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思考与构建_规模化发展下的研

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思考与构建_规模化发展下的研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针对研究生群体的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道德教育问题。当下,认真挖掘我国道德教育的传统渊源,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构筑研究生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所以,道德建设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思考与构建_规模化发展下的研

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思考与构建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 孟 燕

摘 要 高素质人才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当今研究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泛滥呼唤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探寻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传统渊源,以中华民族精神为研究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研究生道德教育的灵魂,以集体主义教育为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诚信教育为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重点,以鼓励实践与创新为研究生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以深化的道德理论构建研究生道德教育内容。

关键词 道德教育;中华民族精神;诚信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同时具备高度文化素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发生在这一社会群体上的各种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学术不端、论文造假等不良道德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在教育中一贯强调道德教育,我们不禁要思考,从小就开始持续进行了多年道德教育,为什么还会出现研究生道德滑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个体自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在其成长过程中,随着智力水平的提升,我国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却因循守旧,口号式的道德教化存在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这种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开展针对研究生群体的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道德教育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道德教育,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当下,认真挖掘我国道德教育的传统渊源,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构筑研究生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www.guayunfan.com)

一、道德教育的传统渊源

“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时代已经产生。《逸周书·本典》中周公说:“有智、仁、义、德、武”的国家能够倡明。“《国语·周语》里引周襄王的话:‘茂将明德,物将自主’。相反,如果失去德‘则鬼神不至万物散失’”[1]。《逸周书·常训》曾讲“九德有奸,万物不至”。万物不至自然就失去了权威的合理性,失去了理性的依据与价值的本原。所以,道德建设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我国古代道德建立的基础和治国的思想保证。在《为政》篇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了强调“仁”孔子在《尧曰》中提出了“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夷”的观点。“尊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种“恶政”是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意思是说事先不教化而杀人叫做虐;事先不预告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命令下达很晚又要求限时完成叫做贼;给人东西却很吝啬就是小气。坚持“德治”则必须反对和抛弃这些暴虐的政治。除了以上观点,他还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的道德哲学范畴,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还强调个体人性的自我修养,并要求人们讲“礼”。“仁”是就伦理关系方面强调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而“礼”则是从社会制度方面来谈以德治国。他把“仁”与“礼”结合起来,兴“礼”行“仁”,主张把“仁”的精神贯彻到统治阶级的治国政策中去。

孟子从“人性善”出发,认为在人们的心中有一种先验的“善端”。他把这种“善端”分为四类,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引申出仁、义、礼、智“四德”的道德范畴。“四心”是“四德”的萌芽,“四心”发展扩充起来就形成“四德”。孟子指出“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荀子从“人性恶”出发,认为要“化性起伪”、“积善不息”。如果对“恶性”不改造,人性就不能达到完善的境界。

儒家文化在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后,发展到西汉时,董仲舒把儒学官方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继承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说,又取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违则天下乱”的“三纲”思想,实现了儒法结合,提出了德刑并用、德主刑辅的统治方针,尤其主张充分发挥“礼乐教化”的作用。从此,儒家的四书、五经和仁、礼之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学习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学而优则仕”,不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老百姓要为仕则必须学习儒学,百姓也以儒学所规定的“礼”、“仁”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得重“德”、倡“德”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格,以德为本也日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构筑研究生的道德教育,一方面须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为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全面深化与发展研究生道德教育。

二、以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构建研究生道德教育

1.研究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是民族凝聚力不可缺失的黏合剂。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中包括主观因素和制度因素,即涉及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政治制度的结构与改革,甚至正确的决策和指挥等。在主观和制度的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民族精神。

对一个国家来说,制度机构等只是器物意义上的国家;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则是道义上的国家。道义上的国家虽是形式上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在传统习惯上,人们往往以“民族”、“王朝”或“国家”为优先认同单位,个体则把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文明”与自己的“民族”联系在一起,又把民族与自己所在的国家等同起来。所以,这种强调为整体、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尽忠献身的精神,通过长期的道德教化就升华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总体特征。一个民族的自豪感,民族的自我意识,不怕困难,不畏强敌的精神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民族缺乏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失落,则国将不国。一个民族自我意识的失落,精神上的矮化,才是真正的落后,是这个民族衰亡最突出的表现[2]。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对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要强调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服务与献身的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既是研究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的确认,也是我国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抵制大国支配和控制的强有力的武器。

2.研究生道德教育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从古至今,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理想。古代文人的理想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这个理想往往难以达到。达不到,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研究生年龄从20岁到40岁,年龄跨度大,属于青年中后期,其群体的思想状态也不对称,总体来看理论思维发展较快,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但大多数同学的社会化过程还未能完成,社会成熟滞后于心理成熟。表现为社会经验不足、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强等。通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3.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集体主义教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重视整体精神的道德教化。中华民族坚持传统的中国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首先,从作为我们民族精神象征的龙的形状来看,它集蛇头、蛇颈、鹿角、兔眼、牛耳、蜃腹、鲤鳞、虎掌于一身,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兼容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作为群体的整体精神。其神重于形,德重于体。其次,“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天-地-人”和谐一体的宇宙观念”[4]。我国《尚书·洪范》中最早提出了“五行”学说,通过“五行”的相互转化说明世界的整体性。由整体的自然宇宙观推及人类社会,强调人类社会也应该注重整体统一,注重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国家、民族与个人利益关系上,孔子的“主忠信”就是提倡忠于国家。西汉初年的政治家贾谊在其《治安策》中也提出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观点。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主张“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利”;反对“重义轻利”、“见利忘义”。当今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符合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唯一目的的。正是整体利益和大一统的精神,才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发展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才使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凌辱而依然能够顽强生存,同样,我们今天拥有了这种精神,才使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行的和平演变阴谋难以得逞,也必将使社会主义中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继续发展和壮大。

4.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重点是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厚德载物、诚实不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构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敢于负责,不弄虚作假;守信,就是要遵守诺言,讲究信用、信誉。“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是天和人的最高原则。儒家提倡“信”德,倡行重承诺、守诚信。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唯有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方可具备诚信的品格,进而达到君子型的理想人格的境界。在儒家看来,信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一些思想家还从“知行合一”角度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命题。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信”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影响遍及社会各领域,信用直接反映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规范的认同。人无信不立,社会无信不稳定。诚实守信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失去诚信,整个道德体系都要动摇;失去诚信,一切道德将不再成为道德。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更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责任。研究生要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须先从修身做起。以诚信为人,以诚信立身,是当今研究生道德教育的根本内容。

5.研究生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是鼓励实践与创新

自古以来,道德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尚贤、重行、诚信的践行原则。中国古代的智者、先哲们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知易行难”、“行重知轻”等观点。孔子提出“力行近乎仁”。朱熹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王夫之继承了朱熹重行的思想并将其加以扩展,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下学而上达,岂达焉而始学乎?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卷三)。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由于经常性的宣传和教育,这一思想已经深入到民族精神当中,我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观点。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我国国力日益强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塑造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研究生群体,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最终着力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庞士让.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4-02-03.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4]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