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选介_榆中县教育志

学校选介_榆中县教育志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选介_榆中县教育志第六节 学校选介县立金崖镇女子初级小学民国8年,县立金崖镇女子初级小学建立,借民房两座,教员室3间,招收学生10人左右,校长教员各1人。民国24年,县府将儒学街改为文成街,榆中县第一高等小学校更名为榆中县立文成街第一小学校。图1-3-4 新建的文成小学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榆中县文成小学。学校更名东风小学。学校占地14841平方米,教学楼及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0966平方米,家属楼3

学校选介_榆中县教育志

第六节 学校选介

县立金崖镇女子初级小学

民国8年(1919),县立金崖镇女子初级小学建立,借民房两座,教员室3间,招收学生10人左右,校长教员各1人。学校经费有基金470元,基金生息每年收洋112.8元,煤炭柴草每年收洋220元。后一度停办。民国22年(1933)3月恢复,改名金崖镇崇尚保女子国民学校。在地方名士岳秋圃、金孚堂等的支持下,校长金香泉力排“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挨门逐户发动,讲述让女孩上学求知的道理。时有学生11人,先聘请半义务教师2人,4个年级设2个复式班教学,另招收幼儿班1个,课桌教具等均由金香泉变卖家产置备。为鼓励学生,一律免收学费。1935年初,县长叶超来金崖视察,对女子小学倍加赞赏,将原金崖公馆一院房舍拨给女校。女校首届学生5人毕业时,叶超专程来校参加毕业典礼,给校长金香泉送红漆金字、题衔匾额一方,上书“热心公益”;乡亲父老送木质瓦对一副,联云:“为女界,启文明,兴学育才,光照闾里;与吾侪,关痛痒,通商利用,妙记经伦”。民国26年(1937),女校受到共产党员陈成义、陆长林、郑重远、陆靖、李德明、党松泉等的赞助支持。“工合”创始人路易·艾黎及英国知名人士戴乐仁沿丝绸古道到金崖镇女校进行参观访问,给予了很高评价,并给师生们讲西方世界女子求学的情况。是时,女校学生受当地地下党的影响,走出课堂,上街贴标语,办墙报,集会演讲,高唱《打回老家去》《中华民族不会亡》《松花江上》《满江红》等歌曲。积极宣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族团结的统一战线政策。民国33年(1944)夏,陇上教育家、兰州师范校长李恭专访金崖女校,对艰辛创业精神,倍加鼓励。正值应届20名学生毕业,遂题词:“尽是争名逐利客,几个栽桃种树人”。1951年,金崖女校与金崖小学合并。金崖女校历时32年,先后在女校任教的还有周永厚、周星垣、黄佳秀等。

县立栖云镇女子初级小学

县立栖云镇女子初级小学成立于民国13年(1924),校址在县城文庙左侧,由周元之、牛秀兰、李荫桃等人创建。最初校名为崇德女校,后又改为从德女校。建校时校长兼教员1人,教室1座,斋房4间,教员室3间,学生7人。学校有基金2184元,基金生息每年收洋525.36元为办学经费。民国15年(1926)因兵事停办。民国20年复校后,先迁中街子,后迁至下街三圣庙内。民国25年,与县立文成街第一小学合并。民国26年又分设,迁至兴国寺。同年7月1日,学校升格为栖云镇女子高级小学,有教工26人,4个班,学生达151人。全年经费31120元。民国27年(1938),学校又迁回三圣庙,校长薛照南。民国28年再迁至兴国寺,常设4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复式,三、四年级复式,五、六年级分别设班。开设的课程数学、语文、常识、体育、唱歌、历史、地理、自然。全日制上课,上午2节,下午3节。每周星期一早上进行校训,学生集合在大厅,校长宣讲“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信义和平”,尔后升国旗,唱国歌,校训后再上课。学校实行聘任制,由县主管局(科)聘任校长,再由校长聘任教师。每月由政府给聘任教师发给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薪水。民国36年(1947),县教育科准予女校在膏伙租粮变价项下拨款1036950元(旧币),维修刷新校舍。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女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校积极配合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56年,栖云女校与栖云小学合并迁址东教场,名东郊小学,后合并文成小学。(www.guayunfan.com)

文成小学

文成小学前身是明崇祯七年(1634)建立的增秀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人张继祖、贡生窦秉璋、秀才周世勋将增秀书院为金县小学堂,秀才周世勋任堂长,贡生窦秉璋等4人为教习,知县张体信题写了金县小学堂匾额。民国5年(1916)更名为金县高等小学校。民国13年(1924)改为榆中县第一高等小学校,教员7人,学生约200人,学制7年(初小4年高小3年)。星期一进行国训,由值周老师宣读总理(孙中山)遗嘱。民国20年,改为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民国24年(1935),县府将儒学街改为文成街,榆中县第一高等小学校更名为榆中县立文成街第一小学校。学校实行校长聘用制。在严格的教学制度约束和严谨的教风熏陶下,学校学风整肃,成绩骄人,时人赞为“文大”。民国29年,校名改为榆中县栖云镇实验中心国民学校。

图1-3-4 新建的文成小学

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榆中县文成小学。1952年开始普通话教学和采用苏联“五级记分制”的推广试验。1959年,文成小学和栖云女子小学合并,学生增至601人,14个教学班,教师16人。1963年学校被列为省、地、县三级重点小学,调进8名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教师达24人。同年,县一中选址新建,文成小学搬迁一中校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冲击课堂,高年级学生停课闹革命,批斗教师,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更名东风小学。1967年东风小学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68年,原城关公社李家庄农业中学撤销与东风小学合并,成为九年制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学校更名为东风学校。1971年3月,城关公社将东风学校的初、高中改建为城关中学,占一悟小学校址;一悟小学与东风学校合并,更名东风小学。1972年学生1300多人,分25个教学班,低年级一度实行早晚班(半日制)。1978年,东风小学列为县属重点小学,改由文教局直接管辖。1984年12月,恢复文成小学。1986年,文成小学被兰州市教育局列为联合国亚太地区九个国家实施的“JIP计划”试验校。1990年建成兰州市首批标准化小学,并于1994年对学校办公和教学环境进行改造。1995年,新建教学大楼交付使用,1999年为兰州市第一批示范性小学。

2005年,学校有36个教学班,学生2385人,其中男1263人,女1122人。教职工88人,其中小学高级45人,小学一级和中学二级教师37人,小学二级教师4人,职员护士2人。学校占地14841平方米,教学楼及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0966平方米,家属楼3073平方米,绿化面积30平方米。有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多网合一的校园网,并建立了文成小学网站。校园内有教育壁画,名人名言,百年校史,学生作品等,显现良好育人氛围和高品位校园文化。学校多年连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获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双有”主题活动先进集体、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甘肃省少年军校、甘肃省“双合格”优秀家长示范学校、兰州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兰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兰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等殊荣和称号。历任校长有周世勋、窦秉璋、陶甄、孙克发、包万象、汉连寿、张若愚、高建华、孙克谦、刘俊、敬明庭、钟国秀、顾新仁、汪福生(副校长主持工作)、汉武信(副校长主持工作)、刘文郁、张永琴、岳岚、窦桂荣、杜预、魏其烈、魏国栋、龚月霞、李有海等。学校1978年建立中共党支部,杜预、魏其烈、陈宗明、魏国栋、王维才、高志文先后任支部书记、副书记,2005年有党员32人。

