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鸦片战争爆发_渐摄与融构_中西

鸦片战争爆发_渐摄与融构_中西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战争爆发_渐摄与融构_中西第一节 鸦片战争爆发传教士在中国以近代科学为媒介进行传教,近代科学在中国得以短暂传播。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再一次开始在我国传播。但不可否认的是,因其只注重技术的发展,缺乏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传统科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鸦片战争爆发_渐摄与融构_中西

第一节 鸦片战争爆发

传教士在中国以近代科学为媒介进行传教,近代科学在中国得以短暂传播。但自王锡阐和梅文鼎首倡“西学中源”说后,“西学中源”说大肆畅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从此销声匿迹。与此同时,满清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采取了文化高压政策,致使思想被束缚,初露头角的实学思潮进一步沉落,最终走上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注经、释经的考据学道路。西学东渐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土壤,顶多只能在考据学中找到近代科学实证方法的“影子”,但这毕竟与真实的近代科学方法存在着本质区别。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再一次开始在我国传播。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西方

我国是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文明是人类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我国的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有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有墨翟、张衡、祖冲之等一批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也有《墨经》、《九章算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批古代科学技术典籍。但不可否认的是,因其只注重技术的发展,缺乏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传统科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是自康熙后期闭关锁国之后,在一大片歌功颂德声中,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以及在惨绝人寰的文字狱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乾嘉汉学”中一头钻进故纸堆里。到了乾隆后期,“太平盛世”的粉饰已经遮掩不住衰败的颓废,各种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到了嘉庆年间,国势更加衰落,边疆多事、灾祸连年、官吏腐败。到了清朝末年,国家政治日益腐败、军备松弛、民不聊生,更不用说传统科学有怎样的发展。“承乾隆流失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1)因为“坚守”着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采用机器生产来提高和改进生产的需要,我国开始落后于世界经济竞争,接着就是军事力量、政治上的落后。

此时的中国,封建制度的积弊和顽疾日益暴露出来,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此时雪上加霜的是清政府开始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实行长时期的“禁海”,严禁本国商人赴南洋等地经商贸易,严格限制中国商人制造海船。沿海各省渔船只许用单桅(福建可用双桅),梁头不得超过一丈,舵工水手不得超过二十人,捕鱼不许越过本省境界。在这样的政策之下,清廷对西方制造品也不加分析地一概视为“奇技淫巧”,予以排斥。这与康熙前期开明的政策是完全不同的,康熙后期以及雍正年间,都对西方的科学文化,采取不加分析的深闭固拒态度,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还自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别国都是“夷狄蛮貊”。这种态度一方面扼杀了国民的创新思想,限制了军事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利于对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吸收,终于使我国在那一段时期越来越走向衰落。(www.guayunfan.com)

在西方,情形完全不同,到了公元15、16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迅速成长起来;到了18、19世纪,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壮大。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英国出现了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机器,如珍妮纺纱机,并发明了动力机——蒸汽机,成功地实现了将自然能源转化为机械动力。到了1830年,英国纺织业已完全过渡到以蒸汽机为动力,并且,蒸汽机不断被使用到一切需要动力的地方,实现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生产的一系列变革。

18、19世纪的欧洲科学、哲学、神学,乃至一切门类的文化、艺术、工艺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两百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则完全被隔离在这个进程之外。而这时的中国社会,又一次落到北方少数民族手中,满族的严厉统治,搞得没有些许活力,这是不断为中外历史学家所感叹的。(2)

18、19世纪之交欧洲的科学理论成果如表8-1所示。

表8-1 18、19世纪之交欧洲的科学理论成果(3)

续 表

续 表

“可以说理论科学的含量是技术进步的标尺,只有科学理论才使经验性技术突破了经验的范围。”“科学理论与生产应用相结合,转化为生产技术。前者指导后者如何操作,这样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具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4)为此,科学理论的发展为欧洲各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技术的发展又以提出问题和提供条件的方式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并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看到的只是西方的技术,“我们只在应用方面有很清楚的思索。我们不问某些其他类的问题,如关于杠杆的原理、静力学平衡的基本原理等。尤其是,我们从来没有像牛顿那样思考力学的视野是什么,在静力学之外,让力学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宽广的视野”(5)。

“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就是典型例子。因此,有人将这两者称为器物科学观,因为只是将科学简单地等同于技术。这种器物科学观直接带来了两个后果。①国人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这对完整理解西方近代科学这一概念带来了阻碍;②将科学等同于技术,这使得国人并不理解西方科学的文化背景,从而导致中西文化并没有真正融合,中国文化依然按其固有的传统发展着。“没有科学基础的实用技术难以超出经验所能及的范围,古代社会的经验性技术在达到一定的丰富程度之后将会出现巅峰,巅峰则意味着停滞。”(6)而我国就是这种现象的典范。

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增,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它的海外扩张之旅。当大清王朝还自我陶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正逐渐逼近,正如龚自珍所描述的,中国可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是,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统治者被一片歌舞升平的假象所蒙蔽,朝野上下都充斥着歌功颂德之声,浑然不知已经来到国门的侵略者。而且自雍正开始到光绪年间,将近一百多年的闭关锁国,致使国人的地理知识,远不如利玛窦时期的徐光启等人的水平。光绪皇帝和众多大臣都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有多大,有没有陆路相通。更有一些大臣如耆英、琦善甚至汇报说,英地一片漆黑,船行半月才能见到天日,而且英国女皇自择配偶,是蛮夷之国,不知礼仪廉耻。

