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学术界目前对乡土志书还没有全面、专门的研究。第二章,社会之反响与乡土志书之编纂。介绍了政府的审查制度,以及因民族内容引发的教科书案。第三章,对编者个人及乡土志书的个体研究。比如“尊君”与“排清”,就同时现出在不同的乡土志书中。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的乡土志书及乡土教育。乡土教育走向平民,乡土志书的学术化、大众化。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_清末民初乡土教育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学术界目前对乡土志书还没有全面、专门的研究。因此本书的研究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整理;二是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体例、地方特色进行探讨。

文献整理是本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乡土志书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存书当在四百种以上,是一种数量可观的特殊历史文献,但以往的研究颇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对乡土志书的产生背景、编纂过程、作者群体、语言风格以及数量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旨在对乡土志书形成宏观的把握。自乡土志书产生起,就其性质、编纂体例、语言特色诸方面产生了诸多讨论与争议。而编者因其个体特性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编纂的乡土志书也风格各异。本书将通过个案的研究来揭示这种复杂性。

内容探讨是本书的重点。乡土志书的主体是小学乡土教材,它和高中、大学的史地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文本篇幅大多较小,少则几千字,多则十数万字;内容多浅显易懂,少有“微言大义”赋含其中,或者说普遍不具有太多的意识形态的成分。而乡土志书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仍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因此,本书尽量多地对不同乡土志书的文本进行解读,以求探清其思想源流,并由此反映其时代特征。

本书的主体分为绪言、正文五章、余论以及附录,共四大板块。(www.guayunfan.com)

绪言。由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情结引出本书选题的意义、前辈学者的研究现状、本书研究方法与结构。

正文第一章,揭示乡土志书产生的历史背景:西方新式教育思想的影响,留日学生的呼吁,晚清政府教化群众“尊君、爱国”的期望,导致了对乡土教育的需求。

第二章,社会之反响与乡土志书之编纂。乡土志书的编纂群体包括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留日学生与学堂教员、社会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成员,以及其他团体及个人。众多编者编纂出了不同特色的乡土志书。介绍了政府的审查制度,以及因民族内容引发的教科书案。

第三章,对编者个人及乡土志书的个体研究。包括留日学生侯鸿鉴、国学大师刘师培、上海本地士绅李右之、陕西“关学儒宗”张元际,以及他们对地方的关注重心和对社会出路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爱乡”而后“爱国”是乡土志书的编纂宗旨,但对于不同编纂者而言,其所爱之“国”则可能大异其趣。或者说,编纂者们用了相同的概念或话语,却表达出不同的期许。比如“尊君”与“排清”,就同时现出在不同的乡土志书中。这些不同的乡土志书,刻画出生动的社会图景。

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的乡土志书及乡土教育。乡土教育走向平民,乡土志书的学术化、大众化。

余论。对乡土志书的总体评价。

附录。“乡土志书目提要”系以《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为基础,参考《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及大量文献资料,列出了目前存书和曾经成书的乡土志书目,以及部分相关内容。

【注释】

[1]费孝通:《忆小学乡土教育》,见《往事重重》(“书趣文丛”第五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该文后来以《乡土教材和社会调查》,收《费孝通文集》,第十二卷,群众出版社,1994。

[2]范学宗:《乡土志浅谈》,见《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中华书局,1984。

[3]《中国方志大辞典》,第3页“乡土志”条,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5](明)程敏政:《皇明文衡》,卷二七,四部丛刊本。

[6]《池北偶谈》,第189页“史兵部”。中华书局,1982。

[7]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七年版。

[8]《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5。

[9]《地理小辞典》,日本三省堂出版社,1985。

[10]朱士嘉:《方志之名称与种类》,载《禹贡半月谈》1934年第1卷第2期。

[11]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补篇》,载《史学年报》1938年第2卷第5期。

[12]赵燕声:《馆藏乡土志辑目》,载《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第2辑,1946。

[13]史继忠:《方志浅谈》,载《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1-2期。

[14]范学宗:《乡土志浅谈》,《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中华书局,1984。

[15]黄曙光:《乡土志述略》,载《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4期。

[16]许霆于:《乡镇志、乡土志、乡土教科书》,载《福建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5期。

[17]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载《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18]黄曙光:《乡土志产生于何时》,载《福建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2期。

[19]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齐鲁书社,1987。

[20]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1]行龙:《清末乡土志的史料》,载《山西地方志通讯》,1987年第1期。

[22]易邵白:《清末乡土志初探》,载《志苑》,1992年第3期。

[23]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4]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5]侯春燕:《关于晚清乡土志的思考——兼谈当代修志的问题与出路》,载《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6期。

[26]巴兆祥:《清末乡土志考》,载[日]《史学》,第73卷1号,2004年6月。

[27]陈碧如《乡土志探源》,张梅秀《清末民初山西乡土志书17种述略》,载《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4期。

[28]巴兆祥:《论近代乡土志的几个问题》,载《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

[29]陈南其、邱淑如:《方志〈氏族志〉体例的演变与中国宗族发展的研究——附清光绪〈乡土志〉总目录》,载《汉学研究》第3卷第2期。

[30][日]佐藤仁史:《清末民国初期における一在地有力者と地方政治——上海县の〈乡土史料〉に即して》,载东京大学史学会《史学杂志》,第108编12号。

[31][韩]金钟润:《国家史与乡土史的联系》,《乡土史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97。

[32]该书系《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新疆卷的一部。

[33]傅振伦:《〈巴县乡土志〉提要》,见《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4]骆伟:《岭南乡镇志、乡土志述评》,载《广东史志》,2003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