一悟小学

一悟小学前身是民国7年(1918)成立的区立北关初级小学校,民国35年(1946)月7月改为栖云镇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为北关初级小学。1951年3月,为纪念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张一悟烈士,经省政府批准,将北关初小改名为榆中县一悟小学。1968年10月,一悟小学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附设了初中班,更名为一悟学校。1971年2月,撤销一悟学校,将一悟学校小学部与东风学校合并。1986年9月,将城关中学更名为一悟初级中学。1992年3月,选址重建一悟小学。1993年在栖云北路建成一悟小学,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26.5平方米。当年招一年级新生73人,文成小学划拨一悟小学2~4年级学生283人,有教职工16人。1996年至2000年,教学班由15个增加到23个,学生人数由676人发展到1028人,教职工由33人增加到58人。全校语文及格率由94.6%上升到99.1%,数学及格率由88.9%上升到94.4%,双科及格率由86.6%上升到93.9%。期间教育局拨款和学校自筹117.8万元,建成1幢建筑面积为2506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取暖锅炉房及辅助设施,学校自筹19.3万元建成拥有45台计算机的计算机教室。1998年建成了兰州市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0年晋升为二级一类标准化小学。2003年,成为兰州市示范性学校。2001年至2005年,教育局拨款53万元,学校自筹131.9万元,建成远程教育教室和多媒体功能教室,中欧项目安装了远程教育全套设备,建成数字教学网络和35台计算机语音室,购置18台办公用计算机,实现了教师电子备课。添置课桌凳495套,学生背靠椅100把,图书10000册和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健身器、篮球架、电子钢琴、液晶投影、管乐器材音响、教学光盘、音美体器材,音响设备等,同时学校租赁土地28.74亩,扩建了操场。1993年以来,先后获兰州市优秀“雏鹰大队”、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兰州市课外活动先进集体、小学教育质量优秀奖、县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少先队优秀红旗大队、首批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兰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兰州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在参加全国、省、市、县文艺汇演、韵律操、武术、环城赛、书法、绘画、器乐、舞蹈、作文、科普知识等大赛中获组织奖、金银铜奖62次,获奖教师、学生1006人次,获奖节目、作品647次(件)。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275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有图书30000册。有学生1970人,26个教学班,教师6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4人,小学一级教师28人。历任校长有张尚武、周学良、徐尚孝、刘正亚、张得海、郑明道、刘得荣、彭国孝、漆雁霄(副校长主持工作)黄应顺、宋姿远等。1995年7月,县教育局党委批准成立一悟小学党支部,黄应顺任支部书记,2005年有党员22人。

青城小学

青城小学前身为道光十一年(1831)建立的青城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皋金联立高等小学堂。民国20年(1931)更名为皋榆联立青城小学校。

民国23年(1934)以后,高锡忠、关耀三先后任校长,他们认真抓教学质量,师生很敬重,学校名声大振,附近学生纷纷来青城小学就读。当时高年级教师均从外地选聘,如王一哲(后为西北师大教授)、孟树人(后为哈尔滨大学副教授)、王俊卿(后为会宁一中教师)、李仙山等。一时人才济济,成就大批学生,如张同天、张宪衡、高炳兰、高炳昭、张昭坤等。皋兰县会考连续三年夺魁,博得赞誉。时皋兰县所辖水川、强湾、王岘、武川等乡和榆中县所辖哈岘、贡井、园子、上花岔等乡的学生都不惧山高路远就读于青城小学。民国27年(1938),青城划归榆中县,学校更名榆中青城完小。1950年至1955年,学生增加到800多人,学校扩展毗连的灵官庙作教室,开辟张氏家庙为学校二部,平坟滩10余亩做操场。1958年,小学附设了青城民中,招收学生180余人,分3班教学,中小学生总计达1000余人。1960年前后,生活困难,部分教师回乡,学生流失严重。1963年后,经济好转,学生又逐渐增加。学校另设耕读小学,收耕读生200多人,聘社助教师10余人。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约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12个教学班,另有学前班1个,附设幼儿园1所,分大小两班。有教师22人,其中专业教师21人,代课教师1人;专业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8人,未评级7人。历任校长有王周卿、罗应先、魏紫垣、顾有珍、王富槐、罗集梧、刘乃继、武新民、李荫科、王天裕、张得海、王万珍、雍浩仁、杨富宽、焦满才、张彦尧、高琏、高信孝、高作文、王文奎、李焕翔等。

定远小学

定远小学创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为知县李锦芳新办义学。同治三年(1864),毁于战乱。光绪七年(1881)恢复。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捐助“义学基金”改建为私塾。民国24年(1935)改建为定远初级小学。民国27年(1938),定远初级小学与短期小学合并成立皋兰县第二区定远小学校。民国32年(1943)改为定远镇中心学校,民国35年(1946)改为定远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1月,定远区11所中心学校的高小部分合并为定远高小,同年秋,改名皋兰县定远小学。1958年区划变更,改名榆中县定远小学。1985年以来,县上拨款6万元,村集资18.5万元,修建教学楼、教工楼和其他用房。1988年学校参加JIP实验。1990年建成兰州市第一批标准化学校。1998年获兰州市教委教学质量进步奖,榆中县教育局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8671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绿化面积240平方米。有10个教学班,学生338人,教师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16人。1949年9月以来历任校长有张万堂、陈子荣、闫得有、郭贵隆、王定玉、张秉武、蒋宜武、袁理荣、崔进荣、张春南、王建秀、方世宏等。

孙家湾小学

孙家湾小学前身是孙家湾私塾,始建于咸丰八年(1858),是银山乡茨坪村同治年间秀才何世吾自筹资金,借玉皇殿创办的,并自任教员。其开门弟子朱正朝(1852—1939)光绪初庠生,秉承师志,继续私塾教学,终其一生。民国32年(1943)为县立学校,校名皋兰县第二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更名为孙家湾完全小学。1955年,改称榆中县孙家湾小学,校址仍在玉皇殿。1964年,乡政府筹资修建学校,拆除玉皇殿偏殿,新建教室两栋6间。1968年,乡政府又筹资修建教室两栋6间,附设了初中,共有学生350人,教师14人。1976年,小学与初中分设,小学迁到孙家湾村滕家磨社阳屲台。孙家湾村委会筹资,新建教室4栋12间,教师办公室12间,教师10人(其中公办教师2人,民办教师8人),学生370人。1998年,学校被列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项目投入资金43.7万元,建成一幢三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面积872平方米。拥有电教室、微机室、光盘播放室等。1999年验收为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0年,全校教师集资6.6万元,购买14台计算机,率先在南部山区小学建立了第一个微机室。2001年,县教育局配发了1台方正计算机、打字机和中国远程教育接收设备。2002年,学校晋升为兰州市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县教育局配备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成套设备(即1台计算机、1台打印机、2台34寸彩色电视机、1台DVD及接收设施)。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绿化面积350平方米。有6个教学班,学生161人,教师1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未评职称1人。2003年,学校获县委、县政府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奖。历任校长有邓福之、高景昂、司德贤、高福元、裴卷科、杨国忠、曹伦贵、杨福同、石永玉、赵祯贤、曹禧治、安华国、金江河、刘克兴等。

金崖小学

金崖小学位于苑川河北岸金崖镇金崖村。前身为光绪七年(1881)建立的丰广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民立金崖小学堂。时有裴建亭、陆星桥等任教习,学生20多人。民国7年(1918)小学堂改为金崖第一高等小学校,开设国语、算术、修身、历史、地理、唱游等课程。时有教员6人,学生60人左右。抗战时期,中共金崖党支部在苑川一带宣传抗日,发展组织,受其影响,金崖小学不少毕业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金崖小学学生苦读成风,民国28年(1939)兰州师范录取的数百名考生中,前三名都是金崖小学的学生。

