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深化教研为抓手,构建校际教研共建机制

以深化教研为抓手,构建校际教研共建机制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深化教研为抓手,构建校际教研共建机制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构建“教、科、评、培”“四位一体”教师教育机制彭水县教育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彭水县努力破解城乡教师素质不均衡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学评价、师资培训“四位一体”的机构,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要功能,为教师培训、培养和成长搭建平台。(三)以深化教研为抓手,构建校际教研共建机制一是共享优质资源,借梯登高。

以深化教研为抓手,构建校际教研共建机制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构建“教、科、评、培”“四位一体”教师教育机制

彭水县教育委员会

从2008年开始,彭水县努力破解城乡教师素质不均衡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学评价、师资培训“四位一体”(以下简称“教、科、评、培”“四位一体”)的机构,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要功能,为教师培训、培养和成长搭建平台。

一、构建“教、科、评、培”“四位一体”教师教育机制的背景

在探索构建“教、科、评、培”“四位一体”教师教育发展机制之前,彭水县教育和师资队伍现状存在三大突出问题。(www.guayunfan.com)

一是全县办学总体水平不高。一是小学在校学生每万人平均为1104人,位居全市第一。二是初中在校学生每万人平均533人,位居全市第四。三是高中教育规模小,每万人平均高中生89人,位居全市倒数第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

二是全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代转公”教师占全市招聘人数的1/8,占全县教师总人数的1/5,居全市最高。小学、初中、高中班级平均专任教师数分别为2.49、2.97、3.21,在全市分别居第十、二十八、十三位,在数量上处于中等水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5.78%、96.22%、96.95%;教师学历提高率分别为58.40%、48.86%、0%,均处于全市较低水平。

三是教师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县教师进修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彭水分校挂靠在县职教中心,承担全县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培训等工作;县教研室单列,主要承担学校教学教研常规指导工作。然而,各自功能发挥不够,难以承载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学评价、师资培训“四位一体”主体功能。

二、构建“教、科、评、培”“四位一体”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我县紧紧围绕构建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学评价、师资培训“四位一体”机构为中心,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为主线,突出“四大抓手”“两大手段”,扎实有效促进试点项目实施工作。

(一)以改革创新为抓手,边改边试积极促进工作

一是以试点推动改革。县教委针对我县城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城乡师资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队伍培训需求难满足、教研机构功能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通过试点项目实施,将教研培训机构职能进行有效整合。二是整合教研培训资源。2009年,将县教师进修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彭水分校和县教研室的功能进行整合,组建了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构建了一个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学评价、师资培训“四位一体”的机构。三是以创新推进试点。立足教育“管、办、评”三者分离的发展方向,2010年,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评估监测中心,为建立教育教学评价监测长效机制提供制度和人员保障。

(二)以师资培训为抓手,实现队伍量质并重发展

一是补充教师,改善结构。实施教师补充计划,4年累计新招录教职工1142人。全县教师由2009年5598人增加到2012年6740人,本科学历由880人增加到1940人,其中引进硕士研究生28名、研究员1名,教师学历层次实现优化;教师平均年龄由2009年41岁下降到现在的37岁,年龄结构实现优化;现有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为1143人、2481人、3116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之比由2009年0.58∶2.68∶6.74调整到2012年1.7∶3.7∶4.6,结构比例实现优化。二是实施教育干部成长培养计划,搭建学校干部成长平台。2009年,理顺学校党建管理体系,将全县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县委教育工委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校级干部提拔、交流制度,拟定了《彭水县校长聘任制暂行办法》及《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办法》,每年全县城乡教师交流面在2%左右,采取以“竞”为抓手,坚持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综合考评、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2009年以来,试点32所39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公开竞聘工作,面向全县教育系统公开竞聘机关中层干部及直属单位负责人27 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三是实施教育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委托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培训基地,借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中心”“国家教育部中国教师研修网”“重庆教师研修网”三个远程教育平台,落实“国培”“市培”计划,构筑“专家引领、挂职拓展、交流互动、拜师成长”四条学习路径,实施校级干部培养、普教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中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名师培育“四大工程”,累计举办各层次专题培训班109期,培训干部师资5万人次,培训考核县级骨干教师477名,以及培养了市级骨干教师4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市级劳动模范2名,市级特级教师5名,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骨干校长各1名,市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各3名,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各6名,“感动重庆十佳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首届“最可敬可亲教师”各1名。

