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的产生_中国教育史

学校的产生_中国教育史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产生_中国教育史一、学校的产生学校教育的独立形态最早出现在何时,现在没有确切的史料或考古资料证明。因此,在夏代以前中国已经有学校的萌芽,但尚未产生独立的学校。而且,夏代的庠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由国家掌管,培养奴隶主和他们的后代,奴隶和平民无权接受教育。夏代重视军事训练和武力征战,序是射的意思,因此序作为学校的一种,主要承担射箭、骑马等军事体育教育和训练职能。

学校的产生_中国教育史

一、学校的产生

学校教育的独立形态最早出现在何时,现在没有确切的史料或考古资料证明。但是结合传说和古籍的记载可以大致推断,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以前,即原始社会末期,相当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距今五千年左右,这也是一般认为中华文明正式形成的时代。

(一)夏以前的学校

1.成均

在许多氏族部落遗址中都发现,在聚居区域内有一块面积很大而且十分平整的地方,上面几乎没有建筑的痕迹,只是一块平地或广场。关于这块平地的名称和功能,研究认为就是古籍中记载的“成均”,是当时氏族部落进行集会、宣传教化的场所。相传古代部族首领在成均之中发布政令、养老抚恤、议事审问、进行祭祀活动,平时则可能用于打场、堆积晾晒粮食。一般认为,“成均”一词与音乐有关,因此成均之中进行的教育更多的是指音乐、舞蹈等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内容,也是最早的乐教。从古籍的记载中可知,上古时期音乐十分发达,而且是宗教活动中重要的部分,氏族首领的子弟很可能是最早接受成均之教的人,以学习沟通天地神灵,达到延续部落权力的目的。(www.guayunfan.com)

成均以乐教为主,基本上脱离了生产和生活的实践领域,接受教化的群体也大致固定,其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的形态。古书将成均称为五帝时代的“大学”,但据分析,成均虽然是相对独立的施行教化的场所,具有了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关或专门教育场所。成均之教只能被看成是引导上古先民由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的一些教育内容、方法和传统被后来的古代教育所继承,因此成均之教可以被看做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

2.庠

《礼记》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1],“米廪,有虞氏之庠也”[2]。可以推知,在五帝末期的虞舜时代,庠便已经出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经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存,而且产生了剩余,因此出现了圈养家畜、堆放稻谷的地方。“庠”原本就是指饲养家畜的场所,后成为储存粮食之地。由于食物充足,部族中的老年人则不必直接参与种植、狩猎等生产活动,而是承担起看管庠的职责。同时,由于老人的经验丰富,儿童、青年的教育任务也一并由老人承担。因此,庠成为了集储藏、养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

虞舜时代正经历着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一夫一妻制家庭初步形成,直系亲缘关系明晰,认识长幼关系、敬老慈幼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认为,庠中实行的教育即是以原始伦理观念为核心的教育,孝的观念大约在此时形成。

可见,庠同成均一样,只是学校的萌芽阶段,它们都已经成为较为独立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由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生产技能以外的内容。据考古发现推知,成均近似于广场,庠近似于仓库,二者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教育功能基本一致。不过,庠与成均的教育职能都尚未与其他社会职能分离,教育只是它们各种职能中的一项。因此,在夏代以前中国已经有学校的萌芽,但尚未产生独立的学校。

(二)夏代的学校

从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我国古代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出现剩余,私有制得以确立。据推测,我国文字的最初产生应当在夏代,这就为夏代学校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夏代学校有三种:庠、序、校。

1.庠

不论从名称还是从规制上看,夏代的庠极有可能是从之前虞舜时代沿袭下来的,但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区别。“夏后氏之学在上庠”[3],夏代的庠已不再是所有人接受教育的场所,转而为奴隶主贵族所独揽,成为奴隶主阶级的专门教育机构。夏代的庠继承了养老的功能,年老的奴隶主贵族在庠中接受“飨礼”,不同辈分的人要依据不同的规矩、礼节行事。由此可以看出,尊卑等级的伦理观念已渗入到夏代养老之礼当中,成为庠中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夏代的庠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由国家掌管,培养奴隶主和他们的后代,奴隶和平民无权接受教育。这就产生了明显的阶级性,而在制度上也体现为教育机构与国家机构密不可分,“学在官府”初步展现。