民国29年(1940),学校改名县立金崖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民国27年(1938),校长汉世荣以向地方士绅、粮店、商行和民众“化布施”的办法,集资修建教室1座。民国37年(1948),拆文庙圣亭子改修为教室。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改名金崖完全小学,同时将金崖女子初级小学并入,教师16人,学生430人,设金崖小学女子部。一年后男女合班。1950年,将下崖村白马庙开辟为教室,设小学二部。同年,学校组成文工团,排演秦剧《白毛女》、歌剧《草原进军》等,配合土地改革,开展宣传活动,县人民政府授锦旗“人民喉舌”予以嘉奖。1953年,成立中国少年儿童大队,发展队员230人。1956年,全校有学生820人,教师24人。1957年至1964年为金崖学区辅导校。1969年至1981年附设初中班,称金崖学校,教师29人,学生734人。期间,学校和金崖大队协商,投资17万元,争取县上拨款3万元,拆除危旧房屋,新修教室13栋,图书阅览室、音乐美术室、科技室、办公室及教师宿舍等40多间,1200多平方米。同时扩展校园7亩,开辟了操场,修建了戏台。金崖中学成立后,金崖学校恢复为金崖小学。1988年,金崖小学被兰州市体委确定为中长跑训练定点学校。1990年,群众集资,上级拨款,进一步维修校舍,添置设备,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91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1996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金崖小学历时百年,培育了大批人才。有早期共产党员金自山、郑重远、陈成义、陆长林、陆润林、金焯三、陆云龙、陆善亭、陆钧安、陆广林、陆植林、陆俊林、陆巨林、周笃祜等,有旅美学者窦宗默、金培礼,有医学界名人金松林、岳廷堂、金自钧,有农民作家金吉泰,有党政军干部金俊成、金发伟、金优和,有知名校长金香泉、金乾健、金光天、金维翰、郭秀文等。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84平方米。在校学生380人,12个教学班,21名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12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历任校长有金乐世、张大一、赵建陆、岳敏哲、岳盛卿、岳育英、岳义轩、金香泉、岳岱、金千健、金光天、金光涛、金科、孙能信、李长青、韦继尧、刘遵圣、金俊卿、张耀宗、金建阳、梁宗芳、王居忠、金常安、梁文海、豆宽良、金发泰等。

和平小学

和平小学前身是清光绪十二年(1887)在本村庙院办起的私塾。民国年间拆了陈家祠堂在庙院盖了两间平房,改为私立初级小学,学生约60人。1950年改名为皋兰县和平小学。1958年区划变更,改为榆中县和平小学,时有学生100余人,6个教学班,教师7人。1972年附设初中班,校舍紧张,村社投资2万元,扩建教室、教师办公室500平方米。1991年调整学校布局,初中撤并到和平中学,恢复为和平小学。1996年多方投资64万元,建起了三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晋升为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48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绿化面积964平方米,图书3800册,计算机20台,有学生350人,10个教学班。有教师1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14人。历任校长有蒋先生(名不详)、丁伟一、魏致英、金银章、张庆、罗俊义、陈永玉、袁国玉、邵有钟、徐贵家、方定勤、张孝民、杨成琦、方泽福、刘心财、王积贵等。

清水小学

清水小学前身为廪生薛炳南于光绪33年(1907)创建的清水高等小学堂。薛炳南自任教习,后王纪斋任教习,首届学生8人。校址在清水下街口,后迁至关帝庙(现址)。民国13年(1924)称区立清水镇高级小学校。民国29年(1940),易名清水乡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6年(1947),学生有260人,4个教学班,教员8人。1950年和清水女子学校合并。1958年在小学内建清水农中,1962年农中停办。1967年,小学附设初中班,后又增加高中班,为九年制学校。1985年中学部另设,清水小学更名清水驿乡中心小学。1996年底,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8000.4平方米,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绿化面积800平方米。有10个教学班,学生367人,教师2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19人。学校附设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0人。1998年,学校获兰州市教学质量优秀奖。2001年被省、市、县授予“爱路、护路”文明单位,2002年获榆中县档案管理先进集体。2003、2005年在“双有”主题活动中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共青团中央评为先进集体。2004年被榆中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同年获兰州市校外教育先进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称号,并获甘肃省“优秀红旗大队”荣誉称号,2005年获榆中县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成果展示三等奖。历任校长有薛炳南、薛达、杨廷士、唐凤梧、杜茂春、苟指导、金世英、吴进举、杨得仓、李友槐、王培汉、刘成英、康有信、钟国秀、祁佐斌、董振华、刘东源、张登崟、杨汉、李言正、李学智、丁天、李玉栋、张耀强、王延安、王应龙、李建强、吴凤喜等。

甘草店小学

甘草店小学始建于民国2年(1913)6月,甘肃都督赵维熙、教育司长马邻翼、振武军统领陆洪涛、甘肃提督马安良、实业司长喇世俊、西宁镇守使马麒等人联合地方开明士绅和商人,创办了皋兰县甘草店高初级小学校。刘登洲任校长,聘请教习3人,招收预备班学生30人,从旧书院转来学生20余人为一年级。建校后,公众出资立“永垂不朽”建校碑和“百世流芳”集资碑,碑文由前清翰林院编修刘尔炘撰写,青城镇举人张映枢书丹。民国7年(1918),称区立甘草店高级小学校,有校舍58间,教学班7个,教师8人,学生180余人。民国23年(1934)春,学校开办女生部,单独招生5年。民国27年(1938),甘草店划归榆中县管辖,学校更名为榆中县甘草店镇中心国民学校。民国28年(1939)秋,实行男女合校。有教学班9个,教师11人,学生368人,校舍72间。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改名甘草店小学,学生增加到500余人。1950年至1955年,学校师生课外排练《穷人恨》《血泪仇》《大家欢喜》等10多本戏剧,在附近各乡村巡回演出数十场,受到好评。1957年秋,附设了初中班,招收学生55人。1958年,榆中初级师范成立,初中班学生转入初师为二年级。1969年,小学与甘草店公社农业中学合并,1971年夏又分设。1977年再度开设初中班,学生增至900余人,改名甘草店学校。1982年7月,初中并入甘草店中学,恢复甘草店小学。1979年以来,由县文教局、甘草店乡政府、甘草水泥厂等部门出资和当地群众集资,投资50万元,更新了全部校舍,修建了二层教学楼一幢,平房14栋,总建筑面积2884平方米,并添置了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1990年8月,甘肃省副省长张学忠题写了“勤奋、进取、文明、守纪”的校训。学校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谱写了校歌。1990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时有教学班18个,教师35人,学生632人;学前班3个,幼儿96人。1993年,晋升为三级一类标准化小学。2001年,县、镇政府筹款172万元修建了3312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一幢。2003年更名为甘草店镇中心小学。1990年获县委、县政府学雷锋精神文明建设奖;同年获兰州市妇联家庭“三优”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获榆中县教育局教育质量优秀奖;同年获兰州市教委教育质量先进奖。2003年获县委、县政府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8498平方米,建筑面积3848平方米,绿化面积440平方米。有14个教学班,学生487人,其中女生227人,教师2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一级教师12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1949年9月后历任校长有李子杰、王瑢、咬世琨、宿海亮、岳振海、严世雄、蔡锦钰、施得祖、郭守诚等。

东古城小学

东古城小学始建于民国7年(1918),时为私塾,校址在许明仁家场上,先后有姚先生、王先生任塾师。民国29年(1940),搬迁于东古城三花子庙上,称金川乡东古保国民学校,1师1班40余生。民国37年(1948),东古城人许德勇(国民党十七集团军上校副处长)筹集资金历时二年搬迁现址。1956年建成完全小学。1958年增设初中班,后撤。1969年又设,两年后又撤,1980年再设。1994年,县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太子营、天池峡两村初中学生合并到东古城,学生人数增至600多人,初中同级双班。1999年,初中撤并于清水驿初级中学,并于当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1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9平方米,绿化面积680平方米。有6个教学班,学生140人,教师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2003年获县政府中小学建档先进集体奖。历任校长有裴文辉、杨佑春、许维春、许德绩、张学锋、王珑、杨得仓、许维才、王万春、章文彬、丁建梅、李梅琴、马香书、金柱泉、韩子成、毛培福、张琪琳、王明恒、梁年伟等。

