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悬念式开讲法_教师如何培育教学

悬念式开讲法_教师如何培育教学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悬念式开讲法_教师如何培育教学第三章 开讲艺术第一节 引趣式开讲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经验的教师在开讲时,总是善于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在开讲时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儿歌、谜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大班每人分三个,分完苹果只剩篮。

悬念式开讲法_教师如何培育教学

第三章 开讲艺术

第一节 引趣式开讲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有经验的教师在开讲时,总是善于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

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优秀教师开讲时,之所以能抓住学生的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开讲,能巧设疑难,唤起欲望,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一、针对特点 形式新颖(www.guayunfan.com)

小学生喜欢儿歌,有些老师开讲时运用谜语、儿歌引入,学生颇感兴趣。

【例】北京有位特级教师在讲“聪明”一词时是这样开讲的。问:“你们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愿意的请举手!”霎时,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举起小手。接着,她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这四件宝是什么?我暂时不讲。”停了一会儿,她叫学生猜四则谜语:

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眼睛)

红门楼,白门槛,里面坐个嘻嘻孩——(嘴)

小白孩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脑)

在猜谜之后,就剖析字形说:“‘聪’字,左边是耳朵的耳;右上方是两点,代表两只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字,就是嘴;右下方是心代表脑。这四件宝合在一起,正好是个‘聪’字。聪字后边加个‘明’字,是因为对这四件宝要天天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们就会聪明起来。”

北京景山学校低年级在识字和数学教学中,用儿歌的形式开讲。使学生丝毫没有枯燥无味的感觉。相反是兴趣、情感支撑毅力,丰富知识。

儿歌、谜语,通俗生动,读起来上口,易于接受。在开讲时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儿歌、谜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数学儿歌较多,只要善于收集,灵活运用,开讲的效果就一定会好。

【例】

分苹果

小红提着一只篮,篮里苹果红又鲜。

大班每人分三个,分完苹果只剩篮。

小班每人分六个,篮里苹果也分完。

大班小班一起分,每人几个尝尝鲜?

绳长与井深

不深不浅一口井,不长不短一根绳。

单股下去多三尺,双股下去少三尺。

先算井深有几尺,再答绳长是多少?

老师在讲课前教学生反复朗诵,悟出道理,在熟悉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意思,编出文字题,再进行计算,学生学习兴趣很深。

【例】有一位老师利用儿歌这样开讲。

师:同学们都见过青蛙,一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你们知道吗?

生(齐):知道!

师:好!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游戏,当老师说出几只青蛙的时候,第一组的同学计算几张嘴,第二组的计算有几只眼睛,第三组的计算有几条腿,第四组的计算它们分别跳进水里所发出的声音:

师:三只青蛙——

生1:三只青蛙,三张嘴。

生2: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生3: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

这样开讲形象生动、有趣,训练了逻辑思维。但在编数学歌诀时要做到科学性、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才管用,唱起来才有劲,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二、寓教子事 娓娓动听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由短小有趣的故事开讲,学生兴趣必然浓厚,听课思想必然集中。

【例】有一位化学老师在讲观察实验课,是这样开讲的:现代化学方程式的创始人,锌、钍、硒三种元素的发现者柏济利斯在一堂课上责备他的学生,说他们都是庸才,不可能成为化学家,因为,他们全部缺乏化学家的卓越观察力。学生们当然不服气,反问老师为什么这样信口开河。

柏济利斯心平气和地说:“我们还是先做实验吧!至于我责备你们的根据,要等实验完毕才告诉你们。”

他从实验台上拿出一个盛有液体的玻璃杯,伸出一个手指,放进杯里,然后把手指伸进口里,好像用舌头品尝液体的滋味。每个学生都老老实实按照老师的指点做了,从他们尴尬的表情可以看出,老师给他们尝的决不是什么美味。

半小时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提出的问题,老师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学生都莫名其妙地望着他发呆。

“是呀!你们上当了!我的责备是有根据的,你们中间没有一个善于观察。我伸进杯子去的是中指,而伸进口里的却是食指。可是你们都当真去尝了。”

老师说得学生们一个个面红耳赤,有苦难言。从此,在实验中学生特别注意观察。后来他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化学家。

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不仅要善于运用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尤其要善于运用脑这个思维器官,要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观察对象,边观察,边分析比较,才能得到全面真实的情况。下面就来做一次观察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就这样,一堂生动的观察实验课开始了。利用名人的故事开讲,能使学生从心里崇拜权威,他们的故事有一种吸引学生的魅力。因此,适当地引用名人的故事、名家格言开讲,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能使学生清楚而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受到局限,以不随意想象为主,在导入新课时,把生活事例、知识内容融合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诱发儿童向随意想象发展。

【例】有一位老师在讲《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开讲的:整数房里新来了一位小数点阿姨。她做了许多好事。比如:上次测量楼房长度时,楼长34米多一点,35米少一点,真没办法表示。小数点阿姨知道后主动去帮忙,用34.67米准确地表示出来,大家可高兴啦。灵灵见小数点阿姨老是搬来搬去,就问:“阿姨,你为什么老是搬家呢?”她和气地说:“这是我的工作呀!你看12.56×10,12.56÷10意思就是把12.56扩大10倍,缩小10倍,也就是要我搬家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哦,那你怎么搬呢?”灵灵好奇地问。小数点阿姨如何搬家,今天我们学了——“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板书。

“在这里,搬家的方向由‘×’‘÷’来决定:如果‘×10’就向右搬一个房间(移一位);如果‘÷10’就向左搬一个房间(移一位),然后以此类推,如果房间数位不够,就增加新房(用0来补充),比如0.5×100=50,0.5÷100=0.005。”讲到这里老师问:“小朋友,你能根据小数点搬家的情况,说一说我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终于答出来了。

“在除法楼房里,除数不能有小数点,如果有小数点,一定要搬走。”

除法楼长对大家说:“好吧,各就各位。”于是小数点很快就搬好了。

你听,他们搬完了家还在唱呢:

除数的小数一划走,

被除数的小数点就搬家。

搬家挪几位?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来决定它。

通过故事的吸引力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学生在快乐中学完了小数的基本性质。

但是在用这种方法开讲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画蛇添足。

开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方法多样,形式新颖,不应拘泥陈规,囿于老套,应不离教材,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原则,以教材的重点、难点为依据,使开讲成为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学习的对象上。在开讲时可以补充一些新知识,尽量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在学习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反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就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开讲时能一下子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可以说这堂课等于成功了一半。

兴趣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与形成。还关系到学生学习志趣、志向的确定和发展。因此,在开讲时要特别注意“引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和惊奇,孩子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由衷产生了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度过精神生活充实的童年。这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使孩子们一上课思维就活跃起来,有一位老师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也补充了一些新知识进行开讲,效果很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小华过去是厌恶数学的,可是在进人中学的第一节代数课上,小华就爱上代数这门学科。为什么一节代数课就便他对数学产生兴趣呢?这还是个未知的谜。一天,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他,他和我谈了心里话:“一开始,代数老师并没有讲课,而是要猜同学们的年龄:‘谁愿意把自己的年龄写在黑板上?’小明立即举手表示愿意,并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年龄。老师当然是不去看它的,随后老师便要我们每人按下列步骤

计算:

年龄加40,得数自乘,从中减去2500。

这时我们每人手中都拿一个答数,老师要大家口报这个数。小明口报209。我口报309。

我在想:‘为什么我和小明的答数不一样呢?’老师像猜到我的心思似的,立即向全班宣布:‘小明算错了,因此他不能帮助我猜他的年龄,可是小华算对了,他告诉我黑板上写的年龄是13。’

小明今年的确是13岁,老师真的猜对了!

