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概述_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概述_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一个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改革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在具体操作上,“主动参与式”评价体系采取教师学生双边参照的方法,既有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又有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因此,“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概述_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第四章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节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概述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作出的相应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激励、鉴定、评比、调控等功能。“没有一个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改革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因此,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来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有效措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时,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的交互评价等),遵循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全面评价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动力目标及教学信息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具体操作上,“主动参与式”评价体系采取教师学生双边参照的方法,既有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又有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的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评价内容与要求,操作方便。整个评价体系特别关注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与传统评价体系中只注重评价教与学结果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节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www.guayunfan.com)

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形式单一的评价难以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结论。因此,“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它分为“自评”与“他评”两类,其中“自评”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他评”又分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交互评价。

一、学生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趣、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审视,也是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学生通过对课堂活动的自我评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规范课堂行为。积累学习经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我评价从活动空间上分为课内活动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情感投入程度、课前准备程度、思维参与程度、语言表达程度、实践操作效果、作业完成效果、知识掌握效果等。

情感投入程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强烈求知欲;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地听讲,聚精会神地思考,大胆交流学习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讨论,一丝不苟地独立完成作业。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热情洋溢,充满愉悦,富有创造性。

课前准备程度:上文字课前书本、工具书等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老师要求观察的内容观察细致,应准备的标本、图片、学具等准备到位。课前准备物品不仅齐全,还应保质保量,符合要求,有一定档次。

思维参与程度:思维参与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听讲和交流时积极思维,把他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观察时,不仅要把实验操作过程、变化过程、外部景物的各种形态口述出来,而且能边观察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力求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正确完成观察后的作业。分组活动、写作运算、模拟欣赏,都要求做到思维参与。

语言表达程度:语言表达除应达到声音洪亮、语音甜美、吐词清楚、读音准确、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内容完整、篇幅适当,同时还要注意语言构思,有一定幽默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切忌废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重复、辞不达意、牵强附会、哗众取宠等现象。

实践操作效果:要求明确操作目的、要求,弄清注意事项及实践操作要领,掌握实践操作程序,达到实践操作目的,得到科学、正确的实践操作结果。同时,具备实践操作的准备和整理常识。

作业完成效果:书面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书面整洁,格式规范,独立思考答案正确。实物制作要符合有关要求,且按时完成。

知识掌握效果:知识掌握包括书本知识、学习方法、活动收获等方面。要求能熟练阅读教材,透彻地分析、理解教材内容,熟记教材中要掌握的要点。掌握学习方法,每项活动中自己都有所收获,使“话没有白说,事没有白干。”

学生从以上方面对自己的每次学习、活动进行审视,并在互评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使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参与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评价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总结经验,革除弊端,不断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达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

就一堂课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进行自我评价。

一是对课前准备进行评价。看教案和教具的准备:看教案是否符合大纲,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符合人本原理,看思想教育的定位是否恰当,教材的重难点是否抓住,看教具的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手段是否科学。

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看是否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从情感、思维、动作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否培养了学生尝试性参与、寻求性参与、探求性参与、创造性参与的能力,是否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积极活动的时间和有效的认识途径。同时还要评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指导动机是否纯正。

三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看教知的准确性、授知的整体性、拓知的科学性。还要评价教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是否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是否及时反馈信息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评价方法有三:

一是反思评价。用写课后记的形式,及时评价一节课的得与失,用单元教学结束后小结的形式来评价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用期终教学工作总结的形式来总结经验、分析失误。每次评价可根据教学实际有一个或两个侧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否则费时误事、事倍功半。

二是对比评价。作为一个教师,要勤于阅读、善于研究,平时多看多积累,或是摘抄资料制成卡片,或是针对性听课,或是进行报刊剪贴。这样不但能取他山之石,填自己之沟壑,还可以从参照对比中受到启发,破迷解径,促进研究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探求评价。可以与自己的学生切磋,也可以在自己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邀约行家高手听评自己的课。这样借助外力,破难攻关,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实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换角度,从“教育者”变为“受教者”,从主观上审视教学,从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唐朝魏征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以生为镜,经常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其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1.对教学态度的评价

主要看教师是否具有教书育人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把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在知识的传授中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看教师是否认真对待教学内容,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重在启迪学生参与,做到“胸中有案,心中有生”,因材施教;看教师是否严谨操作教学流程,备、教、辅、改、评,逐一落实,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

2.对运用教学方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教师借助于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体力。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

(2)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是否互相关联、互相配合?能否有效地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刺激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责任感?是否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并养成良好的独立的学习习惯?

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主要看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使学生掌握知识,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如看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是否能按要求认真预习,掌握预习方法、步骤,知道配合教材应选择哪些课外读物;在课堂上学生能否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讨论;课内外学生能否独立使用工具书,并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在课外合理运用。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犹如教师工作中的一面明镜,能促使教师自省、自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扬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进行“肯定、保护、鼓励”的评价能促使学生主动愉悦地参与课堂教学。对于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亲切自然的语言,委婉含蓄的体态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

1.亲切自然的语言评价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语言,是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语言评价也就成了教师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

无论课内课外,教师可对学生伺机进行语言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很有潜力”、“你在××方面真行,可以当我的老师”、“你学习真用功”等,把一些本需要批评、劝说的意思化为肯定、保护、激励的评价语言,启发他们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的最佳时机一般有:

(1)学生回答正确或提出独特见解时;

(2)学生出现点滴进步或取得某种成功时;

(3)学生遇到失败或受到挫折时。

2.委婉含蓄的态势语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情、神采、动作、身体趋向等蕴含的情感,可以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反应。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脸色、手势、体态等方面来体会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

常用的态势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感兴趣的态势语。其基本状态是:身体稍向前倾,眉毛微微上扬,双眼略略张大,一般口部微张,同时嘴角略上翘呈微笑状。教师对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活动,以表示感兴趣态势语言给以关注。这种关注不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重视、而且含有鼓励、褒扬的成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表示满意的态势语。基本状态是:眼睛略闭,嘴角上翘浮出微笑,配以点头,翘大拇指等动作。这种态势语一般用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