夏官营小学

夏官营小学始建于民国8年(1919),校址在夏官营村龙王庙,由私塾改建而成。校长程云鹏,聘请严子秀等2人任教,学生二三十人。民国29年(1940)由皋兰县划归榆中县后,改为夏官营中心小学,学生80多人,教师6人。民国37年(1948)改为凤山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有教学班6个,学生290人,教师7人。时任校长王重义将庙宇翻修扩建为教室,学校规模扩大。1950年,拆除旧庙宇,重建学校,改为夏官营乡中心小学。教学班增加为7个,学生300余人,教师12人。1956年,在校学生增加到600多人,教师15人。校长杨乐天制作的地球剖面模型、水平仪、手摇三球仪等40多种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1959年至1962年,因生活困难,学生辍学严重,入学率下降50%左右,学校处于半停顿状态。1963年,生活逐渐好转,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渐上升,至1965年达到65%。1977年,学校附设了初中班,教学班17个,学生近1000人。1991年,村委会牵头,多方筹资,另选校址,重建学校。1993年6月新校建成。1994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3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19052平方米,建筑面积3148平方米,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有13个教学班,学生412人,教师26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19人,暂未评职称2人。1999年至2001年获县教育局小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兰州市教委教育质量进步奖,2002年获县委、县政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及兰州市校外办课外活动先进学校。2004年获市教育局兰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学校田径队获全县田径赛儿童组团体第一、第二名等荣誉。历任校长有王重义、金乾健、孙能信、杨乐天、刘敬贤、宿海亮、严世雄、徐致儒、马莲、丁祈发、张民固、郭秀成、李俊信、王重林、王兴邦、李宇平、陈学勇、王进红等。

小康营小学

小康营小学始建于民国9年(1920),为龛谷私立初小,第一任教师张迎宾,学生20余人。民国26年(1937),由校董夏承禹筹资建校,木材由时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的水梓(小康营乡翟家湾村人)协调从兴隆山砍伐,由北关村主持修建,百姓义务出工。学校建成,更名县立龛谷小学,有6个年级160多学生,教师7人。民国33年(1944),学校更名为榆中县小康营国民学校,水梓题写校牌。民国37年(1948),更名榆中县小康营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恢复龛谷小学名称。1951年,有教师13人,学生360人。1958年改为小康营小学,沿用至今。1975年,学校附设了初中班,1984年初中停办。学校先后经过7次较大规模的维修翻建,1992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1999年,乡、村、校共同筹资9.134万元,兴建校舍,配备器材,添置仪器,购置图书。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5179平方米,建筑面积985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有学生232人,8个教学班,专任教师1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和中学二级教师7人。历任校长有杨再宫、夏承禹、陈忠义、余学仁、黄廷贵、高永清、刘永仓、钟国秀、敬明庭、李善文、车永祥、杨遇文、丁效厚、赵宗芳、高生彩、赵成良、张生虎、罗世忠、杨澍、祁元云等。

高崖小学

高崖小学创建于民国13年(1924)。始由马永禄(高崖镇马家嘴人)开办私塾,校址在龙王庙,有学生二三十人,来自高崖、汪家窑、关门口、马家嘴等地。民国28年(1939),私塾改为高崖国民初小,4个年级,2名教师,复式授课。民国36年(1947)称清源乡中心国民学校,时有学生136人,3个班,5名教师。1949年9月改为高崖初级小学。1957年下半年,县上拨款1万元,村筹2000元,重新选址,修建教室4栋,约400平方米。1958年由龙王庙迁入新校址,由初小改为完小,校名为高崖小学,学生增加到250多人。1988年至1991年,县上拨款1万元,乡村自筹6万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室2栋、宿舍6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97年,定西地区高崖水泥厂子弟小学合并到高崖小学。县上拨“贫三”专项资金63万元,建成单面三层教学楼1幢,砖混、砖木结构平房32间,主席台、升旗台各1座。当年12月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3年至2005年,县拨排危资金29万元,学校自筹6000元,对年久失修的危房拆除翻修,新修了校门,粉刷教室1100平方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794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有学生487人,12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有教师2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小学二级教师2人。历任校长有马永禄、高禄、刘表义、刘得元、周鸿勋、马举文、丁发林,何守山、张应琪、杨玉英、许映堂、张登崟、李育德、杨自高、邴如贵、王国栋、李刚、李玉堂、陈建明、马兆灵、张学智、马得魁等。

清溪小学

清溪小学建于民国13年(1924)3月,初为分豁岔老庙私塾,清末贡生陆游艺任塾师。生童不超过10人,多为富家子弟。民国24年(1935),县政府教育科接管私塾建为分豁岔小学校,任命周世杰为校长,启用国民小学课本。民国30年(1941)改名兴隆乡清溪保国民学校,时有学生71人,教师1人,合1班,复式教学。1949年9月,改称清溪初级小学,学生增加到90余人,教师仍1人,傅克和、张忠杰先后任教。1956年,村民集资,政府补助,修建砖木结构教室1栋,学校更名为清溪小学。1970年附设了初中班。1976年,学生达到432人,其中小学9个班,320人,初中3个班,112人。1981年调整学校布局,初中撤销。1994年9月,学校办起了学前班。1998年拨款25万元,新建教室8个,办公用房18间,建筑面积640平方米,配备了价值10万多元的设备。1999年10月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配备李嘉诚远程教育设备1套。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8平方米,绿化面积1300平方米,图书1600多册。有学生133人,6个教学班,教师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历任校长有谈义道、丁发林、刘振中、吕富华、杨克明、李建才、许有财、魏敦英、金廷俊、杨承震、金生荣、杨树茂、杨积泉、张富选、黄承军、黄寿山、陆祖富等。

化家营小学

化家营小学前身是私塾,民国13年(1924)由李荫桃、周定世创办。民国26年,更名为金川区第四保国民初级小学。民国30年(1941),又更名为金川乡中心国民学校,成为四二制完全小学。民国34年(1945),县政府拨款大洋500元,拆除大庙,修建教室4栋、办公室、教师宿舍等共23间。校长李林淮个人出资建学生灶房2间。1949年9月改名化家营小学。1952年至1958年,先后四次修建教室6栋及办公室共40间。1983年至1985年,县文教局拨款2000元,三角城公社拨款3000元,大队筹资2203元,学校自筹407元,村民李友琦捐款2000元,社员集资3088元,修建砖混结构教室1栋9间,教师宿舍1栋9间,共约300平方米。1987年至1991年,村委会筹资5.32万元,县教育局下拨5000元,乡政府拨款6000元,村民郭占祥捐款900元,周勇捐款900元,另捐赠体育器材500元,李雨福捐资300元,修建教室2栋18间,厕所10间,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土围墙改建砖墙340米,硬化流经校园的灌溉渠为U形渠。1993年,配发价值1.2万元的图书,教学仪器和体育器材,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被列为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自筹资金9000元,配备投影仪、打字机视频转换仪、刻录机各1台,购置了军乐鼓1套,绿化校园400多平方米。2004年,学校筹集资金6000元,修建储藏室、自行车棚8间,维修厕所10间,平整校园200多平方米,购置储水箱1个。同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时任甘肃日报副总编辑的李荫喜,多次联系甘肃日报社给学生每人赠送1套校服,并捐赠办公桌、背靠凳、沙发等设备88件。李友泰、李廷孝、李友存等校友也动员所在单位捐赠桌凳、书柜、书架173余件(套)。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88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有6个教学班,学生169人,教师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各1人。历任校长有傅永祥、王政斗、李林淮、刘士杰、裴尚忠、徐尚孝、陈发虞、李友槐、王秉逵、赵之瑜、张民固、李生忠、徐致儒、敬明才、李荫功、彭巨彦、周启明、白富海、寇明悟、王元利、王治海、陆爱本等。