我们一个个都睁大了惊奇的眼睛,盼望老师揭开这个谜。可是老师却不紧不慢地说:‘这不难,我用的不是算术方法,而是代数方法。就是用字母代表数的方法。’这时,老师要我们拿出代数课本,一下子,我们便爱上了这门新学科——代数。”

同学们,为了帮助小华解开这个神奇的谜底我们现在就来请教这位不说话的老师——书本。

说完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

同学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了最快解开这个神奇的谜,课堂活跃,情绪高涨,个个都在认真看书学习,人人都在动脑筋,找答案。这样,老师高超的开讲艺术,就把学生引进了知识的海洋。

三、灵活多变 启发思维

开讲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境界。老师开讲的方法不要千篇一律,要灵活多变,设计的导语不要淡而无味,要富有启发性,要像磁石一样始终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老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知识最大限度地溶解在学生思维的泉水中。

【例】大竹县“新秀杯”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实验小学黄尤英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这样重视讲课艺术的。她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是这样开讲的:

智慧爷爷种了一棵仙桃树,树上结了很多仙桃。小猴子想摘桃子,但智慧爷爷有规定:必须算出桃子上的题,才能摘桃子。小朋友,你能帮助小猴子很快地把桃子摘下来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针对低年级的特点用童话开讲,很新颖,把枯燥的算术题变成了摘桃子的故事。儿童学起来很感兴趣。

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安排游戏导入新课,让儿童开始上课就得到乐趣,而且能在“乐”中诱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例】有一位老师设计的开讲是这样的:

(1)看卡片口算: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每人一小题。每行问一名中等生,说出口算过程。内容是本节的对应练习。

(2)精心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开讲,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

(3)投篮球看谁投得又准又快:

每个篮球上写上一个得数,老师把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包括进位不进位)及加整十数的口算卡片摆好,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老师说:“开始。”每组学生一人到讲台上拿一张卡片,计算后把卡片放到相应的篮球上。订正后又快又准的小组得胜。

这种开讲形式多样化,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幻灯形象直观,开讲时利用幻灯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推理计算,利用有趣的动物卡片进行推理计算,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发言,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是一个好方法。老师将学生易错的题编成童话教育学生,让学生识别错误,这样印象深刻。

用引趣式开讲,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良好。老师注意把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活泼,很具有特色:寓教于乐,使学生不感到单调无味;着眼于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培养思维能力,达到长知识、长智慧的目的。

第二节 诱导式开讲法

学贵刻苦,教贵诱导。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最适宜于自己寻求知识的意境来,然后再循循诱导,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导”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老师必须学识雄厚,视野宽阔。指导时,善引博喻;开讲时,要言不繁;衔接知识时,步步深化。它要求老师备课量大,教学手段新,采取引而不发,或视的而发、一发中“的”的办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导”的方法很多,其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学生心理特征,以教材为内容,牢记教学目标,采用启发手段,激发学生疑与思,点燃他们渴求知识的智慧火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则轶事足可使我们受到深刻的启示。据传有个小女孩向爱翁问一道题,爱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给你指一个方向,不过习题的答案还得用你的头脑去寻找。”一个“指方向”,一个“去寻找”,说得何等的好啊!这不就是教与学关系的最好概括吗?他生动地说明教贵诱导的重要性。难怪乎一位外国教育家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人去发现真理。”

一、巧妙安排顺势导入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在开讲时,教师能巧妙地安排顺势导入,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让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思考,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讲圆的周长,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制好一些大小不同的圆片。上课开始,教师先请学生拿自己做的圆片在直尺上作滚动实验,测出圆周长,记住数据。然后,指名一些学生只要报出以所做圆片相应直径的近似数,老师就能说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先是满不在乎,继而显得惊异,接着议论纷纷。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我们报出一个圆的直径,老师马上就能相应地报出这个圆的周长?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周长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抓准时机说:“你们都想知道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吧,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巧设问题情景,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学习活动。

又如在教“比例的意义”时,有位老师用生活事例巧妙导入新课,唤起儿童的注意,激发求知欲望。

【例】我们已学过了比(板书)。同学们知道自己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例如你们拳头的周长与脚长的比大约是1∶1,心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 ∶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大约身高;如果你要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一称你的体重,马上就可以计算出来。

这里,实际上是用上面的比去组成了一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随手在“比”的后面添上“例”)同学们,要想知道“比例”是什么东西吗?

接着,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什么叫比例?能否举例说明?

2.判定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在神奇而有趣的比例的召引下,聚精会神地自学教材,15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景物描述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学生往往因知识面窄不易具体理解。开讲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诱导的。

【例】师:(用红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朵红花)这朵花美不美?

生:不太美。

师:(绿色粉笔在花枝上添几片绿叶)这样呢?

生:美多了。

师:为什么?

生:添上绿叶,红花显得更鲜艳。

师:那么课文中美丽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生:使人物形象更美了,更加鲜明突出了。

师:这是什么作用?

生:烘托作用。

教师先用比喻创设有关美的情景,诱导学生逐渐明白与问题类似的某种道理,然后提出问题,使之恍然大悟。用这种类比法激发学习灵感,能收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二、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须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教育家把注意比作通向宝库的“门户”。小学生只有把注意集中在学习对象上,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教学中,如何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紧紧抓住。然后引导他们从知识的台阶上,拾级而上,步步登高?

有一位老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十分注意开讲的艺术。他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是用拼卡片的办法,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下面截取的就是他开讲的精彩一段。

【例】师:同学们请用你们准备的1、3、8三块数字卡片。拉成不同的三位数,看谁拼的又快又多。

小学生好胜的心理被老师激发起来了,个个投入了紧张的拼牌竞赛活动之中。

师:谁最先发现哪几种能被3整除?

生:(聚精会神计算)都能被3整除。

师:把3换成4,能不能被3整除。

(只调换了一张数字卡片,且只增加1,这样拼得三位数,能不能被3整除。这里设计巧妙。老师的提问触及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充分条件。

师:计算这两次三块卡片的数字和各是多少?都用3去除所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生:①(1+3+8)÷3=4

  ②(1+4+8)÷3=4……1

(这一提问触及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必要条件,把主要条件用拼牌方式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

这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概念,并证实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再要求学生任意找4个数字,拼得的四位数、五位数……要能被3整除。

学生通过实验,再一次证实了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充分条件(特征),最后叫学生归纳总结并说出能被3整除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这课的开讲是由教师置疑到学生释疑,教师层层置疑为学生铺设一级级的“台阶”,学生拾级而上,沿着台阶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使知识逐步深化,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培养。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常常是单调乏味,比较抽象的。在开讲时能让学生先碰壁吃点苦头,然后因势利导,就会变苦为乐,尝到“甜头”。

【例】在教简算方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先设一些隐蔽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没发现什么规律,好像没有什么简算方法可用,只好硬算。就连优等生做了很久,花了不少力气,还是算错了。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这些算式的分子有什么特点?能不能想点办法?

然后抽出其中的一部分:

要求学生分析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结果。学生很快就发现:分母互质,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减,用分母的积作分母,用分母和(或差)乘以这相同分子的积作分子,便是这两个分数的和(或差)。(相减时应注意用减数的分母减被减数分母。)

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后,教师又提出运用交换律(或交换性质)重做上述各题,这时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对简算学习兴致勃勃。运用同样的办法,学生还发现了整数减分数,任意分数与相除等规律。

三、诱发提问妙趣横生

诱导式开讲法在课堂教学中广为应用。好的课堂提问如同湖中投石,激起思维的涟漪。有一种诱导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告诉学生答案。由于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联系并非一目了然,于是自然就会追问:为什么是这样呢?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的目的。这种提问叫诱发提问,用这种方法开讲,能引起学生持疑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先展示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3分米、高2分米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提问:它们哪个面积大?学生一时难以断定,教师便告诉他们两块面积相等。这样就诱发了一问题:图形不一样,面积为什么相等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无论哪种课堂提问开讲,教师的提问作为一种信息传人学生大脑,很快就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得到反应。教师要注意视察这种反应,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是否能够回答,以便对提问进行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反馈调节发挥了扭转局面的决定性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有一位老师为了使学生理解:已知某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某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他运用诱导式开讲法,真是别开生面。

【例】上课了,老师从粉笔盒内拿出2只粉笔,问学生。

师:老师的这个粉笔盒内原来装有几只粉笔。

生:(都感到惊奇)老师粉笔盒内原有几只粉笔,我们不曾看见,哪能知道呢?

正是老师突如其来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接着老师说:粉笔盒内原有几只粉笔。你们是难以猜着的,现在老师告诉你们:我拿出2只粉笔正好占盒中的三分之一,你们想想,那么粉笔盒中原有几只粉笔?