虽然国内对英国等知之甚少,把他们排除于国门之外,但中国庞大的市场却早已使英国资本家垂涎欲滴,急于打开中国国门。有人估算,只要每个中国人的衬衫下摆增长1英寸,曼彻斯特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英国最初是计划通过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想用毛纺织品、印花布打开中国市场,但此时的中国市场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需求不大,反而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大量出口国外,为此最初中英间的贸易一直有利于中国。这样的局面,对于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的英国资产阶级来说是不甘心的。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英国资产阶级不惜借助鸦片来改变贸易上的入超地位。肮脏可耻的鸦片走私日益猖狂,除了大量白银流失之外,又严重危害国人的健康。据不完全统计,到1835年,清朝吸食鸦片者超过200万人。“山雨欲来风满楼”,中英两国的交锋不可避免,而战争结果已成定局,不必预测。

二、林则徐

鸦片战争的大炮打响之后,还有人顽固坚守“闭关锁国”的政策,力主禁海,断绝中外贸易。甚至有人提出:“制夷要策,首在封关”。与耆英、琦善等这些昏聩者相比,林则徐无疑是一位卓尔不群的经世之才。他看到了英国的强大,力主采取措施要缩小中英之间的差距,而不是关起国门,不予理睬。他建议改革漕运为海运,还婉转地向道光皇帝提出过币制改革的建议。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同年6月,将缴获的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除了禁烟之外,林则徐还多处向人打听英国的情况,同时“还在自己的行辕里组织一批人翻译西方书报,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滑达尔格国力律》、《华师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佚)、《澳门新闻志》(又选辑为《澳门月报》)等”(7)。

林则徐还积极招募乡勇,希望能唤起人们的忠君报国之心去赶走侵略者,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作为鸦片战争前奏的穿鼻战役中,英国军队轻易地击毁了四艘中国船,但林则徐还是没有改变英军“腿脚僵直,不善陆战”、“若至岸上,更无能力”的看法。当然即使林则徐认清了双方的差距,战争也难以改变最终的结局。因为双方的差距,绝不仅仅是一两件兵器上的差距,而是整个国家科技水平与工业实力的差距,以及社会制度上的差距。但我们不可否认,被范文澜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用其实际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的确大大助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但也给英国殖民者提供了战争的借口。原先由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英商被死死限制在广州城内。面对这一局面,英商当然不肯罢休,而禁烟就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借口。他们试图为其鸦片走私合法化及其他贸易的强制进行而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于是,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便开始叫嚣着要立即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

1839年10月,英国内阁会议正式作出了对华战争的决定。1840年6月,“由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28艘运输船以及540门大炮、4000名士兵组成的英国侵略者驶抵伶仃洋,发动了这场不义战争”(8)。1840年7月5日,英军攻陷定海,继而北上进逼天津。8月11日,在大沽口外示威,并发布照会,要求清廷割地赔款。清政府主张采取妥协的方法换取和平,道光皇帝罢免了林则徐,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1月27日,琦善到达广州,立即解除军备,但英军则在1841年1月初发起突袭,攻占虎门口外的大角、沙角炮台,中国守将陈连升父子英勇牺牲。

琦善惊恐之余,向英军乞和,英军在1月21日提出“割让”香港全岛、开放广州,并让清政府赔款600万元。1月26日,英军攻占了香港。次日,琦善与英军谈判,断然拒绝开放广州、割让香港的要求,但对于赔款和在香港划地为英人寄寓停泊之处的要求表示可以商量。英军仗着的强大舰队没有同意,而是用武力继续推行其侵略政策。战争发展到这一态势,也就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半年之后,光绪皇帝才同意正式对英宣战,任命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调集1.7万人,赴广州迎战。

奕山浑然不知战事的严峻、双方力量的悬殊,一路饮酒作乐,迟迟不到前线,而此时的英军就在1841年2月进攻虎门。虽然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将士奋勇抵抗,但终不敌英军的坚船利炮。4月,奕山及各省援军到达广州,在夜袭英军中大败而归,只能在5月27日与英军签订乞降书《广州和约》,给英军600万元的“赎城费”,英军退回虎门。但英军决不仅仅满足于此,英国政府为掠夺更多侵华利益,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841年8月,攻陷厦门;10月1日,再陷定海。接着,镇海、宁波相继失守。面临侵略者在浙江耀武扬威,道光皇帝决定再次出兵。1841年10月,派宗室奕经为扬威将军,东进抗敌。可奕经走的还是奕山的未做准备、妄图夜袭侥幸取胜的老路,终究还是失败了。

两次出击都失败之后,道光皇帝又开始转向求和。但英军却以时机未到拒绝谈判,他们一再增派军队,扩大战火,于1842年8月逼临南京城下,扼守了长江下游最富庶的地区。1842年8月29日,以耆英为代表的清政府与英方代表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两年的鸦片战争尘埃落定。“西学中源”的提出,曾使一大批中国人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但一旦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时,泱泱大清帝国竟如此不堪一击。这引起了中国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的深思,魏源就是其中这么一位忧国忧民之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