(3)表示亲切的态势语。基本状态是:双目微眯,嘴角微翘。面露微笑,与生相距一般处于1~2米内,有时伴随拍肩等动作。这种态势语能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感情,适用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情感进行评价。

(4)表示询问的态势语。基本状态:眉毛上扬,眼睛睁大,嘴微微张开,呈疑惑状。这种态势的运用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与学生谈话时询问某些情况;二是课堂教学中配合提问。后一种较为常见,教师疑惑性的态势语言能促使进学生主动思索。

(5)表示惊奇的态势语。基本状态:眉毛上扬,睁大双眼,嘴圆张,并伴随夸张的手势。运用这种态势语的两种情况,其一是有意为之,对学生的行为或行为结果表示出惊奇,惊奇中含有肯定、褒扬;其二是表示真正的惊奇,对某一现象及问题感到奇怪,从而不由自主地出现惊奇的神情。

态势语评价的方式很多,如微笑、手势、点头、皱眉等。其中各自的内涵又是丰富的,多层次的。但不管哪一种评价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要切合学生实际,进行中肯的评价,不可夸大其辞,造成学生盲目自信。

(2)评价要注意把握最佳时机,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3)评价不可过多过乱,否则,评价只能带来副作用;

(4)评价要有艺术性,所要表达的必须流畅、优美、富有艺术性,能给学生以美感。

五、学生交互评价

学生交互评价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轮流或按一定规律、顺序,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它是教学中学生协作性的互动行为。在交互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语言,不同的动作及表情参与评价,这样,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在接受着信息。通过交互评价,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能改变教师一“评”定音的僵化局面,进一步开放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

交互评价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个体形式的交互评价,即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肯定、交流

这种评价方式灵活性强,操作方便,但只是个体间互动,评价主体有局限性。个体形成的交互评价有两种基本形式:

①生生互评。指两个个体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一般适用于同桌互评,其形式为“A→B”。

②生生循环评价。指多个个体间以一定顺序进行循环,流动评价,较生生互评,它更具开放性,参与评价的主体范围扩大,一般适用于学习小组内的评价,其形式为“A→B→C→D→A”。

2.小组形式的交互评价,即学习过程中学生以一定的学习群体相互肯定、指正、交流

这种评价是个体评价的延伸和发展,能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前提下,较大范围内进行评价,提高评价质量。小组形式的交互评价有两种基本形式:

①组组互评。两个学习群体经过各自充分讨论,达成群体共识后,进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中,群体内部的讨论是基础,它决定着评价质量。其形式为A组→B组。

②小组循环评价。多个学习群体的小组观点、意见进行相互间循环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能提高评价质量,又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但需较好的组织。其形式为“A组→B组→C组→D组→A组”。

3.集体个人交互评价,即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间的相互评价

这种方式有助于扩展评价角度,使评价更全面。它的基本形式:

①群体评价个体。指群体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对个体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全面、准确,其形式为(A、B、C、D)→E。

②个体评价群体。指个体对不同群体或群体中不同个体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横向比较,从评价比较中发现差异,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其形式为:E→(A、B、C、D)

学生交互评价是一个主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评价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机动地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同时引导客观、公正地评价,使学生的交互评价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三节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课堂教学评价本身客观规律和特点的反映,又是人们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评价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运用系统论,从整体出发,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教改思想在某一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将学生参与过程分为寻求参与、尝试参与、探究参与和创造参与四个阶段,与之对应地将教师指导过程分为启发诱导、激情授法、鼓励点拨、拓展升华四个层次。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既关注师生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也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的持续;同时将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效果有机统一,将教学活动的整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整体上反映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和资料起辅助与指导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评价课堂教学,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时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遵循主体性原则: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现自我反馈。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主体性体现的标准有以下四点:

①时间分配标准。教师讲解、演示、板书所占用的时间不能太多,应会合理地分配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2/3的时间可以动起来,从操作层面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②容量调控标准。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乃至全身运动等形式各异的“动法”,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培养多种能力。

③情境激发标准。教师要善于“煽情”,能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以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内潜的情趣,鼓励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积极主动、兴奋活跃。

④学法指导标准。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鼓励、指导学生逐步自学,是学生主体地位突显的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方法、阅读方法、记忆方法、复习方法和善于提问、解决问题的习惯方法等,从较高的操作层面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发展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教师总是从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来设计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案,综合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品质等来规划课堂教学。再者,由于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是逐渐形成的,教师往往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逐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拓宽其参与空间,激发其参与的主动性。此外,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应将今天的教育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充分考虑时代特征,树立了发展性的教学观。同时,用发展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全方位地评价学生。通过科学的评价正确了解、分析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其各自发展的不同水平做出评价结论。

四、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每一次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的调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必须体现教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性。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体现学校的课堂教学思想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思想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及教学因素。其次要体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将学生置于评价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评价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正确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

五、发展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要尊重事实,客观地、科学地反映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贯彻科学性原则时力求做到三点,即:

①课堂教学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制订评价方案、标准和指标体系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要求。评价者按照统一设计的“评价量表和操作方法”进行评价工作,每一评价指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尽量减少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

②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测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以事实为依据,将学生参与的四环节及与之对应的教师指导的四层次制定详尽的评价目标,这是科学评价的基础。

③要进行整体综合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验工程,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往往使评价失之偏颇。所以在制定评价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有整体现象,将学生参与及教师指导分成若干步骤,通过全面分析评价,再回到整体,进行整体综合评价,从而克服评价的片面性。

第四节 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依据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对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定。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它包括:知识目标评价、能力目标评价、情感目标评价、动力目标评价和教学信息控制目标评价五部分内容。

一、知识目标评价

知识目标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这一角度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知识形成的整体性和知识发展的科学性评价。

1.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全面掌握知识为基础。因此,“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把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作为重要目标,其中包括对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全面掌握,评价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般来说,书本知识指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就“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而言,主要指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广义指掌握各门学科的书本知识;狭义指对同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和迁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书本知识。对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识记的评价。主要看:

①在学习过程中,对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否记忆在头脑中,能否以不同形式、按不同要求予以复现。