生:6只!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老师提出的这个条件,正好是对应分率,这盒粉笔的是2只,则这盒粉笔的数量是6只。

在开讲时,先由教师质问,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老师“葫芦”内装的什么“药”?从而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到有意注意。老师趁此机会提出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由对应数量找相应分率,学生很快明确了这类题的特点。

学生每天接触生活,接触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若能从生活实例开讲,便能由实际到概念,再由概念到实际,加深学生印象。也可用展示物品的方法开讲,不仅可以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老师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张图、一幅画、一张表、一件实物教具等。

有一位老师在讲圆柱体的体积时,提着一只无盖的铁皮水桶问学生:“做这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不用秤来称如何算出它能盛多少斤水?”学生感到很惊奇,睁大眼睛望着老师,急需要知道这个奥妙。这时老师才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开讲,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一开始就发生兴趣。好奇心是想像的大门,一般有经验的老师在设计开讲时总是做到形式新颖,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有位老师在寒冷的冬天拿着一把扇走进教室,同学们深感惊奇。大热天,老师上课从不带扇进教室,为啥在严冬一反常态,携扇上课?这样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老师把扇打开倒挂在黑板上,点明今日授课之要点——求扇形的面积。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使教学艺术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需要。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不断引起学生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提高。

开讲时为了使诱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开讲一般要做到“三要”:

(1)开讲时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像摘苹果,跳一跳才能将果摘得到一样。

(2)开讲时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讲时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开讲提问时既要做到上面“三要”,也要做到下面“三不要”:

(1)不要提“不启而发”的浅显易懂的问题。

(2)不要提“启而不发”的大而空的问题。

(3)不要把问题提得太多太碎。

在导入新课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更重要。要真正组织一堂精彩的开讲,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情况和了解课文的特点。

四、联系实际 引起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最喜欢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自己的才智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开讲时,要善于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实验、实习、观测、观察、绘制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要把这些活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动脑动手,对知识进行探索、解释、应用的过程。它有利于智能发展和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会以新知识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诱发出来的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

【例】有位教师在讲《制作叶的标本》时联系实物的名称和形状的知识,从而引入怎样制作叶的标本问题,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师:我们上节课采集了不少植物的叶子,同学们都带来了吗?

(学生们齐说带来了)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植物叶子的名称和形状吗?

生:能。

师:好!现在我看你们谁认识得最多,请你们在桌上先放一张白纸,再把树叶放在白纸上,自己拿一片认一片。

(学生自己认识各种树的叶,教师行间巡视)

师:你们采集了这么多植物的叶子,做什么用呢?

生:制作叶的标本。

师:你们说得对极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制作叶的标本。

板书:制作叶的标本

这样引入新课,新颖自然。让学生动手动脑辨认他们采集、压制的各种叶子是属于哪种植物的。然后,老师很巧妙地把要讲的问题用设问的办法提了出来:“采集这么多叶子做什么用呢?”学生破题,老师给予表扬,板书课题——制作叶子的标本。

一般优秀教师在开讲时,激发思维常常从“疑”、“趣”、“情”这三个字上考虑。所谓“疑”,即一上课就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从而激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所谓“趣”,即增加趣味,活跃思维,因为愉快能使人对已知的材料印象深刻,思维敏捷;所谓“情”即用某个故事或某个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使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例】讲体积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开讲的:

师:有一天,林林拿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问方方: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方方想了又想,怎么也没法算。接着林林搬出金鱼缸,提示他能不能请它帮帮忙?方方看看长方体的金鱼缸,恍然大悟,很快算出了小石块的体积。同学们,你知道方方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有趣的问题使学生跃跃欲试。接着老师问大家:“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方法,请根据自学提纲虚心请教不开口的老师——课本。”(板书课题,挂出自学提纲)

有一位老师在讲水的浮力时,其开讲别具一格。

【例】师:一天小八戒和小猕猴争吵起来了,他俩都说对方的手大,小猕猴灵机一动,指着台秤说:“那我们就用它称一称,看到底谁的手大。”

小八戒听了哈哈大笑,认为小猕猴太无知了,哪有用秤称体积的。同学们,小八戒和小猕猴到底谁对?

教室里立刻沸腾了。有的说小八戒自己无知还嘲笑别人、有的说小猕猴不懂数学在乱开腔。大家争论不休。这时老师叫大家打开书本看内容,并要求看完课文说出原因。

巧妙地设疑,引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兴趣,从而在愉快而紧张的情绪中聚精会神地自学教材,15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学生也明白了:“原来是用‘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的水体积和它本身体积相同’这个道理来计算的,手排开的水体积就等于手的体积。”

师:同学们,你从这里得到什么启发呢?称体积的奥秘在哪里?

生:称体积的奥秘在于利用物体的比重、体积、重量之间的关系来求得。水每立方厘米重1克,比重是1。人们就利用这个特殊比重来进行计算的,只是没有按照体积公式计算罢了。

以上这种由认识冲突而产生的疑窦心理,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读书,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因此可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开讲时很多优秀教师都是善于启发和利用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等心理因素的能工巧匠。华东师大附中特级教师陈延沛在讲“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时,他的开讲设计非常巧妙。

【例】师:“有一块石头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

话音刚落,课堂上立刻响起了一片哄笑声。

生:“石头那么重,蚂蚁这么小,哪能推得动?!”

也有的不假思索地回答:“推得动!”

师:“大家再认真考虑考虑。到底推不推得动?”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认真深思。

生:“推得动!真的推得动……”

一个学生带着兴奋欢叫着。教室热闹起来。

师:“关键不在于石头的重量,而在于石头和地面之间摩擦系数的大小。”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了:“摩擦力”三个美观工整的黑板字,——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

学生被陈老师提出的有趣问题深深地吸引住了。求知欲、好奇心融为一体,为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背景,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这就使开讲艺术的魅力收到最佳效果。

第三节 提问式开讲法

“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而“思”多是以“疑”为先导的。因此,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无疑—有疑—无疑”,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矛盾运动中,才会启智增能,有所长进。

开讲之艺术,贵在质疑问难。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思路。优秀教师十分重视开讲提问,他们提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讲,问的是关键,具有全面性,学生从中可以体会教材的全部精神,能举一反三。从心理学角度讲,问的有兴趣,有趣味,学生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从教学方法上讲,要问的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思考。从问题之间的关系上讲,要问的有逻辑性,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问式开讲法的特点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提问,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

有一位老师在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问:“死海在什么地方?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这位老师开讲的成功,在于他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一、质疑置难 探新寻胜

提问式开讲法是教师广为采用的一种开讲艺术。良好的提问,要善于质疑,富于启发,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质疑问难。对差生要注意扬长避短,鼓励进步,这对促进思维有很大作用。美国的两位教育家指出,在现代的课堂里,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第二次反馈等十多种功能。正因为这样,有经验的老师很重视提问。

目前提问开讲中存在的问题是目的性不强,“是非式”“问答式”较多。

【例】小学语文教师讲“天”字,这样问了一串问题:

师:你头上是什么?

生:头发。

师:头发上边是什么?

生:帽子。

师:帽子上面是什么?

生:(慌乱地)老师,帽子上面是我不小心烧的一个窟窿。

这一串问题茫无边际,问题过大叫人摸不着头脑。让学生猜谜似回答问题,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如果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启发性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有很大作用。

上海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草地夜行》时,是这样揭示课题提问的:从这个题目中大家想一想,这课的重点讲什么?这时全班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的说是写红军过草地夜行的故事,有的说强调夜行的艰险,有的说……老师紧扣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通过审题,学生就掌握了课文的梗概,初步明确了中心,引起了学生欲望和兴趣。

有一位物理老师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饶有兴趣的问题:“同学们见过器乐合奏吗?你看舞台上多姿的乐器有长的、圆的,有金属的、竹子的,有吹的、拉的、打的,形状不同,构造各异,可是都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同学们注意过没有:为什么这些乐器都能发出声音?各种乐器发声的方式虽不一样,但在发声时却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这现象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振动。”本课所要阐述的主要定理——物体在振动时发声音——就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来了。

这位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跳一跳摸得到,不深不浅,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时候,教师巧设疑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有位特级教师在教《多收了三五斗》一课时,问学生:“从这个题目来看,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巧妙之处?”问题难度大,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问:“这个题目说明这一个农民的情况怎样?”学生回答:“获得了小小的丰收。”教师再问:“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不是写‘少’收了三五斗更好吗?或者更进一步,写一个大灾年,颗粒无收,农民卖儿卖女,逃荒要饭,这样不是更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悲惨吗?”这样提问使学生疑窦顿开,找到了问题的实质,他们说:“写‘多’收了三五斗好,因为在丰年尚且这么难过,灾年就更不必说了。”

提问开讲,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发挥其才智,这是鉴别问题提得好不好的主要标志。

【例】有位特级教师在教《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就是这样开讲的。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是怎样学这些生字的?

生:我是用形声字的规律学的。(弦、惨、崩也是形声字,从略。)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

生:我是用形近字的比较的方法学习的。(比较:舷—弦;裂—烈;狐—孤。从略)

师:谁说说怎样解决字形难点?

