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忠先生与纳忠先生的友谊

纳忠先生与纳忠先生的友谊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斯兰的友情_马金鹏先生与纳忠先生友情二三事_历程_民国留埃回伊斯兰的友情——马金鹏先生与纳忠先生友情二三事[1]马博忠2010年是纳忠先生归真两周年,亦是家严马金鹏先生归真九周年。如马坚先生研究《古兰经》,纳忠先生研究阿拉伯历史,张子仁先生研究教法教义学。11点半用过纳忠先生准备的便餐后,学友们陆续告辞。随着纳忠先生的归真,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哺育的这支留埃学生穆斯林精英团队,已远离我们而去。

伊斯兰的友情_马金鹏先生与纳忠先生友情二三事_历程_民国留埃回

伊斯兰的友情——马金鹏先生与纳忠先生友情二三事[1]

马博忠

2010年是纳忠先生归真两周年,亦是家严马金鹏先生归真九周年。两位民国时期留埃学生,近70年的友谊鲜为人知,今天,借两位归真纪念日,向世人作一个粗浅的介绍,以补这方面史料的空缺,解读什么是真正的伊斯兰情谊。

一、初 识

1932年,父亲马金鹏从成达师范学校第一班毕业,被选送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同年11月28日,在马松亭阿訇、赵振武先生等人护送下从北平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于12月31日下午四点五十分到达开罗,到车站欢迎的有沙国珍先生、纳忠先生和马坚先生。大家互相握手并道色兰。纳忠先生热情地走到父亲面前,接过随身携带物品,一旁的赵振武先生介绍说:“这就是咱们《月华》驻云南的通讯员纳忠同学。”父亲早就听说过纳忠先生的大名,拜读过纳忠在《清真铎报》的相关文章,只是天各一方,未曾谋面,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赵先生又把父亲介绍给纳忠先生,纳忠先生拉着父亲的手说:“欢迎你到开罗来学习。”父亲说:“我们初到,还需学兄多指点。”纳忠先生笑着道:“我们都从中国来,都为中国回教的振兴而学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不要客气。”父亲深深为这位学长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由此为两人的友谊打下了基础。同到车站欢迎的还有张子仁、林仲明两位先生。吃过开斋饭后(当时正值斋月),一同乘车去中国留埃学生部,在车上,纳忠先生向父亲等人介绍途经的开罗市景和斋月中埃及穆斯林生活的特点,不多时到达目的地。中国留学生部坐落在开罗爱资哈尔街法特拉巷7号。纳忠先生热情地邀请父亲和金殿桂先生到他的宿舍,向他们介绍自己初到开罗补习阿拉伯文的过程,鼓励父亲作好充分的准备,尽快通过留学的第一关。(www.guayunfan.com)

二、相 勉

中国留埃学生在为宗教学习的同一目标下,每个人又有个人学术研究选题。如马坚先生研究《古兰经》,纳忠先生研究阿拉伯历史,张子仁先生研究教法教义学。在第一批留埃学长的影响下,成达师范学校留埃学生也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父亲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有忠实旅行家之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当父亲把这个想法告诉纳忠先生时,纳先生不仅表示支持,还向父亲介绍了他所了解的伊本·白图泰情况和应读的参考书籍。父亲询问纳忠先生研究伊斯兰教史的进展情况,纳忠先生介绍说,他正在着手翻译《伊斯兰教》一书,父亲高兴地说:“中国穆斯林特别需要这类书籍,祝学兄早日译完。”纳忠先生把完成译著后准备在《月华》发表的想法告诉父亲,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当即表示支持,并建议通过赵振武先生,由成师出版部正式出版发行。纳忠先生高兴地握着父亲的手说:“咱们想到一块去了。”

在开罗,纳忠先生以学长的身份,对成达留埃学生生活上多有关心,学术上进行指导,拉近了不同学校留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并留下了他与成师第一届留埃学生的合影。

在纳忠先生和其他留埃学兄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阿拉伯语的补习,成师5名留埃学生均顺利通过语言考试,根据各人的选择,进入爱大不同学院攻读。