②在复现知识过程中,能否把握知识的核心,能否较完整地将知识予以复现。

(2)对知识理解的评价。

①能否通过知识的表象发现,弄清知识内部联系规律。

②对知识的产生过程,外延和内涵能否较准确地把握。

③能否将已经识记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含义及运用的异同。

(3)对知识运用的评价。主要看:

①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否把具体的知识上升为一般原理,能否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作为手段和工具用以解决问题。

②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创造性地发现知识深层次的含义。

经验知识指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包括对事物的体验和认识,评价学生能否较全面获取经验知识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实践中是否有体验。在学习实践中,学生能否通过自身体验,亲身获得感性认识;能否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在探求未知真理的认识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实践中是否受启发。在学习实践中,能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由生动、直观的客观事物产生抽象的思维;能否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或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

(3)学习实践后是否会总结。实践中能否将体验、启发加以回顾、整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由感性到理性,使之成为自身的经验积累。

2.知识形成的整体性

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有一个由对教材的感知到对知识的理解、领会,最后内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主动参与式”注重知识形成的整体性,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系统化、层次化、完备化。评价学生知识形成是否具有整体性,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看:

知识本身是有机的整体,是连贯的体系,它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也应符合这一特点。对系统化的评价主要看:

(1)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否把握了知识内在逻辑顺序,按认识规律,有顺序地掌握知识。

(2)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系统,在不打乱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主次有别。

知识点点滴滴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加以组织,使之结构化。评价知识形成是否达到结构化,主要看:

(1)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否弄清了不同知识及同一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发现其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依照逻辑关系将单一的、片断的知识连接起来,对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2)知识积累之后,能否将学到的知识去粗取精,浓缩提炼,然后加以组织,形成脉络分明的有机框架整体,使之结构化。

知识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同,这使得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层层积累的形式形成,使知识有规律的层层积累,是知识形成整体性的重要方面,评价其知识形成是否层次化,主要看:

(1)能否根据大纲要求,在不同阶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相应水平。

(2)能否将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对知识不同层次的理解联系起来,整体性地把握知识的形成。

知识形成达到整体性离不开系统化的知识内容,教材中的知识是系统的,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常常有缺口,书上写了的,老师讲了的,头脑中不一定能保留下来,结合这一特点评价学生知识的形成是否完备化,主要看:

(1)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是否将所学知识保持在记忆中,需要时能正确地提取出来。

(2)是否能经常回顾所学,发现遗漏和遗忘的地方,及时补充、巩固,使知识始终保持完整性。

3.知识发展的科学性

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目标包括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外,对所学知识还应有个发展过程。知识发展是指除学生本身接受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外,对知识的延伸、扩展和迁移。评价知识发展是否具备“科学性”可以从学生对知识发展的延伸性、扩展性、迁移性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

(1)对知识发展延伸的评价

知识发展延伸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①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要经历直观感知、表象建立、抽象概括三个阶段,应按这个规律来组织教学。

②学生在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没有情感体验的认知是枯燥的、低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我们教学重要目标之一。

③学生自己思维,教师授之以法,培养自学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掌握新知识或通过自学发现规律后,教师要让学生反省认知,追根寻源,同时也要随时点拨,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自学能力。

(2)对知识发展扩展性的评价

知识发展扩展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

①知识扩展的全面性。知识扩展应该包括能力、情感、创新三方面,学生可从这三方面来整体协调发展。

②知识扩展的准确性。知识扩展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

③知识扩展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独立思考,推陈出新,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④知识扩展的灵活性、开放性。知识扩展不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知识和教育,体现灵活性、开放性。

(3)对知识发展迁移性的评价

知识发展的迁移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①在学生原认识结构中认真确定和充分利用与新知有联系的旧知,为新知学习铺路架桥。这样,使旧知更贴近新知,便于学生接受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②认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促进知识正迁移,并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新知。现代认知关于迁移的研究表明,学习的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

二、能力目标评价

1.思维多维参与

思维多维参与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判断。思维多维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主动参与式”对思维能力的评价重在“多维参与”,对“多维参与”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评价

①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有意识地寻找、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说明具备了求同思维。

②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发现不同事物或大致相同事物之间的不同点,能从有别与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明具备了求异思维。

(2)对逆向思维和顺向思维的评价

①在思维过程中,能顺着事物发展的线索、规律进行思维,说明具备了顺向思维。

②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有意识沿着某一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方向,进行探索性思维,说明学生具有逆向思维能力。

(3)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评价

①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由某个事物出发,联想到其他事物,或从一事物的某一方向联想到该事物的其他方面,说明学生具有了发散思维能力。

②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思考,或者能把某一事物的许多方面联系在一起,整体思考这一事物,说明学生具有了聚合思维能力。

(4)对专一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评价

①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以某一事物、问题为中心,进行深入思考,说明学生具备了专一思维的能力。

②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能开放思维空间,从更广阔的范围来思考问题,说明学生具备了开放性思维能力。

(5)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评价

①学生对待某一具体事物,能够较完整地思考其组成、构成、功用等,说明学生具备了形象思维能力。

②思维过程中学生能从许多现象中发现某种规律,说明学生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

评价思维多维参与,主要是注重学生参与思维的方式的多样性。如果学生对待同一事物采取不同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结论,则说明其思维上是多维参与的。如果学生对待不同事物采用不同思维方式,也说明学生具有思维多维参与能力。

2.表达能说会道

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标志。“主动参与式”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表达时(含书面、口头两种形式)达到“能说会道”的程度。这主要体现表达的创造性、整体性、连贯性、条理性、概括性、具体性、真实性等几个方面。

评价学生表达是否“能说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

(1)对创造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学生在表达某一意思时,其内容是否有延伸和迁移,是否有不同的见解、观点,是否新颖。

②在表达过程中,表达的方法是单一还是多样性的,是否能灵活地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2)对整体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学生在表达时能否一次性将表达的内容都表达出来,是否出现意思的残缺。