新营小学

新营小学始建于民国15年(1926),校址在新营街阳屲山下。首任校长李华堂,有教师4人,学生80余人。民国27年(1938),学生增加到200余人,7个教学班,8名教师。时任校长梁贡弼,学生来自定西、临洮、高崖、龙泉、上庄、新营等地,为当时榆中八大完小之一。民国28年(1939),新营镇镇长谢宗尚兼任校长,筹措资金、修建了部分校舍和一座拱形校门,并约请省教育厅厅长水梓题写校名“榆中县新营镇中心国民学校”及“春风广被”匾额一幅。民国32年(1943),沈珍任校长。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关完小。1958年,附设了民办中学。1962年,民中停办。1969年,学校恢复为新营小学,同时搬迁到五台山下,时有教师7人,学生200余人。1977年,学校又附设了初中班。1981年调整学校布局,初中合并到新营中学,恢复了完全小学。1992年10月1日,学校举办校友联谊活动,名誉校长桑作楷(南京书法协会会长)题写“爱校如母”木匾1块,校友捐款6000余元,市妇联捐助1万元,用于添置教学设备。1997年,县教育局拨“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资金14.8万元,大青山开发公司董事长朱先生捐款7万元,校友崔仲科捐款2.5万元,群众集资和投工折款11.4万元,共计35.7万元,修建砖木结构校舍1120平方米,围墙250米,并新建了校门,硬化校园800平方米,平整操场40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00套。1999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12月,学校现占地面积1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有8个教学班,学生295人,教师1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学校1986年、1988年获县委、县政府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历任校长有李华堂、梁贡弼、刘庭玺、谢宗尚、桑子山、田建禄、杨在功、刘光昌、周子荣、敬明庭、宿海亮、祁世英、杨成荣、田武、马银芳、马良彪、赵文耀、杨高平、汉维强等。

柳沟店小学

柳沟店小学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初为私塾,由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科举人徐步瀛任塾师,学童10余人,校址柳沟店圣母宫。后由该村儒生徐承纪接任塾师。民国30年(1941)改建为小学,称皋兰县东乡初级国民小学,聘请接驾嘴村人许维衡任教。1950年改为公立学校,易名皋兰县柳沟店初级小学,1962年更名为榆中县柳沟店小学。1963年,村民拆除庙内大殿,改建为教室。1969年村上筹资新建教室2栋,教师宿舍6间,约30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80多套。是年,附设初中班,学生达240余人,教师10人。1980年初中班撤销。1994年学校搬迁,村筹资金11万元建成平房及教师宿舍22间,建筑面积330平方米。1997年,村筹资金105.8万元,建成三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1578.62平方米。同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0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3年又晋升为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9994.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24平方米,绿化面积380平方米,图书5591册,远程教育设施1套,多功能教室1个,微机室1个,有计算机20台。有学生370人,10个教学班,教师1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0人,小学一级教师8人,未评职称1人。2002年获县委、县政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奖,获兰州市校外办课外活动先进学校称号。2003年获全国“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优秀集体。2005年10月被评为兰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同年11月,获兰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学校剧、课本剧大赛综合二等奖,12月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现为和平镇中心小学。历任校长有王永贞、罗俊义、史学秀、徐家贵、邵有忠、高俊福、赵月兰、袁国钰、杨成琦、张承华、曾斗云、陈进林、张小红、周桂香、陈进林等。

马坡小学

马坡小学始建于民国17年(1928),初为私塾,校址马坡村将军庙,先后有刘先生、王化浦、张宏荣、张生三、王书礼任塾师。民国32年(1943),窑沟村医生张炯耀、校董张维、张辉耀、刘成询和马衔山军马场股长张见义等筹资建校,建成土木结构小教室4个,教师办公室2个,学生80人左右,定名皋兰县马坡初级小学校,学制4年。1950年,甘肃省省长邓宝珊来马坡视察,题写了“马坡小学”校名。1958年更名榆中县马坡小学。1966年附设了初中班,称马坡农业初级中学。1976年,马坡小学从农中分离,搬迁到马坡村大涝池旁(现校址)。1996年被列为世行贷款“贫三”项目学校,县上拨款12万元,乡村投资3.27万元,修建校舍575平方米,经验收为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0年10月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投资7000元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4平方米,绿化面积320平方米。有学生148人,6个教学班,有教师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1人,未评职称教师2人。附设学前班1个,幼儿17人,村聘幼儿教师1人。历任校长有李小明、王德成、王世隆、孙克荣、晏积福、单永仓、金存礼、张光焕、魏成华、刘奎业、安文斌、安谈鹏等。

贡井小学

贡井小学始建于民国19年(1930),为四年制初级小学,校名哈岘乡贡井保国民学校。学生37人,教师1人。1949年9月,改为贡井小学。1983年,县、乡政府拨款翻修校舍。1991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1999年,乡村筹资16万元,翻修扩建校舍。2003年至2004年,筹资8.7万元,硬化了校园,配备远程教育设备1套,安装计算机10台,开设信息技术课。2005年晋升为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有教学班6个,学生133人,学前班1个,幼儿22人。教师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未评职称2人。历任校长有张耀祖、金兴福、张永春、杜预、高育科、周集河、魏兴文、代有云、刘宗仁、白继宏、王占强、庄巨耀。

锦绣小学

锦绣小学前身是颜家庄私立初级小学,始建于民国20年(1931)。民国25年更名为大营川初级小学。民国28年停办。民国32年(1943)恢复。民国35年改称颜家庄私立初级小学。民国36年(1947)更名为颜家庄保国民初级小学。1954年冬,学校所在地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锦绣社,学校随之更名为锦绣初级小学。1955年建成完全小学,校名为榆中县锦绣小学。学校三易其址,最初在果园村中川龙王庙大殿内,1977年迁至果园村西山根社。1989年甘草乡政府果园村委会筹资20万元,1990年在果园村中心村委会所在地新建了学校,并建成兰州市第一批标准化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49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18平方米,绿化面积450平方米,在校学生189人,有6个教学班,教师1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历任校长有张积亭、田生荣、李树荣、任积业、陶立贵、周全贵、李育德、孙文伟、牛士彦、米生珠、王维珍、朱瑾、李春有、施得祖、郑荣、王延洲、祁海军等。

连搭小学

连搭小学前身为私塾,建于民国25年(1936),由朱典营村秀才陶笃本创办。后由陈鸿谋、张廷谋、张汉三等人改建为私立初级小学。1951年改为公办初级小学,1954年称皋兰县连搭中心小学。1958年,连搭划归榆中,改为榆中县连搭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1996年,调整学校布局,撤销初中,恢复连搭小学。上级拨“贫三”项目款12.5万元,村筹10万元,拆除危房修建二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546平方米,同时绿化、美化校园。2005年建成兰州市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绿化面积900平方米。有学生185人,6个教学班,教师1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10人。学校多次获县、乡教学质量优秀奖,2003年被兰州市校外办评为校外活动示范性小学。历任校长有张万春、蒋益祺、曹永福、冯祥元、白积福、陶大道、柳兴忠、陶孔鼎、谈敦强、谭经孝、金国有、邴德君等。

