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第三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一、县域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能为人们所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日照资源、山体资源、滩涂资源、物种资源、生态资源等。自然资源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口状况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第三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县域自然资源

所谓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能为人们所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日照资源、山体资源、滩涂资源、物种资源、生态资源等。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能源来源和布局场所,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一个县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状况,会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资源的禀赋与自然条件的优劣程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过去非常明显,进入知识和信息时代后,虽然影响力不如从前,但它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自然优势有两种: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县域产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源优势是产业优势形成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如陕西神木县和靖边县之所以能进入第三届全国西部百强县之列,与其煤、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分不开的。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着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地理位置决定着一个县的区位状况、交通状况、对外开放条件与开放程度等。

自然资源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www.guayunfan.com)

1. 形成物质产品的要素源泉。物质产品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载体,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采集、捕获都是人类的劳动作用于自然资源的结果,为物质产品加工提供着物质资源,而且资源状况如何,会对物质产品的数量、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由于自然资源的差别会造成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的优劣、多寡与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

3. 营造产业结构的重要条件。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测量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自然资源往往是形成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条件,土地宽广的大平原易形成以粮、棉为主的农业产业,山区则易形成林果、畜牧业;有丰富宽阔的水面则易形成渔业;不同的矿产资源地会营造出不同的开采和加工业;等等。可见,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是产业结构形成的重要条件,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会产生直接影响。

4. 孕育农业特产的母体资源。特产对县域经济发展可以产生重要影响。农业是受水、气、光、热、土地影响最大的产业,只有特殊的水土条件,特殊的气候、光、热条件,才会生产出所谓的农业特产,不论是东北的人参、岭南的荔枝、广西的甘蔗、宁夏的枸杞、西藏的红花、西湖的龙井,还是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乐陵的小枣、莱芜的葱姜、金乡的大蒜、枣庄的石榴,都是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所孕育的。

5. 布局生产力的空间载体。自然资源一方面因其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会影响着生产方的形成和分布,另一方面又从地域和空间上承载着生产能力。

二、县域人口状况

所谓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在某一区域内的数量、素质、构成、分布、就业、流动等状况。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生产行为和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有“手”又有“口”,人既是生产行为的主体,又是消费行为的主体,生产与消费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因此,一个县域的人口状况如何,对县域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基础性的影响。人口状况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人口的数量与自然增长水平所带来的影响。人既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又是消费的最终因素,因而人口的多寡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过多,会造成人多而可用生产资料少的不匹配现象,造成就业难、收入低、消费低;人口过少,则会出现人少而生产资料大量闲置的又一不匹配现象。而目前,后一现象基本不存在,大量存在的是人口过多并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平均收入低。因此,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坚决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则是当务之急,尤其在县域,任务更为艰巨。

2. 人口质量及其提升幅度所带来的影响。世间万物中,人是最为宝贵的,人可以创造出无尽的人间奇迹,良好的人力资源是能够创造奇迹,能够生产(直接或间接生产,而非巧取豪夺、强权侵吞)出远远大于自身消费(包括培养提高自身,赡养老人,抚育子女以及应提供给社会的必须费用)的财富。无数研究成果和调查分析均表明,人的就业能力,创造财富的多寡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呈正相关。因此,一个县的人口构成如何,高素质人才的多寡,对县域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甚而根本性的影响。

3. 人口流动状况所带来的影响。人口流动,这里是指人口从某一县域内向县域以外(我们不妨称正向流动),或某一县域以外向该县域内(我们不妨称反向流动)的流动。人口流动的多少、频率、结构、正向还是反向,常态流动还是非常流动、经济原因流动),对县域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流动不仅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和财富流动,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口素质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部分劳动者的素质。

4. 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会带来经济效益普遍的提高。无疑,某一县域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一般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正面的良好影响,会直接或间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的社会文化历史积累