②表达过程中,学生用的语句是否完整。对于表达内容是否从整体上合理安排,整体构思,突出重点,淡化次要内容。

③在叙述过程中是否注意各部分和谐一致,是否出现前后不符,前后矛盾的情况。

(3)对连贯性的评价,这主要看:

①在表达过程中,意思、语气、情感等是否前后一致,过渡自然,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

②整个表达内容在意思上是否沿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延伸。

(4)对条理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对表达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做到表达有序。

②表达内容的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层次清楚。

(5)对概括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学生表达时是否抓住了主要内容,做到了简明扼要。

②表达时所用的语言是否简洁,有无重复、哕嗦的话语。

(6)对具体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在表达时是否突出了主要内容,抓住了重点内容进行详尽、清楚的叙述,是否注重对细节的描述。

②在表达时是否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生动、具体的叙述表现出来。

(7)对真实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学生表达时的内容、情感,是否源自现实生活或以现实为基础,是否在情理之中,是否合情合理。

②学生表达的方法,包括遣词造句、标点使用是否恰当,能否给人以真实感。

在以上七个方面中,如果学生在表达时都可以给予肯定的评价,其表达能力便已达到“能说会道”的程度。

3.实践独立创新

“主动参与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在主动参与式中,实践活动分为理论验证性实践和社会运用型实践,前者指以验证已有知识、规律是否正确合理,加深对知识深刻理解、把握为目的复现性活动,如演示、体验等;后者指以将获取的知识行为化、能力化,用知识解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创造性活动,如观察、操作等。“主动参与式”要求实践能够充分体现、发挥独立性、创新性。实践独立指实践过程中应体现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实践创新指实践中体现主动性、个体性、探索性、启发性,对实践活动能力的评价主要从这些方面人手。

评价实践独立,主要包括对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价:

(1)对开放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实践的形式是统一的、僵化的、教条的,还是灵活机动、随机变化的;

②实践空间和内容是固定的、统一的,还是变化的、多样的;

③学生参与实践的心理、情绪是保守的、消极的,还是开放的、积极的。如果具有灵活机动的形式,变化多样的空间、内容,学生能以开放的心情参与,那么实践是开放性的。

(2)对选择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实践方式、内容是统一的,还是具有较多的个体选择机会;

②选择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还是受外部因素制约被迫选择。如果实验中提供较多个体选择机会,又可以据个体差异自由选择,那么实践是选择性的。

(3)对自主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参与实践是被动地,消极地,还是出于对实践活动本身的渴望,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实践;

②实践过程中,是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还是自由地完成实践。如果能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可自主地实行操作,那么实践具有自主性。

实践具有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才能称之为独立的实践。实践独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评价实践创新主要包括对以下四个方面的评价:

(1)对主动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参与实践活动的动机是源自内在的渴求,还是外界的需求;

②实践过程中对实践表现的兴趣是浓厚,还是平淡。如果有参与实践的内在动力,在活动中对实践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实践是主动的。

(2)对个体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实践中学生能否表达自我不同的见解,采用自我独特的方式;

②实践活动是强调一致,还是注重因人而异,有差别进行实践。如果注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活动方式,那么实践具备个体性。

(3)对探索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实践活动中能否面对困难不回避,自主寻求解决方法;

②实践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能否进行深入探求。如果能自我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留心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并对之进行探求,那么实践是探索性的。

(4)对启发性的评价。主要看:

①能否通过实践活动或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明白事理;

②能否通过实践活动触类旁通,对知识、能力进行迁移,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取得新发展。如果在实践中能明白事理,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那么实践是启发性实践。

实践活动具有主动性、个体性、探索性、启发性,是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标志,具有以上“四性”的实践是创新性实践活动。

三、情感目标评价

1.学习态度端正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主动求知情感的具体体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只有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给以评价,使学生坚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根本保证。

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1)从活动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人对事物的态度,在内受对所从事的事情的目的理解程度左右,其外在表现则是一种情绪的表露,其行为、言谈、举止无不是心灵的反映。所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主要看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过程。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视学习活动为生命活动之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一种由衷的愉悦状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是迫于追求某种虚荣、某种压力的随声附和。在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乐于克服困难,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2)从学习活动的结果看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学习效果是学习态度支配下的行为效果、包括学习成绩、作业效果、学习能力的变化。从作业的外在表现、作业格式、字里行间可观察到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从作业的深层内容更可以看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创造性发挥、主动性的钻研。很难设想,一个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结果的经常评价有利于肯定积极因素,鼓励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始终如一,保持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有利于摒除消极因素,警醒学生,使其增强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要坚持正面肯定,鼓励赞美为主的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觉醒,自我约束,增强意志。主要方法有:

①即时性评价: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随时对学生学习态度给以评价,以使学生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即时性评价针对性强,学生印象深刻,具有示范效应。

②阶段性评价:

这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态度表现的小结性评价。小结性评价要避免给学生下结论,避免以偏概全。

③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态度的自我检查、自我评述,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④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对学生的个体评价。这种方式能缩短学生间的距离,达到评价效果,个别评价应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与隔阂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⑤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一种自觉性、一种主动意识。

⑥书面评价:

书面评价是对学生的书面评语。书面评价能给学生长期而深刻的印象。

⑦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直接评价,面对面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印象更深刻。

2.学习兴趣浓厚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总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它,关注它,并从事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的最活跃的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有这样一些表现: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勤于动手,乐于动脑,能积极举手发言,敢大胆质疑……学习兴趣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评价:

课首兴趣浓厚的评价标准:处于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情,积极,神情专注等。

课中兴趣浓厚的评价标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活跃,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听讲时,能集中注意力,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及时做出反应,并能产生新的见解。

(2)观察实物、图片或观看录像、投影时,能尽快进入情境,产生情感体验,注意力持久,兴趣盎然。

(3)进行实验操作时,能手脑并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交流讨论时,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能倾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课尾兴趣浓厚的评价标准:能保持高涨的求知心态,乐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心得,能结合实际或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渴望知道下节课所学内容,希望继续向下探讨等等,总之学生处于一种意犹未尽的学习情状。

3.学习意志坚定

坚定的意志品质是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良好的个性特征的重要内容。学习意志坚定是一个人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评价学习意志是否坚定,应从以下学习意志品质的特点入手:

