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专业与信息素质教育

医学专业与信息素质教育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相整合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并取得成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医学专业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整合研究_以人体解剖学为例_信息社会与信息素

医学专业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整合研究——以人体解剖学为例[1]

刘泉峰1 吴慧华2

(1.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上饶,334000;2.江西上饶师院图书馆,上饶,334001)

摘 要:阐述了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目标,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内容及实践模式,概述了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与评价。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医学专业课程;课程整合(www.guayunfan.com)

1 引言

信息素质作为一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潜在能力,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一种全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整合课程模式引起广泛关注[1]。近十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集中在主动学习、终生学习、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基于资源学习的理念,理念的落实、教学方法改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这些都需要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加大了教学对图书馆和信息收集技能的依赖。而具有教育功能的图书馆也必须在工作流程重组、资源的搜集组织、信息获取与利用方面为教学做大量工作;同时,图书馆员也只有走近教师、深入课堂才能真正了解师生的需求,从而为师生利用信息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国内外当前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和普及进程中的一个趋势性问题。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相整合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并取得成效的教学模式之一。由于课程整合方式教学针对性强、最深入、效果最好、受益者众多而受到推崇。

文献研究表明,近两年国内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从过去注重它的重要性方面转变成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如何与学科教师合作开展基于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素质教育,但对如何开展整合式教学的理论探讨不多,对相关实例的报道和研究鲜见,对如何开展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研究甚少。21世纪医学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临床医疗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素质将成为今后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因此,课题组将结合医学专业教育,以人体解剖学教育实践活动为例,与信息素质教育进行整合,在课程融合的内涵、目标、整合内容、教学设计、评价方面进行探索,它将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

哲学意义上说,整合通常是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2]“课程整合”是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英文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因而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医学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专业内容,在完成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医学专业学科知识是学习工具,信息素质的培养是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医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探索应用获得信息素质的提高,两者的整合是自然的。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种属性并非平行并列,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这是“整合”的基本内容)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只有从这三种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素质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课程的整合中,教师以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身份,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创设条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医学生基于学术研究问题和临床诊疗实践问题,设计复杂的检索策略,获取信息和深入分析评价信息内容的能力,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实现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同时又可以让医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专业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这种整合实现的是“双赢”。

3 整合的内容

3.1 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如: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有大量的形态与经验性的知识内容,需对素材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明确分类,然后在不同章节中又根据其表现形式与信息技术整合,对需要的资料进行科学的设计,以直观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在课程中运用,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加上现行的学科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发展,而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最新鲜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使教材活起来。

3.2 资源整合

数字资源与课程整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中心,数字化学习资源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国外教育专家总结了基于资源的独立学习模式,将它概括为7个步骤,并用每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拼成为SUCCEED,恰好意味着“成功”。即:S,选择和确定主题和信息需求;U,去发现潜在的学习资源,学会如何得到它们;C,收集、检查和选择合适的资源;C,从选定的资源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E,对信息进行评价、解释、分析和综合;E,以恰当的形式来呈现信息;D,确定整个过程的效果如何[3]。

3.3 师资整合

是将学科教师、图书馆教师的有机整合,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把握课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统筹,使课程教与学效果实现最大优化。原因:其一、在信息社会,“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教师的角色已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需要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课程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学科研究的研究者。要完成好赋予的新的内涵,需要学科教师与信息素质教师的通力合作。其二、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因为学科教师较全面了解学科专业基本知识,知晓学科课程研究对象、性质特点、知识体系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明确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并熟悉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而图书馆教师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特点,具有熟练检索技巧,特别是在信息资源获取的查全性、精细性、准确性上,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与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图书馆员则以其优势而成为师生不可或缺学习与教学的伙伴,其对教学的参与甚至会贯穿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到结果评估的全过程。其三、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无不渗透着终身学习和基于资源学习的理念,这些教育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育技术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面对新课改,教师不得不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同时,图书馆员也只有走近教师、深入课堂才能真正了解师生的需求,从而为师生利用信息提供可靠保障。通力的合作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与信息素质教师之间充分交流,准确把握课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统筹,恰当取舍,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无缝对接起来。共同确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课程之间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构建知识模块,在精选知识、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重构出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3.4 目标整合

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整合,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与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整合。作为整合的高级形式,目标整合模式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与高校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全面、深度整合。信息素质教育与课程整合,并不是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可见,信息素质教育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该模式实施,需要对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目标要素进行合理分解:①培养丰富、扎实的医学信息知识,包括医学信息理论与技术知识;②强化医学信息意识,形成科学的“信息思维”与良好的“信息习惯”;③提高医学信息能力,培养医学生主动检索获取、加工处理分析、批判性利用与传播交流信息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强调通过当前的信息工具和资源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信息环境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④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行为规范,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各种道德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无论是信息素质教育,还是医学教育,其培养目标将会随着全面的整合而最终趋于一致,达到实现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

