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集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杨集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集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杨集初级中学杨崖集乡地处会宁县东南部,杨集初级中学位于杨崖集乡杨崖集行政村北端,依山傍水,环境宜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接管教育,任命高俊恒为校长,从此,民办公管的“杨崖集初级小学”正式成立。1959年秋季,“杨崖集初级小学”恢复原名和原学制,张文选任校长,马继仁任教导主任。1982年“杨崖集七年制学校”实行中小学分家,杨集独立初中建立,“杨崖集初级中学”正式命名。

杨集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杨集初级中学

杨崖集乡地处会宁县东南部,杨集初级中学位于杨崖集乡杨崖集行政村北端,依山傍水,环境宜人。

学校占地面积23.3亩(15533.3平方米),建筑面积4132.5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5128平方米,绿化场地1360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校级领导1人,职工1人。专职教师58人(女13人),其中,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47人,中师学历3人。专职教师学历合格率94.8%。现有教职工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一级中教)11人,初级职称34人(二级中教12人,三级中教22人),未定级13人。

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七年级6个,八年级6个,九年级6个)。在校学生1504人(其中女生660人)。住宿生882人。(www.guayunfan.com)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杨集初级中学的条件设施得到大大改善,办学质量稳步上升,校容校貌整洁美观,教育教学管理有序。回忆历史,杨集初级中学走过的路程也是艰难曲折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杨集初级中学的前身(1982年以前)

杨集初级中学的前身为一私学,创建于民国时期。

民国21年(1932年),裴玉山在杨崖集乡下街堡子山创设了一所私人学堂,当时有16名学生,一座教室兼办公室。

民国24年(1935年),任师成以周家为学东仍在堡子山开设私人学馆,有学生40多名。

民国27年(1938年),姜子贤任教时,原私人学堂改名为“官学”,实行年级授课制。

民国30年(1941年),裴成章将校址搬迁到杨崖集下街(现址)。命名为“杨崖集保国民小学”。人学生50多名。

民国34年(1945年),赵玺章又重建一座教室,一间办公室,学生达60多人。

1946年,张汉雄(毕业于会宁师范),担任校长,自筹资金重新扩建四座教室,已有教师4名,学生70多人。

1948年,张汉雄调往青江任教,由赵玺章任校长,学生达7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接管教育,任命高俊恒为校长,从此,民办公管的“杨崖集初级小学”正式成立。教师5人,学生80多人。

1953年,高俊恒同志调往魏家岔任教,党组织任命张汉雄担任校长,党和政府增拨教育经费,扩建校舍,并加强师资,当时学生全部免收学费。

1956年,陈应堂同志担任校长,聘请民请教师3名。推动了50年代中期杨崖集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8年,“杨集初小”被改名为“杨崖集农业中学”,张文选同志任校长。

1959年秋季,“杨崖集初级小学”恢复原名和原学制,张文选任校长,马继仁任教导主任。同时加强了师资力量,从此,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1963年到1966年,马继仁同志被任命为校长,此间纠正了劳动过多的现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校长马继仁等同志受到批斗,大部分教师被整垮,领导班子瘫痪,教学秩序混乱,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1969年学校复课,缩短学制,“杨崖集初级小学”被改名为“杨崖集七年制学校”。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开垦农业基地。

1977年开始,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1982年“杨崖集七年制学校”实行中小学分家,杨集独立初中建立,“杨崖集初级中学”正式命名。

二、艰苦创业十七年(1982年—1997年)

1982年—1997年这一阶段,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学设备严重简陋。教室、宿舍均为土木结构,时有危房存在。缺少必需的教具、仪器保障,音乐、体育、美术、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开足开齐文化课程,努力抓好各科教学,提高学业成绩。积极开展周会、劳技、家访、团队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开辟第二课堂,如书画、音乐、手工等兴趣小组,推动素质教育的良好发展。

1982年开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987、1988两年度初三会考获全县第三名,1994年初三会考获全县第二名。历年受市、县、乡表彰奖励的教师20多人,学生100多名,学校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三、继往开来换新颜(1998年—)

1998年,杨集初级中学被列入“义教项目工程”学校,投资79万元,建筑面积2432.5平方米。2003年又被列入“危改项目工程”学校,投资44.14万元,建筑面积967.92平方米。2005年,“国家农村寄宿制项目工程”又在该校实施,总投资22.8万元,建筑面积580平方米。经过三次项目工程实施和学校配套工程建设,始成学校现有规模。现在,校园整洁,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相对独立,又自成一域。以中央走廊为轴,东为宿舍,西为教室,北为教学楼。校舍符合标准,采光通风良好。走廊两侧墙报图文并茂,校园文化氛围较浓。

2001年,“校校通项目”实施,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拉开了序幕。2003年“远程教育试点工程项目”实施后,构建了多媒体室、主控室、计算机室。2006年10月,学校又自筹资金,装配了电子备课室,建设了校园区域网。现在,学校拥有计算机55台,实物投影仪1台,光学投影仪6台,DVD2台,彩电3台,卡座4台,录音机15台,专业音响1套,速印机1台,打印机2台,脚踏风琴2台,手风琴2台,电教资源较为丰富,基本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要求。

学校现有课桌凳880双人套,202单人套。建有生化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广播室。有Ⅲ类实验、文体器材一套,图书17842册(生均11.9册),报刊杂志种类较为丰富。