(1)学习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人对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受到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调节支配,能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

具有学习自觉性的人,行动受正确的动机驱使,相信自己的目的是正确的,行动是光明正大的,思想和行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能独立自主地达到目的。例如,自觉遵守纪律,不迟到早退,上课不讲小话;注重课前准备工作;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自觉修正学习中的错误;坚守学生守则,排除诱惑与干扰等,这些都是自觉性的具体表现。

当记者采访有些高考状元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时,他们都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从没管过孩子的学习。这其中的奥秘,除了孩子的高智力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孩子学习自觉性高。

小学阶段孩子的自觉性是靠大人的赞誉和其上进心来支撑的,老师和家长应适时予以培养。

(2)学习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一个人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学习自制力强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保持充沛精力去克服困难,争取学业成功;能忍受机体的疲劳和创伤;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困惑和干扰;能自觉地遵守纪律等。例如,有的学生为了按时睡觉,忍痛关掉精彩电视节目、提前退出欢乐聚会;带病带残坚持学习;克服家庭不幸的影响坚持学习;不玩不正当、不健康的游戏;学习中老师在场与不在场都能严格遵守纪律等,这些都是自制力强的表现。

(3)学习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指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品质。

具有坚韧性品质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上具备坚持性。不为暂时的挫折失败所迷惑,具有始终不渝,满怀信心,不达学习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二是学习上具备顽强性。具有克服一切外部障碍,排除万难,勇于冲破艰难险阻的坚强品质。例如,学习上能在任何情况下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能持之以恒地热爱学习,而不是凭兴趣或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中途而废。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克残自学成才的莘莘学子,他们身上都体现了顽强的学习坚韧性。

(4)学习上进心

学习上进心,是指一个人在学习活动中,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心理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常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娱,为自己的失败而羞愧,继而发奋努力,在学习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时时抢先,事事占上。学习上进心是一个人学习的宝贵财富,它是一个人在学习上始终保持旺盛斗志的必备素质。

(5)学习目的性

学习目的是指学习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学习目的越明确,学生的学习行动越自觉;学习目的越深刻,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大。小孩子自觉学习,有时是为了图表扬,有时是为了换取父母的欢心。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已很明确,多数是为了上“重点”和“名牌”,而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则更开阔。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那么学生的学习意志水平较低,他很难释放自己的学习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动力目标评价

学生、教师、教材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充分、教材知识动力是否积极推进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基本标准之一。

1.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有力体现,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主动参与式”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来衡量其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是一种富于新意的评价方法。

(1)学生参与有广度

评价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抓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来评价。所谓广度,即广狭的程度。而学生参与的广度,具体地说是指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学生参与面、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的广狭程度。评价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到实处要从这三个方面人手。

①从学生自主活动时间的广度来评价“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句教学改革口号道出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是评价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首要依据。试想,如果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也被占用了,那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评价时应看教师是否在课堂上控制了自己的讲解时间并力求精讲,尽可能多地创设各种机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支配者。一般来说,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时间不得多于30%,学生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0%,只有以充足的时间作保证,才能保住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参与面的广狭程度来评价。在教学中,让部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往往容易做到,而要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则较困难。因此,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落实,不得不考虑学生参与面的广狭程度。

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活动实践,才能落实。教师课前要作精心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有弹性、有层次、易操作的活动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情况下,动员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中来。否则,个体活动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就会导致课堂上部分学生高频率地参与活动,而部分学生完全成为附和者或旁观者,若是如此,学生参与面不广,就不能说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从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广狭来评价。小学阶段设置的基础学科,它具有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感、增进审美力等多种功能。而这些学科功能大多在学生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时时处处让学生多活动,是否让学生在多种多样活动形式中充分发挥学科的功能,也是来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情况的依据。

(2)学生参与有深度

所谓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或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这里所说的学生参与的深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操作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

“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还要在学生参与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评价学生参与的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要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以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在对这些感性的材料加工、梳理时,教师必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分析、感知,最终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要突出思维的递进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将所获得的知识内化成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因此在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习题、活动等要突出思维的递进性,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上巅峰。

如“平均数应用题”练习设计:

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能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侧面参与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让学生领悟到成功胜利的喜悦,“成功的观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3)学生参与有效度

所谓效度,即效果,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力主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构建了课堂上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得怎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后效果如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①看学生兴趣浓不浓

孔子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即喜欢,有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习活动直接的最活跃的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是此理。倘若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他们一定会自觉地主动学习,不知不觉中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一来,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得轻松。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浓厚,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最明显的特征。

②看学生质疑勤不勤

凡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老师的绝对正确性,必然有疑问产生,他们提的问题有些是联系课外知识的,有的是针对老师讲解时小小的错误,有的正是那节课内容的重难点。无论问题有无价值,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生是在主动学习、探索。这种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是否主动提问,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

③看学生见解新不新

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创造才能的培养。一个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具有独到的见解。在学习《称象》一文时,许多同学都认为曹冲比那些官员甚至是曹操都还聪明,因为他想出了好的称象办法。有一个同学却认为曹冲再聪明也只不过是个孩子,不一定能超过成人,他之所以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是因为他聆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并深入思考的结果。这个同学能有如此高见,便是他主动思索,富有创新意识的有力证明。

④看学生体验深不深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深含的哲理,感悟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读书,并且会学,善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语文教材中课文可谓美不胜收,有的文笔优美、有的感人肺腑、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富有哲理。在学习语言文字时,学生倘若能受到感染,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就足以表明他们的情与文中的情融合在了一起。

⑤看学生习惯好不好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素养,才会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会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无穷的知识,探索无尽的奥秘。如预习时能否自觉圈点、生疑;朗读时是否声响音清,默读时是否边读边思……然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严格有序、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形成的。倘若学生长期没有了自主参与的机会,慢慢地他们自觉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淡,能力也越来越差,学生只会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了。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

总之,在一节课中,如果学生学习兴趣始终浓厚,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见解独到,体验深刻,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这节课是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无疑会非同凡响。