生:雁字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单人旁,不要少写一个。

师:你们评评谁的方法好?(生评略)

从这个开讲的片断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开讲方法。

总之,提问开讲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有四种类型:

1.引趣性提问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不在于要求学生立即回答。例如在讲《会飞的水》时,有位老师开讲时是这样提问的:“谁看见水长了翅膀?”学生摇摇头,注意力被这个问题紧紧地吸引住了。接着又说:“有人不仅看见了水长了翅膀,而且看见水飞起来了。”出乎意料的答案,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老师抓住时机,边说边板书课题:“水到底怎样飞起来的,大家学完《会飞的水》就知道了。”这样,巧妙的开讲,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

2.诱发性提问

目的在于通过一个实验,一次演示,诱发一个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圆周率”时,教师要展示各种大小不同的圆叫学生分别量一量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就诱发了一个问题:“圆的大小不一样,圆周率为什么会相等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3.鼓励性提问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常采用同一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获取各种答案。

【例】有位老师在讲文字题时,首先提出:37-18,能写出哪几种叙述不同的文字题?

生(1):被减数是37,减数是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2):总数是37,一部分是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鼓励说:还有什么说法呢?

生(3):37比18多多少?

师: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4):18比37少多少?

师:很会动脑筋。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5):37减18还剩多少?

师:对呀!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说?

生(6):比37少18的数是多少?

生(7):已知两个数的和是37,一个加数是18。另一个加数多少?

生(8):甲数是37,比乙数多18,乙数是多少?

通过鼓励,培养了求异思维能力。

4.递进性提问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犹如上楼,步步登高。在引导学生自己上楼,老师的问题起着搭梯子的作用。其具体法是:把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连续性问题,随着这些题的解决也就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而教师只作一些必要的穿插指点。

提问开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迫切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②注意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多数,兼顾两头。

③注意问题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层层剥笋。

④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温故知新,知识迁移。

⑤注意评价,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欢乐。

二、联系实际 引入佳境

联系儿童生活经验,设计过渡练习,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通俗易懂地引进新课,显得活泼自然。

【例】上海市一位优秀教师,其课堂教学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他在讲《归一问题》这课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请大家先想几个问题,(出示三本同样的课本)这三本书有多少页?能算吗?

生:不能算。因为我们不知道一本书有多少页?

师:对!先要知道一本书的页数,才能算出三本书的页数。(出示一盒火柴)一盒火柴有80根,大家想一想老师可以用几天?

生:你要告诉我们一天用几根7

师:不告诉你们能不能算出来?(生答不能)从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本书的页数,一天用几根火柴,都是很重要的条件,没有它就无法计算。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改变条件着手,很自然地引入例题,整节课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成功的开讲,应是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策略。《归一问题》一课的开讲比较成功的地方,首先在于教师善于联系实际,引例设计巧妙。

学分数除法时,学生对于“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这个数乘以原分数的倒数的运算法则”,往往产生这样的疑问:把除法变为乘法算,为什么计算结果还是一样的?

引探教学法的倡导者、深圳市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陈永林采取联系学生实际的办法,引入新课效果很好。

【例】师:求4的一半是多少?有几种方法求得?

生:①4÷2=2  ②4×=2  ③4×0.5=2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比较4÷2和4×两个算式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如果除数是分数,或是小数,是不是也可变成乘以它们的倒数?

这时班上讨论开了,有的说可以,有的产生疑问。

师: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

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索。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了“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运算法则。

这样引入新课,不但能通过主动思维掌握算理,而且在充分利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与增进了思维能力。正如赞科夫指出的那样:“所谓参与就是不把知识或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理解知识,亲自尝试思维的飞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有所前进。

上海市有位特级教师的开讲艺术特点就在于从旧中出新,将时代的新信息引入课堂。

【例】她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马上将国庆盛况拉过来用:“我们刚刚沉浸在国庆35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1840~1900年,那个时候我们回忆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之事?”

学生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

师:“所以,凡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往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

学生们活跃起来,思维的触角已不单单在梁启超一个人身上,而且看到了近代中国——一个负辱受侮而又衰败羸弱的中国,当然又看到蒸蒸日上的当代中国。鲜明的对比,积极的思索,使他们对两个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梁启超当时的思想有一定把握,也更加热爱今日的中国。

之后,老师又对梁启超进行历史评价。

最后,老师用启发性话语说:“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如红日东升,现在已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

“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学生们背诵起电视屏幕上的话语。

师:“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变法最后变成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

学生对“我的中国心”这词语相当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升华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将时代的信息引入课堂,不仅可将旧文教新,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升华、精神振奋,增强学习时代感。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位特级教师的开讲艺术证明这位教育先哲所谈的正确性。她的教学为我们敞开了一扇非常宽阔的门扉,令我们窥到一个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异彩纷呈的世界。

三、巧设圈套 引生中计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告诫我们的一段话。

那么如何教学生学呢?导入时,巧设圈套,引导学生中计,不失为一种好的开讲法。在讲四舍五入时,有位老师通过对比分析教育学生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去尾法和收尾法,效果很好。

【例】师:一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桶高47厘米,底面直径是31厘米。要焊制这只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班上的同学几乎全部是这样做的:

3.14×31×47+3.14×(31÷2)2=5329.365≈5329(平方厘米)

老师看了结果微笑着摇了摇头。同学们又做了一遍,得数没变,便问老师错在哪里。老师指了指近似符号“≈”说:“四舍五入错了”。同学们再仔细检查了一遍,十分肯定地回答:“结果数完全正确,因为这里的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数没有满‘5’,因此就应该舍去……”这时老师将手中的教案卷成一个圆柱形,有意留下一条很微的一条缝,指着缝说,省略的数位上的数即使是4或比4小的数,原材料够用吗?这样能做出合乎规格的水桶吗?

同学们一听就明白了,四舍五入要从具体出发。

紧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用铁皮制成的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的周长是9.42分米、高6分米。这个油桶能装汽油多少千克(1升汽油重0.73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这下,同学们可认真了,首先列出分步式边解答边验算,小心谨慎,可说得上是天衣无缝。

但是,教师看了答案,笑着说,你们的答案不出所料,又做错了。这时大家感到疑惑不解,纷纷要求老师讲一讲原因。老师将一、二两题对比讲解:

“油桶可装油30.944千克,为什么答案不取31千克呢?因为取31千克,油要溢出来而造成浪费,而且,热天膨胀又会胀裂油桶,所以,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应取30千克。这一类问题叫去尾法,前面用铁皮做桶的一类问题叫做收尾法。这两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请你们举例说明。”

老师话声刚落,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精心设计 授之以趣

听一首悠扬悦耳的歌曲,看一出激动人心的好戏,无疑是一种艺术享受。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感觉到,听一堂生动活泼的课,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精心设计,授之以趣,效果甚佳。有一位老师在讲“圆的认识”时,善于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引导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学习状态。当学生误将乒乓球作为圆的图形时,教师运用抚摸物体表面的手势,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确乒乓球不是平面图形,而是球体。所以,不是圆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乒乓球虽然不是圆的图形,但它却有圆形的部分,你知道吗?”这个问题犹如奇峰突起。问得意外。却符合情理。它引起同学们托腮凝眸,深深地思考,但仍茫然不知所答。这时,教师进行演示,将乒乓球折成两半,将其中半只的凹面缓慢地转向学生,这时学生心中豁然开朗,指出乒乓球拆开的地方是圆形的。接着教师又追问一句:“你能确切讲出这部分名称吗?”正当学生们再度隐入沉思时,教师雪中送炭地说:“我知道你们心里明白,但讲不出来。这叫乒乓球的‘剖面’。”这段教学正当学生急于想知道,而不明白时,教师采取演示给予“启”;正当学生想要表达,而又讲不清楚时,教师授予知识诱导“发”,教师设问恰到火候,扣人心弦,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十分活跃。

开讲的艺术还表现在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上海市一位特级教师,十分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其课堂教学细致扎实,一丝不苟,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知识、概括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在引入新课时,她注意新旧知识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例】这位老师在讲《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有15粒纽扣,每件衣服钉了5粒,可以钉几件衣服?

生:15÷5=3(件)答:可以钉3件衣服。

师: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道算式表示15里面包含了3个5。

师:对S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包含除法。今天我们接下去学习新的知识。请小朋友看课本。要求:

1.看清楚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

2.图下面的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3.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看书)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老师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新的概念,符合从已知到未知教学原则。这种用旧知识迁移,采取口算的办法引入新课,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效果很好。在引进新课时,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本,从小培养了阅读课本的能力。

第四节 概括式开讲法

概括式开讲,就是在导入新课时以凝炼的一段话,勾勒出所学内容之经纬,点明它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意境。有的课跨越的时间很长,空间很大,就需要教师的高度概括。比如在自然课里,40分钟将要跨过人类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从神农尝百草到现代的植物学,从螺祖养蚕到昆虫学,这道历史长河十分宽阔,河的此岸就是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背、牵和跳的过河方法在自然教学中都有体现。具体到每节课的开讲,能否用一段简短而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去创造,去探索。

一、言简意赅 引人入胜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老师在开讲时套语多,新语少,翻来覆去,堂堂如此,课课一样,淡而无味。有一位历史教师在讲《北宋时的农民起义和王安石变法》时,用的一段简短而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很快进入教学意境。

【例】师: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学过这么一首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课堂活跃,有的学生跟着朗诵)这是谁写的?