三角城小学

三角城小学始建于民国25年(1936),称三角城私立初级小学,张廷俊任校长。1949年改为公办,易名榆中县三角城初级小学校。1952年,改为榆中县三角城小学,并确定为五年制试验学校。1957年实行六年制。1968年,附设初中班,改名榆中县三角城学校。1982年撤销初中,恢复为三角城小学。1978年新建4栋土木结构教室12间,约240平方米。1989年翻建砖木结构教室4栋12间(8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兼宿舍14间,380平方米。1990年建成兰州市第一批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1992年晋升为三级二类。同年,学校筹资10.17万元,对围墙、校门排危新建。2005年,县教育局危改项目拨款75万元,排除危房,新建一幢1200平方米三层教学楼。学校多次接受并完成上级下达的教育教学试验任务,1988年实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的“JIP”试验,1993年完成联合教科文组织,日本广岛大学林武广教授主持,省教科所共同组织的“美好植物世界”试验,取得显著成绩,受到省教科所嘉奖。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榆中县文明单位,多次获县教育质量优秀奖、兰州市教学质量优秀奖、榆中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兰州市课外活动先进单位、特色课外活动学校等荣誉。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绿化面积1800平方米。有教学班6个,学生203人,教师1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10人。历任校长有张廷俊、王秉璋、李友槐、祁佐彬、丁发林、魏洁珊、刘轩、贾钟武、杨得仓、何礼风、钟国秀、陈服虞、陈锦秀、许鹏刚、蒲元儒、祁孔云、侯民权、王治海、金权余等。

黄坪文升学校

黄坪文升学校前身叫黄坪小学,始建于民国25年(1936),校址黄坪村金家湾社,最初有学生42人,教师2人。1956年,迁至黄坪村上岘子社一明代古堡遗址,建成6年制完小。1969年附设初中,1975年设高中,1977年高中部撤并到新营五七中学。2005年更名为榆中县黄坪文升学校。1997年,教育局拨“贫三”项目资金9万元,翻建砖木结构校舍559平方米,配发了教学器材与图书。2005年,校友张世文引荐,浙江银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捐资32.8万元,修建砖木结构校舍380平方米,校门1座,砖墙130米,铁栅栏围墙90米,硬化校园2446平方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9平方米,绿化面积4043平方米,运动场4000平方米。有学生340多人,8个教学班,教师1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1人,中学二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2人,未评职称3人。历任校长有田建禄、张登甲、张登选、丁占甲、高云海、田武、王万春、李长尉、王孝先、田维新、杨高平、杨建华、毛玉银等。

三墩营小学

三墩营小学建于民国26年(1937),由当地绅士王绍楠、赵文奎等人创建。最初为私塾,在庙宇上课。后改为甘草附设初级小学。民国32年(1943),更名为三墩营私立初级小学。1950年改为公立小学,校名三墩营初级小学。1957年更名三墩营小学。1968年附设初中班,更名榆中县三墩营学校。1981年学校布局调整,撤销初中,校名恢复为榆中县三墩营小学。1991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1999年县教育局拨款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彦宝、村长高自荣及姚世芳等捐款6万元,排除危房195平方米,新建砖混结构二层办公楼一幢。2003年被列为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配置远程教育设备1套;同年,被县教育局列为危房改造项目学校,拨款52万元,新建2层单面教学楼1栋。校友集资硬化了校园,兰大榆中校区后勤集团总经理王永焕,捐赠树苗、花卉,绿化、美化了校园。1998年、1999年、2004年、2005年获县教育局小学教学质量优秀奖;1999年获兰州市小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6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2平方米,绿化面积300平方米。有教学班6个,学生122人,教师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历任校长有孙延祖、薛恒南、高松如、蔡克智、王辅臣、蔡伟、姚登岗、王执枢、张海清、李长蔚、张登崟、潘维俊、王永贵、罗发明、蔡锦钰、米生珠、牛世彦、施得祖、石怀德、魏周桂、王允国、张建军、李慧、张永明等。

朱家沟回民学校

朱家沟村是榆中县回民聚居村。民国27年(1938),朱家沟私立回民初级小学校建立,张恩科(张杰)任校长,一至四年级设两个复式班,学生40余人,免费入学。经费由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拨支。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公办学校,校名为皋兰县朱家沟初级小学。1956年与秦启营初小及周围几个村学合并,更名为皋兰县朱家沟中心学校。1958年3月,学校划归榆中县管辖。同年增设了高年级,变为六年制完全小学,校名为榆中县朱家沟小学。1976年附设了初中班,更名为榆中县朱家沟学校。1987年初中班撤销,学校更名为榆中县朱家沟回民学校。朱家沟回民学校在创办初期,借用朱家沟清真寺的房屋6间作教室及教师宿舍,学生课桌凳也系清真寺公产。学生半天学汉语,半天学阿拉伯语。20世纪40年代初,由原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拨款1000元,在清真寺南侧购地,群众出工修建学校,建成砖土木结构平房12间,大门1座,学校迁入新址,与清真寺分开。1956年,皋兰县人民政府拨款1000余元,增修土木结构教室6间,宿舍1间。1970年至1981年,由兰州市和榆中县教育局拨款3000多元,群众投工,新建和翻建教室12间。1987年,由兰州市教育局拨款5.5万元,兰州市民委拨款2万元,新建砖混结构两层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520平方米。1990年至1993年,市教育局拨款3万元,市民委拨款4000元,县教育局拨款7000元,学校自筹5000元,翻修新建砖木结构校舍25间,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并修建了围墙,购置了课桌凳、图书设施。1993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学校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学生162人,教学班6个,教师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3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学校下设野鸡沟教学点,有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历任校长有张杰(回族)、张成元、马云珍(回族)、李锦堂(回族)、冯康选、冯康安、张耀炳、李玉琳、郭顺胜、马宝祥、代有义、豆富德、马义军(回族)、刘成荣等。

过店子学校

过店子学校建于民国27年(1938)。当时由过店子周围八大庄的代表开会,公推热心教育的赵建陆筹划建校事宜,群众建校热情甚高,年逾花甲的刘永胜、代玉魁等老人积极参加建校义务劳动,并募捐资金,购买材料,至今为群众传诵。校址选在凤凰山麓,故名凤山小学。当年建成教室两座,办公室、教师宿舍等22间,合并过店子、宋家窑两处私塾建立完全小学,赵建陆为首任校长,陈尊之为教务负责人。民国29年(1940)首届高小学生16人毕业。由于注重教学质量,附近各村学生纷纷前来就读,贡井、中连川的学生也慕名而至,学生逐年增加,至1949年,达到200多人,6个教学班。1957年,学生增加到600多人,各年级均为双班。1968年附设初中班,更名为过店子学校。1978年,学生达1000多人。随着学校发展,先后拆除文昌宫、武侯殿、三清殿、娘娘殿、关帝殿、玉皇殿等旧庙堂,扩充校园,翻建、新建校舍。1987年9月,学校自筹2800元,县上配套价值7500余元的电教设备1套。1998年,初中撤并到夏官营初级中学,恢复过店子小学。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筹资45万元,重新修建砖木结构教室和办公室。1999年12月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12月,晋升为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同年获李嘉诚远程教育设施1套。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15998平方米,建筑面积1068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600平方米。有学生261人,教学班8个,有教师18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8人,中学二级教师1人。1977年被列为兰州市和榆中县两级重点小学,同年获县委教育改革先进学校称号,1978年获市教育局兰州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获县教育局小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历任校长有赵建陆、陈尊之、陈子英、梁生泮、裴绍先、刘正宗、赵之禄、金乾健、岳建华、魏孔祥、宋作福、刘安、徐映塘、高积泰、李俊信、丁启发、刘敬贤、赵资闻、陈文侠、陈效荣、梁德奎、吴明礼、宿存万等。

