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的属性_教育原理

学生的属性_教育原理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属性_教育原理第二节 学生的属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事物的属性,在众多的属性中凡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就叫做本质属性。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进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学生的属性_教育原理

第二节 学生的属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事物的属性,在众多的属性中凡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就叫做本质属性。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进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学生是人

高扬人的主题是当今的时代潮流,也是对科学工具理性的批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是人”、“尊重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尊严”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人”的内涵非常丰富,究竟如何理解“学生是人”这一概念呢?

(一)学生是一种生命存在(www.guayunfan.com)

资料3-1

“撒谎作文”

“五一”快到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初一学生陈天宇却越来越头疼,“总有写不完的作业,根本没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哪写得出什么作文?只能自己编了”。

回忆自己读小学时写作文的情景,“80后”大学生黄明说,“我觉得小时候作文大部分是编的。像‘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不知写了多少次,哪有这么多难忘的事啊?只好虚构”。小学三年级时,黄明还编过自己去农村钻窑洞、荡秋千,还偷偷爬到树上摘香蕉。“后来被老师批评了,才知道香蕉不是长在树上的。我当时还觉得挺委屈,因为大家的作文都是编的,我恰好被逮到了。”

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近日韩寒也在博客中指出:“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 639人参加,其中51.0%是“80后”,32.5%是“70后”),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也曾经编过作文,只有10.8%的人明确表示没有,还有5.9%的人表示“不记得了”。

(资料来源 庄姝婷,韩妹.83.3%的人承认上学时写过“撒谎作文”.中国青年报,[2010-05-11])

对于为何出现上述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实践太少,只能闭门造车;有些学生认为是作文评分标准有问题;有些学生则认为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撒谎作文”究竟说明了什么?谁又应该为“撒谎作文”负责呢?事实上,学校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更多是一种模式化、标准化教学,老师要求学生用同样的套路,比如用什么样的修辞、引用什么名言、表达什么观点都是规定好的,学生要做的只是机械地套用,套用的标准就是好作文。长期以来,在工具理性主义统治下,学校就像一个庞大的工厂,在流水线上生产的是“标准件”而不是“人”,学生被看做是“学习的机器”,学生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人存在的无限可能性消失在抽象的理性规律之中,学校教育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怪现象。事实上,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人的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

但是,人之为人,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7]。学生是人,学生是一种生命存在,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以提升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学生是有人格的个体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虽说人生都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仍把学生看做是年幼无知需要教育的对象,因而把学生看做是人格不完整的人。不可否认,师生之间确实存在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实际差别,但是同为大写的人,师生都是有着人格尊严的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着思想情感的人,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明文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指出: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完整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态度,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气质及性格类型等。

(三)学生是有创造力的个体

与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对象是活的能动体——人,其独特的价值在于人有智慧,具有创造价值物的积极作用。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提出的创造性人性观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力,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的能量(至少在星球上如此)。”[8]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虽然尚未进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教育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和创造。因为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最富有创造精神的,同时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使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并使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出自己。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资料3-2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黄同学,是我在高一下学期所教的一个男生。他当时的学习情况是:活泼好动,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对生物学科无兴趣,感觉生物课难,有惧怕心理,不努力,对生物学习也没什么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回答问题,作业经常不交,生物成绩比较差。

一次上“DNA的粗提取”实验课,学生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DNA充满着神秘和好奇,听说要提取DNA都兴奋不已,可是实验材料是鸡血,很有限,只能做演示实验,面对学生的好奇,我改变策略,决定讲完实验原理后,请学生上台演示,体验一下这个魔术般的神秘过程。可当时正值禽流感时期,尽管我再三打消同学们的顾忌,可是面对鸡血还是畏惧了,没人响应!面对这帮“叶公好龙”的家伙,我准备还是自己演示。一声“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只见黄同学一下子就上台救场了。我连忙鼓掌:“欢迎我们的英雄上场!”台下掌声雷动。接下来的气氛轻松了,可我对他能否根据实验指导顺利地做下来没有底。我就坐在讲台的右侧微笑地看着他,一边提示一边要求同学纠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实验操作很规范,几乎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态度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有条不紊,最后实验圆满成功,后来还有几个同学也踊跃上台争当助手。高中学生自己上台动手操作的实验课能做到如此成功,真的很难得。我深深地被这个孩子的勇气和举动感动,当场对他的表现进行表扬,并告诉学生这是我从教以来看到的最精彩的一次实验。他又一次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最后6个班的实验全做下来,就数他做得最好。