生: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师:对的。王安石很有诗才,一生写过不少好诗。但王安石这个人物,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倒并不是由于其诗才超群,倒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改革家而流传史册的。我们这一节课主要学习王安石的变法,请打开课本。

师:今天学第三节。(板书:第三节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和政治改革)

这是一段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的概括式开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意境。

概括式开讲,决不能干瘪。导入新课的概括,虽然要求言简意赅。但绝不是要把形象化的事物概念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择优选取教法,尽力摆脱使用那些现成的、省力的、枯燥的、抽象的概念语言,而代之以新颖的、具体的、形象的、有特点的个性概括。正如作家秦牧所说的“对于美的事物,说声:‘这真是美呀’,对于丑的事物,说声:‘这真是丑呀’。并没有多少撼人的思想力量,究竟这种美和丑在作者思想上引起的具体反映是怎样的呢?只有表现了这些,才能够引起人们各种程度上的共鸣。”

二、聚精荟萃 画龙点睛

成功的导入,良好的“开讲”,好似一扇大门,由此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宝库通畅直入,去获取知识,增长才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讲”?这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开讲”的内容,再加上娴熟的表达艺术,将会使学生保持精神旺盛的状态。

恰当地运用导语,是开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老师以简炼的语言揭示课文中的本质问题或疑难问题,起到聚精荟萃、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导语犹如电影的序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开始,兴味盎然,把思维很快地导入正确的轨道。比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一位老师设计的“结论式”导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一篇好文章会使我们为之感动,从而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原因是写得有血有肉。对于突出表现中心思想的地方,作者善于抓住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文章显得生动、具体、感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就是借事、借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典范……”

这种结论式的导语,意在使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使他们思想集中,抓住重点去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硬讲是不行的,不讲学生又难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采用“做实验”的方法开讲。比如《捞铁牛》这课,主要是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知识。老师讲吧,学生难以理解;不讲,又难以分析课文。在这种情况下,在分析课文之前,就可先做个实验: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缸盛满水,缸底放一小物体。水面上放一只小船模型,放几个重物,使其沉入水中。一根绳子,一头挂在船模上,一头挂在沉物上,让绳绷紧。学生看到,随着重物的减少,船模逐渐上升,沉物也逐渐被拉上来。以这样的实验开讲,使学生懂得了水对船有浮力的这个道理,再来理解、分析课文内容便会迎刃而解。

小学生作文,有很多人都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写作素材,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也可以用“做实验”的方法开讲。比如,要求“记一次游戏”就可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做游戏并提示学生观察,然后作文,效果很好。

三、解析标题 引入新课

标题是课文内容高度的概括,是窥视课文内容的窗口,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学生一个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好奇。他们对新颖别致的文章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利用解题来调动学生兴趣的开讲方法适用于那些标题新颖而集中揭示主题的文章。

《第一场雪》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学生一般接触的课文写法,它融叙事、写景、说理于一体,围绕“瑞雪兆丰年”来展开,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文章内容决定了表现形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开讲的:

【例】师:大家都知道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而“眼睛”中最重要的是“瞳孔”。有些标题具有统摄全局、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在请大家分析一下,《第一场雪》这个题目最重要的是哪个词?

(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捷径。)

学生一下子讨论开了,都认为是“雪”这个词。他们从写作的对象来判断,纷纷用课文中间的两个自然段说雪大,雪后景色美丽。老师不做定论,引导他们分析暴露出来的问题。从文章一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和末尾的两三个自然段中,找到了文章围绕中心“瑞雪兆丰年”,“兆”字是关键的一词,这样翻来覆去分析题目,学生恍然大悟:入冬的第一场瑞雪就预兆着来年的丰收。“第一”是最重要的词,作者的期待喜悦之情,是藏在字里行间的。学生认为这样学起来很有味道,对命题作文的题目分析,更加慎重仔细思考了。

抓住“题眼”可以使学生理清线索,摸清思路,领略课文的构思精妙之所在,以便捕捉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中心。

导入新课是教学中的一环,应不离教材,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轻快地抓住知识重点。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看出来。开讲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题目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

从分析文章课题开讲,形式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以物命题的课文。如《指南针》这类课文开讲时,可以用提问式引入新课:指南针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即:形状—特征—用途。

(2)以动宾短语为题的课文。开讲时一般可以从记叙文六要素去考虑提问开讲。如《送雨伞》,谁送雨伞?什么时候?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送?送的经过?结果怎样?即: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3)以偏正短语为题目的课文。一般可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开讲提问:如《珍贵的动物》,什么动物?什么样子?为什么说它是珍贵的动物?即:谁—怎么样—为什么?

(4)以联合短语为题目的课文。开讲时,可以着重从关系上去启发思考。如《列宁和卫兵》,列宁是什么人物?卫兵是干什么的?这课主要写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5)以动宾短语为题目的课文。如《望着远方》,可这样开讲提问:谁望着远方?怎样望着远方?为什么要望着远方?即:谁—怎么样—为什么?

江苏省的一位教师在《群鸟学艺》这课开讲时,提出下列问题叫学生自己先看书。群鸟学什么“艺”?“群鸟”都是什么鸟?它们各自是怎样学艺的?这样解题开讲效果很好。

好的开讲给人以启发,如河中投石,一石冲开水中天,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思路,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比较牢固地领会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怎样才能使开讲具有启发性呢?

有一位老师在讲《冬季星空》这课时,他的开讲就具有这样的启发性。

【例】师:夜间繁星密布,在空旷的野外行走时,如果没有带指南针,还可以借助什么来辨别方向?

生:北极星。

师:你知道怎样寻找北极星吗?

接着,教师介绍“北斗七星”,指出这七颗亮星在北方天空中形成一个很大的勺子,勺子末端两颗星连起来,向勺口方向延长约相当于这两颗星间距离的五倍处,便是北极星。教师出示画有北极星和北斗星的幻灯片,并指出北斗星的“斗柄”是什么意思。

师:人们观察天上的星星,除了可以定方向外,还可以知道时间和季节。例如,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利用北斗七星来定季节,并总结出规律:斗柄指东(晚上十点观察,下同),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将画有北斗七星的幻灯片绕北极星旋转,阐述这句话所表示的意思)。同学们,观察星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宇宙,很多科学家研究宇宙就是从观察星星开始的。

最后提出问题:天上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我们怎样进行观察呢?

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他们思索的兴趣。学生从小就对观察星空产生了兴趣,但是要把此种兴趣落实到一种持久而艰苦的夜间观察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教学的深入,当要求学生通过夜间艰苦而持久的观察,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时,学生对星空的兴趣很可能逐渐深入。教师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首先从介绍观察星座的意义来引入课题(如观察星星可以从方向、时间和季节,发现宇宙秘密等)。将学生对星座的初步兴趣发展为探索自然秘密的自觉要求,这样开讲为完成全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门见山 高屋建瓴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一句话就把要旨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学也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论述。它对培养学生突出中心、简洁用语有好处。例如:“今天我们要讲读后感的写作特点,它就是八个字:利用材料,发表看法。前四个字是手段,后四个字是目的。”一目了然,起到了统课的作用。有的老师开讲时则采取另一种方法。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开讲就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有一位老师在讲对数时,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今天要讲的课题是对数。接着说:“对数的发明人耐普尔讲:‘我要尽我的力量,来免除计算的困难和繁重,许多人被讨厌的计算吓得不敢学数学了。’法国的拉普斯说得好:‘对数可以把几个月的计算减少到几天完成,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一倍。’同学们,对数学了解有这么大的好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并要牢固地掌握它的法则,这堂课看谁学得最好。下面,我们就学习新课。”就这样,一堂新的对数课开始了。

这位数学教师开讲时以洗炼、简洁的语言,揭示教学的重点和要求,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先有一个总的认识。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注意。