学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高度秉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学生成才的育人理念,形成了“开拓、进取、创新、创优”的校风,“教德、开智、健体、立美”的教风,“质疑、求异、善学、活用”的学风,并始终以“好假云梯上九天”的校训作为激励,不断朝新的管理目标迈进。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制校相结合,本着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形成了校长负责制下的主管领导分工管理和学生分级管理体制。五条管理线:“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组”,“校长—政教副校长—政教处—年级组”,“校长—团委—团支部”,“校长—后勤处”“校长—学生会”,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并列运行,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

学校特别重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的建设和落实。先后制定了各处、各室、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教师工作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师出勤、师德、考核、学生奖励、评优选先制度;制定了后勤服务、校产管理、食堂管理、财务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安全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记可查,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

学校在落实各项制度的同时,尤其重视安全工作,成立安全领导小组,防患于未然。每学期定期进行安全教育,集中组织,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防灾应急预案,完善了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确保饮食卫生和各项安全工作。对各种安全事故有防范措施,有紧急预案,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措施、有方案、有落实。现在,学校已被评为“平安校园”。

杨集初级中学有一套作风民主、团结协作、敬业精神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成员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平均年龄33.3岁。拥有一支品德优良、业务过硬、作风严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爱生,奉献,乐教”的精神;二是重视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责任制建设;三是树形象、学典型,“拔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四是完善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从而使教师从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价值观念上达到新境界,业务能力上达到新水平,服务质量上达到新标准。

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捆绑式”的“师徒结队”,“以老带新”模式,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树旗帜、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并鼓励、帮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进修,提高学历,增强素质(现在,参加自考、函授电大等途径的在职自修人数21人,占全校教师的36.8%)。

为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业务素质,学校注重政治学习、业务学习。通过集体(全校、年级组、教研组)学习交流或个人自修反思,提升师德师能,使之真正能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安于奉献,乐于教学。为提升教学水平,教研组下大力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研讨会,互相观摩交流,共同借鉴提高,使新教师尽快进入驾驭课堂教学的角色,老教师吸收最新教育理念,融入到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去。

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共同提高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形成了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中心,以管理促质量,教书更育人的教育管理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文件、法规、精神,遵循《会宁县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会宁县杨集初级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常规》,使教学各环节规范化、常规化,从计划到组织、实施、监控、检查、评估、研究、分析、总结等环节,都能落到实处,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学校有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入学、转学、休学、复学制度,坚决巩固两基成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入学、巩固、合格“三率”达(超)标。有完善的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档案室、广播室等管理制度。有可行的教研活动、政治业务学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案与作业设置等具体管理制度。

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全课程,无随意增减课程、课时现象。各年级各科均按规定设置作业,种类齐全,并有《杨集初级中学作业设置与批改管理制度》作为作业布置、规范批阅的依据,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案、作业、笔记,至少两次,并写出检查报告,在全校教师大会上通报总结,以查漏补缺,完善后续工作。

通过加强教学科研,增强教学活动中的科技含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

首先,通过思想引导,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研究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弥补个性不足,提高自身品位,朝一流教师的目标迈进。

其次,通过教研组的组织实施,制定计划,确立课题,加强研究,开拓创新。根据新课标新理念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努力探索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积极走适应教育形势的教研教改之路。

在积极的教育教学探索、实践、改革中,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教学论文撰写、优质课竞赛、说课竞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教师们积极参与,出手非凡。

学校在综治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政教处全盘部署,各年级主任负责筹划,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各科任教师共同协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教育机构,使德育教育实实在在得以落实。学校团委也建立健全各支部班子,利用多种可行的方式,如周一升旗仪式(学生国旗下演讲;领导总结讲话;颁发文明锦旗),教室内外墙报宣传,张贴名人画像、格言、规章制度、文明标语,举行各种文娱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操、刻苦学风、勤俭节约、尊师爱幼的美德,使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校成为好学生,在社会上成为好人”。

在教好、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更注重开展活动课、劳动课,开设第二课堂,创办兴趣小组,举行篮球、拔河等各类体育活动,举行演讲比赛、每年一次的“迎元旦”书画展及歌咏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次获奖。

学校也十分重视实验、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学工作。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精神。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并运用到学习中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通过开设劳动课,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懂得勤俭节约,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

学校坚持执行体育、卫生、劳动、技术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学生体育合格率96.5%,达标率93.2%。学校每年组织师生体检一次,学生近视眼新发病率低于2%,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在校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礼貌习惯,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知荣明耻、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讲究卫生,无违法犯罪现象,操行评定合格率在99%以上。

(3)集体荣誉称号。

2002年,会宁县教育局授予初三(1)班“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

2004年5月,共青团会宁县委、会宁县教育局授予我校团委“先进团委”称号;同年6月,白银市教育局授予初三(3)班“先进班集体”称号。

2005年9月,会宁县教育局授予学校“全县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集体优胜奖”称号;同年12月,白银市教育局授予学校“白银市园林化学校”称号。

2006年6月,白银市教育局授予初三(3)班“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同年9月,中共杨崖集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授予学校“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会宁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平安校园”的称号。

(供稿人:吴学笃 王武征 王 宏)

杨崖集初级中学历任领导一览表

续 表

教师获奖情况一览表

续 表

杨集初级中学1998年以来初三毕业会考成绩统计表

注:此表统计数据系从每年教育局关于初三会考及升学考试成绩总评文件中摘录。由于每次的统计项目不一,故有些数据无法上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