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课堂导入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优化课堂导入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课堂导入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第四节 优化课堂导入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写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课堂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介绍一些课堂导入设计的类型和方法,可作为教师设计课堂导入参考。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问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图形吗?”再板书课题“长方形的认识”。

优化课堂导入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第四节 优化课堂导入

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写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导入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的语言艺术与行为方式。

一、课堂导入的功能

概括而言,导入有以下功能。

(一)集中注意,诱发兴趣(www.guayunfan.com)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而新课伊始,教师巧妙地导入,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诱因,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使学生对本节课有浓厚兴趣。有位老师在讲到“相似三角形”时,对学生说:“学了这一节课,不上树可以测出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新奇感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一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谜底”。由此可见,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这对上好整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开启思维,引发思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有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促进感知、记忆和想象。任何训练的获得,离不开积极的思维。而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颗火种。例如,讲爬行动物的时候,有个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谁见过壁虎?谁见过蜥蜴?在什么地方看见的?是什么时间看见的?是白天还是晚上……”这位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就集中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积极思考。

(三)画龙点睛,突破重点

每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紧紧抓住重点或难点进行导入设计,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是十分重要的。

(四)新旧衔接,架桥过渡

从教材编排体系看,每学科中的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都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如果老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本身内在的关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入,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的导入就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例如,有位老师在讲解32×X=800这道题时,先把旧知识X×75=1800这道题同时写在黑板上,然后提示学生:“这两道题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根据异同点分析,你能大胆解答32×X=800这道题吗?”这里,老师的导入,通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照,起到了承上启下、引导过渡的作用。

二、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从上可以看出,导入在讲授新课中确有精妙的多种功能。它设疑布障、画龙点睛、逢水架桥、展现意境,真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引起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所以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首先应该对导入进行精雕细刻。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艺术魅力,必须重视导入的设计。一般而言,导入设计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课始的直接导入设计

如前所述,一般的新授课的课堂结构是: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那么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教师就可直接进行新课的导入设计,而后进入讲授新课。目前这种设计方式比较多。

(二)基本训练后的导入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在课始不是先进行导入设计,而是先进行基本训练设计。如魏书生老师上课前先要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基本训练,而后再导入新课。再如特级教师邱学华构建的“六段式课堂结构模式”也是先基本训练,而后导入新课。邱老师设计的基本训练包括口算、公式进率等。这是一种能力天天练。这样一开始上课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三、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导入设计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求精,有概括性

因为导入只是引路,开启思维,突出教学重点,诱发学习兴趣,而不是正式讲授新课,因此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而不能庞杂繁琐和冗长。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复习前次概念时拖占时间较长,也有的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时,随意发挥,没完没了,这样喧宾夺主,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二)求准,有针对性

不管哪一类型的导入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导入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而确定,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疑,而不能跑题。启发性是设计有思考余地,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可接受性就是问题设计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也不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三)求巧,有趣味性

导入设计要简练而概括,但形式应多种多样,巧妙自然,新颖独特,切忌老生常谈。即使几句话的导语,也应尽可能设计得含蓄有趣、生动活泼,但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四)求准,有科学性

导入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导入的用语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是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产生歧义,使学生思维准确地进入轨道。

四、课堂导入方法举例

事实上,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下面介绍一些课堂导入设计的类型和方法,可作为教师设计课堂导入参考。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

这是针对教材特点,直接揭示学习目标。这种导入式特点是“短、频、快”。即省时,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能及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问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图形吗?”由于在低、中年级教材中都有长方形的直观渗透,所以学生从感性上知道这是长方形。接着教师说:“那么什么叫做长方形?长方形具有哪些特征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再板书课题“长方形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犹如乐章序曲,有先声夺人之势。

(二)联系旧知,提示新课

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教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学习的思路,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下面是“圆柱的认识”新课导入实录:

课始,老师说:“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现在我这里摆了一些图形,谁来把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介绍给大家?”同时出示下列模型:(1)(2)(3)(4)(5)。某学生上台分别介绍(1)、(2)、(4),老师予以肯定后故作惊讶地问:“图形(3)我们也学过了,为什么不介绍呢?”同学们抢着答,这个图形尽管学习过了,但不是立体图形,它是个平面图形——圆。老师又追问:“图形(5)是个立体图形,为什么不介绍呢?”同学们着急地说:“因为这个立体图形我们还没有学过。”接着老师说:“下面请大家仔仔细细地观察这个新的立体图形。”并适当翻转,让学生整体感知圆柱。随后教师指着圆柱说:“这就是今天老师要介绍给大家新的立体图形,它叫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设计说明: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学习了圆的知识以后安排的。老师别具匠心地将圆柱置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等旧知识背景之中,让学生先介绍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然后通过追问嵌在立体图形中的圆——为什么不介绍?从而澄清了平面与立体的本质,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圆柱这一新知便在学生已有的旧知中脱颖而出。