第五节 描述式开讲法

齐白石画的虾,郑板桥画的竹,寥寥数笔,着墨不多而神灵活现。用郑板桥的话说,这就叫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课堂的开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艺术?在一堂课上,它只占那么一点时间,可是它的作用却足以产生难以估量的艺术魅力,犹如军事家、艺术家活动的“舞台”,可以演出许多扣人心弦的话剧。如果开讲时,老师衣帽整齐,态度端庄,落落大方走进课堂,用炯炯有神的双眼巡视一遍课堂,开始一句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激情满怀的描述,一下子便创造了一个艺术性的氛围,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列宁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人类智慧的火花,在追求真理的激情中闪烁。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开讲时用简炼的语言,饱满的热情,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展开意境 引起联想

一开始就渲染课文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处在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上海市一位特级教师在讲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一提到春,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仿佛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到没有?看到没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古人云:“教亦多术”,善教者得其法。在开讲时,教师善于开讲,学生就能乐学。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就是最成功、最赋艺术魅力的开讲。这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仅使他们“学有所思”,而且“思有所得”。《茶花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作者用饱蘸色彩的笔触,描绘了如火如荼、多彩多姿的茶花,歌颂了我们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文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构思巧妙、自然,富有诗情画意。这样的课文,怎样才能讲出它的真意来呢?有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当我们一提出祖国这神圣的字眼时,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我们的心际。几千年的古老文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都是著称于世的。对这样的一个重大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呢?请大家读读《茶花赋》这篇散文。”

说着,教师转过身去,黑板上出现了三个清晰的大字:“茶花赋”

炽热的感情,流畅的语言,像悠扬的琴声,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

接着,他抽了一名学生朗诵一段之后,满怀深情地对同学们说:“对于祖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有多少画家泼墨挥彩描绘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绘、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

经老师一问,课堂里顿时活跃开了。一首首传诵千古的名诗,就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在同学们的脑海里闪现。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中画家的一番话,领着同学们吟诵……

同学们一唱三叹,心驰神往,好似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奇丽壮观的画境,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以形象化的教学,时时在吸引同学们。它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激起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听到这里,人们深深地为老师那精湛的开讲艺术所吸引,所感染。

二、背景介绍 破题引入

有些语文课,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课文,由背景介绍导入较好。但近年来,在语文开讲时有一种一概不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倾向,无论什么体裁,好象一提到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就要受到指责。

文学作品是社会的反映,时代的镜子,只有把握了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才能知事论事,知人论文。鲁迅先生的《药》,如果不讲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对课文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字词的疏通,将会寸步难行。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到:“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例】有位老师在《药》这课开讲时采用破题引入法,效果很好,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他是这样设计开讲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药》。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五四”运动前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个革命失败了,革命果实被篡夺,革命烈士被杀害,社会上依然如故。黑暗的现实,使鲁迅先生深感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重要性。为了启发革命志士,认清黑暗现实,吸取历史教训,更加勇猛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彻底捣毁黑暗统治,鲁迅先生便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对选取题目都是经过精心考虑、反复斟酌的。《药》这课的题目是文章的中心。先通过背景介绍,将有助于析题、破题,从而达到引入新课自然、深刻,为学生理解课文开路之目的。老师在介绍了这课的时代背景后提出:“这篇小说题目为什么叫《药》,然后让学生思考,议论,由老师归纳出题意。

师:“药”的寓意是深刻的。华老栓用蘸了战士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说明当时的群众处于一种落后、迷信和不觉悟的状态。从康大叔杀害革命者并用烈士的鲜血当“药”卖钱的事实,表现了统治阶级的凶残,表明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一种黑暗的统治之下,垂危的状态之中,正需要一副良“药”来救治中国,但出于革命者的软弱性、妥协性和脱离群众的弱点,革命失败了。这副“药”无效。因此,救中国就要探寻新的良“药”——新的革命道路和新的革命方法,这就是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中心思想。

通过老师这么概括归纳,学生才真正领会到鲁迅先生选用“药”这一标题确是独具匠心。

又如教《别了,我爱的中国》,可以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早年他就参加了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残酷迫害革命志士,他设法开展革命活动,被迫离开祖国去欧洲。本文写的就是他离开祖国时的情形。文中有对亲人的惜别。也有对故土的留恋,有内心的愧疚,也有铮铮誓言,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这种情怀的吧。”这位老师就是这样通过背景介绍导人新课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分析阅读时指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背景介绍开讲法,其目的也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描述开讲 具体生动

一般人认为,文科教学才讲情景的。其实数学课教学中有时恰当地运用情景,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的。如“黄金分割”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怎样才能做到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有一位老师采用描述开讲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例】师:“同学们,每当上课钟声一响,老师满面笑容地走上讲台。可是,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偏左或偏右的三分之一处,而不站在正中,这是为什么?同样,在舞台上,报幕员、独唱演员或剧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为什么一般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而是站在偏左或偏右的约三分之一处?还有,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一般都不把图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呢?”

老师富有启发性的开讲,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接着,又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因为,他们选择的这一点,正是黄金分割点。为什么叫‘黄金分割’呢?意思是说,这样分割的一条线段,在科学技术、生产建设以及文化艺术等等方面都有着像黄金一样极其宝贵的应用。在古希腊的艺术中,可以看到许多符合这种美的数的杰作。像美与爱之神的维纳斯塑像,无不表现出最美的人体,是以人的肚脐为中心点,各个部位都符合匀称的‘美的数’的标准。又如二胡勾弦的千斤,如高音置于外弦全长的黄金分割的分点处,低音伴奏也置于黄金分割的分点处,横笛的模孔也是在笛身全长的左黄金分割的地方。这样能使奏出的韵调优美,和谐动听。所以,‘黄金分割’不但成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规律,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应用到它。如桌凳、门窗、电视机、收音机等,为了协调与悦目,也都用‘黄金分割’的比例来划分尺寸。就连我们的学习用品如书、作业本、杂志等都应用了‘黄金分割律’。”

“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就是根据和应用黄金分割,先将圆周十等分,再每隔三个分点依次连接而成的。”

“更有趣的是:五角星中间是一个正五边形,再作这个正五边形的各对角线,则又作出一个小五角星。如此继续作下去,可得到一个比一个小的无数个正五角星,还可看到,若连接正五角星的相邻的各顶点,可得到一个正五边形;再延长这个正五边形的各边,又可得一个较大的正五角星。如此继续作下去,可得到一个比一个大的无数个正五边形。在当今社会中,奇妙的0.618,也为现代科学增添了异彩,成为最优化的方法,在冶金、采矿、机械、轻工、建筑、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广泛地应用这种科学方法。”

“同学们,黄金分割在四化建设中用处多大啊!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老师板书课题——黄金分割。)

这种开讲,采取形象的描述,首先从生活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然后阐明什么叫“黄金分割”以及“黄金分割”的用途和发展前景。这样引入新课,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起来就“有味”了。

四、激发兴趣 启发智慧

开讲时,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编故事的方法,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引发学生学习新课。

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学生因学起来枯燥乏味,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正如艾德勒在《为教育哲学辩护》中告诉我们的那样:要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并不急于教给解题方法,而是先给大家讲了一段名人轶事——古代方程的墓碑,就这样,精彩的开讲艺术,激起了学生对解方程的强烈兴趣。

【例】师:“两千年前,古希腊出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是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用字母进行一些运算,这是近代符号代数的鼻祖。他写过三部书,其中最著名的是《算术》。这是一部很伟大的著作,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以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相提并论。可惜的是,他的年龄和生平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惟可供查考的是他那别具一格的墓志铭。全文是这样的:‘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刁潘都,下列数量可以告诉您,他一生度过了多少个寒暑。他一生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才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五年后儿子出世,但孩子在世的光阴只有他父亲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四年,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请你算一算,刁潘都活了多少岁,才和死神相见?”

这样利用名人轶事开讲,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待学生思考片刻后,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清晰、工整的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节课的开讲,成功之处,在于重视教育艺术。在教学中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指导,不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而是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疑与思,唤起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第六节 情境式开讲法

情境式开讲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溢的情境,在情境中巧设机关,引起悬念,制造冲突,激疑引思,诱发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教师开讲时,创设情境,激疑引思的着力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心理需要上,暗布屏障,巧设圈套,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 诱发情趣

要使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和思考问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了解问题。在开讲时,如果能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设置一些问题,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被新问题所吸引,让他们一开始就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听课,并诱发他们产生一种想亲自去试一试,以求从中发现问题的心理状态。例如在讲“垂线”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开讲的:

“有一天,小华家的厨房里安装自来水管,爸爸对他说:‘小华你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爸爸设计一下,怎样安装才能使自来水管最节省呢?’小华跑出去观察了一下自来水管道,略微思考了一会。接着,用绳子量着,算着,不一会儿,就将数据告诉了爸爸。爸爸点点头,夸他数学知识学得好,用得活。小华测算自来水管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垂线。”

这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什么是‘垂线’,怎么画‘垂线’,就在这种渴求知识的气氛中,导入了‘垂线’的教学。在开讲时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一些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有一位老师在教“比例尺”时,用启发式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按学习小组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红领巾旅游小分队,指定某小分队到杭州旅游等。

师:要旅游祖国的名城胜地,出发前要算出从重庆到各旅游胜地的行程。谁算得正确、迅速,谁最先到达,也就是这次旅游的获胜者。

生:如何计算?