这不就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吗?下了课我还在回味着实验课的一幕幕。为了进一步挖掘出他的潜能,课后我又同他谈心,再一次由衷地告诉他,他是目前我看到的做实验做得最好的同学。他谦逊地问我:“真的吗?”脸上早就乐开了花。接着我指出了他理论课上的不足,告诉他动手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非常重要,并告诉他生物和化学不分家,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生物实验做得好,化学实验更加能做好。如果能好好把理论课上好的话,那就两全其美了。我还建议他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改进学习方法,记忆和理解相结合;从做基础的题目着手,边练习边发现问题,重在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从此,我发现黄同学的目光特别透亮,上生物课也特别专心,作业也按时交了,回答问题也积极起来了。在学校后来的科技节生物探究性实验中,我鼓励他参加课题,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慢慢地,他有了成就感,课后还经常和我交流在网上看到的生物知识。

高二学期初始,文理分班,很高兴他又在我班上。当时该班科代表还没定,考虑到他平时好运动,集体荣誉感强,平时话也不多,人缘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如果让他当科代表的话,或许可以带动一批同学好好学习,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督促他好好学习,增强他对周围事物和同学的责任心。于是,我决定委以重任,选定他当生物科代表,希望他能把其他同学都带动起来。结果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学学习生物的热情普遍提高了,期中考试全班同学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后来专业分班,他告诉我他要学生物专业,虽然我不教他了,但是他每次见到我都会主动热情地问好,并且和我交流学习体会,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就是因为生物老师您而喜欢生物专业的。”我再一次告诉他,他的实验能力很强,已经有了当生物学家的优势,但是要实现这一梦想,必须把理论课学好,老师等着这一天。不管这个目标有多远,看着他充满自信的脸,我想他一定可以走好他今后的人生之路。

(资料来源 廖昱泓.学生发展潜能的个案分析)

上述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生的成长,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教师的成就。这位教师的成就在于促成了学生的成长,他用自己的期待、肯定、鼓励和真诚促成学生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处在发展中,人的“发展过程总是从一个比较简单的结构向一个更复杂的结构的过渡,而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按照没有止境的后退过程进行的”[9]。学生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发展,还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也表现在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上。学生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但同时更需要教师的呵护与促进。

(一)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的潜能是无穷尽的。从大脑神经细胞数量上说,在140亿个脑细胞中,人们开发运用的只占8%左右,90%以上的脑细胞则处于“休眠”状态。从细胞衰亡的速度上看,人脑神经细胞每小时以1000~2000个的速度衰亡,按此推算,人即使活到100岁,才损失10亿个左右的脑细胞,只有一小部分衰亡。现代脑科学研究还证实:人越使用大脑,脑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越快,大脑细胞衰亡的速度也就越慢[10]。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人天生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者总是渴望发展和学习。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这种心理倾向是可以信任的。学生无论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方面,还是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都具有不成熟性,他们身上所展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的过程中,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施以适当的教育就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教育看作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忽视了儿童自身生活,把儿童的成长看作填补未成熟的人和成熟人之间的空缺。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还是动作技能领域,都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又有阶段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一定阶段的年龄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可变性。认识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三)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未完成的人,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善与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因此在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还应该将学生的错误看成是教育的财富和教育的契机。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区分“连续、陆续、继续”三个词的意思,并要求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有位学生用三种线段表达了词的意思:陆续是画了一条直线,连续是画了两条线段,继续画的是一条虚线。显然他画错了。老师把他的画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先让这位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画,之后请别的同学改正,最后,老师指出这位学生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错误,但大力表扬了他学习中的创意,即用数学知识来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11]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的学生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的学生也意味着一种发展。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

现实生活中各个具体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生理结构的独特性、生长过程的独特性以及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共同构成了每一个人自然属性的独特性,而思想意识的不同又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的独特性。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

(一)学生是整体意义上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每位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从本质上说,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而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整体的人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把学生作为整体意义上的人就要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在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培养人格完整的人。

(二)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1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的发展在各个年龄段既有普遍的共同特征,又在智力、非智力等因素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在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优势等领域呈现极强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学生观。学生的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美国存在主义学者赫舍尔(Heschel)曾指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性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13]。每个学生都是作为意义的创造者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也总是在世界和自我之间思考这个世界对我“意味着什么”,由此每个学生眼中就有一个世界。学生不是“小大人”,作为求知者和思考者,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习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每个人都应成为学习者,而学生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以学习为主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的主要职能就是学习。学生进入教育过程的前提是要缩小个体知识经验与人类认识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实现个体社会化。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学生之所以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一是由教学活动的任务决定的,教学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尽可能缩小与人类认识的差距,就必须先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二是由学生的学习时间决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可能事事都亲身体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三是由学生的发展过程决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化历史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个体的不成熟期,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作为人的素质的核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奥苏伯尔(AuSubel,D.P.)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观点都充分说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应从“边缘地带”进入教学的中心,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主体性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