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研究生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随着规模的扩张,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文素养的缺失。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人文素养也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平台,与人文素养紧密相关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在高校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其效果却鲜能惠及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_学科建设与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随着规模的扩张,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文素养的缺失。研究生教育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人文教育并没有跟上来,研究生在获得高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却在价值观责任感、人生品位等人文素养的诸方面发生错位或迷失,这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里面除了社会环境、高教策略、培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层面的原因,即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对人文素养的认识不足,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实践的力度和方式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拟从人文素养的核心,以及它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分别加以论述,以企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人文素养的内核

何谓人文素养?这是开展素质教育以来的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不过在众多的辩论过程之中,显现出了一点:人文素养是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的内在素质和精神修养。可见,内在价值和精神品质是它的基本属性。如果对应于它在英文里的表述Human qualities还可以发现,这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的内在素质和精神修养是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基本素养。也就是说,人文素养是关涉人的存在之基、立身之本的素养。一个个体因它而成为人,缺失它而不得为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它是划分人与非人的一把标尺。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可以没有某些方面的知识,但不可以没有起码的人文素养,否则即为非人。

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此重要的人文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下面分而述之。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从外到内依次构成同心圆的关系:其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以文化知识(尤其以人文学科知识为主)的学习和积累为基础,熏陶习染而成的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习惯、礼仪、规则等文化习俗之中;其二,一个人在知识获得和行为实践中因知识、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其三,一个人在探索知识、行为实践中修习而成的内在品质,不是知识性的内容,不是概念习得和逻辑学习可以得来的,而是相应的价值观、道德良知和人生态度的外显,这些相应的价值观、道德良知和人生态度等精神性内涵正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精神。由此可见,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良知和人生态度,这些精神性内涵才是评判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所在。与这些精神性内涵相比,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外在的东西,一个成功的受教育者,不仅仅在于获得了后者,更在于拥有了前者,前者比后者更具有优先权。(www.guayunfan.com)

以上所述人文素养的三个层面,显出了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强调后天的修为,亦即人文素养是人在后天修习中形成的精神性的东西。强调人的后天修为,就是强调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实现可以体现在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展开为认知、伦理和审美等实践活动,最终企向真、善、美。生活之中企向真善美的后天修为,可以化掉自然人性的粗鄙生糙,增进人文素养。荀子所谓“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上,对人文素养的强调也都是基于它对人的重要意义。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高扬人的主体价值,席勒呼吁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对人文素养的早期理论发凡。100多年以前,当狄尔泰明确提出对人文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时候,其实已经意识到了人文精神对于人的独特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观念,毫无疑问也有人文素养的考量,只不过它以批判话语的方式展现出来。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文素养不同于人文学科的素养,后者是关于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研究能力,尽管人文素养在很多情况下借助这些知识和能力而来,但它本身并不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而是在这些知识习得和能力获得的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意志、审美等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不是一般的知识和能力,它紧密关涉人的尊严和价值,其内核是这样一些精神性内涵———价值观、道德良知、人生态度等,人文素养根本上讲是对人之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二、人文素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对人文素养内核的发掘,可以发现,它是所有人生教育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成为真正的人,而人文素养恰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养,亦即人文素养是人的精神性内核,所以人文素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人文素养也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就单独的个体而言,研究生教育是该个体受教育历程中的一个独特阶段,这个阶段有其特殊性,即尤其重视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不外乎此。可见,在研究生教育的一般理念中,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是第一要务。但是这一理念却与教育初衷发生了错位,应当成为教育核心组成部分的人文素养在这里却没有体现。结果,研究生教育就成了单条腿走路,当然其后果就可能是畸形之人。

事实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当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以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而与人文素养紧密相关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仍然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甚至有的单位压根无开展的意识。高校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平台,与人文素养紧密相关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在高校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其效果却鲜能惠及研究生。既有的研究生培养是以分散培养、个别指导和自我教育为主,本身就缺乏旨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机制,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爱好,缺乏一种整体的自觉意识。顺理成章,人文素养就成了真正的“专业之余”,成了业余时间里可有可无的点缀。

如果说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中,人文学科是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依托的话,那么理工科研究生就具有一种先天不足。从高中分文理科以来,在长达6年以上的时间里,一个学生几乎就被限制在一个自然科学和纯粹专业知识的世界之中,教育体制之中几乎见不到人文素养的积极引导,自然地,当他成为一个理工科研究生的时候,就会由于先天的知识不足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这种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会为社会培养出高精专的工程师、技术专家,但是这群人中也会出现更高比例的品行不端者、心灵扭曲者甚至高科技犯罪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科研究生一定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文科研究生所攻的专业主要从属于人文学科,但是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研究能力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后者是精神性的价值内涵,前者则是一种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当前的文科研究生,在施教的过程中强调的仍然是前者。这种文科教育的产品同理工科大体相同,不外乎一些知识专家和学术研究者,至于有严格操守自我、饱含人文素养的价值主体则鲜有所获。不管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还是文科研究生教育,都存在同一种弊端:重视学术性、忽略人文性,重视专业教育,忽略人文教育。这样的弊端最终展现为一系列鲜活的研究生个体:剽窃抄袭的、品行不端的、昧良心的、无责任感的、自杀的、怀恨社会的、乃至犯罪的……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媒体报端时有所见,兹不赘述。由以上种种现象可以看出,人文素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缺失到了何种程度。