1. 居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直接决定着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程度。传统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县域经济的现代化;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县域市场体系的形成,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2. 县域的知名度及无形资产。县域的知名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无知名度;二是知名度是否能转换成无形资产,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品牌。县域知名度的提高通常借助于一些历史文化遗产、特殊的产业,如陕西临潼借助于兵马俑、户县借助于农民画均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县,但这些县的知名度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无形资产。

所谓历史积累,指当地历史所留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主要包括:①设施积累。城市、乡村的布局建设,农田水利的设施整治,资源能源的开采利用,工厂设备的存量效能,交通通讯的管网时效,教育科研的设施设备,以及其他有形设施的配备效能。②资金积累。包括政府、集体、企业、团体、个人的资金积累。③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无形的资产主要包括制度积累、文化积淀、观念信仰、风俗习惯、对外形象等。人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已有的基础,站在高山之巅与登上土丘的差别是巨大的,何况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有惯性,接手开起宝马车与易手驾上“三轮车”,起点有着天壤之别的。一个县的资产,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都十分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善于挖掘,予以综合利用。发展离不开已有的基础,但又不能惟基础,只要是以智慧的手段、以长远的眼光来发展县域经济,只要真正切实努力,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可以创造出新的奇迹。

四、县域的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科技教育使生产劳动者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精良。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工具已作为劳动手段使用;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范围更广,新材料、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出现;科学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电脑、互联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科技教育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劳动生产率大范围、大幅度地提高都是科技教育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青铜器取代石器,铁器取代青铜器,先进的机器代替落后的铁制工具,都曾经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背后的直接原因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科学技术进步意味着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的采用,这必然会节约成本,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单位原材料产品的产出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现实经济发展中不论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武装。因此,一个县所拥有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的多少,以及该县整体科技教育状况如何,科学技术的创新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何,会直接影响该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2. 是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因素。科技教育是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原因。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兴技术的出现及掌握了技术的劳动人才对该技术的大量采用,可以培育出新的产业。比如 IT产业的出现、航天产业的出现、纳米材料产业的出现等。二是新兴技术的出现,用新技术取代旧技术,通过技术改造,用新设备取代旧设备或用新技术改造旧设备,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比如拖拉机取代牛拉犁、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等等。

3. 是引发社会变革的基础性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然而生产力的进步和大幅度提高又都是先进科学技术采用的结果。因此,科学技术才是引发社会变革的基础性原因。这里所说的社会变革,既包括体制、制度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完善,也包括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县域政治与经济体制机制

所谓体制,主要指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种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有制结构,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经济管理体制,指社会对国民经济实行管理的具体组织和制度,其主要包括经济活动决策体系、经济调控体系、经济利益体系、经济管理组织体系和经济信息传递体系等。

所谓机制,这里主要指经济运作机制。经济运作机制是指某经济运作机体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彼此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按照一定方向有机运作的功能。其具体包括决策机制、调控机制、利益(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信息传递反馈机制等。

经济体制机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性条件,它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因此绝不可忽视。

1. 经济制度及政策。具体有五类:一是产权制度;二是政府的经济政策;三是管理制度;四是经济的运行机制;五是政府引导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 经济环境及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目前重要的是营造软环境,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进入。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在全球经济中定位

六、经济基础

1. 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经济实力,如西部经济落后,东部经济发达,由此决定了东部经济发展是个“ 更好发展”的问题,而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发展问题,还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二是指县域经济的“产品—企业—产业”三位一体的现状,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既定起点,也是吸引外资的平台。

2. 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县域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力布局,它影响和决定着县域经济是否协调、持续发展等问题。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的市场机制力量的体现。非国有经济比重、就业率、人均存贷额、人均GDP等都是反映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3. 资本、技术及管理水平。资本与技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及层次,决定着产业的选择及其升级换代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它决定着县域经济的管理水平与发展速度。

4.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水平决定着县域的生产与消费水平;二是城镇化水平决定着县域的市场化程度;三是城镇化水平是县域工业化程度的反映;四是城镇化水平决定着县域经济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