羊寨学校

羊寨学校建立于民国27年(1938),时为私塾,由当地秀才安继华任教,校址在羊寨村上寺寺院。民国32年(1943)停办。民国33年,羊寨村董事会会长安国吾筹建羊寨私立国民小学,首任校长安如周,教师2人。民国34年秋,皋兰县教育科派来教师,学校改为公办,更名为皋兰县柴沟乡第二中心小学,学生近百人。1958年,区域变更,更名为榆中县羊寨小学,为六年制学校,辖马坡、张家寺、太平沟3所初级小学。1969年,增设两年制初中,成为七年制学校。1990年,初中撤并到马坡中学,恢复为小学。1999年,县上拨款110万元,群众义务投工,建成四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1779平方米,翻建教师办公室10间,库房7间,225平方米;乡政府投资7000元,建成厕所200多平方米。学校自筹1.53万元,硬化校园2730平方米,绿化校园120平方米。当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晋升为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1998年获县教育局教育质量优秀奖,兰州市教育局教育质量进步奖。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体育场地410平方米,拥有图书5800册,李嘉诚现代远程教育设备1套,计算机2台,打印机3台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有学生314人,教学班12个,另有学前班1个,幼儿30人。有教师1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11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历任校长有安殿瑞、张国瑞、张泰祖、王尚贤、王涟、李荫章、赵鸿贤、张康敏、司得贤、王世隆、石恒福、杨玉汶、张文选、安文敏、安如寰、张光安等。

孙家岔小学

孙家岔小学建于民国28年(1939),当初校址在孙家岔村中庄社卧龙山庙,称清水乡韦营保国民学校。1952年改为公办初级小学。1957年迁建于孙家岔村上岔社,发展成为寄宿制完全小学,接纳全乡五、六年级学龄儿童就学。1996年,兰州东部市场商会会长顾月芬发动会员捐资18万元,县乡投资2万余元,学校拆除危旧房屋,平整校园5700平方米,新建砖木结构校舍面积450平方米,绿化面积460平方米。1997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并成为韦营乡中心小学。2005年,有学生97人,教学班6个,教师6人,其中小学一级教师4人,以工代教1人,未评职称1人。历任校长有傅克和、刘和祖、郑永明、金耀宗、赵宗仁、张希仁、张生雄、孙尚谋、肖忠奎等。

哈岘小学

哈岘小学前身是建于民国33年(1944)的私塾,白汉臣、张秉臣相继任教,生童不足10人。1952年改为公办哈岘初级小学,县派教师1人。1956年改为哈岘小学。1968年增设初中,校名哈岘农业中学。1977年初中撤并,改为五年制小学。1997年改为六年制,为哈岘乡中心小学。1990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1997年,县上拨“贫三”项目资金16万元,新建校舍480平方米。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100平方米,有学生152人,教学班8个,(含宣家岔、双沟两个教学点),教师1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3人,小学二级教师5人。1991年9月获兰州市委、市政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4年、2005年获县教育局教学质量优秀奖。历任校长有白忠贵、魏国政、曾维禄、白修林、魏宝玥、杜预、张永春、宋锡珩、白继智、陈锦秀、李玉琳、白文荣、宋瑜、白睦锦、张生龙等。

李家庄小学

李家庄小学前身为私塾。民国35年(1946)改建为皋兰县定远区桑园子乡第三中心小学。1949年9月,改名皋兰县李家庄小学。1958年定远区划归榆中县,学校更名为榆中县李家庄学校,现为来紫堡乡中心小学。1996年至1999年,冯湾村多方筹集资金150多万元,新建两幢办公楼,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加固装修80年代修建的教学楼,修建花坛3个,绿化校园204平方米。1998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1年晋升为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4年,冯湾村村委会再次筹集资金400万元,另选校址,重建学校。2002年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获兰州市课外活动先进集体奖,2005年获县教育局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学生323人,教学班8个,教师1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历任校长有陈能、袁顺明、张加和、李福祥、周根富、张加存、李泽、冯康琪、张廷海、李京、施胜、郭玉鑫等。

萃英学校

萃英学校建于民国36年(1947)。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兰州,兰州第一实验小学疏散部分教师和教学设施,在黄家庄萃英寺继续办学,同时招收附近农民子弟150多人入学读书。抗战胜利后,第一实验小学迁回兰州。民国36年(1947),建起了黄家庄国民初级小学,岳瑞书任教师。民国37年(1948)秋,办起了高小,由施国祯先生起名萃英小学,取意“荟萃英才”,谈精忠任校长。学校属私立,经费困难,教室设在庙宇大殿,教师薪水全靠学生负担,教学用具因陋就简,在红土泡水青砖上练习书法,粉笔自己烧制。1949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时有教师6名,学生125人。1951年被列为县重点小学。1952年4月,在金崖区团委指导下学校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张永祖任支部书记。同年12月,成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萃英小学大队,发展儿童队员123人,设6个中队。1955年,拆上伍营旧庙宇修建教室2个。1965年,又拆除旧庙大殿,修建教室4个,学校规模逐渐发展。1968年秋,附设了初中,改名萃英学校,为七年制学校。1981年,师生自己动手打围墙500米,平整扩大操场。1984年,榆中县第二建筑公司第六工程队垫资7万多元,建成三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同年10月,隆重举行教学楼落成典礼并立碑纪念。省著名书法家金玉振题写“引源水长流不息,育英才事业无涯”的对联和“培育英才”四字刻于碑上。1998年,县上拨款24.8万元,乡村校友村民集资38.9万元,建成三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666平方米。2003年,教育局拨款5万元,学校自筹4万元,教师集资4.95万元,安装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1套,计算机25台,电视机2台。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800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99平方米,绿化面积300平方米。有小学生350人,教学班9个;初中生148人,教学班4个;教师25人,其中小学高级和中学一级教师13人,小学一级和中学二级教师12人。历任校长有谈精忠、谈法祖,黄应寿、岳秉寅、丁发达、蒋益祺、李生华、焦遂祥、刘俊、安维基、张应麒、钟国秀、黄守霖、李俭林、黄守义、谈存军、火立功、张世泰、周文教、谈应顺、金维璞、魏军、乃生珺、李义、石怀泽等。

小岔小学

小岔小学建于民国37年(1948),校址在小岔村沟沟社。1954年,为公立小岔初级小学。1958年迁于小岔村上大路社,更名小岔小学。1970年春附设初中,更名小岔学校。1978年秋,调整学校布局,撤销初中复为小学,成为园子岔中心小学。1995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3月,整体搬迁到小岔村上阳屲社。学校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绿化面积2246平方米。有学生302人,教学班6个和学前班1个;教师1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小学二级教师2人,未评职称4人。历任校长有张守义、白修林、张培军、乔华、李树敬、李玉琳、张万海、滕兴才、张兴渭、魏万仓、杜文奋、周吉瑜等。

上花小学

上花小学建于1951年,有学生35人,首任校长张丕军。1954年改校名为杨家窑初级小学,招收上花岔、杨家窑、韭菜坪、韭源儿、边沟等村儿童。1958年到1959年,学校无定址,只是认字,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1962年底,新庄完全小学(今平湾小学)和杨家窑初级小学合并,校址迁到上花岔村,更名为上花岔高级小学,招生范围为上花岔公社所辖各村庄。1967年,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后来又办起了高中部,校名为上花五七中学,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招收园子岔、哈岘、上花岔3个公社的初中学生。1975年秋,小学与中学分设,选址新建,校名为上花岔小学。有学生150多人,教师6人,其中3人为民办教师。1998年学校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1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4年又晋升为二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4年、2005年获县委、县政府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2005年获县教育局小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平方米,绿化面积200平方米。有学生317人,教学班9个,教师1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历任校长有张丕军、李玉瑺、魏宝珊、魏孔华、李锦全、白宗林、王庆财、白文明、白全武等。

