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鸣惊人_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一鸣惊人_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导入的关键要能够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导入的探究性原则的体现,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引导来实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时,适时地质疑、设疑,为学生后方的学习提供探究的课题。

一鸣惊人_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17 一鸣惊人——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课堂教学导入,又叫“导入新课”,也称“开讲”或“课引子”,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许多教师都喜欢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来形容课堂教学导入,说的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原则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既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吊起学生的胃口。

切题。导入的形式、风格和内容都要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确定方式时定位要准确,不能只求新颖、激发兴趣,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毫无联系。(www.guayunfan.com)

激趣。课堂教学导入的关键要能够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精练。教师需要掌握好导入的“度”,言不在多,三五分钟最好;面不求全,引起兴趣即可。这就要求导入的字字句句都精炼到位,概括得当。而不能不受约束,信口开河,漫无边际。

灵活。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蔡燕,2006)

新颖。课堂教学导入要注意趣味性,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学生便会把学习看做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有趣。课堂教学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兴趣,不仅要求材料新颖,形式多样,而且要求导入内容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邱君娅,2010)

启思。要求教师所举的事例,所提的问题,所用的语言都应精心设计,使之具有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探究。课堂教学导入的探究性原则的体现,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引导来实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时,适时地质疑、设疑,为学生后方的学习提供探究的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注重科学探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理念。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过程。(樊雅平,黄生学,2010)

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机智对话式导入

机智对话式导入,是通过师生间的机智对话,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切入教学内容,既起到一种自然引入教学内容的目的,又不露形迹地把教学内容渗透于其中。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这样导入:板书“你把这条鱼放掉”,(学生齐读)生:老师,您写漏了“必须”两个字。师:(奇怪、无所谓地)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嘛,意思是一样,都是把鱼放掉。生:(迫不及待地)不一样的!师:哦?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啊?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和没有“必须”是不同的。师:哦,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随之坚决、坚定起来)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生:您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外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师:为什么啊?生: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完整的话,因此要有标点符号。师:那引号表示什么呢?生:表示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读。

风趣幽默式导入

要求教师在课前选择风趣幽默的材料、设计生动的展示方式,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在产生一种幽默风趣的教学魅力的同时,从从容容地引入教学内容,并且营造了让学生感到愉悦的教学氛围。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执教《词义》时这样导入:

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阿凡提的小故事:一次,阿凡提当了理发匠。有个大阿訇经常到阿凡提那去理发,却从来不付钱。阿凡提想整他一下。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刮脸时问他:“眉毛要不要?”“当然要!那还用问?”阿凡提就“刷刷”两刀把他的眉毛剃下来。“你要眉毛,这就给你!”大阿訇气得说不出一句话,自己是说过“要眉毛”嘛!阿凡提又问:“胡子要不要?”大阿訇有漂亮的大胡子,于是忙说:“胡子?不要!不要!”刷刷,又是两刀,阿凡提把他的胡子也剃掉了。大阿訇对着镜子一照看着像个剥光的鸡蛋似的头暴跳如雷:“你怎么把我的眉毛、胡子都剃光了?”阿凡提从容回答:“我是遵照您老人家的吩咐来做的啊!”这时,那个大阿訇就无话可说了!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说说,阿凡提究竟玩了个什么花样,让那个大阿訇上当了?生:阿凡提在“要”这个词的词义上玩了花样。师:阿凡提开头问“眉毛要不要”的“要”是什么意思?生:是“给”的意思。师:好!就是“给”。你要吗,我就剃下来给你!后来那个“胡子”要不要的“要”又是什么意思啊?生:是“留”。师:对!“留”的意思。可是那个大阿訇是怎么领会的?他认为还是“给”他胡子,所以连忙说“不要胡子”,于是就上当了。你们看,这个“要”字在这里有两种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阿凡提就是利用“要”这个词的两种不同的含义,使大阿訇上了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掌握一个词的词义要注意它的使用范围。(板书:词义、范围)

层层递进式导入

课堂导入时,教师讲述内容不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层层推进,一步比一步深入、提高,并且前一层的内容是后一层的前提,后一层内容是对前一层的提升,使得整个导入环环相扣。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孔乙己》时,一上课就连发三问:“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就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完之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唐天池,2009)

新颖实验导入

新颖的实验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可用看似惊险万分而又非常安全的实验来导入新课,门生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装置,按照一般生活经验,使易拉罐倒立,里面的水就会往下洒,而实验中当“水流星”快速转动时,看到的结果却出乎意料,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又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随即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的角色。

精心设疑式导入

设疑导入的方式很多,如设置悬念,明知故问,等等。特别是巧设悬念,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