2.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充分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领导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要设计和决定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实行言传身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等。上述这些内容也是评价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充分的主要内容。

(1)导学习目标准确

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之前,有计划、有目的确立的层次丰富的师生预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即达到儿童主动、自觉地形成综合的教养、教育、发展的育人目标,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教学过程的实施起指导作用。

主动参与式认为,准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大纲为依据,紧扣教材内容特点,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及当前知识水平,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地冲击,以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①目标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实施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的纲领,它明确规定了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从的学科总目标、年级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可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章节目标和课时目标。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而,每堂课的教学,首先要以大纲为准绳,把握大纲实质,确立教学目标。

②紧扣教材,抓住教材特点。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总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时目标、章节目标、年级目标的优化整合来实现,而“大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所以课时目标的准确确立必须依据教材特点,从认知、能力、情感目标出发,合理设定学习目标。

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及当前知识水平。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学生,甚至同一班的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都具有差异性、特殊性,因此教师确立学习目标,应根据学龄特征、学识、学能及差异,不过分降低或随意拔高,其下限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上限目标要满足优等生的需要。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能否完成学习目标的关键。

④学习目标要层次丰富。学习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任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次冲击就能达到的。

(2)导学习过程清晰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系统的知识,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清晰,指的是教育者设计的教学流程必须环环相扣,节奏起伏张弛,过渡巧妙自然,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①环环相扣

主动参与式认为,课堂结构应合理、完整、立体化。教学是分层推进的,即分层训练、分层指导、分层评价,让优、中、后各层次及个性各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②节奏起伏张弛

课堂教学节奏,指的是课堂进程的缓急张弛。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动参与式教学在导的过程中应合理的调控教学节奏的变化,有效控制信息传递的密度、思维活动的紧张度和智力能力训练的难度。

A.控制好张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情绪的变化,控制好一堂课的张弛、疏密、起伏,既有使学生平心静气的轻松场合,又有让学生紧张激奋的时候,使学生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紧张或过度松弛。

B.安排好速度

教学的速度,或缓或急,或讲或停,应该适当安排。如讲授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应放慢速度,让学生利用时间去思考,吸收消化所讲授的内容;讲述一般内容速度放快,甚至可以“跳跃”前进。讲授思想感情热烈奔放的内容时,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波澜,引起共鸣;讲授思想感情悲哀深沉的内容时,速度要缓些,让学生仔细体味。

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动参与式认为,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

④过渡巧妙自然

过渡:既指新旧知识的过渡,也指单元之间的过渡,还指一节课之间的巧妙衔接。

过渡自然,即能根据单元训练重点,重新组合新旧知识、教学内容,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主动参与式学习认为:若一节课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过渡巧妙自然,环环相扣,节奏起伏张弛,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课不失为一节过程清晰的课。

(3)导学习方法恰当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①看教师能否通过趣导,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伊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新课内容进行合理、有趣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索新知的认识活动变为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意识。

②看教师能否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尝试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而且还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善于引导,让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

例如,在教学“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是乘以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是向左移还是向右移的思维混乱。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a.先观察,判断是由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还是由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从而决定是乘以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b.思考原单位和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c.根据进率确定小数点要移动的位数。这样有序地指导学生思考,既诱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变难学为易学,让学生体验到尝试学生成功的乐趣。

③看教师是否能灵活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在学生探究参与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去灵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直到圆满解决问题。

④看教师是否注重导“渔”,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认识策略,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一位教师先出示三道式题:①12×4,②12×30,③12×34学生很快算出①②式,但对③式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乘法意义式类比,学生立即发现4个12再加上30个12之和即34个12,即12×4+12×30=12×34,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列竖式,提问:“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因为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那么,十位呢,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讨论就发现:末位应和十位对齐。老师这样点拨指导,不仅使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而且使学生领悟到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会自获其知,自增其能,自成其才。

(4)导学习活动得法

活动,广义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活动有两种形式——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即心理活动、脑内活动,它是人通过头脑中完成的“动作”对事物的印象和观念进行操作的一种无形活动。外部活动即实践活动和操作活动,它是人的主体通过操作客体改变自身外部形态的一种有形活动。

活动在儿童认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活动即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儿童思维发展完全是儿童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的内化结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而认识来源于实践。阅读教学的经验证明,在儿童阅读过程中辅以相应的活动,便可以全方位地提高阅读效率。

导学习活动怎样才算成功呢?“主动参与式”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评价:

①学习活动是否与教材紧密相连

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有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应以教材为依据,设计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使抽象化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能展示的相应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②学习活动是否与全体学生紧密相连

教师是“教”的主体,“导”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练”的主体。“教”为“学”服务,“导”为“练”服务。教师的“导”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根本,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基础。教师所精心设计的活动应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相应提高,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仅仅只让个别成绩优的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其他同学坐冷板凳。一位教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时,指导学生用两根纸条订在一起做成活动角,再引导学生用手摸角、改变角、比较角,在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有机结合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教学内容。

③学习活动是否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

实践活动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有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还要明确练什么和怎样练。练什么,由教学内容来确定;怎样练,要优选方法,体现人人参与的原则,适当把竞赛、游戏等引进课堂,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反复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5)导学习动机敏锐

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组织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是否充分,除了评价前文所谈的内容外,还得从导学习动机是否敏锐来进一步评价。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及学习习惯等方面。

敏锐。即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教师主导的敏锐性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及应变能力。

如何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动机的敏锐性呢?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①是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向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久的内驱动力,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一种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意识地把他们的兴趣引到学习上来,如一教师在认识“π”时,先提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动手测,学生跃跃欲试,充满好奇,通过集体动手操作,终于找到这一特定的关系。

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提问。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卖火柴呢?”教师采用讨论的方法让他们互相讨论,从各方面寻找正确答案,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最后统一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生活无指望,连孩子也免不了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不得不卖火柴维持生活。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这山望见那山高”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逐渐加深知识的难度,引导学生去品尝探求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达到“苦中有乐”的境界。

