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_发展中创新_成都

寻找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_发展中创新_成都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高校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寻找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_发展中创新_成都

寻找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唐雪梅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本观念深入人心,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国内、国际新局势变化莫测,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相互冲击碰撞,教育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传统的专业体系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走入了一个瓶颈。如何用新观念来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迫切需要明了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实现他们的自我发展与民族发展、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www.guayunfan.com)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的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矛盾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多重因素在此交织,这使大学生群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由此引发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冲突与矛盾,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新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纵观国际局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中国正快步走向世界经济共同体,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国际局势并不稳定,这要求培养大学生们宏观的战略眼光,教会他们用全局的观点看待这种发展,并推动这种发展。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在前进过程中出现诸如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太大等一些社会问题。必须教会大学生们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未来是属于他们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只能靠他们。

第三,网络技术的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缩小世界与大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帮助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它又传递着诸多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文化观念,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例日渐增多,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不沉溺于网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大学生自身面临的压力呼唤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过急的进程中,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贫困生的生活压力,都使他们面临思想精神困惑,大学生因为这些压力得不到舒缓而引发一系列自杀、犯罪悲剧。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状,现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既要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又要有心理咨询和辅导。

因此必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等同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等同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如何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让他们在考前熬几个通宵,背诵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革,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让他们只会说我是唯物主义者,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信天不信己,不是让他们成为象牙塔里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要学会去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教育的精髓在于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用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以定位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四有新人,这个目的可以称之为战略目的,即我们通常说的愿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出发,以此目的为根基,在内容上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应该走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的误区。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受中国传统文字的表达方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范围受到一定的拘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管是从舆论宣传,还是教育模式都应该走出这个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高校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随着时代发展应该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政治责任,这一点教育者应该明白,受教育者也应该清楚。

(一)自我发展教育

自我发展不是封闭的、以己为中心的自私发展观,当代的自我发展观是以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为基础,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大学作为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者在此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善于发现和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其分析和克服消极因素,从而达到长善救失、自我发展的目的。

(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人格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人格教育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多元文化冲突、社会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变迁、社会压力急剧增大等矛盾,这容易使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感到彷徨和困惑,从而走向极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关怀的环境,提供人格养成的价值参照和有效方法,启发他们追求人格完善的意识,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学会关心,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提高人格的层次和水平。

(三)诚信教育

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我国是一个重诚信的国家,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中,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化的冲击,加之我国对诚信的规范措施还不完善,现阶段诚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自觉,诚信缺失正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迫切而且必须的。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而诚信是个人的立人之本,做人之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使大学生学会养成诚信做人的习惯,从大学时代开始累积一生的诚信,大学生整体的诚信度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诚信。

(四)责任教育

责任是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所负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责任也是个人人格和价值的集中体现,责任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个体所扮演的角色赋予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相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大学生责任淡漠可以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在面对困难挫折首先想到的是逃避,在面对利益选择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全然忘记了肩负的民族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形成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自身的努力有关,所以,责任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作用,调动社会、学校、家庭三股力量,以育化为主,监督为辅,建立正确的责任评价机制,努力使责任教育入耳入脑。

(五)创新教育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命的过程,也是不断激发个体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发展与创新紧密相连。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和鼓励创新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自己。

三、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一部好的法律必然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相得益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同于法律,但对它的改革与完善也可以从内容和方法上入手。面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复杂心理趋势,通过什么方法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仅靠符合时代的新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该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一)构建以心理学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心理和意识这三个概念具有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心理学为基础或基本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更具体地说,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而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按照心理活动进行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觉悟问题,而且更多的面临着要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无疑,通过心理学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态势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不只是对某一行为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理解它的能力,也可能与学习心理、性格缺陷、逆反和挫折心理等心理因素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把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使心理学的成果融会贯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原则、原理和方法中,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于科学基础之上。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一般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忽视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重教育者轻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难以确立,教育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灌输的教育内容,难以将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动力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注的是通过理性的、演绎的、思辨的方法来探讨现实的实质或根本性质,研究倾向是静态的。而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需要程式和规范之外,还直接涉及活生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和行为表现。[1]因此,离开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他们对程式和规范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和政治观。

(二)构建全方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教育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通过课堂、课外两个环境,理论讲授、情感触发、实践观摩等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课堂理论学习

大学生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理应继承先辈们所传承的优秀文化,因此在传统伦理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两史(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具备中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达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2.情感触发法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于以理服人,更多的是以情感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家仇国恨在一瞬间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情愿触发法看似很温和,但效果有时更胜课堂理论学习。触动学生的情感,在当前阶段主要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鼓励和安慰,在学习、生活、思想中帮助他们,放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常规管理模式,代之于朋友的交流模式。一个受感动的人是最容易被说服的人,那么一个受感动的人也是最容易接受别人教育的人。

3.环境熏陶法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同样,也可以塑造一个人。良好的、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健康上进的课外文化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断学生与不良风气、不良思想的接触,而且从本质上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

4.典型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曾经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大学生自己周围,在他们认识的对象中树立榜样,更容易形成一种正气,一种互相激励互相仿效的力量。通过典型示范,大家有一个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同时感觉到这种方向与目标是可以触及而不只是虚幻的、不可捉摸的。一个优秀人物典型往往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社会实践

大学不应该只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大学作为一个通向社会的桥梁首先就应该向社会敞开。在社会的实践过程,学生体验生活的真谛,即使会让他们遇到挫折与失意,那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社会生活体验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也能掌握到活生生的生活的技能,从而树立人他们的正确的生活态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要创新领导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部门联保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系级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理顺各管理部门职责,责任落实到个人,根据管理的新形势对传统的领导体制进行全面更新。

其次是更新工作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外部教育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拓宽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和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及校纪校规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2]

第三是健全工作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一靠个人觉悟的提高,二靠合理的竞争机制,三靠妥善的激励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它是一项育人的奉献事业,它需要全体教育者思想觉悟的升华。有竞争才能有进步,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引入竞争,通过竞争出人才和出成果,这也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有良举措。合理利用竞争结果,通过激励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注入生机和活力,在注重物质利益驱动时,不忘精神驱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动作用。

第四是完善工作约束机制,所谓约束机制,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监督考评的措施和条件。监督与考评相结合,同时引入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约束机制。通过目标约束、规范约束、监督约束和信息反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体系。通过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的结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使学生自我严要求,自我严监督,从而达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4] 田成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想”.光明日报,2005-01-04

[5] 范跃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长效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06

[6] 李小宁.“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7] 方国才.“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高校思想教育的新课题”光明网-光明日报

[8] 张正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与展望”.学术论坛,2009-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