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

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第二节 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考点1 情绪的发生 重点等级★★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社会化成为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学前儿童情感的深刻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_幼儿园专业知识

第二节 幼儿情绪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1 情绪的发生 重点等级★★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考点2 幼儿情绪的分化 重点等级★★

婴儿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这点是公认的。但是,到底婴儿在何时出现何种情绪、先后次序如何,则各家意见不同。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www.guayunfan.com)

1.华生的原始情绪理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1)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怒是由于限制新生婴儿运动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关于新生儿有三大基本情绪的推论也随着流行起来。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证实华生对原始情绪的划分。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是笼统的。

2.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布里奇斯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两种情绪。

3.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林传鼎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我国情绪发展研究和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不少观点在婴儿情感生活、交流中仍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0.5~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考点3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重点等级★★★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但总的来说,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3)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表情的表达方式包括面目表情、肢体语言和言语表情。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化。

(1)丰富。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以下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2)深刻化。情感的深刻化是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学前儿童情感的深刻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

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

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其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有关。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婴幼儿情绪的不稳定还与情绪的受感染性有关。所谓受感染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

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