避免过多繁琐的复习。保持学习兴趣,必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中要进行复习固然必要,但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学习旧知识,学生乏味,无疑于炒现饭。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适度复习,尽量避免多次、单调的复习,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拓展知识面。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大加深,兴趣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②是否调动学生情感

情感培养很重要,必须强调知情教学,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类教学常有以下做法:

设计导语,激发情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导语,可以使学生情感得以充分激发。如教《桂林山水》时,设计导语:“描写桂林山水的诗数不胜数,其中现代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最美,下面我背几节……这首诗把我们带入了优美神奇的仙境,下面我们打开书,看课文是如何描绘桂林山水的……”这样的导语,会把学生带到一种优美的境界,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一种向往之情。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根据课文题材体裁的特点创设情景,使学生在与课文内容丝丝相扣的情景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学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挂周总理遗像,放哀乐,戴小白花,在这特定情景的感染下,学生不仅领会了课文内容,心弦也被强烈震颤了。

以情动情,情感共鸣。除教材中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能感染学生外,让教师本身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感情共鸣更为重要。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尤其是能以热爱学生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一个被教师喜爱的学生,往往充满信心、积极向上;而一个遭到教师厌弃的学生往往自暴自弃。一名合格的教师即使遭到天大的困难,也会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决不会把莫名其妙的火撒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打开心扉,让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脱口而出。

③是否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动力并定型就会终身受用,而学生学习习惯形成与否,又是评价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与否的又一途径。自主学习的习惯包括自觉预习的习惯、勤思善问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

④是否注重师生状态的调控

课堂上学生的情况是难以事先估计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应变化的过程。教师既要按课时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要顺应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特征、心理变化,做到因势利导。对于学生的反馈要灵活地予以处理,要注意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因素,注重启发、善于引导,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

总之,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他的主导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教材知识动力推进发展

(1)提供更多体验机会

教材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学习内容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凝聚了人类理智的东西,又蕴含了人生经验和智慧,同时也富有活生生的感情。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不同,呈现的形式就不同,学生所受教育就会不同。教师能否把“死”的知识,还原成“活生生”的人生经验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是“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①看教师是否注重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知识的全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画法”时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谁能用一支粉笔徒手画圆?”学生争先恐后要求上黑板表演。教师请了两位很自信的学生画圆,结果失败了。此时教师说:“我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学生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教师的失败。当教师两指捏粉笔,小拇指按住黑板固定,一旋转画出了一个圆,学生们十分惊奇。同时学生们一下子“顿悟”:老师,因为你的小拇指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的两指和小拇指间的距离也没变。学生很快探索出画圆的两个要素: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教师这一设计注重了教材本身的内在乐趣,使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又主动地参与观察探索较好了画圆的知识和技能。

②看是否注重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体验,使学生在具体体验中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教材知识往往是比较抽象的、概括性的结论,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若能给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具体操作,充分感知,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想象、创造等探索途径概括出理性知识,这样教学效果更好。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长方体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并相互开展讲座,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使用适当点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氛围浓厚,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观察比较、概括,很快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③看是否注重了挖掘教材中合作的教育因素,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的体验。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设计了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由于课桌面较大,而每个学生手中的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限,就需要由四人小组共同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④看是否注重挖掘教材创新因素,为学生提供创新并获取成功的体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应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让学生大胆创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较2/5和3/4的大小”这样一道习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大多数学生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也有学生将分数化为小数比较。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比较的:因为2/5<1/2(一半),3/4 >1/2(一半),所以2/5<3/4。师生听了这个学生的比较方法,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使这位学生倍受鼓舞,同时也教育激励了全班学生,促进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编者意图,理解知识内部结构,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者、学生、编者“三心”相通,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机会。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2)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古人求学,以熟读《三字经》、《百家姓》,蒙上纸习字、描画为启蒙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虽能熟读成诵,却一知半解,不知所云。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工作者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编写出集知识性、思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系统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少年儿童享受到生动活泼学习、和谐发展的乐趣。

就小学语文入选教材中的课文来看,这些文章文质优美,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是运用语言再现生活的典范,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缩影。“主动参与式”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深入钻研教材这一载体,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①看是否凭借教材,以情感体验促进了记忆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的探究、积累、运用的过程。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记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记住一些感情真挚、文字优美的片断,有助于提高表达、写作能力。如一位老师在教《中国石》的最后一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背诵。这一段主要讲了“中国石”赢得大伙喜爱的原因,为了使学生能轻松地记住这一段话,引导学生观看战士们的艰苦生活环境,放大的石头,祖国的版图录像。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中国石在战士们心中是祖国的象征。战士们爱中国石,实际上寄托了对祖国的爱。战士们带着中国石,就如同站在强大的祖国母亲的身边,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很容易就理解了“心里感到温暖,感到快慰”的原因。学生背这段话时,就如同自己亲身所感,轻松多了。

②看是否借助教材,紧扣字眼,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周围事物,细心观察既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又可以促进学生去寻求答案,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周围的任何事物均熟视无睹,则缺乏生活的热情,显得思维不够敏锐,行动迟缓。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语句非常凝炼、准确,与作者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教材,并指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如教学《林海》时,作者写“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教师先指导诵读这段话,而后引导学生去掉旬中的“点儿”后与原文比较,看两句话有何异同。学生一下子说不出原文的好处。这时又让学生观察“岭”的录像,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岭确实温柔,高矮长短相差不大,难怪文中要说“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细致的特点,锻炼了学生用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敏锐的眼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提高观察能力。

③看是否凭借教材加强听说训练,培养了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应具备交际能力这一素质,而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在“听、说”两方面下功夫,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天真浪漫,在说话和交际中没有心理障碍,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作为培养交际能力的媒体,教师在教学中稍作点拨,可为学生创造听、说的广阔空间。

④看能否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激活了想象,培养了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来巧妙铺垫,激活想象,引导学生由点生发、延伸,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并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控制在“跳一跳,摘得到”的高度。保证了思维训练的效果。

⑤看是否鼓励学生对教材大胆质疑,培养了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知,大疑则大进”,“疑”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来调动学生质疑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

教师是否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看教师是否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外,还应看回答问题时是否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3)指引课外空间延伸

