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建构_现代学校课程领导

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建构_现代学校课程领导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的环境建设、学校绿化、学校建筑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考虑人的因素、处处以人为本。人,才是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核心,育人是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所以,在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生命生成的观点重建学校课程制度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让制度人文化,让人成为制度的主人而不是制度的奴隶。

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建构_现代学校课程领导

第四节 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建构

优质的学校课程文化是人性向善的温床,道德苏醒的摇篮,它能对学生的精神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潜意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深化课程改革迫切需要学校课程文化的重建,而进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让学校师生在自由、和谐的文化环境里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学校教育目标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学校教育工作各个方面的展开,必须始终围绕核心目标进行,而且在不同的层面与领域,相互沟通、合理分工合作,充分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推进生命的整体成长。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物质文化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我们从事学校课程文化研究应当首先树立的一种哲学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的环境建设、学校绿化、学校建筑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考虑人的因素、处处以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这不仅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样应该体现在学校育人环境与教学设施上。学校课程物质文化环境反映着整个文化的积淀水平和样式,是其他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感染力,能陶冶师生的情操。优美整洁的环境,不仅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感召力,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生活习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应该让校园里的雕梁、画柱都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含量越高,其潜在的育人功能越强,从而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塑造灵魂和人格。当我们步入著名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时,总会感觉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奔腾的东西撞击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动、充满激情。这就是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与有形的物理环境相结合给人的心理体验。正如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说“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学校文化设施时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些精辟见解,让我们领悟到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把整个校园宫殿化、园林化,而是旨在促使校园趋向品格化、精神化、个性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气韵情调和氛围。

二、人文与科学相融的学校课程制度文化(www.guayunfan.com)

人文与科学相融的课程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管理手段为途径的制度文化体系。学校课程制度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课程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建立协调一致、相互制约、有机发展的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需要,而且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任何管理制度,在未得到人的认同前,其所从事的管理是被动的,管理的效果也是机械的、低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这是对我国千百年来“以官为本,以制度为本,以他人为本”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人,才是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核心,育人是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所以,在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生命生成的观点重建学校课程制度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让制度人文化,让人成为制度的主人而不是制度的奴隶。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又不能简单机械地强迫管理,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重塑人的尊严,体现生命的可贵。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而制定学校课程制度时一定要注意“与人为善”,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和谐统一。任何“规定”要留有充分的余地,要有人情味、不要把条文订得太“死”、太刻薄寡情。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制度理念就是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本,而不是让制度限制人的发展。

三、体现人本和谐的学校课程行为文化

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就是在课程文化实施过程中,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处处从关心人的角度出发,使学校主体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在课程文化实施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学生抄写,学生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教师则跟着大纲、教材走,复制大纲、教材的内容。这样,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就简化为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教学最初是由交往演化而来,以交往形态而存在的,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原来意义上的教学便是师生交往、积极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呼唤的教学不是传达着单一的权威者的声音的“独白”,不是教师的技艺表演,学生不是无参与机会、与教师间缺乏交流沟通的观众,而是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交往。对话作为一种关系。所谓“对话关系”,意味着说者与听者、提问者与应答者彼此角色的不断转换,一方不能依附于另一方,不得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另一方,两者之间蕴涵着伙伴合作关系,知识、经验、情感的共享关系,师生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平等关系。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不同视角、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互补,在持续性对话中,双方都有可能突破原有认知的局限性,出现视界的敞亮,意义的不断建构与提升,让师生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创生、建构“自己的课程”。对话中的认知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是精彩纷呈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乃是指人际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各自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又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经历、体验、解读着对方的经历、体验、话语,在真诚的倾听与接纳中实现精神的相遇、行为的默契,使人独而不孤,相互诠释着生活的意义,相互确认着灵魂的力量,相互激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成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能与自己、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人”,能理性地处理国际关系的“世界人”。

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应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充分的参与、充分的合作和互动,学生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施展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再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

四、健康向上的学校课程精神文化

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的是精神文化。正如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这种精神理性赋予人特殊的意义,也正是人的理性精神使其与动物界分开。”人是理性的存在,同样学校这一集合体更是理性的存在物,精神赋予人特定的意义,同样也赋予学校以特定的思维能动性。学校价值观决定了学校的基本特性,规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最根本的学校价值观应该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塑造完美的个性方向转变,传统的学校价值是“教书育人”,课程改革下的价值观应该是“育人教书”。不能把学校单单看成是具有工具理性的加工厂,而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场所。

在建设学校课程文化时,诉求于学校课程精神文化,也是合理建设学校课程文化的必由之路。不同的精神造就不同的人,同样,不同的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塑造不同的学校课程文化,追寻个性化的学校课程精神文化也是塑造具有个性化学校课程文化的最佳方式。所以,我们所要求的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应在切实符合我们的学校现实水平的同时,也要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学校的主导意识,应该能为大多数师生员工所认同。只有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成为学校的主导意识时,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才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观念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在课程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具体体现在课程文化内容的选择、课程文化的实施、课程制度文化的制定、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处处将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关注学校师生的生命价值,关注他们的生存方式与心理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