(三)以深化教研为抓手,构建校际教研共建机制

一是共享优质资源,借梯登高。主动与市教科院、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忠县教研所及巴蜀小学、綦江县等部分重点中小学结对,积极开展“送教到校”“举办学术讲座”“同课异构优质课”“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等系列活动,直接受益的教师1.2万余人次,实现教研优质资源共享。二是突出重点,帮扶薄弱学校。建立教研员片区联系制度,全县共分10个教研片区,70个中心教研组,县教研员直接指导学校校本教研,重点帮扶与指导了全县89所村小600余名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三是建立学校内联教研机制。充分发挥县城和乡镇重点学校的师资、现代技术教育资源等优势,分别与薄弱学校结成教研姊妹校,发挥教研骨干的示范作用,1周1次集中备课、1月1次专题讲座。每年在县城及城周学校选派近100名优秀教师对接薄弱学校和村小,执教1年;同时,经常组织县城学校中的市、县级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鼓励乡镇学校教师到县城学校顶岗学习。初步形成了“以强带弱、城乡结合、以校为本、校际合作、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教研工作格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以有效科研为抓手,助推师生科研素质提升

一是立足基层,指导科研工作。县教研室结合实际,服务基层,先后给13个乡镇60所村小传送新理念、新知识、好经验、优方法。二是抓科研课题,引领发展。构建了县级教育科研部,定期培训、加强指导和督查。申请市级及以上课题91项,其中《贫困山区苗族、土家族与汉族混居地美育资源传承及有效美育教育模式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申请立项的最高级别的国家级课题;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000余人次。三是科研带动师生素质提高。2009年以来,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大赛、艺术、体育等项目比赛,获国家级奖励69人次,市级奖励223人次。2010年以来,曾有1名学生荣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名学生荣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是渝东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五)以教育评价为手段,统筹城乡教育教学评价

一是组建了教育教学评价团,逐步构建了城乡课堂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校教育管理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和县级骨干教师培训过程评价这“五大评价体系”。二是制订了相应的评估方法,采取灵活随机和定标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估,修订完善“彭水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增量评估考核方案”。三是制订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检查评估制度,县进修校的教研员和学校中层以上的领导必须深入教学一线,县进修校的教研员每学期必须听课60节,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每学期听课20节。四是委托市教育评估院专家临校“会诊”。2009年,邀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60名专家,分两批对全县57所学校“会诊”,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涉及的71个项目分18个维度进行了多元化评价,形成了一校一评估报告、全县教育一总评估报告,构建了全县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系统指标体系和样本。

(六)以名校帮扶为手段,共享教育优质资源成果

名校带动已成为彭水城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采取“外引内联”,2009 年,彭水一中有幸与知名的重庆南开中学实现捆绑发展,拉开了彭水学校结缘名校的序幕。目前,彭水一中、森林小学、鹿角中心校、清平小学、桑柘中心校、新田小学、实验中学等21所学校成功与重庆南开中学、人民小学、巴蜀小学、珊瑚小学、谢家湾小学、人和街小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21所市内外名校结对,定期互派教师交流学习,在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引领。实施县内学校联动,县内32所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集团化”发展,缩小城乡教学发展差距。

三、制度与政策创新

(一)建立专项教师培训经费机制

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二)完善城乡教师教育机制

通过县教师进修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彭水分校和县教研室的功能进行整合,组建新的教师教育机构,实现教研、科研、教学评价、师资培训有效融合。新的教师教育机构成立以后,因侧重于教师培训、“代转公”教师素质提升、教师评价等内容,全县1119名“代转公”教师学历均达到大学专科,教学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建成教育评价监测机构

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评估监测中心,为隶属县教委独立法人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落实12个编制,同时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为全县尝试教育“管、办、评”三者分离方式提供了基础。

(四)名校帮扶是区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借助名校帮扶师资资源,对我县被帮扶学校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为提高教师素质搭建了平台。

策划审稿人:熊 明

撰 稿 人:段战农 王建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