在动力系统中,教材是动力的轴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无不围绕这个轴心运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活教材,学生学活教材,充分发挥了教材轴心的功能,让教材的作用不仅仅囿于课堂内,而是在内容、方法等方面指引师生向课外延伸,从以下几点来评价这种延伸。

①看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是否结合

主动参与式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用“不唯书”的眼光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并加以改造。要善于挖掘教材蕴含的宝贵信息使教学充满变化和魅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及时地引入鲜活的社会生活内容,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撑认知的发展,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用性。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课外内容,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能够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的能力。

②看课内训练与课外活动是否结合

学科教学虽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同时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又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或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课内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活动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后,带领学生到工厂实地调查,收集工人近期有关生产的数据,编制应用题及统计图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又如,这位教师在学生初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布置学生帮助家长计算装饰家庭居室墙壁需贴墙纸的面积和购买纸的钱数。这样把课内训练和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看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是否结合

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帮助学生把过去的亲身经历过的事,亲身感受过的景,亲身接触过的人,亲身看到过的物跃入眼帘,仿佛正在做事,正在观景,正在触物一般,调动学生的读写经验储备,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仿佛正在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一样,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基数和序数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首先设疑,我们班有几个小组?你在第几小组?使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和“第几个”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摆出一列小棒,进行基数和序数的综合训练,这样使学生感知到了“第几个”是表示数的顺序,“几个”是表示数量的多少。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浩渺无际的知识太空中遨游。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培养学生:一是“有不懂的地方主动请教”;二是“自己理解的可考考同学”;三是“考考自己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有机会主动得到发展。

五、教学信息控制目标评价

所谓信息就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与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状态经过传递后的再现。运用信息评价课堂教学,旨在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信息畅通的流动和变换的过程,以便于取得反馈信息,控制教育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正,弥补漏洞。信息传播是否适度、信息传递是否科学、信息反馈是否及时决定了信息交换量的大小和信息评价的可靠程度高低。

1.信息传播适度

信息传播主要包括信息容量、信息呈现方式、信息传播速度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信息传播适度与否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对信息容量的评价

信息容量包含信息密度、信息频度及信息梯度等内容。评价信息密度是否适度主要看信息容量是否疏密有致,有一定的规律或规则;教学信息之间的新旧过渡是否自然有序;信息密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评价信息频度是否适度主要看信息频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信息频度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评价信息传播梯度是否适度主要看信息传播是否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难易适度;信息传播是否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

(2)对信息呈现方式的评价

信息呈现方式具有多样化和巧妙性的特点。评价信息呈现方式是否多样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看信息传播方式是单一讲授,还是利用多种媒体多向传播;看信息传播方式是教师单向传播,还是师生双向传播;看信息传播方式是单一感官通道传播,还是利用多种感官渠道传播,评价信息呈现方式是否巧妙主要看信息呈现方式是单调、枯燥的,还是生动有趣、令学生主动参与的;信息呈现方式是采用小步子编码,循序渐进,还是采用大步子编码,不求甚解;信息呈现方式是零散琐碎的,还是系统归纳,利于学生记忆。

(3)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评价

信息传播速度包括信息发送和信息接收的速度及其之间的协调统一。评价信息发送适度主要看信息发送是否及时、准确;是否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评价信息接收是否适度主要看接收是否准时、有效;学生对传播的信息是全部吸收还是选择性地接收;接收信息时是否注意力集中,效率高。评价信息发送与接收是否协调统一,主要看信息发送和接收是否保持同步,效果是否一致,是否相互作用。

2.信息传递科学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发展认识的过程,是少年儿童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作为盛知识的容器来对待,片面地认为教师讲得多,学生就学得多;教师讲得少,学生就学得少;教师不讲,学生就什么也学不到。这种注入式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成了惟一的信息源,形成了教师个体单向对学生群体进行教育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这种仅由教师控制知识信息传输的做法,不仅难以达到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和谐统一,还会泯灭学生的兴趣,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就要改变这种信息源单一、教育传输方向和方式单一的局面,使信息传递科学、合理。“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否科学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评价:

(1)评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否具有多向性。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信息的传递都是单向性的。即由教师单个对学生群体传递教学信息。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了惟一的教学信息源。“教师——学生”是惟一的信息传递渠道。“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改革教学信息传递的单一结构,实现信息传递的多向性。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教材和每一个学生都将是教学信息源;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教学辅助软件、课外读物和其他学生等也都是信息源。因此,教学信息传递不应是单一地由教师指向学生,而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学软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网状传递。这种教育信息传递多向性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评教育信息的传递是否具有多样性。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的把握处理和吸收。传统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如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小组讨论、预习教材、自学课本等,仍然是现代教学所不可缺少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如:广播电视、多媒体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有机结合,使教学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是“主动参与式”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

3.信息反馈及时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反馈,是指把施控系统的信息(又称输出信息)作用于对象产生的结果(又称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反馈的这种原理和功能完全适用于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教学情况来调节未来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是“只管教、不管导”。问题的关键是,这类教学反馈回收的技能低,以致调控教学过程能力低下,造成教与学不和谐的局面。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教与学信息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反馈信息捕捉的敏捷性与反馈调节的及时性,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与否的区分点。“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反馈调节的及时性,从课前反馈充分、课中反馈灵活、课后反馈全面三个方面来评价。

(1)看课前反馈是否充分及时。课前反馈就是在教学之前,教师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预计在教学过程将会发生哪些问题,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它的形式主要有复习、预习等。课前的复习、预习是否起到了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2)看课中反馈是否灵活及时。课中反馈就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输出的教学信息的反应,即刻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调整教学节奏,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能否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调控手段,对教学作出必要的调整并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刺激学生对教学信息作出反应,以便于掌握教学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提问、练习、讨论、操作等。课中反馈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反映,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的体现。

(3)看课后反馈是否全面及时。课后反馈就是经过一个教学阶段,或是一堂课、或是一章一节的教学后,通过教学检测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课后反馈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找出共同的问题,或者把握学生自身接受的能力而采取相对应的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培尖补差练习、单元测试等形式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漏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