当教师追问图形(5)是个立体图形为什么不介绍时,学生因没有学过而语塞,于是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迫切地想认识这个新的立体图形,这就为学习新知蓄积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创设问题,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迫切想知道其中奥秘。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揭示新课。例如下面地理课讲授“比例尺”的导入设计就是这样。一开始上课老师就问:“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或叔叔阿姨要出差?”七八个同学举手,老师指定一名调皮同学小王回答:“我们隔壁的陈叔叔明天出差到成都。”老师说:“你学过地理,你给我查一查地图,重庆到成都有多少公里?其他同学也帮助查。”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重庆至成都的距离,大家查一阵,都查不出。全班陷入沉默。从那一对对微微皱起的双眉,看得出孩子们为难了。他趁机将孩子们心头的乌云一拨:“没关系,只要你们听了我下面讲的,保证你们查出来,因为地图上有‘比例尺’……”老师板书课题“比例尺”。这个导入设计的巧妙就在于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他们急于求得答案,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由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缘于上述原因,教师在导入设计上应尽可能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动手、动脑,摆一摆、数一数、拼一拼、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和做一做……据此,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有真切的感觉,建立了生动的、足够的表象,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如讲授摩擦力时,教师先拿出盛米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并拿出两根筷子,看谁能巧妙地用筷子把米瓶挪到桌子另一端。有的学生用筷子夹,也有的聪明学生试着用一根筷子插入米瓶当中,最后竟用一根筷子把米瓶提了起来。这时教师问:“为什么一只筷子能把米瓶提起来?原来摩擦力帮了大忙。什么是摩擦力呢?它有哪些作用和特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导入,学生有亲身感觉,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记忆准确。

(五)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猜谜、游戏、表演、朗诵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以此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让学生由游戏开始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有助于激发学习愿望和兴趣。如下面这个“商品标价”的新课导入就是沈丽萍老师运用游戏创设情境的方法设计出来的:

(音乐)老师:小朋友,今天,小灵通带我们去参观“红领巾小商店”。

(投影)小商店到了,你们看小商店有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回答。

老师:这么多的东西,你想买吗?

出示:1.50元。

问:你知道这支铅笔多少钱吗?(请同学回答)

出示:各种东西的标价。

老师:这些商品标价怎么读,怎么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本领。

这个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去购买商品。当他们不会买、不会读商品的标价时,他们的求知欲就被激发起来了。

(六)故事引入,启迪思考

小学生天性喜新好奇,喜欢故事。如果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来进行导入设计,也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同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大不一样,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运算可以提高计算速度。有位老师上课伊始,给同学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他小时候喜欢数学,10岁的时候,老师出一道题,1+2+3+4……+99+100=?当别的孩子动笔算的时候,小高斯却算出得数是5050。同学和老师感到很惊讶。你们知道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对吗?原来他采用了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后来高斯成为一个大数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这样的导入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审题入手,提纲挈领

我们知道,有些课文的标题就是这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高度的概括,从课题的标题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所以从审题入手就能揭示一课的中心主题或重点、难点。例如,有位老师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1.板书课题,在“假”字下加着重点。问学生:“狐”指什么?“虎”指什么?

2.学生查字典,思考:

(1)“假”字有几个读音,有几个含义:①跟“真”相反,假话;②借用,利用:假借。

(2)“狐假虎威”中的“假”怎么读音?怎么解释?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

上面这个导入设计由于从审题入手,很容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容易揭示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为上好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八)直观演示,提供形象

实物、标本、教具(挂图、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比形象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等,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不但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而且也为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演示可以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演示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感知,更有直接作用。因此,教师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在导入时多提供具体事例,创设演示直观教具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生理卫生课中骨的构造时,她先发给学生已经锯开的长骨(棒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说:“大家在观察时,注意思考下列问题:①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②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③骨腔中有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教师是利用了直观演示、联系、对比等多种方法。

(九)补充知识,唤起联想

这种方法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引用一句格言、介绍作者的一段生平逸事等进行导入。如有位老师在讲《骨气》一课时,先引用了文天祥的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十)群策群力,学生登台

为了把课堂导入设计得更好,老师也可以发动同学开动脑筋,提出建议,乃至可以让学生上台当老师做课堂导入示范。如特级教师汪兆龙让学生设计课堂导入。这堂课将学习新课——鲁迅的小说《药》:

上课铃响过,走上讲台的不是我,而是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干啥?导入新课。这是我在课前布置的一项特殊作业: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将如何导入新课?人人都要设计导语备好课,上课时就请学生当老师。我的要求是:以旧带新。这样复习与预习可兼顾。只见学生甲快步走上讲台,环视一下后就开了口: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呐喊〉自序》,文中提到‘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请问:什么是‘曲笔’?”

台下的同学纷纷举手,学生甲请一位同学回答:

“鲁迅先生所说的‘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对,请坐!”学生甲继续问,“那么,鲁迅先生在哪两篇小说中用了曲笔?”

另一学生回答:“《药》和《明天》。”

学生甲用手示意他坐下后,又说:“鲁迅先生在《药》中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瑜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么死的?他死后,鲁迅为什么要用曲笔‘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了。”说到此,他转身板书了一个大大的“药”字,然后就走下了讲台。

以上仅介绍了几种常见导入设计的类型,在实际教学中远不止这几种。广大教师应努力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去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导入设计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