吕家岘小学

吕家岘小学建于1951年,校址在吕家岘村教儿岔的金龙庙,学制4年,学生20多人,教师1人。1957年搬迁到吕家岘村,修建校舍5间100平方米,学生增加到30多人,教师1人。1969年翻建校舍520平方米,学制5年,设4个教学班,学生120多人,教师4人。1984年再次翻修扩建,变土木结构为砖木结构。1989年改为六年制小学。1999年,筹措资金13.2万元,修建校舍260平方米,学生增加到227人,设6个教学班,有教师8人。同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4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2002年,实施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配备了价值2万元远程教育设施1套,学校、学区、乡村共筹资7.2万余元,新建电教室100平方米,安装计算机10台,在北山地区率先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为贡井乡中心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有学生157人,教学班6个,教师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未评职称3人。历任校长有刘正义、白汉成、赵芝祯、薛俊彦、刘宗仁、王志华、牛发旺、高育科、马周积、宋作科、金恒满、白贵禄、刘宗贵等。

博达希望小学

博达希望小学原为中连川小学,1955年始建于中连川村淌窝社,属公办初级小学。1957年迁至中连川村中连川社。1969年改为五年制完全小学。1998年7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资助重建,更名为博达希望小学。1998年12月通过兰州市教育局评估验收为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学校。2005年12月晋升为兰州市三级二类标准化学校。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平方米。有教学班6个,学生93人,教师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未评职称2人。历任校长有白原刚、胡文成、焦得汉、白建祖、白本棣、哈全智、赵资现、徐志君、李秉臣、赵宗盛等。

银川小学

银川小学始建于1957年8月,当时为格子岔初级小学。学校设在一座破庙里,两间庙堂作教室,垒起土台台当课桌凳,办学条件相当困难。1973年更为现名。1994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1998年晋升为三级二类标准化小学。1999年村民集资2.8万元,乡筹2.3万元,县上拨款1.5万元,翻修新建教室,购置图书仪器。2003年,配备了整套远程教育设备,现为龙泉乡中心小学。1990年获县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10月获县教育局2001—2002年度教育质量进步奖,2004年获县委、县政府榆中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奖,获县教育局小学教育质量优秀奖。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9平方米,绿化面积30平方米,运动场地3800平方米,藏书2620册。有教学班6个,学生180人,教师9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未评职称5人。历任校长有周建清、周吉贵、杨进林、杨含藻、王永达、王瑞民、金世川、黄立功、杨佐湖、金界峰等。

杨家庄小学

杨家庄小学前身是景家庄初级小学,建于1958年秋。建校初,校舍简陋,只有几间小土屋,讲桌是长条桌,教师办公是大方桌,学生在土台上写字。1966年建成完全小学。1970年附设了初中。1984年调整学校布局,初中撤销,仍为6年制小学。1990年至1994年,在副省长崔振华的关怀下,省政府拨款9万元,村社投资11万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师办公室220平方米,两层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为320平方米。1995年,筹资3.8万元拆除危房,扩建厕所,平整校园、操场、硬化校门口道路,修建了100米砖围墙及校训牌、花园等,县上配发了2.8万元的教学器材,同年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现为城关镇中心小学。2002年、2005年获县教育局教育质量优秀奖,2003年获县委、县政府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6952平方米,建筑面积951平方米,绿化面积814平方米,图书2554册,仪器总价值3.8万元,达到了六配套。有学生160人,教学班6个,附设学前班1个。教师1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7人。历任校长有牛发宝、孙学孝、马美贵、魏敦英、李彦胜、岳呈样、郑耀玺、郭秋香、郑元清、祁小燕、王自立、谈应海、周立军、曹润宝等。

王保营小学

王保营小学是1968年9月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在原耕读学校的基础上支持建立的。1972年国家拨款2000元,村社投资23000元,增设初中班,有学生203人,教师8人。1975年学校迁址,修建土木结构教室8个,宿舍、办公室、贮藏室17间655平方米。1983年,学校布局调整,初中撤并到刘家营。同年,在村委会大力支持下,又建成会议室、教研室9间135平方米。1992年9月建成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3年4月,丹麦马士基集团董事长穆勒资助50万元,市县级政府拨款30万元,建成3层教学楼1幢,面积1083平方米,教师办公室8间125平方米,厕所72平方米,硬化校园1430平方米,修建砖围墙295米,修建了花园,建成微机室1个,配置了全套设备,添置600册图书及实验器材。2004年12月晋升为兰州市三级三类标准化小学。2005年,学校又多方筹集资金3.8万元,购置课桌凳30套,添置手风琴、打印机等器材,粉刷校舍外墙,绿化美化校园。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5675平方米,建筑面积1340平方米,绿化面积140平方米,运动场地2700平方米。有学生238人,教学班7个,另有学前班2个,幼儿51人。教师1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12人。历任校长有武克义、晏积福、高敬贤、裴怀伟、敬明才、张宿星、徐尚堂、张国安、牛居臻、余振中、陆本武、岳廷军、王在东、金芳琼、豆贤杰等。

高窑沟小学

高窑沟小学建于1969年,校址位于中连川乡高窑沟村高窑沟社,属公立完全小学。当时,学校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48平方米,有学生110人,设教学班5个,有教师5人。1998年,县上将该校列为“义教工程”项目学校,校址迁至孟家岘社。1998年动工修建,1999年竣工。其中,中央、省市拨款12万元,县、乡、村自筹13.3万元。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30平方米,有7个班级(包括学前班),学生160人,教师11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2人,未评职称3人。历任校长有张绍宪、黄志孝、张俊华、徐志君、王兴林、白守俊、范学梅、马广荣、王俊辉等。

私立南苑学校

私立南苑学校建于2000年8月,城关镇北关村村民李平自筹资金兴建并任董事长。校址在县城南关南河北侧,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其中教室360平方米,实验室60平方米,办公室300平方米,生活及辅助用房540平方米,有4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有16台计算机和少量图书。当年招收一至五年级学生19人,其中女8人,全日制教学,小班额,单班授课。聘教师6人,其中女教师4人,聘请杨汉任校长,赵巾华任教导主任。至2002年学生增加到206人,其中女生80人,8个教学班,一年级和六年级为双班,其余年级为单班。教师增加到30人,其中女17人。2003年8月,增设初中班,校名变更为私立南苑学校。学生总数达到298人,其中小学生247人,中学生51人。教职工达到32人,其中专任教师17人,行政人员2人,工勤管理人员、厨师13人。专任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其余多为应届师范毕业生。小学生每人每学期缴费600元,初中生每人每学期缴费1000元,均含课本费、作业本费,平安保险费和校服费,寄宿学生食宿费另收。教师实行全员聘用制。南苑学校前身是业余武术学校,改建后武术教学仍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各年级体育课每周1节武术,聘专业武术教师授课,学生参加县、市、省乃至全国武术比赛,多次获得名次。学校重视艺术教育,注意培养特长。2003年师生联合排演大型舞剧《白毛女》,在榆中影剧院演出5场。2004年学生人数锐减,至2005年,学生199人,教师18人。2005年9月,学校停办,学生分解到文成小学、一悟小学和第九中学。南苑学校从创建到停办历时5年,毕业小学生3届约100余人,毕业初中学生1届40余人。

表1-3-1      02005年榆中县小学基本情况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1-3-11      2005年底已撤并学校一览表

续表

注:有文字简介的学校,表中不再收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