一位教师教学《安全用电》时,一上台就设下这样的悬念:“有一只小鸟,落到几千伏的高压线上,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在导入“看不见的光——电磁波谱”一节新课时,教师首先讲道:有一首歌里有这样三句歌词:“我爱阳光,我爱阳光,给我希望给我力量。”从古到今,人们对光是喜爱的,但爱得有些偏心。人们只偏爱那些能被我们看得见、引起我们视觉的光。其实,在光的世界里还有很大一部分非常重要而且相当普遍的光,却处在被我们的爱所遗忘的角落。今天我们就要一道去游览一下这个角落,并把我们的爱洒向这个角落。接着书写课题。

温故引新式导入

通过复习旧知识以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式。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找到新旧知识结合点,巧设问题引导,才能“温故而知新”。

一位教师在教学《电磁振荡》时,首先回顾已学过的电容器的知识: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当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尝试猜想,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发。(蔡燕,2006)

入境激情式导入

入境,指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激情,是指学生被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而激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教师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导入该课的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就是采用这种入境激情的方法导入教学的。教师在学生一面观赏幻灯片一面欣赏音乐时导入新课:瞧,青青高山,层峦叠嶂;悠悠白云,缠绵缭绕;郁郁青松,苍翠挺拔;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有位隐者,不愿为官,于是,他便在眼前这深山老林之中隐居。有一天,隐者的好友——一位诗人去深山中拜访他,来到山前,驻足眺望。那么,诗人找到了隐者吗?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让我们一起从诗中去找答案。

释题直入式导入

通过对课题的阐释而直接引入教学。释题,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是采用释题直入方式导入的。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桂林山水,然后,通过多媒体投影出字幕,边向学生介绍: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最后,教师对学生深情地说:桂林真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山,神奇秀美;这里的水,碧绿清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荡舟漓江,一起去欣赏桂林的山水吧。

回忆联想式导入

通过回忆或联想的方式,引出学习过的课文、人物故事、事件、场景、景色、物体,或者学生生活遇到的某些事物、可能遇到情况等,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或者适度提出思考的问题或提问旧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丰富感性认识,展开联想,从而引出新课。

一位教师教学《海底世界》前,就是采用了回忆联想的方式导入教学的: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或者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或者回忆起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波涛汹涌、排山倒海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或者会回忆起在海滨沙滩、浴场、渔村的生活……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

寓乐激趣式导入

以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或小型竞赛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但是,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

一位教师教学《谋攻》时,通过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本课: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武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武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他写的《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著作,《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

提问质疑式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时,教师一连抛出两个问题:一边是大名鼎鼎的将军,一边是普通的小姑娘,他们怎么会联系在一起?一边是抗日的英雄,一边是侵略者的后代,他们又怎么会联系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导入,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樊林霞,2010)

悬念激趣式导入

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一位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就用“三十六计”来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导入新课的,问学生:“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在教学《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时,说:“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惠,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并结合《礼记》中的古文化知识“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展开讨论,从而进入到对本文积极而深入的学习。

串联照应式导入

串联,是指所要教学的内容和以前所学习过的一些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看到之间的联系,而引起对新教学的内容的重视。照应,是指用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或接触过的知识相照应。串联、照应可以提示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内容的回忆。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有何异同。

面点过渡式导入

“面”,是指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这个面可能是由学生过去学习所获得、可能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形成、可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点”是教学过程所需重点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

一位教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故事吸引式导入

在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有趣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拿来主义》时,这样导入: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趁热打铁地导入课文内容。

对联引入式导入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得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果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则用对联导入:“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了对联,会兴趣倍增,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后再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对联,学生理解文章就方便了很多。

背景激情式导入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资料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又向学生提供了背景等材料,绝不是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一位教师在教学《〈张中丞传〉后叙》时,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介绍张中丞其人、其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详细地介绍张巡领兵援助睢阳与太守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的情节,肯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这位英雄人物,这样就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原历史,进而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张中丞及其事件背后的深远政治意义。事实上,学生只有了解到睢阳保卫战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到张巡、许远坚守睢阳的功劳,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只有了解了韩愈写作该文的现实针对性,才能理解其伸张正义、赞颂英雄和打击邪恶、斥责小人的主题思想,进而体会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联系生活式导入

教师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练奕君,20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桂平镇城西小学的谢燕萍老师在教学《画》时,则采用了联系生活导入的方式:同学们,平时我们看过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的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2)如果水从山上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开门见山式导入

教师运用简捷、明确的语言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课题和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程序,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导入方法。可以配合实物教具、多媒体或以实验反应来完成。

一位教师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时这样导入:师:大家看到过建筑工地和医院里用的大的氧气钢瓶吗?这些钢瓶中的氧气又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先理解氧气有哪些性质,再学习实验室里制得氧气的方法,我们将从所用药品、反应原理、制气仪器装置与操作、气体收集方法及原理几方面系统地学习。(王春,2011)