三、惜 别

1936年马松亭阿訇二次访埃,由于成达师范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发展需要,父亲和金殿桂先生将随马松亭阿訇归国,这是第一批归国留埃学生。中国留埃学生部为此特别举办了欢送会,沙国珍先生致词说:“马、金二君学成归国,服务中国回教,是中国回教史上第一次,是开先河之举。希望二君不负重望,把所学贡献给中国回民大众。”之后,纳忠先生、马坚先生都先后发言,欢送二君归国服务宗教,并表示:二君归国后有需在开罗解决的问题和资料,我们有帮助你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一切都为了中国回教振兴。

父亲代表金殿桂发言,感谢在开罗几年中,各位学友,特别是纳忠、马坚两位先生的热情帮助,表示回国后愿把所学贡献给中国回教,并祝留埃各学长学业取得更大成绩,共同为振兴中国回教而努力。

会后,纳忠先生与父亲话别一个多小时,向父亲赠送阿拉伯文书一本,题词是:“志程兄,归国纪念弟纳忠敬赠于开罗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此书和1935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出版部出版的纳忠先生译著《伊斯兰教》,父亲终生珍藏,是两人珍贵友情的见证。

四、生 日

1989年春,值纳忠先生80岁生日,先生约在京的留埃学友家中一聚,共叙60年的友情,是日上午九点父亲和张秉铎、刘麟瑞、王世清、金茂荃、杨有漪、马维芝、李鸿清等先后来到纳忠先生家,宾主落座,纳忠先生叫家人给各位上茶,然后说:“欢迎各位学友到来,我们穆斯林本没有过生日习俗,今天只是借这个塞拜布和老同学聚会一下。我们都是中国穆斯林培养出的人,不能忘本,借这个机会,共同举意:为纪念出资送我们留学的马伯安先生、马福祥先生、白崇禧先生、唐柯三先生,为悼念已故学友金殿桂、韩宏魁、庞士谦、金子常、马宏毅、沙国珍、马坚、张子仁等,请志程先生(马金鹏)恭诵《古兰经》首章,请秉铎先生接都阿宜。”在肃穆的气氛中父亲用标准的读法,恭诵了《古兰经》首章。诵经毕,学友们畅谈在开罗的旧事,交流各院校情况,介绍各自退休后的生活和著译计划,合影留念。11点半用过纳忠先生准备的便餐后,学友们陆续告辞。纳忠先生请父亲多待一会儿,两人又聊了近一个小时,为了不影响纳忠先生午休,1点整父亲告辞,纳忠先生拉着父亲的手亲送至门外,看着挚友骑上车,招着手,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远处。

五、悼 念

1991年7月,与父亲相濡以沫50多年的家慈因病归真,父亲极度悲伤,纳忠先生虽已82岁高龄,仍坚持到海淀清真寺参加站者那则,纳老的到来,使父亲内心受到穆斯林关爱的抚慰。

次年,悼念家母归真一周年,纳老及留埃学友张秉铎、杨有漪、金茂荃等及成达师范学友赵忠仁,参加家庭悼念活动,并分别为亡人诵经,接都阿宜。这是诸位穆斯林著名学者,对母亲贤淑人品的无言评论,也是父亲与纳忠先生和其他学友几十年真诚友谊的明证。

先人都已逝去,后人称他们为“尔林”。对穆斯林而言,“尔林”不仅是学者,更是一种品级的象征。随着纳忠先生的归真,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哺育的这支留埃学生穆斯林精英团队,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给中国伊斯兰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著译。他们身上特有的爱资哈尔气质和精神,证明了人世间,正义和清洁的气质是永存的。

2009年在郑州举行的中国回族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为笔者提供了机会——纳家瑞大哥与我多年的神交,变成了面对面的倾心交流。我们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也为能延续上辈友情而兴奋不已。为了继承发扬这种真诚的伊斯兰友谊,相约共同组织编辑一本《民国时期中国留埃学生精英录》,以继承父辈的精神,报答中国穆斯林对先辈的厚爱。

【注释】

[1]原载《伊斯兰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