4 整合模式实践及评价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是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主干必修课程,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因此,我们将以《人体解剖学》为例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进行整合实践,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信息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事实上既是一种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契机。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师与教学馆员应充分交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课程进展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整合,根据信息素质的内在构成要素与医学专业课程,结合的不同程度进行技术整合、资源整合、师资整合、目标整合,科学安排教学环节具体做法。

(1)在课程教学初期,人体解剖学教师应介绍人体解剖学领域新进展以及突出专业特色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知识,向学生传递新颖、充实的信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运用课件超级链接插入突出专业特色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知识实践场景,把学生的视线从课堂带进病房,从病房回到课堂,把学生、教师、医生和病人联系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又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以后学生在实习阶段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建学科博客,上传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习合作,处理不很明确的信息。鼓励学生通过博客,直接访问老师或提出问题,这样我们就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并解决学时的矛盾,加强其与师生间的关系,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这样做既充实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强化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学馆员在与学科教师进行充分交流,上课前做好准备:如在资源组织上,①确定课程所需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全文数据库、参考图书、政府资料、多种相关网站等做学科导航并及时发布课程资讯情报。馆员整理这些信息资源,使其便于学生可以查询、利用到所需文献信息挂在网站上,为学科学习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扩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②列出一些人体解剖学相关的参考文献,让学生及时系统了解解剖学的最新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扩大学生知识面。在上课时则传授人体解剖学信息资源的馆藏情况、检索方式、获得途径。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图书馆老师与人体解剖学教师设计1次练习,目的让学生加深了解本学科信息资源的馆藏情况,增强他们对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学习的认识。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按图书(分专著类,教材类)、期刊(分专业期刊和综合类期刊)、报纸、工具书(包括索引等)、电子资源(分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互联网等)等信息资源类型到图书馆查找信息源,写明查找学科信息过程(如检索方法、咨询情况、信息资源的馆藏地点和分布等情况),最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与交流。虽然这种练习方式简单,但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工作有初步认识,了解学科学习与图书馆的紧密联系,初步掌握查找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方法。

(2)在课程教学中期,再设计基于问题解决和信息检索的主动学习环境,创设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学习情景,如医学生在占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研究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医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专业教师与馆员则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让医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通过让医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检索信息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我们再设计1~2次学科作业练习,通过查找学科信息资源,重点培养学生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学科信息资源的技能技巧,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这次练习难度有所增加,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时不仅要理解课本内容,还要通过查找学科专业信息资源,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知识,并能将新知识不断整合到原来的知识体系中。

(3)在课程结束时,采取多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所学专业的检索案例,让学生对不同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较高的文献查全率和查准率,通过讨论发现高效检索的规律。又如,可让学生对检索到的同课题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专业文献的理解,启发学生的研究思路,最终提高学生信息搜索、评价和利用的综合能力。并将这种高级思维能力应用到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研究方法、学术交流和终身学习当中。

(4)课程评价:在此教学期间,学科教师与教学馆员还积极参与评价学生的工作,找出学生在信息搜索、评价和利用能力上的问题并做好统计。课程评价自始至终都是鼓励性的,学生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为:70%的学生认为信息检索技能得以提高,87%的学生学会了查找学科所需信息,69%学生遇到新的问题能够依靠自己能力通过信息解决,77%的学生能更好地找到和选择信息,62%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评价所找到的信息。总之,学生现在已熟悉多种资源,并能访问、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合适资源来解决问题。

5 结语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国当前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和普及进程中的一个趋势性问题,我们应积极稳妥,由点及面推进课程整合。现我们首先选择人体解剖学与信息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然后通过几门课程结合,将信息素质要素整合到课程之中,建设整合典型示范课程;再通过典型示范课程把信息素质整合到选定的一个或多个学科中;进而推及到所有医学专业课程,推动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全面整合。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应结合高等医学院校各自的实际情况,使整合稳步推进。

但目前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研究。主要包括:信息素质教育教材的形式内容如何按整合于其他学科的要求来编写,信息素质课程专业资料库的建设以及如何实施规范课程管理三个方面。规范课程管理是信息素质教育知识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信息素质教育作为获取知识信息的一门课程,必须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并以此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以及教学基本要求等做出统一规定,以保证有章可循。同时还应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法、考核法、教学工作量计算法、教学评估法等。使这门课程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则、程序和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4]

参考文献

[1]Anne-Marie H.Information literacy-curriculum integration with med-ical school’s syllabus[J].Library Quarterly,2002(12):192-198.

[2]余恩琳.医学生信息素质内涵构建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72-74.

[3]基于资源的学习[EB/OL][2009-05-03].http://myet.myedu.gov.cn/wangluokecheng/zhenghe/chapter6/jie02/zhishidian10/01.html.

[4]李慧敏,等.高校信息检索教育课教学改革构想[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2):11-13.

【注释】

[1]本文系江西省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XJG 09-27-5)的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