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师范学院建立起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长江师范学院建立起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托“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形成教师教育资源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长江师范学院从2007年开始,长江师范学院在地方高师院校率先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

依托“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形成教师教育资源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

长江师范学院

从2007年开始,长江师范学院在地方高师院校率先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共同体紧密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实,着眼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全新视角和理念,有机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打破师范院校单兵作战,改革教师教育的尴尬局面,开辟基于协同创新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一、建立共同体的背景

农村教师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长期以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甚至是世界的难题。在建立共同体之前,长江师范学院与地方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地方高师院校担负着为农村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探索新机制,创建新模式,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现实问题。(www.guayunfan.com)

一是师范院校办学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城市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

二是传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效地为农村培养专业化教师,学生顶岗实习、换岗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设计、专业化指导,致使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质量过低,学生没有形成应用型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能力。

三是农村地区师资短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割裂,校校合作式教师教育共同体资源条块分割,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不能流动共享师资资源。

二、主要做法

(一)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起“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依托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传递和盘活中心城市优质师资资源,放大优质师资资源的辐射效应,实现师范院校、重点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有机衔接。在更加开放、广阔的时空中培养和培训教师,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其模型如图1。

图1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新机制

(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单一取决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更多地根植于中小学的现实教育场景,从中小学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获得教育智慧。建立中小学与师范院校的合作共同体,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新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变实习生得不到有效指导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促进了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有利于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这种合作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依托“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形成教师教育资源 合理流动、开放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新机制

师范院校的“准教师”资源,不再局限在师范院校内接受师范技能的培养,而要与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实现对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优秀教师积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念的优势,通过见习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师范生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准教师”资源与重点中小学优秀师资的“重组”。通过师范院校师范生带着中心城市重点中小学的优质“软件资源”,深入农村基础教育一线暂时顶替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让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到中心城市优质的“师资”,农村中小学教师返回师范院校接受教师教育资源的再熏陶。

(四)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四个融合”

将学科教学的理论学习融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情景体验中,将班级管理的理论融入学生成长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将教师教育基本原理的掌握融入把握分析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等真实教学环节中;将学生的教学操作能力由大学教师培养融入由大学教师与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组成的团队培养中。

(五)设计为期四周的“小学期 ”

在“小学期”内采取高校教师讲理论、一线名师谈操作、实践基地看课例的方法,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六)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对共同体的支撑。构建了以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为主体的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打通了中心城市优质师资与农村中小学资源的通道,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创新突破

一是创新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理念。依据共同体的理论,创造性地凝练出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思想。将封闭的、职前职后脱节的教师教育与教育行政部门、城市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共同联合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持续性、互动性、实践性、共生性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在专业化教师的培养中,实现政府主导、高校主体、城市优质中小学和农村薄弱学校共同参与的“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新理念,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作联盟。

二是创新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内涵丰富的共同体理念系统为先导,形成了以大学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研教学实践相对接的合作反馈系统为导向、以体现专业化教师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实习实训系统为支撑、以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系统为保障、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四个融合”为特色的专业化教师培养新体系。

三是创新了高校与地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新机制。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城市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为合作框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师范院校与重点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培养师资的关系,采取委托培养、换岗轮训、合作研究、共建优秀师资库等方式,实现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发展。

四是创新了实习实训体系。实现了实习实训“四个一体化”,即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拓展与第三课堂训练一体化,大学教师指导与中小学教师指导一体化,实习实训与课程教学反思一体化。

五是放大了中心城市优质教师资源传递效应,创建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新模式。师范生在中心城市见习后到农村顶岗实习,把中心城市的优质教师资源成乘数效应地带到农村中小学,成功地将优秀教师的智力资源放大若干倍,成本低,效果好。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四、主要成效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四向互动”“双向激活”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农村的意识显著增强。近3年来,我校获国家级和市级各类学科竞赛奖917项,其中国家级28项;学生科研和创新立项106项,其中市级立项10项;学生荣获职业资格证书1697人次;学生考取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计划967人。

二是服务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成效显著。1831名师范生到556所农村薄弱学校任教,解决了这些学校师资队伍紧缺问题。共同体产生的影响从渝东南、渝东北周边的11个区县延伸至重庆市所有区市县,并辐射至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和湖南,通过骨干教师置换培训、农村学校教学能手集中培训、农村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农村紧缺学科教师集中培训,使5135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1400名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

三是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经验在重庆市内外广泛推广,在省部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召开的会议上交流4次,有11家单位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涪陵电视台、《光明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巴渝都市报》等电视台、平面媒体及新华网、中国当红网、大渝网、巴渝传媒网等网站先后对该成果进行了系统报道。《瞭望新闻周刊》《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专题报道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理念与策略。

四是催生了一批理论成果。出版了《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教师科学文化素养》等6部著作,发表了《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城乡师资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等42篇论文,完成了“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与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研究”“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基于学生‘需求—满足’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新建地方高师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研究”“面向渝东南地区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放大中心城市优质教师资源传递效应,创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新模式”等课题。“面向渝东南地区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重庆市级教学团队,“教师科学素养”被批准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

五、对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反思

在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急需解决:一是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换岗培训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培训者水平、教学管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拥有“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而在顶岗支教实习中更多地被赋予了全职教师的身份,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遭遇困境;四是教师教育共同体运行始终受到经费短缺的制约,影响了建设水平。

因此,为推动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师范院校、中心城市优质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统筹职能,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支教指导模式,真正建立“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三位一体的成长共同体;必须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有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大教师教育投入,确保教师教育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策划审稿人:彭寿清

撰 稿 人:于海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