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建设定位有分歧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学科建设定位有分歧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建设定位有分歧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打造特色学科重庆文理学院2008年,重庆文理学院确立“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开启了建设“区域性、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的新航程,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打造材料学、林学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探索了一条新建本科院校打造特色学科服务城乡统筹的新路。

学科建设定位有分歧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打造特色学科

重庆文理学院

2008年,重庆文理学院确立“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开启了建设“区域性、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的新航程,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打造材料学、林学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探索了一条新建本科院校打造特色学科服务城乡统筹的新路。

一、特色学科建设的背景

在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作为一所从师范专科院校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进行学科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和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存在着争论、疑虑与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www.guayunfan.com)

(一)认为学科建设为时尚早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谈学科建设是应该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以教学为主,谈学科建设为时尚早。

(二)重点学科选择存在争议

重点建设现有优势学科,还是走少人区、无人区?现有优势学科条件较好,但多为传统基础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选择少人区、无人区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能够异军突起,但基础薄弱。

(三)学科建设定位有分歧

是模仿成熟本科院校建设学术型学科,还是定位为应用型学科?教师多来源于全国重点大学,对学术型学科建设路径与方法比较熟悉,但应用型学科建设经验却相对欠缺。

(四)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对立

以学科为龙头还是以专业为龙头存在争议,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未能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作用。

(五)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搞科研

对学科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对如何进行学科建设缺乏系统性思考,片面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搞科研,就是做项目,发论文,获奖励,出成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先后组织了3个考察组到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的10余所高校进行了考察学习,开展了为期1年的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校性讨论,就学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达成了广泛共识,确立了“系统化设计、一体化建设、差异化发展、整体化推进”的学科建设思路,明确提出了走少人区、无人区的建设路径,重点打造材料学、林学等特色应用型学科。

二、超常规建设材料交叉学科

2008年,学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组建材料交叉学科中心,材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建设历程。

(一)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每学期召开一次或两次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特事特办,及时解决中心的困难和问题。派出了一位党委副书记专门负责中心工作,调配一位学校中层干部充实中心管理队伍。

(二)倾力建设院士团队

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如提供住房、科研启动资金、解决家属工作、不受名额限制等,打破人事工作常规,不拘一格引人才。5年来,引进了美国华裔科学家杨柳教授、牛津大学博士后张洪涛、刘世芳等学科领军人物和一大批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的博士,基本建成40余人的院士团队。

(三)着力建设科研平台

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约3000平方米的科研平台以及2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平台,实验设备及分析检测仪器达到1000余万元。建成LED荧光粉及灯具、PVD超硬涂层、高性能纳米涂料、硬质合金刀具等4条中试示范生产线。2012年,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教委专家组验收、重庆市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市科委认定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与永川、大足、璧山等区县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俄罗斯伊万诺夫国立化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贵州科学院等共建研发平台,联合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及莱宝高科、重庆平伟实业、重庆四联集团、四川瑞安特等,组建了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正积极筹建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

(五)确立了独特的发展定位

确立了服务地方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以应用研究为主,重点研发“硬质合金表面涂层金属陶瓷”“LED/OLED光源材料及技术”“透明导电薄膜技术及应用”“新型光电转换技术及储能器件”等,致力于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培养掌握核心技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材料工程师。

(六)形成高水平应用成果

低温薄膜涂层技术、高性能LED用YAG荧光粉技术等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白光LED荧光粉的研制及LED灯具开发及产业化”获重庆市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基于微纳结构的模式耦合理论及偏振调控特性”获得自然科学三等奖。院士团队自主开发的“T8LED日光灯”“白光交流LED用黄色荧光粉/DEACY-535型”“纳米金属陶瓷刀”“三合一内墙健康漆”成为四项重庆市重点新产品。这些成果应用于中小企业,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学科优质资源对本科生、研究生开放,鼓励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吸纳研究生进入研发项目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一批科技成果在国家级、市级竞赛中获奖,其中《重庆大足传统手工锻打刀的科学研究》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优秀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重庆市第四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涂铭旌院士提出的《应重视光电前沿技术和光电产业发展》建议,得到张德江、黄奇帆等领导的批示。

三、瞄准产业建设林学学科

(一)院所合一,整合学科资源

学校整合了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花卉研究所的资源,组建了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建成了重庆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市级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速生桉、猕猴桃、生姜、榕树、彩叶草、药菊、金银花和石斛兰等植物组培种苗工厂化繁育生产线,加上生物、园林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400余万元。拥有一支由20余名科技骨干人员组成,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团队。中心已成为先进的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及园林花卉和种苗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二)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学科方向

确立了服务重庆市各区县特别是渝西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定位,形成了特色植物遗传工程、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生理生态、经济林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学科方向,致力于特色植物和园林花卉种质资源评价、组培种苗繁育、体细胞育种与遗传改良、矿质营养调控与生理生化研究,特色植物种苗创新与产业化技术体系集成。

(三)校地合作,促进成果产业化

与永川区人民政府在五间镇共建重庆永川特色种苗科技城(用地2000亩,永川区投资5000万元) ,自主开展优质种苗的研究培育、产业转化和应用推广,年培育优质种苗1500万株。在秀山建立金银花组培种苗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年产优质种苗1000万株,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带动武陵山区金银花农户每户增收3000元/年。“生姜无病原种苗繁育技术转化与示范”项目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带动相关行业实现产值5.5亿元、利税1.6亿元。

(四)依托项目,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市级项目10余项和一大批横向项目。瞄准产业需求,解决了一系列特色植物种苗繁育及种植难题,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成功选育出“巨桉无性系WLEG-17”和“巨尾桉DH3229”两个速生桉良种,累计推广速生桉500余万亩,“桉树新品种工厂化育苗技术转化与示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依托林学学科优势资源,园林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园林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花卉学教学团队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市级教学团队。“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获得重庆市第四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特色学科建设的经验

(一)关键:学科及方向选择

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提档升级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团队已有基础,选择“少人区”“无人区”确定学科及方向,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之路,这是特色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关键。

(二)难点:学科带头人培养

引进和培养具有学术牵引力、资源聚集力的学术大师,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难点。材料学柔性引进涂铭旌院士、张洪涛博士、刘世芳博士,林学引进培养刘奕清教授,对这两个学科的特色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策略:学科专业一体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统筹安排,一体化建设,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路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主体、技术创新、企业参与”四轮驱动的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汇聚大学、企业、政府的人才、技术、平台、资金等优势资源,形成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这是特色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五)导向: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改变以知识创新、学术导向的学科评价机制和以论文、获奖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以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转化与推广为导向的学科评价机制和以质量、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鼓励将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鼓励以技术入股,合作创办科技公司、微型企业等。

策划审稿人:兰 刚

撰 稿 人:何万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