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策略_道听“图”说_高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策略_道听“图”说_高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策略_道听“图”说_高第二节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地理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图3-21通过图像的情境对比,可以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从而开启探究的思维大门。通过教师的主动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图中的疑问,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策略_道听“图”说_高

第二节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发展性教学专家赞可夫认为,学校要重视以下两个问题:学校教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如何为儿童自觉而牢固地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整套知识创造条件。据此,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为我们教学的核心来对待。

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间存在的各种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地理思维的过程一般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总结归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这个思维活动的前提是人们认识到存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但目前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遭遇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知寥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任何一幅地图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信息与地图语言系统,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等。这种地图情境的展示为我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地图的应用为“问从题出”提供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过程。因此,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进入思考过程,学习也就只能接受表层的和形式的知识。而对图像探究,有利于开启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思维大门。(www.guayunfan.com)

一、在图像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车间、一片片厂房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客户的订单快把福特公司销售处的办公室堆满了,每一辆刚刚下线的福特汽车都有许多人等着购买。突然,福特公司一台电机出了毛病,几乎整个车间都不能运转了,相关的生产工作也被迫停了下来。公司调来大批检修工人反复检修,又请了许多专家来察看,可怎么也找不到问题出在哪儿,更谈不上维修了。福特公司的领导很是着急,别说停一天,就是停一分钟,对福特来讲也是巨大的损失。这时有人提议去请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忙,大家一听有理,急忙派专人把斯坦门茨请来。

斯坦门茨仔细检查了电机,然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对工作人员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照办了,令人惊异的是,故障竟然排除了!生产立刻恢复!

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1万美元?就只简简单单画了一条线!当时福特公司最著名的薪酬口号就是“月薪5美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待遇,以至于全美国许许多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为了这5美元月薪从各地纷纷涌来。1条线,1万美元,一个普通职员100多年的收入总和!斯坦门茨看大家迷惑不解,转身开了个清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发现问题),9999美元。福特公司经理看了之后,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若没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就意味着思维的钝化,甚至可能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小事情。一位人才学家也说过:凡是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他们的口袋里装的都是“问题”。他的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不断发现的。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他也一定有兴趣继续去深入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地理图像让学生发现问题成为我们地理图像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策略角度来说,发现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教师预设,将地理图像中蕴藏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设问,诱导学生去发现;二是情境对比,教师提供相互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对此提出质疑,并试图解决它。

图3-21是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中夏季的索马里寒流和冬季的索马里暖流示意图。这里教师的预设是:夏季的赤道附近的洋流为何是寒流呢?同样的情形,为什么冬季却是暖流?如果采用情境对比策略,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图3-21

通过图像的情境对比,可以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从而开启探究的思维大门。

教师可以诱导学生发现图中的现象与我们认知的冲突,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世界洋流按性质可分为两类:暖流和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从总体上看,不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属于暖流,这是由于该海域位于热带范围之内,水温常年较高的缘故,其道理与位于低纬度的赤道洋流属于暖流是一样的。但是,位于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则是例外。其冬季为暖流,夏季为寒流,是因为夏季索马里半岛的沿岸海域盛行西南风,把表层海水吹离海岸,引起深层海水因补偿而上升,形成强大的上升流,并使表层水温显著下降,因此洋流属于寒流。

此处通过设疑,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图3-22,还可以在此洋流图中发现哪些类似的疑问?

图3-22

暖流寒流上升流主要分布海域(北半球冬季)

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是人类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一般情境中发现特殊个例,从特殊个案中推及一般情形,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如,同样是在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的风海流,为什么北半球的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却是寒流?通过教师的主动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图中的疑问,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原来,北半球的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分别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日本暖流的延续,由于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故属暖流。而南半球各大洋的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性环流,其性质属寒流,原因是:1.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影响周围水域的温度;2.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的温度降低;3.南极大陆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生发。教师预设地理图像中蕴藏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通过情境对比让学生主动发现地理图像中的问题则更为重要。

曾有这么一个课堂情境: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要求学生阅读《我国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图3-23),请学生围绕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向另一小组提出问题,由此两小组展开学习竞赛。

图3-23

问题出于情境,这是一个普遍的法则。问题不会凭空产生。让学生对情境产生兴趣,并发现问题,是教学的契机、思维的动力。通过学习竞赛,产生不断激励的动力机制。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挖掘图中所含的各类信息,并通过学习竞赛激励学习动机。事实上,在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同时,又是对地理情境的进一步的深入理解。下面是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1.从气温和降水分析,图中三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从三幅图中,看出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3.降水的这种空间变化,将会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

4.在降水的这一规律影响下,西北地区的植被自西向东出现怎样的变化?