师:今天讲的新课就要介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比例尺)这样诱导性谈话后,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开讲时如能创设一个适宜于儿童探索知识的意境,做到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这样,就能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例】教“长方体的表商积”时,有位老师用问题导人新课,教学效果很好。

师:今天大扫除想把教室四周的墙壁用规格一样的白棒纸裱糊一遍,但不知要买多少张纸,请大家先算算教室四壁的总面积,再算算每张纸的面积,最后算出纸的张数。一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同学们都会计算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能计算吗?(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认真思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希望大家认真听讲,课后看谁最先算出来。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课后,不少学生借卷尺,搬梯子,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测量与计算,做到了学用结合。

二、富有趣味 激发思维

愉快的情绪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开讲的导语要富有趣味,能激发思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

【例】有一位老师在讲圆的面积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他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引入新课。

师:“一块草地”每平方米平均长3公斤青草。草地中央有一木桩,一只羊系在木桩上,羊绳长1.5米,这只羊最多能吃到多少公斤青草?

此题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这比单纯出一道“圆的半径长1.5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要生动、有趣,并且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因为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理解木桩即圆心,羊绳长为半径,知道半径就能求出面积,知道面积,就能求出这只羊最多能吃多少公斤青草。这样开讲,对理解圆的意义,又很有帮助。

【例】一位数学教师在讲“行程问题”时,他善于抓住学生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来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师:当两个人在这一段距离中行走时,在运动的“方向”上会碰到哪些情况?

生:这两个人可能是面对面,背对背,或者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师:对!这两个人可能是面对面,我们称它为“相向”:也可能是背对背,我们称它为“背向”;也可以是同方向,我们称它为“同向”。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有关“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揭示课题)。这两个人相向而行的出发点会不会在同一地点?

生:因为是相向而行,一定是在不同地点出发的。

师:在这类行程问题上,我们还要研究他们的出发时间。在出发时间方面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生:在出发时间上,可能同时,也可能有先后。

师:两个人在这段距离中相向而行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运动,会得到怎样的结果?(用教具演示)

生:这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会在某一点相遇;或没有相遇,中间还相隔一段距离;也有可能相遇后交叉而过。(教师边提问边板书——运动方向:相同。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不同时。运动结果:相遇;没相遇;交叉而过。)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复杂性。需要造成一种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去体验并理解有关知识。

通过讨论,学生对于相向运动的各种可能的情况,已有所感受。引导学生集中在上述几个要点上展开思维。正是解相向运动问题的基础,也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解这类问题的条件就具备了,其他如列式计算等,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须多讲。

三、以景召人 以情感人

中国人欣赏美的观点,我们只要稍加探索就不难发现,无论我们的文学、戏剧、电影,都重情感的抒发,突出一个“情”字。中国人讲道义,讲感情,讲义气,这都同“情”有关系。

教学艺术如果脱离了感情的话,就不称其为艺术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开讲时,常采用情境式开讲法,做到以景召人,以情感人。有的课文,有诗一般的激情加上老师精炼、娴熟的讲述,配合色彩鲜明的幻灯片,以情感人,引起联想,把学生带人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使同学们爱“兴安岭”,爱祖国的目的,就采用情境式开讲法,运用幻灯片,配合诗歌、录音解说,效果很好。

【例】师:(板书题目后)同学们,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吧。

1.放映幻灯片。(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

2.配合幻灯放录音。(每个季节配上一首短诗)

春天来到兴安岭,万物复苏气象新。

树木抽枝叶又嫩,积雪融化浪滚滚。

小鹿欣赏河中影,木排个个河中行。

夏季来到兴安岭,木欣叶茂密层层。

艳阳穿树草绿茵,野花芬芳染山岭。

工人宿舍展新颜,兴安岭夏季更迷人。

秋天来到兴安岭,青松作衫桦为裙。

柞黄枫红松柏挺,蘑菇木耳和人参。

看不完来数不尽,真是天生聚宝盆。

冬季来到兴安岭,千树万树白为银。

千树万树梨花开,漫山遍野好风景。

北国风光景更美,伫立远望入了神。

(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流利动听的话语,轻重缓急的节奏,表达了对小兴安岭赞美之情,对祖国大自然赞美之情,很快就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全身心地陶醉于情境之中。)

放完幻灯片之后,老师说:“同学们看了幻灯片,对小兴安岭的美丽有了较深的印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共同来学习课文。”全班同学眼光中流露出“小兴安岭真美呀!咱们祖国真美啊!”的感人激情。

这样,声音配合图像,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唤起了丰富的想像。用形、声、色的直接形象,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出美的景象,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又如上海的一位老师在讲《一夜的工作》这课时,也是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开讲的。一上课,老师先组织学生听《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的录音,对周总理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敬仰之情。学生有了这种感情,再来学习课文,就会倍感亲切,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例】师:今天先请大家听一段怀念周总理的录音(教师放录音。内容是石详同志写的《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一诗)。刚才,我们听到的诗朗诵《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是总理逝世后,一位著名诗人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对总理的深切悼念,也是对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伟大精神的赞颂。今天,我们要从一个片断来了解一下,总理是怎样通宵不眠,辛苦操劳的,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板书课题)接着,老师提出自学要求,叫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提供材料,以帮助同学自学,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目的。

老师选择《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的录音,不是信手拈来,也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精心设计的。她紧扣课题选放录音,以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热爱的感情,为学习本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师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接近问题的实质,最后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使学生顿悟。有个教师担任公开教学,教的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我们的老师》一文,在总结课文的时候,教师问学生:“我们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生说:“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关心学生的老师。”教师继续发问,学生又答出了“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工作负责的老师”“我们的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的老师”等等,就是没说“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这一概括全课的话。老师并不着急,学生回答一句,他肯定一句,板书一句,最后他用粉笔把所有这些板书圈起来,然后大声问道:“总的来说,我们的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生齐声回答:“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最后一句,就像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第七节 悬念式开讲法

悬念开讲,可以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一般人只知‘百发百中’是神枪手,却不知道‘百发百不中’才是真正的神枪手”(作文指导《从贾坚射箭想到的》导语)。这里引起了学生的悬念:为什么百发不中才是真正的神枪手呢?很想听听下文。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当学生处于这种“心愤口悱”的状态时,教师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即使受到有关信息的刺激,接通了“电源”,也是不可能进发学习热情。

要使学生产生“愤、悱”状态。就必须在开讲时注意方法,给予条件,或搭桥铺路,或开渠引水,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

一、形成悬念 扣住心弦

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最好能提挈全篇,难易适当,富有启发,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启发学生认真细致地去读课文,引起学生不断地运用已知去求未知。

小学生自然课要讲磁铁的性质,一般都是由老师讲解,板书结论。可是有位教师在这节课开讲时却是别出心裁。

清脆的上课铃声一响,老师端了一盆米走进课堂,然后指着这盆米说:“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盆大头针倒在米里了,你们谁会想出好办法,又快又干净地把米里的铁钉选出来?”这种悬念开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积极动脑筋争着回答。有的说动手选,有的说用筛子筛……老师说,今天我们既不用手选,也不用筛选,只用一块磁铁就可以了。讲到这里老师停了停,让大家深思。接着就表演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看后,感到非常奇怪,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情景中,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这样开讲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两种开讲,两种效果。显然,前者注入式的教学像师傅带徒弟式地先生讲,学生听,而后者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思维,发现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发现规律的方法,提高了创造力。

一位化学教师在讲甲苯时,采取巧插小引形成悬念的开讲方法,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

【例】师:1912~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很多国家的石油商争着要与德成交,有的还尽量压低售价。但是德国却只购买婆罗州石油,急急忙忙运到德国本土去。由此看来,德国人专购婆罗州的石油,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了。

德国人安的是什么心?令人奇怪的是揭开这个谜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

化学家在对婆罗州的石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马上警告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化学家凭什么根据破了这个谜,得出这样的结论?

