需要验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探究。例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至今仍是一个假说,而且仍然在验证之中。

计划组织是探究者对人、财、物、时的安排,主要包括参加研究人员的分工和配合、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实验仪器设备的选用等。计划组织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但也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事实证据是一个探究活动的核心。通过深入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搜集和记录相关数据结果,并整理、绘制成图表,这是回答问题、验证假设、揭示现象的重要科学依据。

模型解释是一个探究活动的亮点。探究者运用数学曲线、物理模型、绘图等方式来展示科学现象、揭示隐含的问题,使答案简洁、直观、易懂,充分表现科学之“美”。

表达交流是探究者呈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公开和发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神秘的自然现象及其蕴含的规律,因此,表达交流也贯穿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青少年课题研究活动。

案例1中张老师的组织模式只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众多组织模式中的一种,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教师。在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的组织模式,如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班级合作研究、跨班级合作研究、跨年级合作研究、跨学校合作研究、跨地区合作研究、跨国界合作研究。这是一个方位逐渐扩大的过程,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借助因特网开展跨国界的合作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实践中,究竟哪种组织方式更好,为何这样组织比较好,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以下提供几种组织方式的案例,供学校和教师参考。

【案例2】

开放性主题活动组织方式

上海市七宝中学是一所寄宿制中学。1998年起,该校进行了“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实验,从1999年开始,所有的高中生从高一上学期起均要参加开放型主题活动课程:高一上学期以“艺术与人生”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位艺术家、文学家或美术家的作品、经历等进行研究,写一篇论文,以解读人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高一下学期至高二上学期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开展人与自然领域的研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二下学期至高三则分别以“上海的今天和明天”“社会现象分析”为专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人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该课程先在高一、高二年级实施,全年级采用统一活动主题,全体学生均参与活动,根据课题研究兴趣,每4~6人组成一个小组,每名学生都要参加一个小组。实验初期,限同一个班级内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条件成熟后,学生可以跨班级自由组合。在配组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进行必要的协调。各小组在主题范围内拟定本小组的课题,然后组内共同讨论拟定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并根据小组所定课题的性质,自行选聘校内外的辅导教师。时间为每周半天,连续一个学期为一个课程周期。

【案例3】

主题离散式组织方式

在课堂上,张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海市吴淞中学校园环境优美,物种丰富,这对整个校园环境质量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呢?换句话说,校园物种多样性具有什么意义呢?为了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进行校园物种多样性调查。而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楚校园植物多样性资源状况,就需要分头进行调查,从乔木、灌木、苔藓蕨类、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等不同类别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全班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子课题进行课题研究,同学们可以自由搭配,但是每一组不能超过6人,每个同学都要属于其中的一个课题组。通过这种方式,张老师已经组织了多个全班性的课题研究活动,他称之为“主题离散式”组织方式。

【案例4】

跨班级主题合作组织方式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形式作了深入的探索,努力探寻出一些既有利于组织管理,又保证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有效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跨班级分组研究

对于学校的主导性研究课题,特别是学校的传统特色研究课题,如智能机器人制作、头脑0M创新思维、青少年科技创新、计算机网页制作、舞蹈与形体美,鼓励有兴趣和特长的同学跨出班级,由专职指导教师分组开展研究。

2.以班级为单位,按主题分组合作研究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在班级内开展分组研究。各班以班主任为中心,由2~3位任课教师(也可以是同一教研组教师)参与,组成教师指导小组,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各班可根据班级特色或学科特长,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将主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组研究。

3.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分组研究

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从学习生活中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也可以与指导教师一起选择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开展研究。

【案例5】

全校范围师生互动组织方式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开学第一周,教导处督促各年级组进行研究型课题的申报工作,年级主任一方面通知各班学习委员在班级中开展研究型课题的申报,另一方面通知办公室学科教师准备研究型课题。

各班学习委员收到同学们申报的课题后,上报到本年级研究型课题负责人陈老师那里,陈老师汇总所有课题,整理后送到各办公室,任课教师开始认领想要指导的课题。很快,大部分教师都选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但王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课题,就自己补充了一个课题,而刘老师“看中”一个学生的课题,但觉得课题涉及范围太广就修改了课题名称。陈老师收集好各位教师认领指导的课题后,对所选课题进行编号并注明指导教师,做成表格,印发给各班级,由同学们重新选择所要参加的研究课题。同学们在半天时间内选好研究课题并填好学号,由学习委员交给陈老师。陈老师汇总各课题所选人数及学号,发现有的课题选择人数只有2~3人,有的课题却超过50人。考虑到人数太少,课题开展效率过低,而人数太多,教师又不好管理,因此陈老师记下选择这些课题的学生名字,通知其重新选题,最后,每个课题的选报人数最低不少于5人,最高不多于30人。

经过调整,各课题人员都确定了下来。陈老师汇总教师对各课题的硬件需求后交至教导处,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教室,然后通知各班级同学及指导教师,就这样,有的课题组被安排在电脑房里上课,有的课题组则被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通过一周各部门的合力工作,终于完成了研究型课题的申报工作。接下来一周,同学们就开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了。

【案例6】

以教师研究专长为生长点的组织方式

从2001年开始,上海市吴淞中学建立了研究型课程教师指导资源库。学校动员全体教师都成为学生研究型课程的导师,在橱窗里张贴教师简历、特长、提出希望指导的研究领域或相关主题,通过公开展示方式,吸引和动员学生参加研究型课程的学习。

花力气在组织工作的策略和技术上探索,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搭建一个舞台,是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校本组织课题研究具有操作的便捷性,不管是教师个人为中心的组织方式还是学校整体组织的方式,都是推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方式。实施的流程各有区别,也不是一定要按照完整的程序进行,教师和学校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学校要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给予应有的支持,这其中不仅包含教师付出的汗水,也有教师的教学智慧。由于科技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它不像语文、数学那样直接与学校的工作相关,对于教师的付出,学校须给予应有的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