援引诗词式导入

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先说道:“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以雄浑的笔触和凝练的语句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它和震惊世界的长征一起永垂千史,光照人间,这就是《七律·长征》。”之后高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巧用时事式导入

用与本课直接或密切相关的时事(当今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媒体上的新闻)进行导入,能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产生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亲近感。还可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一位教师在教学《祖国统一的浪潮》时,这样导入:播放香港回归的实事资料,老师问:“这是什么事件?”学生很容易回答:“香港回归。”之后,课件展示香港由三部分组成,老师又问:“这三部分是如何被英国殖民者一步步侵占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有了答案。”

联系现实式导入

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

一位教师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用轰动全国的红心鸭蛋(苏丹红)这一典型案例来导入教学,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会接触社会,直接或间接都会成为消费者,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这一案件,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安心,又运用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其积极因素,投入课堂学习。

再现史实式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教师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甲午风云》。”“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失败。”“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

创设情境式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创设情境还可以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位教师在教学《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时,上课后,首先用录音机放出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个学生的胸膛,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耻辱的岁月。“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个事变说起。”随后,出示课题。(宋鸿雁,2011)

趣味游戏式导入

教师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通过游戏减轻学习压力,解放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让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事物、丰富知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位教师在美术课堂上,有意识地寓绘画于游戏之中,促进儿童绘画的积极性。在教学“三原色和三间色”一课中,为帮助学生能牢记三原色和三间色,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先发给学生一些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纸剪成的小动物,让学生认准自己手中的小动物是什么颜色。游戏时,再让手拿间色小动物的学生找一找哪两位同学手中的颜色可以调成自己这种间色?找准了,他们就是自己的朋友。(龙湄,2005)

音乐感染式导入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用音乐导入新课,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

一位教师在教学《春》时,先给学生播放了《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名曲,让学生沉浸于春天的美景之中,然后,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从而使学生真正“乐”学。(梁国鸿,2011)

标新立异式导入

所谓标新立异,是指具有独创特点、有新意。标新立异式的导入,是指导入者采取一种新颖的,别出心裁的,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导入教学,取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项链》时导入:一次上晚自修,突然“滴滴滴”手机响了,一看,是一则短信:“偶然与你相见,你双眼对我放电,遇此尴尬场面,我的站姿不敢改变,想用视线与你划清界限,你竟张嘴有吻我的意愿!我的妈呀!”我故意戛然而止,有个大胆的男生喊:“哪个男孩这么大胆子?”(众生笑)我笑了,说:“你上当了!谁家的大狼狗没拴铁链!”(众生爆笑,那男生害羞垂头)我紧接着引入正题:乍一看短信,我们感觉肯定是恋人初见呢!但最后才知原来是看见狗了!回头想想,它的确没有戏弄我们——人家又没说是“人”,只是我们凭自我感觉罢了。所以,这就叫……(学生答: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典作品——《项链》。

妙改标题式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妙改标题,形成标题的相对新异性,定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使之情趣盎然。标题被称作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作为课堂的标题自然也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宁红彬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宁老师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妙改标题,欲擒故纵,既强化了关键词语,又让学生兴趣横生、跃跃欲试。(侯光强,2010)

其他课堂导入方法

朗读导入法。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把学生带进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运用富有感情地朗读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画图导入法。采用图画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勾勒出教学内容的大致画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诗歌《渔歌子》时,让学生根据《渔歌子》的内容,用事先准备好的画笔、颜料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好又快。整个课堂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

演示导入法。通过表演、动作、实验等方式进行演示,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创设情境、再现形象,可以形象化地把学生带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去。在教学《万紫千红的花》时,事先准备了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堂上,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喇叭花马上变成了蓝色,再放进醋里,花又变成了红色,学生们看完这个实验后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具导入法。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导入教学,不仅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核舟记》时,教师可拿出几颗普通的桃核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带着一只装了半瓶水的瓶子和一些石子,然后讲述如何让小鸟从瓶口喝到水,引发学生思考。

奇闻轶事法。教学内容必然要涉及许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其他名人的感人事迹,这些与人物、事件相关的故事,不但引人入胜,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还因为与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榆钱饭》时,介绍作者刘绍棠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诸如此类的奇文轶事是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梁国鸿,2011)

板书导入法。通过板书的方式导入教学要不断地变换板书的方式以给学生以新意。像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等等。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可先板书“老人”“海鸥”,留白“与”字,然后设疑:“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怎样改才是一个恰当的标题?原标题好在哪里?”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老人”和“海鸥”,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老人的海鸥”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标题,但它所界定的内容是写海鸥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是从属关系。只有“老人与海鸥”限定的文章内容,才是写发生在老人和海鸥两者之间的故事。