而这一系列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恰恰说明了人文素养之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人文素养之于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可有可无的,在一个人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强调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方面,单此一面还不能够成就整全之人,研究生教育还必须强调另外一面———人文素养,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正途。怀特海曾经说过:“一个大学毕业生,一定要把课本及笔记遗失或焚毁,忘掉为准备考试所记诵的全部条目,然后自问学到了什么,这才是他所学到的。”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亦当如此。总之,人文素养之于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研究生教育不能只重视学术性而忽略人文性,必须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

三、加强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要加强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首要的工作在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即对人文素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人文素养是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的内在素质和精神修养,其内核是这样一些精神性内涵———价值观、道德良知人生态度等,诚如前文所言。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方能从根源上强化这种意识: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也应该具备这些内在素质和精神修养,所以人文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意。只有当这样的观念深入内心之中,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决策者、管理者一直到教师、学生,才会对人文素养翘首以待。

在摆正这个根本性的观念之后,还需扭转以下几个具体的思想:其一,以为人文素养教育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之前就已经完成,研究生教育应该致力于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专业教育。通过前面对人文素养内核的梳理,可以发现,人文素养不是一般的知识性内容,而是精神性的价值内涵,它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一世,所以人文素养教育不是某个教育阶段的独有目标,研究生教育阶段之前一个学生不一定具备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因此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也不应该偏废,价值观、道德修养、人生品位也同样应该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得到重视和提升。其二,提高人文素养就是学习人文学科的知识。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之所以与人文素养紧密相关,原因在于其学科方面的特殊性,即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非常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培育,或者说这些学科就是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化、学科化表现。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知识化、学科化的内容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这些知识化、学科化的内容并不是人文素养本身,二者是一种“言外之意”的关系。所以学生在修习的过程中,不能够仅限于记诵、掌握知识性的“言”,更要超脱其外得其真髓。有鉴于此,在施教过程中,尤其是在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教育过程中,要有的放矢,不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点文科知识就了事。其三,文科研究生不需要提倡人文素养教育。这个观念是和第二个观念连在一起的。文科研究生以人文学科知识为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仅仅是专业方面的要求,文学常识、史学史料、哲学原理、绘画雕刻等艺术技巧,都是知识性、技巧性的内容,以此为务者获得的仅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素养,而不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所培育起来的价值观、道德良知、人生态度和审美品位等,它是个体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的内在的精神向导。所以,文科研究生的培养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科性的知识和专业研究能力,更要借助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深入到学生的内在生命,以充沛其内在精神,真正提升其人文素养。

要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单单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施教层面形成相应的制度,以保证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理念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相应的制度宜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

其一,加强导师制建设,发挥导师在研究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导师在授业的同时,还要传道,既要讲授专业知识,更要传道,所传的道即做人的道理和良知、治学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人生的态度等人文方面的素养。从国内既有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现状来看,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当下高校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比较密切,二者要在一起度过较长的学术生涯,导师的治学风范、自我操守、人生态度,都会对研究生的价值观、道德良知、人生态度和审美品位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鉴于此,导师制建设在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首先,导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师德师风方面的素养,这是言传身教的源头,学校和教师自身都要有意识地为之付出努力。其次,导师要有开展人文教育的观念,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尤其要扭转专业至上、学术至上、论文至上的观念,在传授专业知识、培育学术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展开一些人文性的引导和启迪。最后,为了保证言传身教的效果,必须控制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

其二,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培养方案,增设一些有益于人文素养培育的规则,并使之制度化。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人文学科知识的比重。人文学科的知识尽管不是人文素养,但却可以借此知识的学习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要加大这方面的比重,可以尝试打破学科界限开设课程,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自身的良知、责任、人格、情感、品位等人文价值。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德育、美育、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公选课,为人文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在考核方面加大人文素养的考核力度,并在制度上体现出人文价值的分量。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在研究生中期考核、论文和设计的选题、开题、答辩等一系列环节展开,比如论文或设计中如果体现出了浓郁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就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此外,还可以把慈善、环保、义工之类的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这些能够体现其人文素养的行为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并制订相应的奖惩规则,予以引导。如此一来,就可以纠正单以学术价值为考核标准的不利局面,最终使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多一层制度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2]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M].赵稀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赵睿.研究生人文素质调研及其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4).

[4]傅佩荣.爱智的趣味[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杨江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