2.序

序是夏代创造的一种新型学校。夏代重视军事训练和武力征战,序是射的意思,因此序作为学校的一种,主要承担射箭、骑马等军事体育教育和训练职能。《礼记》中记载夏代的序分为东西两部分,但都是有堂无室的建筑,与记载中的政治、军事、宗教活动中心——明堂的形制类似,因此序极有可能也是一个兼负教育、政治等多种功能的场所。虽然如此,但练习骑射应当是其日常重要功能之一。

3.校

“校”字本意为用木竹编围起来的养马之所,后逐步演变成为练武、比武的场所。校的出现较序晚,但校继承了序的军事体育教育功能,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骑射,而且增加了身体机能的训练。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要接受更加广泛的培养,以强健身体、学习军事技能。校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事体育教育机构,不仅教育内容得到扩充、形制更加完备,而且其基本成为独立的教育场所,有针对性地培养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因而校的教育意义大于序。

夏代的庠、序、校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继承了原始社会学校萌芽时期的某些教育内容和育人功能,而且将其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校的出现,已经具备了学校的雏形,其教育内容与形式对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商代的学校

由于夏代为政尚武,夏代的教育始终围绕骑射等军事训练进行,因此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重视不够,加之夏代距今年代十分久远,关于夏代学校的资料十分欠缺。但是商代一改夏代穷兵黩武的传统,自建立以后为政尚祀、以乐造士,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文字系统逐渐成形,商代的祭祀卜辞中大量记载了有关学校的内容,商代的甲骨等可以作为研究教育的重要佐证。

1.庠和序

据记载,商代保留了虞舜时期的庠和夏代的序,并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丰富内容、完善其教育职能,使之成为商代重要的学校形态。

商代的庠继承了一直以来养老的功能,不仅赡养各级官吏之老,而且将烈士之老、志士之老、庶人之老一并赡养。在庠中,人们接受关于敬老、养老的教育,并且养成尊老孝顺的品行。在养老的同时,也向社会宣扬孝悌观念,进行社会教化。以孝悌作为庠的主要教育内容,一方面是效法前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代社会的风俗和普遍追求。可见孝悌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在商代就已经基本确立,以后一直成为传统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商代的序继承了夏代的习射内容,保留了为国家的巩固和稳定培养武士的军事体育教育职能。随着政权的稳定,序的教育内容开始由军事体育扩展至礼、德等方面。如从射的方法、姿态中可以看出人的德行,因此要讲求射礼。在习射之余便又增加了习礼的内容。礼有多种形式,既要明行为举止之礼,又要明君臣之礼、长幼之礼,由此商代的序成为了习礼的重要机构。

2.学

学是商代创立的新型教育机构,已出土的甲骨中多次出现有关“学”的相关记载,可见,学在商代的规模可能比较大。据《礼记》记载,商代的学分为右学和左学,其中右学设于王城的西郊,为大学;左学设于王城宫殿之东,是小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生的年龄不同,其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也有相应的差异。这说明,商代的教育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的生长、发育具有阶段性特征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区分,教育阶段的划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从甲骨文中“学”字的写法上看,都有一个“爻”,即学最初可能是教授计数、记录、占卜等的机构,这些内容成为学的主要教育内容,说明商代的学已经具有了文化教育的意义。而且这些内容并非如生产技能一样为所有人掌握,而是必须由具有专门身份、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进行传授。此外,这一时期的学,地点更加固定,教育不再是随意、随地进行,而是有了专门的场所。专门的教者和专门的地点说明,商代的学已经具有了早期学校的特征。

图1-2 古文字中“学”字的写法演变

3.瞽宗

瞽宗也是商代新建立的教育机构。“瞽”就是目盲的意思,顾名思义瞽宗最早应当是赡养盲人的地方。盲人的听力一般较为发达,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瞽宗之学以乐教为主。乐教与宗教、祭祀关系密切,因此瞽宗之学的内容便逐渐扩展,包含了乐教、礼教,以及宗教和道德教育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商代继承了前代的学校形式,同时根据自身的需要也创造出多种新式的学校,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推动了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商代的教育机构因为有了固定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师,以礼、乐、射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为目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固定,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教育目的越来越明确,尤其是学和瞽宗,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学校的特征,它们的出现可以被视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正式形成,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商代的学校教育权利依然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为统治阶级所独揽,虽然学校类型增多,但全都是修建在王城或宫殿附近,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种类的丰富不仅没有扩大受教育范围,反而加强了“学在官府”的垄断,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