简笔画导入。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导入,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引人入胜,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更能够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板书课题用简笔图画画一个风筝代替“风筝”。新颖强烈的视觉效果会使学生的注意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果再辅之谈话法,课堂导入的效果会更好。

审题质疑法。先让学生从题目上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读文,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审题质疑还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的兴趣,在教学《爬天都峰》时,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天都峰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谁去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爬天都峰?在爬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张俊荣,2008)

承上启下法。要求教师或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前一节课所学内容加以概括归纳,进一步巩固旧知,然后再以旧知自然推导到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先复习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请同学回顾了上节课学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如何维护新型民族关系。然后,不失时机地从此点切入新课。(刘月芹,2011)

形象描述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内容所涉及的某个人物、事件、过程、场景、景色等带有鲜明形象的对象,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化的情景,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情境。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妍的烂漫,小草鲜嫩逼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竞争抢答法。在教学一些与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相关的内容、所教学的内容中的知识难度不大而信息量又比较大、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及其可以运用竞争比赛法导入的教学内容。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的关键是课前必须向学生讲清目的和要求,必要时还要做些技术和方法的辅导,让学生做好竞争抢答前的准备。(马向辉,2010)

投放包袱法。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相宜、精当的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统筹方法》时:“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教师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

目标展示法。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入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在教学《谈骨气》时,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到“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赵友学,2010)

比较导入法。教师借助于表格、数据、资料等形式列举有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的对比分析,在思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进入探求新知识的轨道。在教学《一氧化碳》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前面我们学习过二氧化碳,今天要学习的一氧化碳的分子比二氧化碳的分子少一个氧原子,这种分子组成上的差异会给两种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

抒情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运用充满情感或哲理的言语、情境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特点是利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由境入情、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激发旺盛的学习欲望。在教学《常见的盐》导入:同学们,1933年,随着一本名为《纯碱制造》的专著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保密和垄断达70年之久的纯碱制造技术终于被公之于世。《纯碱制造》一书被誉为首创的制碱专著,它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纯碱——碳酸钠的有关性质。

矛盾导入法。通过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产生矛盾的情境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矛盾的激励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途径。特点是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解决矛盾的愿望和学习激情。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导入: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能快点干燥,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可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为什么反而更潮湿?这就是与我们这节课相关的问题。(兰建样,2005)

生活情景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模拟、再现,在引起学生想象、联想的同时,把学生融入到所必需的课堂教学的情境。需要教师利用所能利用的生活资源,并加以巧妙使用。一位教师在教学《吾家有女初长成》时,根据课文讲述了母亲的自豪与喜悦,在自己的鞋带上打起了主意。上课后,教师并脚站在讲台旁,让学生观察教师的鞋带,学生顿时来了兴致,争相观看,热烈讨论,得出一个整整齐齐、一个零乱松散的结论。再让学生当福尔摩斯,推断一天舍不得重系鞋带的原因。这时学生已个个摩拳擦掌,提出种种假设与推论。最后披露:这鞋带是我女儿亲手所系,向他们展示的是我的骄傲与自豪,然后顺势导入课文。(马向辉,2010)

成语导入法。成语典故大多是用短短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一定的历史故事、生活哲理,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学内容中涉及许多成语、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教学“吴越争霸”这段历史时,利用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在教学“楚汉相争”时,用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导入。在教学“赤壁之战”时,采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导入。教学效果自然就比较理想。(黄蕾,2011)

案例导入法。为了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把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使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就比较受欢迎。在教学“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教师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案例:1999年11月15日,在武昌三星级新宜大酒店发生了令人愤慨的一幕。有四名日本人正在用餐,忽听日本食客用日语大叫,餐厅经理过来后,这名日本人用双手猛压女经理的肩膀,用膝盖猛击女经理的腿部,令其下跪。女经理虽然没有跪下去,但被羞辱得泪流满面。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准备上去打抱不平,日本食客见势不妙,便匆匆溜走。这时,同学们都露出愤怒的目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女经理为什么要流泪?在场的中国人为什么都被激怒了?假如你是女经理,你会怎么做?……

经验导入法。基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回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导入新课。在教学“幻灯机、放大镜”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看过电影,也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用幻灯机、投影仪进行演示教学。放电影的胶片尺寸很小,怎么会在屏幕上放出那么大的画面呢?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所有这些现象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为什么幻灯机、放大镜、投影仪能使小物体放大呢?为了解开这些谜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和原理吧。(随后教师板书课题)(樊雅平,黄生学,2010)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学艺术的开篇,其艺术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上述所列举的形式,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不断培养和积累这方面的素养,使课堂教学导入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