(讲到这里教师停了停,让大家深思片刻。)

师:大家要知道这个谜,今天学好了新课就会知道的。

接着教师讲新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听教师讲。

师:大家知道甲苯和硝酸反应就可以制成三硝基甲苯,

三硝基甲就是著名的TNT烈性炸药。

而苯和硝酸反应也可以制成烈性炸药间—二硝基苯:

(讲到这里,同学们心中的谜团被解开了,人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师(小结):列宁说得好:“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历史不出化学家所料,德国于1914年果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样开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化学的巨大作用,从而刻苦学习,积极探索。

小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但他们好奇,求知欲旺盛。如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启发儿童的探索精神。一位自然课教师在教《磁铁游戏》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盛满水的汽水瓶,瓶底有一颗小铁钉,问学生:“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将瓶里的小铁钉取出来,行吗?”

有的同学说,把汽水瓶倾斜,先倒出汽水再弄出铁钉;有的同学主张用铁丝做成夹子,将铁钉夹出来;有的甚至建议将瓶颈敲破……这时教师提出条件:“如果身边没有另外盛汽水的容器,又不准将汽水弄脏,该怎么办?”这是儿童凭现有知识无法解开的“悬念”,借此儿童跃跃欲试、兴致高涨之机,教师拿出磁铁:“教师这里有一样宝贝能把小铁钉取出来。”这样引入新课非常自然,激发了儿童的探索欲望。

二、趣题开讲 注意引发

有的教师将新课的导入比成外科医生的第一把刀。裁缝师傅的第一把剪,书法家的第一只笔,对师生双方活动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好,就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从而对学习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潜心思考和学习。所以,导入新课又被行家们称为一种教学方法上的高度艺术。一次好的开讲,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思想上受到熏陶。同时,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乐趣,学习的乐趣:一种享受,美的享受。

【例】上海市一位特级教师在讲《圆周长》练习课时,就是这样开讲的。

师:[出示有趣的图(图略)]小王从家到学校和从家到电影院,哪条路近?(生答一样近)为什么?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半径是相等的。

师:[出示图(图略)]小李走外面一圈回到原地;小张走里面8字形两个小圈回到原地,哪个人走的路少些?

生(1):走里面一条近些,因为外面要绕一个大圈子。

生(2)一样近。因为两条路的直径相等。周长也相等。

师:对,因为两个小圈直径的和与大圈直径相等。所以两个小圆周长的和等于大圆的周长。有趣的图,能帮助我们复习圆的一些知识,这节课就计算圆的周长。

这堂练习课,教师利用了两个生动有趣的图案开讲,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识图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考虑问题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善于运用数量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位教师导入新课时,不是给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上课善于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指引学生向数学知识的广阔天地迈进。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良好。

我们有许多数学教师,其本领在于会设圈套。课堂中设很多圈套,引学生中计,在圈套中挣扎一番,然后教师把学生从圈套中拯救出来,这时学生会在学习中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积极性。

【例】在讲行程问题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开讲。

少先队员张红参加登山运动,上山每小时走3千米,从原路下山每小时走6千米,上下山每小时平均走多少千米?

教师刚把题念完,同学们不假思索就做出结果了:

(3+6)÷2=4.5(千米)

这时教师举了例,假如这山路长是18千米,那么你们验算一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轻轻一点,全盘皆动)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进行验算,发现自己的做法不对。

(18×2)÷()=4(千米)接着教师又举出几个根据山路长36千米、42千米、54千米……叫学生做,学生做出来都是4千米,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要求教师讲一讲道理。教师在学生高涨的积极性中进行了讲解:

设全路程为S,则上坡需要的时间是,下坡需要的时间是,上下坡每小时行S×2÷()=4(千米)

一个人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才会活跃。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开讲时设置一些疑点,创设问题情境。有一位教师在分数乘除法的教学中。他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进行开讲。

“一个班有一天缺席学生人数是出席学生人数的,并且出席的比缺席多48人,这个班有多少人?”

有些学生只做到8÷(1-)=50(人),就满意地停下笔来。认为求出的50人,就是全班的学生人数。

这时老师追问一句,50人是全班的学生人数么?这样一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共鸣。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指出50人是出席人数而不是全班人数。所以应加上缺席人数50×=2(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要求列综合算式:

48÷(1-)×(1+)=52(人)

通过提问—分析,讨论—归纳,学生对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首先确定标准量,然后找准对应分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探索奥秘 揭示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皆有新鲜感。学生对新课,都有一种新鲜感觉,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这是学好新课的有利条件与良好基础。但这种新的期待和兴趣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在开讲时,讲究教学艺术,有一个好的开端,因势利导,把学生这种兴趣和期待的火苗进行鼓风助燃,将会越燃越旺。

有一位语文教师讲的《一分试验田》,其开讲形式新颖,别具一格,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一分试验田》叙述彭德怀同志针对当时盛行的“浮夸风”,种了一分小麦试验田。体现了彭总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批判错误的高尚精神。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彭总的言行分析,学习彭总的崇高品质,这位老师是这样开讲的。

【例】踏着钟声,教师提着小黑板,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同学们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黑板上的题:请同学们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上“√”,错的画上“×”,并说明理由。

粮食亩产:(1)四五百千克( );②五千千克( );(3)五万多千克( )。

读完题,同学们个个纳闷:语文课怎么做起数学题?是不是提错了黑板?正在疑虑之中,老师抽了上、中、下三名同学上台判断正误,真巧,三个同学的答案一样,都在(1)画上“√”,(2)(3)画上“×”。

师:为什么画“×”,人们不是常说亩产越多越好吗?

生:亩产多是好,但不能浮夸,要实事求是嘛!

师:对,说得真好!实事求是,这是党的生命。

老师抓住“实事求是”这一词,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敢于坚持真理,讲究实事求是的好文章——《一分试验田》,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新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

接着教师提出光凭一般的概念来判断,不能充分说服人,必须通过实验来证实。彭总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试验,请大家翻书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彭总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老师及时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激情,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相反,如果按一般就事论事开讲,那么这种兴趣很快就会消失,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学习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不同的开讲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新课时如能诱发他们这种天赋的好奇心,从而形成探究反射,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无锡市的一位特级教师常在开讲时设置悬念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意境。她教《海底世界》一课时,刚迈进课堂,就带着愉快的表情开讲:“这节课教师把同学们带出去。”学生们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教师接着说:“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呢?”说着,便板书课题《海底世界》。“哦”,学生们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了疑虑:“海底世界?从没有去过呀!海底是怎样的景象?”这时,教师顺势引导:“要领略海底的风光,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块儿去畅游海底世界吧!”教师根据课文意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激超了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海底奥秘的强烈兴趣,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南京市的一位教师在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也如此。教师开讲时先问:“你们在哪儿看到过船?”同学们齐声回答:“河里。”接着,教师挂出彩图:“谁最先告诉我,沙漠里的船指的是什么?”学生仔细地观察后争相回答:“指的是骆驼。”“为什么把骆驼叫做沙漠里的船呢?”学生无言以对,由疑窦产生的求索心理,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因而获得了最佳读书效果。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要想触发它,教师必须运用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开讲时,精心设计导语,采取各种有效方法,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运用他们的智能和潜力,努力去探索知识的奥妙。

四、管中窥豹 举一反三

【例】(板书——二十三课《卖油翁》作者:欧阳修)

师:作者是北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当时被公认为文坛领袖,他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好。“唐宋八大家”,唐代两个,宋代六个。同学们想想:他们是哪些?我们学过他们一些什么作品?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相继回答上述提问。

生:唐代韩愈诗《春晓》,柳宗元的诗《江雪》,宋代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王安石的诗《泊船瓜舟》……

师:“八大家”中的曾巩、苏洵、苏辙的作品我们暂时还没学,今后我们会学的。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这方面的资料。

这是一种管中窥豹、举一反三的开讲。这样导入新课,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结起来,使学生从单一知识过渡到综合知识,从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开讲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说它有科学性,因为它要依据两个基本规律,一是事物发展内在的固有规律;一是学生认识世界思维的顺序规律。说它有艺术性,因为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运用一样的材料,可以描绘出五光十色的图画,可以生产出千姿百态的产品。尽管有相同的教学目的,相同的教学时间,相同的教学环境,相同的教学对象,但是,培养的学生无论哪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世上决无两个同一模型铸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既要有导演的指挥艺术,运筹帷幄,因材施教;又要有演员的表演艺术,以情感人,生动形象;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能放能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要有科学家的素质,艺术家的才华。如果说有无这种品质是决定一个语文教师能否成功的关键,那么有识者就能从一堂优秀语文课的开头发现这种品质的闪光。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文知识浩瀚如海,深不可测,广无边际。一堂语文课的开头,不仅要瞻前顾后,学习旧知识,为学习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更要善于管中窥豹,时时让学生望见那广阔的知识海洋,激发出创造、进取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