5.为什么纬度相近的三地,吐鲁番的气温明显高出其他两地?

6.图中信息显示,制约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地区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学生的这些问题,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有些问题可能是我们教师所没想到的。恩格斯说过:“人类思维着的精神开出了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思维始于发现问题,止于问题解决,但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那些具有探索性问题的发现,可以更有力地推动人们去积极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运用图像探究和解决问题

思维发展的本质就是对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改造和超越。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结构的重新调整和改进。问题探究离不开一定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积累。当然,学生在自我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看不清潜在的内在的规律和原理,也就是说,首先看到的往往是一棵棵的树木而非整片的森林。

地理图像和地理知识的关系就好比是“骨”和“肉”的关系,地理图像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不但利于记忆,而且利于引起一些联想,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

在地理学科中,图像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应用且充分用好图像是地理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文,引导学生从图文中挖掘有效的信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挖掘出内在的规律和原理。

地震可以说是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在讲解地震的时空分布时可以引用下面的图文,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讨论一下地震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材料1:2010年的前两个月世界上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

1月1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5.0级地震;

1月4日,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

1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6.5级地震;

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

1月31日,四川5.0级地震;

2月2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6.5级地震;

2月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再次发生6级地震;

2月7日,台湾花莲外海6.3级地震;

2月13日,汤加6.3级地震;

2月18日,俄朝中三国边境地区6.7级地震;

2月26日,台湾花莲海域5.1级地震;

2月26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5.0级地震;

2月26日,菲律宾南部地区6级地震;

2月27日,日本6.9级地震;

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

2月28日,巴基斯坦6.2级地震;材料2:图3-24

图3-24

这是1995年至2001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据图说明全球地震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或者运用此图说明2010年前2月主要地震分布的特点,并获得地理学的合理解释。

材料1和材料2首先给学生的感觉是一次次的地震,是个体,也就是一棵棵的树木。但是这一次次的地震相互之间却存在着某种空间联系,从大量的统计结果上可以看到这种空间联系的规律——整片的森林。

同时,地震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也就是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而目前正是地震的活跃期。仅2010年前两个月就发生了16次破坏性地震,其规模之大、破坏性之强是异常罕见的,可谓“震声隆隆”。而地震的平静期恰是能量的积聚期,就好比是哲学里的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从图3-24中,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地震分布地区的内在规律,即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大洋中脊等处。联系前面所学的板块学说的理论就可以知道这些地区刚好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最不稳定的地方。发生在大洋中的地震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发生在陆地上的地震主要是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对于人类来说,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地震,从而得出世界陆地上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通过自己的探究不仅了解了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地区,而且还知道了分布在这个地方的原因,做到了知识的前后贯通、融合。

若再进一步探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智利和海地两次特大地震的对比(表3-1),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其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的原因。

表3-1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影响破坏程度的诸多因素(如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震中区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经济状况、人口情况、发生时间、人们的防灾意识、应急措施、预报程度等等),培养了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

又如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图3-25)说明了太阳辐射分布地区的不均匀状况。

图3-25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理纬度。但从图中可以发现,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地区并不是纬度最低和纬度最高的地区,而是纬度相近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是为什么呢?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在该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问题探究:(1)根据图例,指出我国太阳能分布的四类地区;(2)分析造成太阳能丰富区和贫乏区太阳辐射量丰富和贫乏的原因,并归纳影响太阳能分布的主要因素;(3)说明家乡的太阳能分布状况,分析家乡利用太阳能的前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是人的天性,也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往往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在讲授气旋时,引入台风现象,让学生观察台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风向变化,对于深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对台风的切身体验并结合图像(图3-26)进行理论分析。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图3-26

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也是学习知识的途径之一,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原则。

若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台风中心移动的不同路径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图3-27)。

图3-27

台风中心的移动路径是受大气活动中心控制的。形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台风,由于受夏威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呈现出如图所示的行径路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利用气象卫星监视和跟踪台风中心的移动路径,是预报台风、组织抗台、减少台风灾害的重要手段。

从图中可看出台风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太平洋西北海域的台风移动的路径,基本上是向西、北上的。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但移动路径又非常多变,需要严密监视和跟踪:

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在我国海南岛越南一带登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影响最大;

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我国江浙一带登陆或横穿台湾海峡,在浙闽一带登陆。对我国华东地区影响最大;

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对我国东部地区和日本影响较大。

让学生观察台风路径图,探究台风移动路径的地理原因,思考台风风向与台风中心移动路径的关系,对于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布鲁纳),这对我们的传统教学观是一个重大挑战,任何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思维技巧更是如此,它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方法和习惯有紧密的相关性,有些方法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着力培养主动探究问题的思维品质和方法。运用图像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