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市渝北职业学院徐志摩《康桥》

重庆市渝北职业学院徐志摩《康桥》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再别康桥。通过教学《再别康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以读促解,以解导读_《再别康桥》朗读教学案例_能力本位职业教育

以读促解,以解导读——《再别康桥》朗读教学案例

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 陈利容

一、教学过程描述

公开课在同学们既有几分激动,又有几分紧张的状态下开始了,面对62双求知的目光,面对众多听课的领导与同行,老师面带微笑,款款走上讲台,声情并茂的讲述到:对于离别,古代诗人有不尽的吟唱,“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今天,我们来看看现代诗人徐志摩又是怎样抒发离别之情的呢?

这一番毫无拖泥带水的开场白把同学们引领到了领略课文情感的氛围中去了。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再别康桥。(www.guayunfan.com)

接下来,教师提出了朗读全诗的要求。

1.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领悟感情。

2.同学们自由朗读,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3.全班齐读,进一步理解作者感情。

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先前的紧张情绪已经烟消云散了,在一遍遍朗读、听读后,教师要学生谈一谈初步体会。

学生发言:——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

——抒发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师板书:依依惜别

教师追问:康桥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呢?

教师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此时,学生理解诗歌的要求更迫切了,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起诗歌来:

第一步 欣赏情感美——作者怎样抒发情感的呢?

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其他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找出抒情线索:

作别—寻梦—沉默—告别。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惆怅—热烈—高潮—低落—寂然—怅惘。

教师点拨: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作者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也是激情,还是深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

第二步 欣赏意境美

1.教师讲解意境和意象的含义。

2.学生一一找出本诗的意象: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星辉、夏虫。

3.学生分析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对康河永久的依恋感情。

教师要求学生用散文语言转述意象。

经过两分钟的准备后,一个学生举手发言:

夕阳的金辉给河畔的柳树镀上了一层金色,婀娜多姿的杨柳,像美丽的新娘穿着金色的新婚礼服,格外妩媚。微风吹拂,金色的柳枝轻轻摇曳,康河的碧波轻轻荡漾。柳枝倒映水中,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

顿时,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全体听课者都被该同学的优美语言所折服。

4.学生讨论意象选择的作用: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时不时肯定“说得好极了”,“说得真棒”。

第三步 欣赏语言美——学生选出美的语言加以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教师略作讲述后要学生自找例子分析其妙处。

学生热烈讨论后发言。

生甲:我认为“招摇”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仿佛在展示它美丽的肢体。

生乙:我认为“招手”一词用得好,它用了拟人,把康河人格化了。

生丙:我认为,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押韵上,全诗的韵脚有——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生丁:我认为这首诗首尾照应好,首节和末节反复,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生戊:《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从排列上看,从字数上看,都很整齐,给人以美感。

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氛围真正形成。

学生齐声诵读全诗,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从本诗的学习中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的感情、用联想和想象再现意境、揣摩优美的语言。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后上课结束,学生的情绪还久久沉浸在诗歌赏析的氛围中。

二、教学心得体会

本节课,是一节校级公开课、示范课,较好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得到了听课的领导与老师的好评,更让学生懂得了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学《再别康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意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诗歌欣赏,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无疑是朗读教学成功的尝试,通过朗读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朗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