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崖集中心小学_会宁校史

杨崖集中心小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崖集中心小学_会宁校史杨崖集中心小学杨崖集乡中心小学位于会宁县东南角,杨崖集行政村下街社东山脚下,始建于1932年,校址在杨崖集下街社堡子山,裴玉山任校长。“杨崖集初级小学”正式成立。1959年秋季,“杨崖集初级小学”恢复原名和原学制。1982年,“杨崖集乡中心小学”正式命名,贾秉彦任校长。杨崖集乡中心小学重要年份规模一览表目前有10个教学班,445名学生,教师25人,科任教师合格率100%。

杨崖集中心小学_会宁校史

杨崖集中心小学

杨崖集乡中心小学位于会宁县东南角,杨崖集行政村下街社东山脚下,始建于1932年,校址在杨崖集下街社堡子山,裴玉山任校长。当时有十多名学生,一座教室兼办公室。

1941年校址搬迁到杨崖集下街,命名为“杨崖集保国民小学”。裴成章任校长。1949年后,当地政府支持关怀教育,任命高俊恒为校长。“杨崖集初级小学”正式成立。教师5人,学生80多人。1958年,“杨崖集初级小学”被改名为“杨崖集农业中学”,张文选任校长。1959年秋季,“杨崖集初级小学”恢复原名和原学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2年,“杨崖集乡中心小学”正式命名,贾秉彦任校长。

1994年秋,王焕武任校长。在编教师13人,有学生410多人,共设7个教学班,学校实现“六配套”。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25名教师,10个教学班,学生440多人的乡中心小学,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水平居全县中上水平。

纵观学校发展,可分四个阶段:(www.guayunfan.com)

第一阶段(1932年—1948年)

学校初创时期,校址搬迁不定,规模小、条件差,办学方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长期处于封闭、单一的办学状态。

第二阶段(1949年—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逐年增拨经费,扩建校舍,并不断加强师资力量,纠正了师生劳动过多的现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阶段(1966年—1976年)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它给学校带来了空前浩劫,校长马继仁等同志受批斗,大部分教师被整垮,领导班子瘫痪,学校秩序混乱,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1969年学校复课后,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开辟农业基地。

第四阶段(1977年—2008年)

高考制度恢复后,学校教学秩序趋于正常,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96年被确立为世行贷款“贫三”项目学校,项目总投资40万元,于1996年动工兴建,1997年底交付使用。学校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9平方米,操场面积3100平方米,并配发价值1.5万元的各类教学仪器和价值6800多元的图书,使学校教学实验达到三类标准,图书生均10册。校园建设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六配套达标,电教、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等器材配备齐全,达到规定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基础教育成果显著,1989年至现在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巩固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升学率100%。

纵观学校发展,各阶段是不平衡的,从下表可以看出学校发展的情况。

杨崖集乡中心小学重要年份规模一览表

目前有10个教学班,445名学生,教师25人,科任教师合格率100%。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办学目标:政治坚定,方向明确,严谨治学,全面发展,环境优美,精神文明,力争先进,争创一流。

办学方针:德育为首,教学为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争创先进,办出特色。

办学模式:学校—规范加特色;教师—优化加特点;学生—合格加特长;校园—美化加文明;设备—先进加现代

近年来,学校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安全诸方面实施目标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有效发挥学校领导的组织、协调、服务、决策、沟通作用,有力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3年学校被会宁县委、县政府授予了“会宁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学校荣获白银市“五星级学校”称号。

获得市级“园丁奖”的教师有:

杨承仓、王焕武、何进礼、李登吉、杨林山。

杨崖集乡中心小学历任校长名单:

裴玉山、任师成、姜子贤、裴成章、赵玺章、张汉雄、高俊恒、陈应堂、张文选、马继仁、贾秉彦,王焕武、杨林山

(供稿人:杨林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